•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清領以前的雙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清領以前的雙溪 "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清領以前的雙溪

文化的組成中,物質文化是指社會全部具體有形的產物;而非物質化,則指如宗教 知識、價值、規範、媒介等。人類行為如技術、土地利用、土地所有、社會特質等全部 由文化所決定。但更高級的技術如冶金術的運用,則需要有穩定的人口、閒暇,與內部 特殊化等先決條件。這些條件只能從一個農業社會的文化生態適應過程發展而成。而文 化核心(cultural core)是指與生產及經濟活動最有關聯各項特質的集合,包括社會政治、宗 教模式、歷史因素、環境利用等。台灣社會由原住民的山田燒墾到漢人定耕栽植,生活 模式說明著文化同化和社會變遷因素,在政治、經濟、文化、人文及社會的生態上,存 在著不同區域間的特殊文化特質與模式的解釋,變異之處值得探究。

第一節 平埔族聚落

一、歷史源起

明朝末年中國福建沿海的漁民,從澎湖到台灣南部,拓展漁場。漁民有時會曬製 烏魚登陸上岸,和原住民接觸並交換物品。明朝時採行朝貢貿易政策,又因台灣是海 盜巢穴,和走私貿易的場所。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在澎湖設巡檢司,但後又採取「墟 澎」

15

政策,遷走島上的漢人移民。但屬於日本、中國東南的「海商」

16

突破了「海禁」

17

政策,澎湖變成貿易重鎮,鄰近的台灣也變成海商活躍的地方。

15 澎湖島在當時是臺灣海峽海商與海盜出沒和走私的貿易重鎮,常常有住民叛亂。朱元璋洪武二十年(1387 年),強 制澎湖住民全部移往中國大陸。澎湖曾因住民撤離而呈現荒蕪,但新移民和新海商接踵而來,墟澎只有一時的效果。

16 如顏思齊集團、李旦集團、鄭芝龍集團等,以經商才能和武裝實力在東亞海上和歐洲商船爭奪貿易控制權。當政府 開放海禁或鬆弛時,就以商人身份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政府厲行海禁,他們就成為可怕的海寇。

17 朱元璋建國後,為防範方國珍、張士誠海上殘餘勢力的存在,就以鞏固政權、維持治安的理由,厲行海禁政策。規 定人民不得私自出海、捕魚,外商以朝貢貿易(特許)方式進行。並多次下令東南沿海遷界移民。在洪武二十年(1387 年),廢除澎湖巡檢司,下令各外島的居民移居內地,澎湖的居民遷回漳泉,因此「內地苦徭役,往往逃於其中,而 同安、漳州之民為多」

(2)

而在十五、十六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台灣因位居環太平洋的樞紐,更是東南 亞到東北亞海路交通的要衝,也是亞洲地區貿易網路活動的重要區域,受到當時海權 國家,如葡萄牙、荷蘭、西班牙、英國等國的注意。如 1544 年葡萄牙航海家航經台灣 海面附近,眺望台灣島,看見森林蓊鬱、山嶽連綿,於是稱讚「Ilha Formosa」,意為「美 麗之島」。同年葡萄牙製圖家,也第一次將台灣島畫入世界地圖。

到十六、十七世紀,台灣北部已經是重要的交易港口和活絡的國際貿易地方。有 西班牙人、漢人、日本人在做生意,而馬賽人更憑藉近海航行技能、卓越的語言和計 算能力,在北海岸各地的原住民和海外商人之間,擔任商業活動的中間人。而後西班 牙人在 1626 年佔據雞籠社寮島,開始殖民台灣北部。1642 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人後,

由雞籠東海岸南下探採金礦。康熙三年(1664 年)荷蘭人開始與三貂社從事黃金交易。

18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清廷將台灣北部的淡水、雞籠編置在諸羅縣內

19

。季麒光說

「三朝溪後山,主產金」

20

和郁永河所記述的哆囉滿,有產金見聞

21

互相印證(見圖 3-1) 另據 1644 年 12 月 2 日《巴達維亞日記》記載

22

同土地人,每年在哆囉滿交易相當於四十 Real 重之黃金,且對銀有相當常識。

對未鑄造之砂金而僅鎚肩者,一 Real 重,出銀八 Real 易之。但平板金頗多偽 造,故祇肯銀出四 Real 易之。右列黃金乃製成鍊狀,用以裝飾其耳及胸者。

三貂及噶瑪蘭之土人,亦求黃金,但少機會獲得鐵鍋,布類及其他中國雜貨。

哆囉滿之土人,對於金銀,均有知識,且知以試金石試驗之。同地四、五、六 月之間,僅得一次旅行,當時商人須速將進口之貨售出,故不能更深進險地售 之。從前五、六日間,即可往復,每年可作二回旅行,今則不能。該村入口,

約有二百,未嘗准許西班牙或中國人,進入其地交易。金包里(今金山)之土人,

自昔即與彼輩互為交易,而將黃金再與中國人交換雜貨。是項黃金,大雨之時,

可在海岸砂中發現之。

18 日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巴達維亞城日誌》東洋文庫 昭和五十年第三冊,頁 342。

19 清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灣文獻叢刊第 121 種,1962),頁 1360。

20 清季麒光,《台灣雜記》(台灣輿地彙鈔文叢本 216 種),頁 1。

21 郁永河,《裨海紀遊》,文獻本 44 種,(1659),第 55 頁中,所提及「哆囉滿產金,淘沙出之,與雲南瓜子金相似;

番人熔成條,藏巨甕中,客至,每開甕自炫,然不知所用。近歲始有攜至雞籠、淡水易布者。」

22 巴達維亞日記 三冊,頁 342。

(3)

圖 3-1 古代三貂社產金位置圖

資料來源:唐羽,<從雙溪鄉志之修兼論東北角地區貢寮、瑞芳二志義例之訂正>, ( 「五 十年來台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1999),頁 83。

二、荷西時期社經發展

在西班牙人統治北台灣時,曾分三個省區(partido or Province),有淡水省區

(Tamchui)、噶瑪蘭省區(Cabaran)、哆囉滿省區(Turoboan)

23

。十七世紀中葉,中 村孝志製作的荷蘭戶口表,是最早有關平埔族人口分佈與數量的記錄

24

,當時人口總 數,大約在四萬到六萬之間,並記錄著居住在三貂(St.Jago)方面的馬賽人,其中大雞 籠社地區的 Bassajos 村落,包含有 Cajpary、Quimaury、St.Jago 三村落群(如表 3-1);台 北地區平埔族的村落位置,馬賽人 Cajpary/Taparri(沙巴里/金包里社---金山);Quimaurie

(大雞籠社---基隆市區、社寮島、萬里);其中以聚落群狀態分佈的 St.Jago(三貂社--- 貢寮雙溪下游到河口地區及海岸),有時也及於部份的海岸地帶

25

。而從伊能嘉矩<清 領以前的台北地方>中得知:「三貂社在三貂方面的谿谷,分為四區域-分別為舊社

23 Borao,Jose Eugenio(包皢歐)1969〝The Aboriginres of Nor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17th-century Spanish Sources.〞《中 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7:98-120。

24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荷蘭統治下位於台灣中西部的 Quatang 村落>,《台灣風物》43 卷 4 期,(1993),

頁 206-238。

25 參見詹素娟、張素玢,《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3),頁 124。

(4)

庄、遠望坑莊、福隆南仔吝庄,漢人稱此為三貂四庄,而目前在新社庄」

26

(見圖 3-2)。

表 3-1 聚落人口數統計表

村落名 漢 譯 位 置 1647 年 1648 年 1650 年 1654 年 1655 年 Cajpary

Taparri

沙巴里

金包里 金山、淡水 84/288 84/280 87/325 72/250 48/157 Quimaurie 大雞籠 基隆市區、杜

寮島、萬里(?)117/408 120/500 130/541 134/506 130/491 St. Jago 三貂 貢寮鄉雙溪地

90/311 86/360 86/375 92/360 ───

合 計 3 291/1007 290/1140 303/1241 298/1116 ?

資料來源: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 《台灣風物》

44 卷 1 期, (1994),頁 170-203。

圖 3-2 馬賽三社的分布空間圖

資料來源:重繪中村孝志,聚落人口分布圖(1993)

北部的「馬賽族」,在西班牙人來台灣之前,張燮的《東西洋考》已提到:「淡水人 貧,然售易平直。雞籠人差富而慳,每攜貨易物,次日必來言售價不準,索物補償;後

26 伊能嘉矩,<清領以前的台北地方>,《台灣慣習記事》6 卷 6 期,(台北,1906)。

(5)

日復至,欲以原物還之,則言物已雜,不肯受也。必疊捐少許,以塞所請;不,則喧嘩 不肯歸。」

27

郁永河也說「金包里是淡水小社,亦產硫,人性巧智。」

28

根據西班牙的資 料,金包里與沙巴里的「馬賽人」(Bassayer 原來是住在雞籠海灣內的族群,曾經當過海 盜,對於工藝很精通,有航海捕魚為職業的傳統,曾發展出大型可載較多人的獨木舟,

在今日的淡水河口和雞籠海一帶操舟如飛,是北台灣原住民中最聰明與最有商業頭腦,

也是最善長航行近海的族群。馬賽語中保存了南島語有關舟船的兩個同源詞:古南島

﹡ baηka?>

馬賽

baηka

(獨木舟)>(台北艋舺);古南島

﹡layaR

>馬賽

﹡cay ar

rayar

(帆)。可證明馬賽族的原住民是航海民族,也用舟船工具來航行

29

根據這些人口資料的分析,當時大部分村落的規模不大。由數個小村落所合組成,

一個可能具有認同意義或親近關係的村落社群,配合西班牙文獻的描述,Quimaurie 係由 4-5 個村落所組成的最基層的聚落單位,村民人數已經達到 130 戶、541 人。另外,由家 戶人數來看,每戶由 4-5 人組成的小家庭。

30

至於荷蘭統治時期,荷蘭人總數約在千人,大部分是艦隊水手和駐紮的士兵,小部 分是東印度公司的管理人員;漢商來台投資及處理商務約數十人,動員漢人農工進行生 產及進入原住民部落交易獵捕;在荷蘭人編制的原住民部落人口調查表,1650 年的紀錄 是 315 村、15249 戶、62657 人。女子農耕、男子打獵,善作戰;漢人移民約三萬人,從 事耕種、捕魚、獵鹿。

31

據荷蘭人資料指出,三貂社以聚落群狀態,分布在雙溪下游到河口的地區及海岸地 帶。 Quimaury 有 4-5 個村落,總人口約 600 人。他們打漁、狩獵、製造鹽、弓箭、房子、

衣服和刀子等營生,而不像其他土著以種植為生。大基隆社和淡水的沙巴里社及三貂社 的番人都屬於同一族群,他們並非農人,而是鐵匠、木匠和砍柴工,也就是包括金包里 社在內的馬賽人,一般稱為凱達格蘭人,不過在西方資料中,他們自稱為馬賽

32

。由於 他們像游民或漢族的生意人,經常移動行走到各個村莊,及雞籠地區生態環境的限制,

27 諸家,《流求與雞籠山》,文叢本 196,(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頁 89。

28 郁永河,《裨海紀遊》,文叢本 44 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頁 57。

29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族的分類及其語言根據>,《台灣風物》41 卷 4 期,(1991),頁 197-214。

30 參見詹素娟、張素玢,《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3),頁 101。

31 廖宜方,《圖解臺灣歷史》(台北:易博士文化出版,2004),頁 57-61。

32 Borao,〝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Taiwan according to 17th-century Spanish Sources〞第 106 頁。

(6)

每年六月,他們會攜帶所製造的器物,駕馭小船到噶瑪蘭換取稻米、鹿皮與黃金,以維 繫生活,使得本身很少從事耕作;宜蘭與花蓮方面的原住民,則從金包里人取得鹽漬魚、

印花布、醬油、銅製手環。漢人到雞籠將貨物賣給金包里人,金包里人再乘「艋舺」,

沿著海岸航行和後山原住民交易。東北海岸的海路交易,直到 1658 荷蘭人在噶瑪蘭的哆 囉美遠(Tallabayawan)設立貿易站前,一方面由於缺少陸路可通達,一方面由於後山哆 囉滿人懼怕歐洲人,漢人又害怕當地土番,所以仲介交易一直由金包里人壟斷,可推知 當時北台灣的地域分業,已有部分原住民得以靠商業行為營生。

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對漢人的統治關係和現代國家統治形態接近,維持治安、提供 公共服務,創造就業環境,徵稅使收支平衡,擴大公司商業利益。對原住民卻是採取歐 洲封建制度,要求締約效忠歸順,建立「領主」與「封臣」的關係,傳達統治權威,村 社首領必須獲得權杖,刻意分化和強勢介入部族間的權力結構,傳教士並改變村社習俗 信仰而和原有的宗教領袖對立。至於漢人商人的煙酒、商品的傳入,則改變了原住民原 來的生活內容。

由於一般農民無力負擔,荷蘭人又不親手種植稻米和甘蔗,因此鼓勵大商人或小地 主投資農場和管理雇工和佃農,並在發生危機時,幫助農場主人渡過難關。但由於米糖 產業和市場經濟、商業風險,如風災、生產過剩、薪資調降等,容易讓漢人生活不安,

當時期漢人所需繳納的稅賦

33

更是五花八門,採用「包稅制」,將利潤提高,行政成本降 低,將風險轉嫁漢商,郭懷一事件的大規模漢農叛變,推測可能和米糖產業價格波動,

造成嚴重失業有關。

原住民是「封臣」的關係,不徵稅及取消納貢,但因採行「贌社」,破壞了原住民 村社經濟,「贌社」是「包稅制」的一種,荷蘭人將在各村社和原住民專利權,開放漢 人競標,得標者可獨佔進入原住民部落的交易權。漢人為得標提高投標價格,壓低向原 住民收購的價格,加重了原住民的負擔,形成漢人和原住民的衝突。

雙溪依地形來劃分,北部區域地勢較低,是三貂溪的上游,還沒有設治管理以前,

33 關稅、魚稅、人頭稅、狩獵稅、稻作稅權、屠豬稅權、薪炭稅權、衡量稅權等,公司開徵的稅項很多,除了增加利 潤,更有資源管理的涵意,包括市場營業、釀酒、進口鹽、舢舨運輸、製磚、採蚵、種植藍靛等。見廖宜方,陳國 棟審訂的《圖解臺灣歷史》(台北:易博士文化出版,2004),頁 59。

(7)

漢人聚落發展在兩岸的河階地、支流的坑谷和貢寮鄉,合稱三貂堡,隸屬於基隆廳。漢 人開闢以前,是由三貂社的土目負責管轄,但根據古契文字,可知當時應該是三貂、大 雞籠、金包里、北港等四社共有的鹿場,

34

同屬於凱達格蘭(Ketagalan)族。所以在漢人 還沒有進入墾闢以前,雙溪和貢寮的土地,水源充足的地方,大都屬於原住民所擁有,

漢人移墾必須要獲得土目的同意,「給與墾批字」才能開始墾闢,由墾批字可以了解土 地分佈區域範圍

35

(見表 3-2、3-3)。

(一)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年),立給墾批字三貂社番土目朗肴,同番耆金生、大招、納 籠等,有承祖遺下山一所,坐落土名嘮洞胡。……,東至海為界,西至草山尖 分水為界,南至蚊仔坑大崙分水為界,北至鼻頭大崙分水為界,四至界址明白。

(二)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年),立給出佃墾批字三貂社番土目五合陞己,同五柱番耆 朗肴等,承祖有山林埔地一所,併帶水源充足,坐落土名巫界岸撈洞嶺,東至 大海為界,西至石頂崁分水為界,南至大海為界,北至崙頂分水為界,…..。

(三)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立給招墾字三貂社番土目五合阩己,同眾番等,有 承祖管收三貂一派地方口糧,今有山林埔地一所,坐落土名立丹內,東至大溪 為界,西至山頂分水為界,南至下坡打鐵寮坑為界,北至吳光意田尾小坑溝為 界。

(四)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立給出永佃墾批字三貂社番土目五合阩己,同番耆 金生、阿兵、同五柱番煮朗肴等,承祖遺下有山林埔地一所,併帶大小坑水灌 溉充足,坐落土名大崎腳內,……..。

(五)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年),立給山林埔地墾批字三貂社土目五合阩己,同番耆 朗肴、金生、阿兵、大招、三馬抵肴等,年前有承祖遺下收管山林埔地一所……,

眾番議定坐址,土名摃子寮,內外打林石壁坑腳,……。

(六)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立給山林埔地墾批字三貂社土目五合阩己,同番耆 朗肴、大招、金生、阿兵、三馬抵等,今有承祖遺下山林埔地一所,坐落土名

34 吳守禮,《乾隆八堵番契釋文與事類集証引載全文載文獻專刊》3 卷 2、4 期,(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

頁 43。

35 見台銀,《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文叢本第 152 種,(1963),頁 395、403、407、408、414-416、418、424。

(8)

魚桁過溪,東至大溪為界,西至過坑大崙頂分水流落為界,南至簡象、簡琴園 為界,北至過坑仔山頂為界。

(七)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年),立給出永佃墾批字三貂社番土目五合阩己,同五柱番 耆朗肴等,承祖山林埔地一所,帶大小坑水灌足,坐落土名在遠望坑山頂小名 虎仔山崙邊,東至本崙頂分水,西至雙合坑,南至本崙頂分水為界。

(八)道光三年(一八二三年),立給定額租佃批三貂社土目五合陞己,同番耆等,今 有佃人簡象原 內明分山林埔地一段,坐落土名頂雙粗坑溪下外莊,四至界址。

表 3-2 凱達格蘭三貂社社地四至位置

社名 年 代 坐落土名 四 至

三貂社 嘉慶 12 年

(1807) 嘮洞胡

東至海為界,西至草山尖分水為界,南 至蚊仔坑大崙分水為界,北至鼻頭大崙 崎分水為界。

三貂社 嘉慶 19 年

(1814) 巫里岸撈洞嶺 東至大海為界,西至石頂崁分水為界,

南至大海為界,北至崙頂分水為界。

三貂社 嘉慶 21 年

(1816) 立丹內

東至大溪為界,西至山頂分水界,南至 下坡打鐵寮坑為界,北至吳光意田尾小 坑溝為界。

三貂社 嘉慶 22 年

(1817) 大崎腳內

東至林選、林春埔地為界,西至林力觀 埔地為界,南至大崎頭尖為界,北至厝 後崙頂分水為界。

三貂社 嘉慶 23 年 (1818)

槓仔寮內外打林石壁坑

東至大分頂透崙分水為界,西至劉成透 大崙分水為界,南至大崙頂分水為界,

北至石壁外蕭雙桂水頭坡為界。

三貂社 嘉慶 24 年

(1819) 魚桁過溪

東至大溪為界,西至過坑大崙頂分水流 落為界,南至簡象、簡琴園為界,北至 過坑仔山頂為界。

三貂社 道光 1 年 (1821)

遠望坑山頂小名虎仔山 崙邊

東至本崙頂分水,西至雙合坑,南至本 崙頂分水界。

三貂社 道光 3 年

(1823) 頂雙粗坑溪下外莊 東至崙頂分水,西至溪,南至楊家園小 坑,北至粗坑內西邊分水

三貂社 道光 19 年

(1839) 琉球澳口 東至海墘為界,西至山崙頂分水界,南 至橫路為界,走至火炎山鼻小坑為界。

資料來源: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 、《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開闢志>, 《台北縣志》

、黃美英,<清代契據中的凱達格蘭族各社社地>(1996),頁 83-84。

(9)

表 3-3 三貂社租契資料整理

年 代 契 名 立 契 人 關 係 人 土 名 印 記 資料出處

嘉 慶 12 年

(1807) 給墾批字 三貂社番土目朗肴,番 耆金生、大招、蚋籠

漢 人 魏 得 知 、 張 長

喜、張阿桂、張觀清 嘮洞胡 大租取調(中):51-52 大租(3):395-396

No.61

嘉慶 19 年 11 月

(1814) 給出墾批永佃字 三 貂 社 番 土 目 五 合 陞

紀、五柱番耆朗肴等 誠實漢人郭讓(觀) 琉球澳口

官印(1):第九十八號/驗訖/查該 墾契系番業,漢佃供納番租,蓋 印發給執照(文前書有“道光 19 年 6 月“)

私法附錄(1)上:322-323 No.128 私法物權編(2):346-347 No.121 大租取調(中):71-72 大租(3):424-425 No.38 台北縣志:68 No.42

嘉慶 19 年 11 月

(1814) 給出永佃墾批字 三貂社土目五合陞已、

五桂番耆朗肴等 陳紅、廖探 巫里岸撈洞嶺 大租取訓(中)56-57

大租(3):402-403 No.67

嘉慶 21 年 5 月

(1816) 給招墾字 三 貂 社 番 土 目 五 合 阩

紀、眾番 誠實漢佃潘乾順 立丹內 大租取調{中}:64-65

大租(3):414-415 No.74

嘉慶 22 年 10 月

(1817) 給出永佃墾批字 三 貂 社 番 土 目 五 合 陞

己、五柱番耆朗肴等 誠實漢佃林妙(觀) 大崎腳內 大租取調(中):60-61

大租(3):407-408 No.71

嘉慶 23 年 8 月

(1818)

給出山林埔地墾 批字

山貂番土目五合陞己,

五柱番金生、阿兵、大 招、三馬抵肴等

漢人簡于兄弟 槓仔寮內外打林石壁 坑腳

大租取調(中):61-62 大租(3):408-410 No.71

1819 嘉慶 24 年 7 月

給山林埔地墾批 字

三貂社土目五合陞己,

耆番朗肴、大招、金生、

阿兵、三馬抵等

誠 實 漢 佃 莊 偃 、 簡

宋、宋愛 魚桁過溪 大租取調(中):65-66

大租(3):415-416 No.75

1821

道光元年冬月 給出永佃墾批字 三 貂 社 番 土 目 五 合 阩

己,五柱番耆朗肴等 誠實漢佃林仕先 遠望坑山頂小名虎仔 山崙邊

大租取調(中):66-67 大租(3):416-417 No.766

1823

道光 3 年 11 月 給定額租佃批 三貂社土目五合陞己、

耆番等 佃人簡象、簡琴 頂雙租坑溪下外庄 大租取調(中):67

大租(3):417-418 No.77

1837 道光 17 年正月

仝立社賣盡根契 字

莊金水、莊振榮、林德 福等(即林金振德記)

郭媽援、林興邦 蕭祖居

三貂立丹內土名雞母 嶺庄

土目印(2):理番分府/給三貂社土

目□/仔*哪*釐長行戮記 劉峰松藏(黃美英 1995:112-113)

1838

道光 18 年 2 月 同立合約字

A 圳路地主謝玉榮 B 漢佃戶謝林、王榮、

康隆、康安、寬張、猴 猴社番佃戶友八,三貂 社番佃戶老婆、伯怡

馬塞庄東西垺田 契字及書簡文類集:9-11

私法物權編(7):1142-1144 No.14

1856 咸豐 6 年 5 月

奉憲嚴禁持械擄 劫碑

臺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 唐

三 貂 保 番 土 目 ( 加 明)、(五柱番)暨屯丁 a.蘭屬(流)民吳整 b 社 番潘朗肴 c 蘭屬盜匪 楊連 d 三貂社番潘下 山 e 陳來春 f 大甲社潘 盈豐

三貂新社 台灣北部碑文集成:26

基隆市志(第 19 卷):4-5 No.3

1871 同治 10 年 8 月初 7 日

曉諭 鹿港理番海防總捕分府

李 三貂社 台案彙錄壬集:34-35(錄自抄本《台灣理

番古文書》 )

1874

同治 13 年 11 月 社脫永耕契字 三貂社番潘蔡騫

本社(三貂社)番潘德 生、潘尾仔、潘阿曾、

潘登山等

本社(三貂社)內 手模(1):潘蔡騫(左手模)土目印 (1):*

林勝義藏 (黃美英 1995:113)

1878

光緒 4 年 11 月 仝立分管約字

( 吳 姓 ) 長 房 溪 中 、 烏 歡,貳房姪傳助,參房 嬸楊氏,肆房月宮,並 傳貳叔祖暨五大房等

瑪璘社 頭圍、溪仔 底、三貂等處

總理印(1):縣正堂林/給四圍保等 庄 總 理 / 武 生 吳 舜 年 戮 記 印 記 (1):吳時亨□ □

宜蘭古文書(1 ):94-99

1887

光緒 13 年 11 月 仝立招牌約字 業主潘炳文、佃人林尾

番 三貂田寮港庄 總理印(1):正堂王/給□□北門外

/總理林有*德戮記 劉峰松藏(黃美英 1995:114-115)

1906 明治 39 年天運 丙午 9 月

歸就盡根水田山

林契字 蕭辜祿 潘辜隆 三貂堡丹裡庄土名尖

山腳 林勝義藏(黃美英 1995:115)

1906

明治 39 年 10 月 仝立合約字 潘辜隆、蕭辜祿 三貂堡丹裡庄土名尖

山腳 林勝義藏(黃美英 1995:116)

資料來源: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 、 《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 、<開闢志>, 《台北縣

志》 、黃美英,<清代契據中的凱達格蘭族各社社地>(1996) ,頁 83-84。

(10)

三、語言分布:

另外西班牙人和原住民的互動,文獻記載較多的地方,就是傳教的地區。西班牙神 父曾對原住民的於語言做過研究,編輯《淡水語辭彙》

36

等書,地點大約就是目今居住 在凱達格蘭族,自稱為「馬賽人」(Bassayer)的區域,包括雞籠的金包里(Kimmaori,

位於今基隆市內,主社是大雞籠社,社址在社寮島,今和平島)、淡水的林仔社(Senar,

今淡水鎮外丘陵地)、八里坌(Pantao,淡水河南岸)、三芝到金山、萬里一帶的沙巴里 社(Taparri)及三貂角、蘇澳等地,都建有教堂,曾有幾千名原住民受洗為天主教徒。

但淡水的林仔社,由歡迎西班牙人在玫瑰聖母堂安放聖像,到後來襲殺神父事件

37

,說 明著彼此間觀念的差異。一般說來與西班牙人交好的,只有金包里、三貂角兩處的原住 民,但有時與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是處於交戰狀態。根據荷蘭人的描述,西班牙人並未 向原住民要求貢品,金包里人無論大小,都懂得西班牙語,三貂角也有一些人懂得西班 牙語。

近來學者從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去釐清馬賽人的族群地位,海洋貿易性格、善 於航海操舟,具有語言天份。

38

西班牙、荷蘭時代花蓮立霧溪口 Takili(今德河階臺地)

產的砂金,由北部馬賽人與帶著織物,鐵製品來和雞籠的漢族商人交換,然後攜帶換來 的商品,駕舟遠赴至三貂角,到東台灣的進行交易。雞籠方面和 Takili 住民,當時北台 灣各族群以共通語 Bazay 擴展,還有漢語、葡萄牙語等歐洲語言,富有語言能力。西班 牙佔領北台灣以後,發現這區域的成人能說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兒童更在短期間內便 學會西班牙語。荷蘭佔領時,負責擔任荷蘭人與北部原住民間傳譯,也是出身淡水與基 隆地區的原住民。北台灣原住民現存的歐洲語彙,比南部西拉雅語豐富;北台灣現有舊 地名源自歐洲語言,也比其他地區多。清領時期,神父 Esquivel 發現淡水、基隆、瑞芳、

36 書名為,《台灣島淡水語辭彙》(Vocabulario de los Indios Tanchui en la Isla Hermosa),據說內容相當豐富,惜軼失。

37 見康培德,《林仔人與西班牙人》,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像國際研討會。

38 翁佳音,<近世初期北部台灣的貿易與原住民>,(中研院台史所主辦「台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1996.12),頁 14-15。詹素娟,<Sanasai 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收於劉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 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原會,1998),頁 29-59。劉益昌,<再談台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怖>,收於劉 益昌、潘英海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原會,1998),頁 1-28。

(11)

貢寮等的平埔遺族,有人會說十七世紀的西班牙語,包括「髒話」在內。

日治學者自伊能嘉矩、安倍明義、移川子之藏等,都稱今台北、基隆貢寮、雙溪、

淡水、桃園等地的平埔族為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小川尚義

39

根據語言詞彙的差異,

又把 Ketagalan 細分為兩種:最北面的台北以北,東松山、南港、汐止、基隆、貢寮、雙 溪;以西至淡水、蘭陽平原沿海地區,為 Ketagalan。台北以南以西的新店、板橋、挖仔、

南崁、桃園,叫作雷朗(Luilang 或 Ruiron)。馬淵東一

40

,提出三點修正,小川尚義所說 的 Ketagalan,應稱為馬賽。這也就是土田滋所接受馬淵東一的說法,而繪製的「台灣土 著語言分布圖」的分類法。

41

又根據李壬癸先生在貢寮新社,向 83 歲老婦人所學到的平埔族語,整理分析,得知 凱達格蘭(Ketagalan)和噶瑪蘭(Kavalan),語音變化雷同,馬賽(Basay)和雷朗(Luilang) 龜崙(Kulon),為凱達格蘭北支;里腦(Linaw)、哆囉美遠(Trobiawan)為東北支。Ketagalan 和 Kavalan 地理位置相鄰,移墾歷史接觸頻繁,其語言上相互移借、相互影響。節錄如 下:

表 3-4 語言分析表

編 號 名 稱 凱 達 格 蘭 噶 瑪 蘭 1 kalabaw quvaw 2 Barcaw Vagraw 3 睫毛 Kulupu qalupu 4 Kanuukus qanuqus 5 Tabun tamun 6 蕃薯 hawpit,kupir qawpir 7 Rawar zamar

8 Vawa vawa

39 小川尚義,〈インドネシア語に於ける台灣高砂語の位置〉《太平洋圈民族と文化(上)》,(東京:何出書房,1944),

頁 451-500。

40 馬淵東一,〈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分布〉《民族學研究》(1954),18 卷 1/2 期,頁 123-154 及 18 卷 4 期,頁 23-72。

41 李壬癸,〈台灣北部平埔族的分類及其語言根據〉《台灣風物》41 卷 4 期,(1991),頁 197-214;<台灣平埔族的種 類及其相互關係>修訂稿,《台灣史論文集精選》(1995.8.17),頁 43-62。

(12)

9 Rayar rayar 10 baute,vauta vaut 11 kulaba,kulava kalava 12 Ta:sau ta-tasaw 13 早晨 rabe-rabe ta-rav-ravl 14 棉花 Kapow kapua 15 bilag,vilag vilag 16 Raaq kaaq

資料來源: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種類與相互關係>, (1991),頁 52。

上列辭彙應是互相借字,因詞形相似,但不全合語音對應規則。另土田滋(Tsuchida:

1985),把龜崙(Kulon)僅存的 45 個詞彙和凱達格蘭相對照有相當差異,但和賽夏語接 近;李壬癸則以為噶瑪蘭語的親屬地位和阿美語接近;土田滋則認為凱達格蘭和噶瑪 蘭,有四種共同的音變:(1)不分古南島語的﹡t 和﹡c,﹡n 和﹡N(2)保持古語的清 濁分別(3)合併各種舌尖濁塞音﹡d,﹡D,﹡d',﹡Z(4)古語﹡q,﹡H,﹡?都已丟 失。里腦(Linaw)、哆囉美遠(Trobiawan)則証實是凱達格蘭族群語言。而馬賽有一千 個單字,哆囉美遠(Trobiawan)只有幾百個,根據判斷,應是噶瑪蘭向凱達格蘭借字,

也証明了凱達格蘭最先從台灣東北角(即今貢寮三貂嶺附近登陸)。然後逐漸擴展到,

東北的蘭陽平原部分沿海地區和西南台北盆地及桃園地區

42

。又根據李壬癸先生在貢寮 新社,向 83 歲曾潘蟯老婦人所學到的平埔族語,可驗證雙溪、貢寮的平埔族語言和聚落 分布。

第二節 三貂社遷移與發展

根據文獻記載,原住民是早於漢人來台的台灣住民,被分類為高山族和平埔族,都

42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分類及其語言根據>,《臺灣風物》,41 卷 4 期,(1991),頁 197-214。

(13)

是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

43

及馬來玻利尼(Malayo-Polynesian)文 化的族群。而有關台灣原住民的中外文獻,主要都是描述居住在西部與外界接觸較頻繁 的平埔族,特別是南部的「西拉雅族」和北部的「馬賽族」,呈現著原住民族群的多元風 貌。

其中陳第的《東番記》

44

記錄了西拉雅族的經濟,如火耕旱稻、農作物種類多樣化、

不許私自捕鹿,且不可竭澤而漁,收穫由全社共享、飼養牲畜、害怕大海,不會泛舟,

只在溪澗捕魚,如「居島中,不能舟,酷畏海,捕魚則於溪澗,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

另外對於戰爭、組織、社會、婚姻、喪葬、飲食、居住、歲時,都有記載。

45

而甘治士

(Rev.George Candidius)

46

以外來傳教士的身分,對新港社的熱蘭遮城村莊聚落,作詳實 的記錄,特別是對宗教神祇,南方 Tamagisanhachs 男神,創造人類,使人美麗;東方妻 子女神 Taxankpada,打雷責備丈夫不下雨;北方 Sariafingh 男神,讓人變醜。另女巫稱為

「尪姨」(Inibs),驅趕惡靈;這些資料的運用,對了解平埔族的風俗民情是很珍貴重要 的。

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台灣後,伊能嘉矩將北部平埔族群統稱為「凱達格蘭族」,行 冬(農曆一月二、七、十七或二十日)、夏(六月十八、八月一或十日)兩期會飲祭祖的祭典。

三貂社尚保有六祖的名稱:Wanlun、maobarre、tesin、Kumrao、nizi、meilin 等;且六祖名 字前皆加上 Bakki-, Bakki 即祖先的意思。

47

而當時記錄的社別有:三貂社(見圖 3-3)、金 包裏社、小雞籠社、奎北屯社(雞柔山社、外北投社、圭北屯社的合併)、八里坌社、

房仔嶼社、武嘮灣社、擺接社、雷朗社(秀朗社、雷裏社的合併)、挖仔社(秀朗社)

43 根據 Edward Sapir 1916 的語言學學說理論:一個語系剛起源時,內在的歧異最大。台灣的南島語是所有已知南島語 族居住地中,最複雜而歧異。所以台灣可能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或早期向外移出的據點,與東南亞、大洋洲關係密 切。

44 1602 年,陳第隨都司沈有容攻打藏匿於東番(台灣)附近島嶼上的倭寇。亂平之後,軍隊泊於大員(安平)。當地 原住民頭目大彌勒(西拉雅人),率族人設宴款待、餽酒獻鹿,感謝他們為民除害。陳第當時目睹有關西拉雅族人的 風土民情。回鄉後,受朋友陳志齋鼓勵,1603 年,寫成一千五百字左右的東番記,其中所描述的「東番」是屬於西 拉雅族人,嘉義以南到屏東間,台南平原的幾個大聚落,成為最早記錄台灣原住民的文獻。

45 參與見周婉窈,<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台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故宮文物月刊 21 期,(2003、4),

頁 1。及 陳第,<閩海贈言>,《東番記》(台灣文獻叢刊第 56 種)

46 甘治士是荷蘭時代首位來台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他在新港社定居,每天花數小時教育成年村民。之後他刊行了第 一份由外國人編著,有關台灣及其居民的報告,內容涵蓋七座與熱蘭遮城一日行程內的村莊。記錄了熱蘭遮城附近 的原住民聚落,所描述應是剛到台灣時,所看到台南平原西拉雅族原住民的社會狀況,也是西方人親歷台灣最早有 關原住民的文獻記錄。

47 見黃美英,《尋訪凱達格蘭族》(1998),頁 66。

(14)

毛少翁社、(內)北投社、南嵌社、龜崙社,大雞籠社、里族社、錫口社、搭搭攸社、

圭泵社(圭母卒社、大浪泵社的合併)等共十九社,若合併的社分開計算,共有二十三 社。日本佔領台灣後,透過調查,才把各社的位置標出和說明,是後續研究者的根據延 伸。

圖 3-3 三貂社位置示意圖

資料來源:《尋訪凱達格蘭族》(1998),頁 132。

而原屬平埔番凱達格蘭族(Ketagalan)燒墾漁獵的地方,早在明末西班牙人進入本 區時已有了部落制度,漢人到本地開墾者,須先向三貂社的酋長立約租地,年徵若干穀 糧作為「番租」。或者以偷墾的方式進行,漢人欺負原住民不識文字,侵奪他們的田園,

造成許多糾紛困擾。土著從事漁獵活動,進而發現農耕有較好的收益,於是有一部分加 入開墾的行列,模仿漢人的生活起居。同化歸於無形,一部分遠遁山區而不知去向。由

「贌社」制度的產生,可知原住民與漢人間,已經形成一種小型集體式商業市場。

由於移民大量湧入,耕地有限,越界私墾,清廷雖在乾隆三十一及三十二年一再重 申禁令,禁止買賣番地,但法令形同具文,加上平埔族貧困極需金錢,早就普遍存在平 埔族租贌、甚至典賣土地給漢人。終於在雍正二年准許租贌番地,乾隆二十四及五十三 年兩次公認在此之前民買番地之合法性。且在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免究私墾三貂 者,並承認其為民買番地之例。

(15)

在郁永河的《裨海記遊》和黃叔璥《台海使槎錄》的<番俗六考>中,很詳實地記 錄了 17 世紀淡水到台北漢人移民的足跡(見圖 3-4)。而<番俗六考>依照當時政治上南 北二路理番同知所轄,分為北路諸羅番一至十、南路鳳山番、傀儡番、等十八社等十三 種,除去部分為高山族外,與今日的分類法有許多相合的地方。北路諸羅番九至十與道 卡斯族與凱達格蘭族完全符合,其它北路諸羅番大致是今日的西拉雅族,北路諸羅番 四,大致為四社番或 Taivoran 亞族。在三百多年前黃叔璥就有這樣的分類見解,真是不 容易。「北路諸羅番十」所統領的凱達格蘭族,各社社名,如南嵌、坑仔、宵里、龜崙

(此三社附南崁納餉),澹水、內北投、麻少翁、武嘮灣、大浪泵、擺接、雞柔(此六 社附澹水納餉),大雞籠、山朝、金包裏(此二社附雞籠納餉)、哈仔難、哆囉満、八里 分、外北投、大屯、里末、峰仔嶼、雷里、八芝連、大加臘、木喜巴瓏、奇武卒、秀朗、

里族、答答攸、麻里即吼、奇里岸、眩眩、小雞籠, 共三十三社(見圖 3-5~3-8)。這 是日人據台前,北部平埔族群各社的分類和名稱。

!

圖 3-4 同治 20 年淡水廳全圖

資料來源:同治 20 年(1871)《淡水廳志》「淡水廳全圖」

(從島上可俯瞰西部沿海平原,緯度 25 度,淡蘭以溪為界,可清晰看出三貂溪、三貂嶺)

(16)

圖 3-5 雍正元年台灣圖

資料來源:雍正元年(1723)《清初海疆圖說 》「台灣圖」二分之一

(可看出原住民、土地開墾、海岸形勢、港口、林相、軍備、方位、地界、里程等 )

圖 3-6 乾隆 2 年台灣府圖

資料來源:乾隆 2 年(1737)《福建通志 》「台灣府圖」 (自然景觀豐富、海岸港口比例高)

(17)

!

!

!

!

!

!

!

!

圖 3-7 乾隆 7 年台灣府總圖

資料來源:乾隆 7 年(1742)《重修福建台灣通志 》「台灣府總圖」二分之一

(繪出七座城池,如雞籠城、淡水城、彰化城等,及在 921 地震中震禿的九九峰,並首次匯出紅頭嶼 )

(18)

由貢寮庄社里字舊社,遷至基隆郡貢寮庄田寮洋字新社。舊社位於今貢寮鄉龍門 村,地當雙溪河下游河口的北岸,是雙溪在入海處所形成沖積平原上的一個聚落;新社 位於今雙玉村,則是雙溪河下游南岸舊地名田寮洋一帶的聚落。兩者之間,會有新舊之 別,是源於所謂「舊社」,原來是三貂社社址的所在;道光年間,由於入居漢人的勢力 不斷擴大,族人遂遷居到雙溪對岸新社現址所在,建立新的聚落。舊社、新社,即是原 居地與新居地的指稱。所以目前雙溪地名仍留有「蕃仔坑」、「後蕃仔坑」;而雙溪川下 游貢寮鄉境內也有「舊社」「新社」等地名。而大雞籠社所在的社寮島考古遺址,為舊 社類型的文化遺存,證明也是馬賽人的一支。另就地域探討,馬賽人的舊社文化類型,

僅分布到金山鄉界。過了八連溪以外,則應該已是圭柔人的埤島橋文化分布範圍,不再 是舊社文化類型的範圍了。

48

表 3-5 凱達格蘭族舊社社址可能之變遷

縣 市 社 名 代號 社址位置演變 (現在位置或遷移位置)

A

在三貂方面的谿谷,分為四區域,目前的舊社庄、

遠望坑庄、福隆庄、南仔吝庄等,漢人稱此為三貂 四庄 (現在的位置在新社庄)

B 基隆郡貢寮庄田寮洋字新社

C 基隆郡貢寮庄田寮洋字新社 (貢寮庄社里字舊社) D 貢寮鄉新社田寮

E 台北縣貢寮鄉穗玉村 台北縣 三貂社

F 台北縣貢寮鄉穗玉村新社

資料來源:伊能嘉矩、安倍明義、張耀錡、盛清沂、潘英海、常民文化學會等資料彙整

而日本佔領後,透過調查才把各社的位置標出和作說明,是後續研究者的重要依據 延伸。依照鄉老謝萬梓先生的說法,原居住在雙溪鄉九份坑仔山面的蕃阿石崁的平埔族,

日治時才遷入貢寮鄉的新社(見圖 3-8),就是現在的媽祖廟(今壽山宮)附近。後來與 漢人通婚,現已分不清是漢人或是平埔族了。

48 詹素娟、張素玢,《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台灣文獻委員會,2001),頁 125。

(19)

圖 3-8 光緒 17 年基隆廳圖

資料來源:光緒 17 年(1891)《台灣地輿總圖》 「基隆廳圖」

(是唯一採南上北下方位的清代臺灣地圖,以清楚標示出三貂舊社、新社位置)

至於現存的新社慈仁宮(照片 3-1)位於貢寮鄉雙玉村田寮街十三號,有雙溪舉人 連日春的對聯題字(照片 3-2);清朝時稱為三貂社,日據時代以來稱為新社,光復後改 名雙玉村。但習慣上鄉民均稱為新社。清道光年間,新社居民潘氏古祿,往海岸揀拾海 產物時,在今福隆村的桂安,發現聖母神像漂流在岩石間,虔誠抱回家供奉,朝夕焚香 禮拜,神靈顯赫,居民有求必應,信徒日增。清道咸年間,地方信眾集議,初建小型草 茅廟,至清光緒戊寅年(西元一八七八年),改建為石壁蓋瓦,於是略具規模,在當時 貧困的漁村,堪稱美侖美奐。而當時宜蘭線火車未通,雙溪及福隆居民需要用的貨物都

(20)

由溪流的小船輸送吞吐,新社又是咽喉的重要地方,所以香火很鼎盛。光復後,民國五 十三年至民國五十八年改建竣工;另又在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七十四年二次改建竣工,

依照敬神禮制分設,三官大帝及關聖帝君廟,重新整修廟內外,廟貌巍峨莊嚴肅穆,煥 然一新。

照片 3-1 新社慈仁宮

!

!

!

!

!

!

!

!

資料來源:2007.01,親自拍攝於貢寮新社

!

!

(21)

照片 3-2 雙溪舉人連日春在新社慈仁宮所題對聯

!

!

!

!

!

!

!

!

!

資料來源:2007.01,親自拍攝於貢寮新社

由上述新社慈仁宮門口對聯可知,三貂舊社與新社的地緣關係。而由照片新社福德 廟(照片 3-3)、三貂社新潘氏族親聯絡處(照片 3-4)、北縣凱達格蘭族協會(照片 3-5)、

三貂新潘氏遺址(照片 3-6)及原住民遺址(照片 3-7)可以看出三貂原住民凱達格蘭族 的生活圈與遷移範圍。

奉憲示禁碑(照片 3-8),在道路的修護管理,官方已有示禁,規定道旁左右留地三 丈,不准砍伐樹木,以免行旅受蒸薰的痛苦,而沒有陰涼遮避的地方。但伐木築路,開 闢日益廣闊,淡蘭三貂路線是當時過往行旅的重要路徑,官方禁伐樹木,前後十年效果 不大。於是由當時的生員連日春、林俊英等出面,非由該地總董、庄正副出面,而且官 憲也不得不重申示禁,毋許開墾。

(22)

照片 3-3 新社福德廟

!

!

!

!

照片 3-4 三貂新社潘氏連絡處

!

!

!

!

!

!

!

資料來源:2007.01,親自拍攝於貢寮新社

(23)

照片 3-5 北縣凱達格蘭族協會

!!!!!!!!!!!!!!!!!!!!!!!!!!!!!!!!!!!!!!!!!!!

!

!

!

!

!

!

!

!

照片 3-6 三貂新社潘氏遺址

!

!

資料來源:2007.01,親自拍攝於貢寮新社

(24)

照片 3-7 三貂社原住民遺址 照片 3-8 奉憲示禁

!

!

資料來源:2007. 01,親自拍攝於貢寮新社

數據

圖 3-1    古代三貂社產金位置圖  資料來源:唐羽,<從雙溪鄉志之修兼論東北角地區貢寮、瑞芳二志義例之訂正>, ( 「五 十年來台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1999),頁 83。 二、荷西時期社經發展  在西班牙人統治北台灣時,曾分三個省區(partido or Province),有淡水省區  (Tamchui)、噶瑪蘭省區(Cabaran)、哆囉滿省區(Turoboan) 23 。十七世紀中葉,中 村孝志製作的荷蘭戶口表,是最早有關平埔族人口分佈與數量的記錄 24 ,當時人口總 數,大
表  3-3  三貂社租契資料整理  年    代  契  名  立  契  人  關  係  人  土  名  印    記  資料出處  嘉 慶 12 年 (1807)  給墾批字  三貂社番土目朗肴,番耆金生、大招、蚋籠  漢 人 魏 得 知 、 張 長喜、張阿桂、張觀清 嘮洞胡  大租取調(中):51-52 大租(3):395-396 No.61  嘉慶 19 年 11 月 (1814)  給出墾批永佃字  三 貂 社 番 土 目 五 合 陞紀、五柱番耆朗肴等  誠實漢人郭讓(觀)  琉球澳口  官
圖 3-5  雍正元年台灣圖
圖 3-8      光緒 17 年基隆廳圖  資料來源:光緒 17 年(1891)《台灣地輿總圖》 「基隆廳圖」  (是唯一採南上北下方位的清代臺灣地圖,以清楚標示出三貂舊社、新社位置)  至於現存的新社慈仁宮(照片 3-1)位於貢寮鄉雙玉村田寮街十三號,有雙溪舉人 連日春的對聯題字(照片 3-2) ;清朝時稱為三貂社,日據時代以來稱為新社,光復後改 名雙玉村。但習慣上鄉民均稱為新社。清道光年間,新社居民潘氏古祿,往海岸揀拾海 產物時,在今福隆村的桂安,發現聖母神像漂流在岩石間,虔誠抱回家供奉,朝夕焚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erformance guarantees of real-time garbage collectors and the free-page replenishment mechanism are based on a constant α, i.e., a lower-bound on the number of free pages that

Reading: Stankovic, et al., “Implications of Classical Scheduling Results for Real-Time Systems,” IEEE Computer, June 1995, pp..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Prof. Stankovic,

第十八條之一 外國人受第十七條之一之雇主聘僱在同一民間重大經

小西龍二( Ryuji Konishi )是離開LTC B 人員之 一,曾經是該銀行的執行董事,在銀行被國家接管

第八條 前一年出進口實績前五百名之績優廠商,得由貿

Richard Edwards, “How Real Is Real: The Thirteenth-Century Painter’s Eye,” Journal of Art Studies

  籤 (二)(卅一) 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為滿故對三藏為半簡之 (云云) 所以重敘前諸經者

即使是輾轉來自西域,其義理也一定與佛經不相違背。而所謂疑偽經,乃後人假託佛之名義 而偽造,或「抄造經典」,或據部分佛教義理而攙雜進虛構的成分,或完全出自編造者的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