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目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目錄"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30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8, No. 585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585-A

  記讀教。自以記遺忘。非謂傳乎人也。嘉定初。在佛隴。方草創。已有傳之者矣

。東山南湖。傳之者又多。晚在天竺。隨講修飾。於經疏重言諸師異同則刪去。學者 有請鋟木。以正舊傳。何如。曰可傳乎。

  寶祐四年春甲子天台晦巖法照

No. 585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目錄

妙玄時教說 五章議 經體論

第一卷普門子序 章疏題

玄文四序 玄句聽次 甘露門 待絕二妙 蓮華三喻 附法觀 法華教主 華嚴三照 梵王見淨 不定教

第二卷祕密教 十二部經 通別申論 開權 三經通別

(2)

三法通局

第三卷十二因緣 七種二諦

三法解源 翻宗立識 教證 別教接俗 減緣行 起修 遮照

第四卷十身舍那 支佛

借別名通 如佛 六種性 三種意生身 三藏菩薩斷惑

第五卷十種境界 大師位次

六重本迹 本迹比決 四佛迹因 四佛成道 寂光有相 偏圓權實 三不退

第六卷教體 大小乘印 二空 別教縱橫

(3)

懺重 三藏教名 性相二宗 乞乳

第七卷提謂經 六因四緣 楞伽制肉 雙游 華嚴教主 涅槃五味 通別五時 方等授記 十行橫學

文句第八卷釋文句二字 六難

能開佛慧 記釋委釋等科 寄行約教 觀心引證 三寶

第九卷結益 三分

所聞法體 三疑 結集法藏 心王境觀

第十卷聲聞 無生鏡體 半頭天眼

(4)

第十一卷傳衣 別教房宿 三種佛界 三界天主 無量義經 四伏難 方便品題 五濁體相

第十二卷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索車

身子六心退 四種緣集 五人得菩提

第十三卷齊探 上下五分結 無住本 性類二種

第十四卷舍利 法華分身 三變土田 龍女成佛 壽量四句 品信開合 六根盈縮 文殊位次

止觀止觀懸敘綱領 定境說

不思議境

(5)

第十五卷祖承 鶴林

傳觀 無情佛性 置毒 起教觀

第十六卷燈炷 六即

四種三昧 事理二觀 三止名 含中 別教聞中

第十七卷戒體 別教修中 所觀陰境

第十八卷能觀十乘 三千

三境 生生 三無為 家家 般般 圓斷 得得

諸部第十九卷光明定題 事理二定

信相位次 三種懺法

(6)

安養教主 定散二善

第二十卷通相三觀 料揀三土即寂光 四土淨穢

四外二境 見見 遣非 習氣 隨緣 八相 塵沙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目錄(終)

玅玄

(一)

時教圖

  

(7)

時教說

  時教者聖人之所以開後學也眾生無始背覺合塵吾佛哀而拯之甚閑而不亂故寢大施 小彈斥淘汰終歸開顯而能事畢矣夫逗機設教莫越乎化儀詮理化物莫越乎化法化法所詮 莫越乎真中二理真中二理莫越乎如來藏心此理此心一而二二而一也去佛既遠不有智者 正出世之經為人道立教則光明種子或幾乎息矣捨時教無以傳聖人心學者當自時教始。

五章議

  夫兩種五章皆果佛之法約教則約如來設教被機之相約行則約佛自行所得之法不作 此解何分在纏能詮之名哉然則明佛自行所得之法意令學者聞名識體依體明宗宗成有用

(8)

章者也問籤(五)(十六)言體宗用足者境體也行宗也智用也又云境即是體是法身智行是宗 是用何耶曰境智行三對體宗用則宗對般若是智妙用對解脫是行妙取三德義便故若宗是 因果以對行妙行始為因行終為果亦便也用是智用化物必智導含識對智妙亦便故知各從 其義耳問凡釋首題須立五章何故戒疏但三涅槃二十五耶曰菩薩戒經既行部外又非一經 之總目乃是什師誦出一品二卷中偏節戒法一卷別行於世稱菩薩戒經若一經之目應云梵 網若一品之目應云心地經品之目須論五章戒本別行節者私安故不用也若涅槃者以順經 文說三一圓融一攝一切故也如經云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 涅槃以此而知只是依經文圓詮三德故立二十五章雖諸經義具而無顯文故不立也。

經體論

  法華經體唯一實相葢大雄氏自行究盡化他開顯之法點世相為常住即妄念以成真不 順迷情獨取悟理實一部之指歸眾義之都會也然一實相無空假中之異故妙玄通釋標體則 曰正指實相別釋顯體則曰即一實相印推原經文則曰諸法實相也唯佛究盡法體本融依正 色心莫不全是但此體上具德而有三名當處絕待之謂中當處立法之謂假當處亡泯之謂空 故引壽量非如非異雙照如異與二論四句皆顯三諦經曰如是相等三轉讀之即三諦也記主 云當知如是相等即是轉釋諸法實相又此三諦以圓融故互具成九故釋籤簡曰空假即中中 為經體中即空假亦指於中夫即一而論三圓具而成九故雖作圓具九三說只可作一實相著 是知三法乃是體上之具德九法又是三法之圓融皆轉釋一實相之義且非正顯經體正顯經 體只一實相云爾又應須知就經體言一切諸法此體收盡而此體外更無一法若有一法在此 體外名魔事也妙經玄籤經體之意備求其說惟四明尊者得之言經體則曰心路絕處如彼圓 伊當上一點絕思絕議非用非宗也言體德則曰而其性融一不定一如伊一點點不孤然故直 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也言互具則曰彼之四句不出三諦以圓融故三諦各三也若 全此一實相經體而起經宗或起經用但名體宗用三義成合矣若全體禮體底體達而起宗本 宗要宗助或起本用當用自在用義成離矣又何起修離合之辨哉余故曰經體明即具法相論 離合。

讀教記卷第一

天台沙門 法照

普門子序

  普門子序私科為三初四教下歎教在人二惟三下傳弘著述三普下謙己記時著述又二 初廣敘傳弘二間者下的美著述又二初著述之艱二且法下籤訪之美。

章疏題

  淨名玄一此經理致深遠言旨淵玄若但依文帖釋恐止事數而已一教宗極終自難量猶 須略忖幽微顯不思議旨趣今輒於文前撰五重玄義。

(9)

  籤(一)(二)玄悟法華圓意者五義釋經統收五味故名為玄玅記(八)(廿九)略舉經題玄收 一部。

  玅宗(上)(二)五重玄義本是經中所詮觀法大師預取解釋經題。

  別行玄記(上)(一)言玄義者能釋之義門也玄者幽微難見之稱義者深有所以也斯葢大 師以三昧力徹法性際深見今品人法之意也應知名等五義皆悉幽微七方便人智莫能見。

  光明句記(二)(二十)玄義者文選云睿哲玄覽注云玄通也謂離文通示其義故曰玄義。

  玄之一字四明玅宗別行記約所釋得名與淨名玄同光明記約能釋得名與荊溪合然準 妙宗之文則覽所釋為能釋也文句二字當亦然故妙樂云文謂文字一部始終句謂句逗義通 長短則一部文字始終句逗指經明矣光明記踵此說但就能釋而言謙辭耳問諸部題名曰玄 義曰文句曰疏者何曰精微云疏是通名玄句是別目如妙玄文句等從別單題若淨名玄疏別 行義疏等乃通別雙題或單從通名則觀經疏等是也。

  指歸鈔(一)(一)云一家言教解題與釋文各部者則名有玄義文句之異其合為一部者則 總題曰疏如淨名疏觀經疏之例也(文)涅槃稱疏此乃新意非舊題名問法華疏題名文句與 教體三假文身句身同異云何北峰師曰體相是同用與少異同稱文句屬三假中二體相同也 故妙樂釋文句二字牒唯識文而例同之用與異者此是題名彼是教體一不同也題屬一經彼 通諸教二不同也題就色立教體通聲三不同也問妙樂云此亦不論色行等體亦之一字對何 文下耶曰唯識云文即是字句詮差別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是色行蘊 攝今題云文句非但不可唯識一實三假亦不同於俱舍攝色行體也編次玄句疏于後。

解題 法華玄義 釋文 法華文句 題文 觀經疏

光明玄義 光明文句

觀音玄義 觀音義疏 三請觀音疏

淨名玄義 淨名疏

涅槃玄 涅槃疏 菩薩戒疏

  光明記(一)(一)文句者文即經文句謂章句亦句逗也即以章句節其經文令其詮旨各有 分齊故荊溪云以由釋題大義委悉故至經文但粗分章段題云文句良由於此然立此二字葢 謙辭耳若觀釋經大義非少。

  新記云文句二字是經文經句大師消文節句攬所釋為能釋。

玄文四序

  北峰曰玄文四序一總序既是章安私記緣起理合居初二序王大師將釋五重玄義先以 一序序經首題王起眾文之始三私序王大師雖序經始末且從其義章安從說故復重釋四玄 文本序正序玄文此四序安布次第也竊詳章安總序與私序王則大師說玄時未有也大師將

(10)

說五重玄義先覽五義別為序王以釋經名令知經名通冠本迹次作本序正序玄文章安私序 乃因大師序王但序經題義含五章未明經文亦具五章故重作私序而釋成之惟總序緣起乃 最後作也問別行經序為是談玄之序為是別時講經之序若云經序何云正序玄文若云序玄 何云別行經序曰荊溪兩云正序玄文的是玄序而名經序者對玄文本序得名也荊溪因見玄 文自有本序又見章安釋云葢序王者序經玄意故科此別釋經名為別行經序行訓作也問序 王與本序顯釋五章之名荊溪何云似但釋名而已曰記主見大師於經字前著蕩化等語故知 似但釋名爾却科蕩化為探取經旨舊云別行與本序則能釋所釋異一章五章異。

玄句聽次

  玄序云昔於建業始聽經文次在江陵奉蒙玄義。

  玅樂(一)江陵稟受玄旨建業方聽經文。

  妙樂引證一徧記難如玄序云云語雖倒置事則無殊葢作文法也近人以方訓始艸庵謂 之文誤者非。

甘露門

  玄(一)(一)知甘露門之在茲。

  籤(一)(三)實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藥今釋玅法能通實相故名為門。

  句(一)(二)今明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記(一)(九)則甘露門開者則言乃表唯聲 益故實相為甘露諸教為其門門無開閉理非通塞此土入者不假餘塵由之通理故曰門開。

  問籤文云玅法為能通門玅樂何云諸教為其門耶曰玅樂因釋此土聲教入道故云諸教 為門籤文釋經首題故云妙法為門要知開顯諸教即玅法也。

待絕二玅

  玄(一)(一)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

  籤(一)(三)初釋妙者但舉一不思議則已簡於可思議也彼止觀為成觀故乃以相待為可

思議麤唯一絕待為不思議妙今則不爾圓中約時待絕俱妙餘味約部或妙或麤若前三教時 之與部一向為麤至法華被開方稱為妙止觀相待義似於別故判為麤今此妙名兼於本迹彼 文妙觀獨在於圓雖異而同細尋可了下文廣釋不俟多云。

  輔行(三上)(二)今法華唯具二妙所謂待絕所言待者唯有待麤成妙更無待妙成麤若以

迹望本亦可互形若以部望部一向唯妙今約法華迹理復置互形所以玄文待絕俱稱為妙故 以部教相望復有橫豎望前四時名為豎待圓望三教名為橫待此文既依法華經意而釋名等 大槩準彼相待是麤義當待麤論妙絕待是妙義當開麤論妙此二亦名廢麤開麤故法華中唯 論二妙更無非待非絕之名彼為判教故待之與絕同稱為妙今此相待則判為麤唯明絕觀無 部可待則無豎待無教可望名無橫待故唯一絕以為能詮雖立相待以顯絕待尚無於絕何待 之有。

(11)

  玄(二)(十二)若破麤顯妙即用上相待妙若開麤顯妙即用上絕待妙。

  玄(二)(九)一相待二絕待此經唯論二妙更無非絕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絕何惑顯何理故

不更論也。

  籤(二)(卅一)既云此經當知妙題兼此二義故使今釋諸妙以二冠初故迹門十妙一一妙

中開多科目無不二釋言更無非待非絕等者理性實是非待非絕祇向待絕約理論二不同雙 非二邊更有中道之理恐有人疑應更別有雙非絕待之理故便釋云文理俱無此待絕理已破 無明已顯中道故知雙非無復所顯故云破何惑等。

  玄(二)(九)今待麤妙者待半字為麤明滿字為妙亦是常無常大小相待為麤妙也淨名云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即是明滿字也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即提昔 之半待出於滿也般若云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亦是對鹿苑為第一待般若為第二也涅槃 云昔於波羅柰初轉法輪今於尸城復轉法輪眾經皆共以鹿苑為半為小為麤待此明滿大妙 其義是同今法華明昔於波羅柰轉四諦法輪五眾之生滅今復轉最妙無上之法輪此亦待鹿 苑為麤法華為妙妙義皆同待麤亦等文義在此也(云云)二絕待明妙者為四一隨情三假法起 若入真諦待對即絕故身子云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此三藏經中絕待意也二若隨理三假 一切世間皆如幻化即事而真無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為不真耶望彼三藏絕還不絕即 事而真乃是絕待此通教絕待也三別教若起望即真之絕還是世諦何者非大涅槃猶是生死 世諦絕還有待若入別教中道待則絕矣四圓教若起說無分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 淨豈更佛法待於佛法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復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為麤形誰得妙無所可 待亦無所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

  籤(二)(卅一)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為滿故對三藏為半簡之(云云)所以重敘前諸經者 明今經相待不應對三教文亦且同諸教所待故亦指鹿苑而為所待結中意者一往以所待之 麤對圓為能待之妙(云云)釋絕待中為七(云云)初文約教顯圓問若明絕待祇應但一何故開 四以四相形與待何別答若相待中展轉明妙前麤猶存今論絕待絕前諸麤無可形待又所以 漸明四種絕者為知圓絕極妙無過前三被絕圓外無法細消文意各有深致(云云)意但且論展 轉相望以明諸絕顯於圓教無復能絕(云云)次豈更下明絕待相狀明法界體一無復形待待誰 為麤等者明無能待能即是妙法外無法待誰麤妙無所可待等者明無所絕所即是麤法外無 法故無所絕(云云)不可以相待示不可以絕待示待絕俱絕故名滅待滅絕。

  玄(二)(十一)用是兩妙妙上三法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稱之

為妙。

  籤(二)(卅四)次二妙妙上三法者欲明三妙在於法華方得稱妙故須二妙以妙三法故諸

味中雖有圓融全無二妙三被妙已故三即妙故上文云此妙即法此法即妙故得三法皆具於 十成三十妙良由於此問向釋妙云待絕俱絕方名為絕今何以言待絕二耶答前明絕待故須 俱絕今述經意故須雙明經意雖雙理無異趣以此俱絕對前稱待所待未會會方名絕是故此

(12)

  籤(六)(九)又若不論待無以明絕若明待已即指所待是於能絕亦絕方名為絕。

  相待論判絕待論開即諸文判麤玅開麤玅也相待者待麤而論妙能待之義在於法華絕 待者絕相待之麤妙而論妙亦絕能待之妙而論妙亦在法華舊謂相待是施權義非也。

蓮華三喻

  玄(一)(一)一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文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

乘二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文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三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文云正直 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籤(一)(四)妙法不出權實故蓮以譬實華以喻權(云云)若非蓮華無以顯於妙法故也(云云 )為蓮故華者約時且寄華嚴頓後而說頓中之別理實教權且置未論鹿苑施小方等般若已為 開廢而作方便如此說者且在於小若約教者通前四時三教皆權二乘唯在法華菩薩處處得 入而今文引且從引小小難引故故寄說之(云云)次明開者指實為權權掩於實名方便門閉今 指權為實於權見實名方便門開(云云)第三廢者捨是廢之別名開已俱實無權可論義當於廢 權轉為實所廢體亡(云云)若爾開廢何別答約法乃開時即廢約喻必義須先開若爾法喻差違 何成喻法答據理似與喻有違據事似先開後廢如先示方便即是真實既識實已永不用權若 約理者開廢俱時開時已廢故也。

  玄(一)(四)為蓮故華華實具足可喻即實而權又華開蓮現可喻即權而實又華落蓮成蓮

成亦落可喻非權非實。

  籤(一)(十二)華實具足等者為蓮故華華掩於實為實施權實在權內體復不異故云即實

而權機熟須開開彼能覆情怖近果名之為覆袥彼近謂名之為開開何所開即彼能覆又華落 蓮成等者華落譬非權蓮落譬非實開已即廢時無異途開教行人理同一理故故實立已同冥 三德故知三德不當權實。

  玄(七)(六)復次為十妙故開出十麤如為蓮故華意在於蓮(云云)又華開蓮現譬開十麤顯 十妙則無復十麤唯一大事不可思議境界乃至利益。

  玄(五)(十六)昔權蘊實如華含蓮開權顯實如華開蓮現離此華已無別更蓮離此麤已無

別更妙何須破麤往妙但開權位即顯妙位也。

  玄(一)(十一)問華以喻權權是小乘之法則不應破於艸菴艸菴既破何得以華喻權答小

乘是化佗之權是故須破今明自行之權故以華喻耳。

  籤(一)(廿九)答小乘是化佗乃至喻耳者且約初說小隔於大是故云破以大破之故云須

破自行即是體內之權故以華喻然化佗之權據佛本意並屬自行又初約施權故屬化佗今論 開權故屬自行施開被緣其理不二。

  北峰曰蓮華喻法約佛意說以喻一代施化之意如來為實施權意在於實如為蓮故華華 本含蓮正喻同體但眾生權中有實華含於蓮是故開顯令知據眾生不知則不名蓮華正是開 艸華為蓮華但今蓮華喻佛施化之意故不論艸華也如玄(七)(廿六)一華生必有於蓮為蓮而

(13)

華蓮不可見此譬約實明權意在於實無能知者文云我意難可測無能發問者(文)既云意在 於實而眾生不知故須開也又復須知雖喻佛意無非玅法若從所喻權法當體但空但中不能 即實亦可譬麤故云昔本隱實如華含蓮又云為十妙故開出十麤如為蓮故華等即此義也詳 玄籤意小乘是化佗之權正如前玄多華一果等此約在昔當分喻桃李艸華也今明自行之權 故以蓮華為喻然化他之權據佛本意並屬自行此據佛意喻蓮華也又云初約施權屬化佗今 論開權屬自行此又約施權喻艸華開權喻蓮華是則施權隔實如艸華故須破開權即實如蓮 華故須顯今明開權即玅及以佛意故以蓮華為喻也。

附法觀

  玅玄(一)(三)觀心即聞即行起精進心故。

  籤(一)(九)觀心者隨聞一句攝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

  玅玄(一)(十一)六明觀心者(云云)心如幻燄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 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故名心為妙妙心可軌稱之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觀 即辨因果是名蓮華由一心成觀亦轉教餘心名之為經。

  籤(一)(卅一)由一心等者研一剎那既成觀已即以此觀復觀後心後心成觀所復成能後

後相續名教餘心經是被下之教故觀下惑名經。

  四明十義書破立甚精此乃玅玄一部觀心式樣十不二門指要鈔廣此說耳。

法華教主

  玅玄(一)(五)今經體者體化他之權實即是自行之權實如垢衣內身實是長者。

  籤(一)(十四)初文即是開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為小乘化他權實今開即是同體權實瓔

珞長者。

  此章安師私謂經體開權之文四明玅宗立法華身是尊特佛引為誠證的示開權絕待妙 故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開麤即妙妙外無麤是故得云瓔珞長者看解謗書淨覺神智皆不 及也。

華嚴三照

  玅玄(一)(六)云何分別(云云)。

  釋籤(一)(十六)初文五味者還約華嚴日照三譬開為五味問應還取涅槃本文何以却取

華嚴文耶非但數不相當亦恐文意各別答涅槃五味轉變而祇是一乳華嚴三照不同而祇是 一日今演華嚴平地之譬以對涅槃後之三味數雖不等其義宛齊又涅槃以牛譬佛乳從牛出 譬佛初說大乳出已後其味轉變猶成分譬故此下文義立五味皆從牛出未若華嚴日譬於佛 光譬說教日無緣慈非出而出眾機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稟教光終歸等 照故用兩經二義相成。

  別行疏(下)(十二)降神母胎即示兩相。

(14)

  記(下)(十四)問華嚴頓後方施小化譬如窮子急追不至徐語方來前頓後漸其義善成今 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兩相答諸文所論初頓次漸葢是化儀施設之語今此所說大小雙應終 歸一乘方盡鑑機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無大機念欲息化諸佛勸諭方施小乘次文却云無量 劫來讚涅槃法生死永盡我常是說是故思機然後施小此等之說皆是儀式不可據此以難今 文預鑑羣機原始要終度物之意也。

  句(六)(十九)今明勝應應菩薩即盧舍那尊特身大機所扣者也劣應應小乘丈六弊衣小

機所扣者也。

  別行疏記(下)(十四)彼經預敘一代始終故立譬云猶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後照平 地今家義開平地為三對於涅槃五種牛味高山大機能感頓教日光先照即有次第及不次第 見佛性也若涅槃中譬從牛出乳次第五味則對一代五時教味次第相生。

  孤山論衡記云華嚴有三照之說涅槃有五味之談華嚴既居最初涅槃仍居最後乃始終 之二義也。

  疑者曰華嚴預敘一代則是預借法華莫不以法華為所施耶當知預敘之言乃是約佛意 判釋所以得云先照等也不可以化儀為妨。

梵王見淨

  玅玄(一)(六)見有淨穢。

  釋籤(一)(十七)見淨如梵王見穢如身子。

  淨名經(上)(七)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 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淨名疏(三)(十二)埀裕記(四)(四)有前四種罪障者界內有為緣集障界內塵沙障界外塵 沙障界外無明障而此四障障於四淨故知身子具四種障身子雖除惡有為集然由有於淨有 為集不依佛慧故使於垢不能見淨是故四淨悉皆不見。

  玅樂(二)(廿八)別譯阿含第六廣明諸梵來下第八第十一廣明諸天讚佛諸天若來並同

人形第四云梵王來禮佛佛入火光三昧不能得前因往瞿伽離門喚之瞿伽離問誰喚答梵王 又問佛記汝得阿那含耶答如是又問阿那含名為不來汝何以來梵王言如是之人不應與語 故知一同人法還有違情而誡伽離(云云)既為一代請法輪主請大則大請小則小。

  梵王為一代請法之主故在大則大在小則小所以依佛慧見土清淨也。

不定教

  玄(一)(七)雖高山頓說不動寂場而游化鹿苑雖說四諦生滅而不妨不生不滅雖為菩薩

說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斷雖五人證果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當知即頓而漸即漸而頓大經 云或時說深或時說淺應問即遮應遮即問一時一說一念之中備有不定不同舊義專判一部 味味中悉如此此乃顯露不定。

(15)

  籤(一)(廿一)初文者此指華嚴不動不離而升而遊者此指頓後漸初不動於頓而施漸化

(云云)雖轉四諦指鹿苑此指雖施漸化而不起於頓此二味既然諸味準此雖為菩薩指方等般 若彼二時中俱有小果新得舊得如常所明雖五人證界不妨八萬諸天獲無生忍此重指漸初 對般若說前文約法此中約人得果不同證法不定應引大論顯密法輪義釋此中意故大論六 十五云於閻浮提見第二法輪轉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忍陳如得初果今轉法輪無量諸 天得無生忍今轉似初轉問初轉少今轉多云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諸佛有二種法輪一者 顯二者密初轉聲聞見八萬及一人諸菩薩見無量阿僧祇人得二乘無量阿僧祇人得無生忍 無量阿僧祇人發無上道心行六波羅蜜阿僧祇人得初地乃至十地一生補處坐道場是名為 密故知初見八萬一人屬顯露攝祕密者如次明之(云云)次引大經證中云或時說深或時說淺 等名不定者以由彼此互相知故若祕密者即如下文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不定與祕並皆不出 同聽異聞故名為即(云云)問此與方等恐畏歡喜等為有何別答不定徧前四味若直語方等但 彈斥而已既以身土令物殊途正當不定(云云)言味味者乳中則約圓別相對以辨不定酪中教 門雖無二別乃與八萬對辨不定生熟二酥三四對辨其意可見。

  按玄籤文有二義自雖高下釋相是約部豎明次味味下結是約教橫辨或問淨名佛以一 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四教義引證顯露定教四教儀引明不定教淨名記云佛以一音等 是祕密義如此不同者何曰經意多含徧證無礙只一梵音演說取共相見聞之義證定教取得 益不同證不定教取如來神光遮覆彼彼互不相知明祕密。

讀教記卷第一

(16)

讀教記卷第二

天台沙門 法照

玅玄

(二)

祕密教

  玄(一)(七)祕密不定其義不然如來於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機若時若處三密四門無妨無

礙此座說頓十方說漸說不定頓座不聞十方十方不聞頓座或十方說頓說不定此座說漸各 各不相知聞於此是顯於彼是密或為一人說頓或為多人說漸說不定或為一人說漸為多人 說頓各各不相知互為顯密或一座默十方說十方默一座說或俱默俱說各各不相知互為顯 密。

  籤(一)(廿二)若智若機等者智謂大聖權謀機謂不同次第不擇時處身口意密隨何四門

無礙自在適時稱會皆無虗設三正釋相中且寄三法以出其相何者以此三法對祕密故則化 儀四教文義整足任運攝得三藏等四於中復二先約三說相對次約說默相對初三說中二先 約十方相對次或為下於一方中多人相對一方既爾十方亦然二文各先正釋次各各下結次 約說默相對中亦應具有十方及人二義不同無人相對者文略而言俱默俱說者理合如之前 三法相對準此亦應云俱頓俱漸俱不定文無者亦略既云俱默俱說互不相知名之為密何妨 俱頓互不相知各各下亦結也云互不相知者前文但云於此於彼者亦應互說舉一以例驗知 不定與祕密但有互知與互不知以辨兩異此中顯露亦義通餘七以祕密不出此七故也故前 文云顯露漸頓及顯露不定故七竝是顯露意也。

  籤(一)(十七)問華嚴鹿苑大小永隔纔說方等則同座並聞者何答若以祕密橫被無時不

徧若約橫論豎則隱顯在機。

  籤云五味則一道豎進味味皆有半滿相成者彼南師偏用五味北師偏用半滿今約五味 半滿相成而用則華嚴唯滿不半乃至法華廢半明滿非五味各有半滿也又云故至鹿苑方分 顯密者此敘小始人天不歷華嚴故提謂猶屬顯露至鹿苑方分顯密。

  文句(一)(五)祕密者隱而不傳。

  玅記(一)(十七)祕密不傳者降佛已還非所述故尚非阿難能受豈弘教者所量又阿難非

不傳祕赴機之密非所傳耳故祕密所用全是顯教是故傳祕秪名傳顯。

  玅玄(六)(十八)祕密既隱非世流布此置而不論籤(七)(十)祕在大聖赴機今且置而不說 若欲說之秖名口密赴四機緣今其彼彼互不相知即是其意顯祕雖異教不出四是故不論。

  止觀(一)(八)教是聖人被下之言聖能顯祕兩說凡人宣述秖可傳顯不能傳祕聽者因何

作觀或得者六根淨位能以一玅音徧滿三千界隨意悉能至則能傳祕教。

  輔行(一上)(卅三)正約化主論得不得密屬聖人聖能雙益今論凡師故闕於密故修觀者 無密益義故云聽者因何作觀次或得下義立於得位雖在凡凡師多種五品已下猶名不得六 根淨位雖無三輪口密之益能傳玅音徧大千界不同佛化故云能傳稟教之人仍無密益。

(17)

  玅玄(十)(十五)涅槃云我初成佛恒沙菩薩來問是義如汝無異諸大乘經如此意義類例 皆名頓教相也。

  籤(十)(十八)初成道者且借祕密助入此中明鹿苑初成亦有頓義況諸經耶。

  玄(十)(廿三)大經云我坐道場菩提樹下初成正覺(云云)此則通至於前。

  止觀(九)(廿八)又復我說初成道十方菩薩已問此義即涅槃中約十二因緣有祕密教。

  輔行(九下)(十四)又復下引證祕密教(云云)故知漸初已有菩薩密聞斯義。

  涅槃疏(四)(十)舊解坐道場亦曾問者或言是華嚴中問翻經不盡其文未來或言是偏方 不定教文亦不來或言是祕密教非顯露攝義皆不然今明道場乃是元初圓滿始坐非方便道 場第二卷云我已久於無量劫來久已成佛亦如法華成佛已來甚大久遠昔諸菩薩曾問此義 如今不異正對過去之問非一化之始不應據寂滅道場及偏方祕密。

  涅槃經大師引用非一或證頓或證祕密或證涅槃徧前也。

十二部經

  玅玄(一)(十七)復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經亦用悉檀起之若十因緣法所成眾法樂

聞正因緣世界事如來則為直說陰界入等假實之法是名修多羅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頌 世界陰入等事是名祇夜或直記眾生未來事乃至記鴿雀成佛等是名和伽羅那或孤起偈說 世界陰入等事是名伽陀或無人問自說世界事是名優陀那或約世界不善事而結禁戒是名 尼陀那或以譬喻說世界事是名阿波陀那或說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或說本昔受生 事是名闍陀伽或說世界廣大事是名毗佛略或說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達磨或問難世 界事是名優波提舍此是世界悉檀為悅眾生故起十二部經。

  玅玄(六)(十五)今依大智論標名者一修多羅此云法本亦云契經亦線經二祇夜此云重

頌以偈頌修多羅也三和伽羅那此云授記四伽陀此云不重頌亦略言偈耳四句為頌如此間 詩頌也五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六尼陀那此云因緣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此 云如是語亦云本事九闍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廣十一阿浮陀達磨此云未曾有十 二優波提舍此云論義部者部別各有類從也經者外國云修多羅此云線經線能貫穿經能經 緯言能持法如線如經(云云)二明分法大小者此經指九部為入大之本則九部是小三部是大 葢別語耳通而為言小亦有記莂六道因果又阿含中亦授彌勒當作佛記豈非授記經亦有自 唱善哉無問而說聲聞經中以法空為大空故成論中云正欲明三藏中實義實義者空是阿毗 曇所不申而成論申於空空即廣經當知小乘通具十二部也(云云)有人言大乘九部除因緣譬 喻論義大乘人根利不假此三斯亦別論通語大乘何得無此三經耶有經言小乘但讓廣經一 部有十一部無方廣者大乘說如來是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正理為方包富為廣又理融無二 亦名為等聲聞中所無但十一部耳若言小乘定有九不應復有十一部既取十一亦通有十二 為緣別說或讓三或讓一以判大小乘(云云)。

(18)

  籤(七)(九)將大小俱十二望大小各九各九是別各十二是通各九之中緣喻事三局在於 小廣問記三局在於大餘之六部通於大小(云云)又有說者名十一部菩薩純說大乘方等第十 九云復有十一部經除毗佛略亦無如是甚深之義次明通別意者如上所說一往赴機據理應 以通說為正。

  修多羅名名該三藏如達磨鬱多羅之論本亦名修多羅故又十二部中非局一部始終通 名修多羅故止觀所引若律若論共成玅解故指前六云修多羅。

通別申論

  玅玄(一)(十九)天親用兩番四悉檀造地論通華嚴(云云)籤(二)(六)地持釋華嚴十地品此 下一代四時皆有論申唯方等部未有別論可以唯識通用申之無性之文全同敗種故也。

  玄(四)(卅二)又十地論攝大乘論地持論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並釋菩薩地位而多少

出沒不同(云云)籤(五)(廿二)十地論唯釋華嚴十地品攝大乘第七釋第四因果勝相中亦但明 歡喜等十地而已地持中明種性等六住。

  玄(十)(十九)地論第七地云一念心具十波羅蜜籤(十)(卅二)地論等者(云云)地持第七以 十二住攝一切位。

  此文在十地論第九卷第七遠行地籤中云地持者持字誤。

  淨名玄(四)(十一)應有別申大集方等及此經論不來此士。

  

(19)

  

  或問淨名玄云如十地論別申華嚴經別圓兩教籤云十地論唯釋華嚴十地品籤文又云 地持釋華嚴十地品何耶一云傳寫之誤應改持作論字二云文有兼正之殊若從正說地持論 正是通申華嚴今云地持釋華嚴十地品者此兼釋十地品也兼正不同故得互舉予甞於嘉定 壬午五月既望親撿大慈藏中地持與十地論乃持字之誤當改為論不然則錯認彌勒為天親 甚相遼也。

開權

  經(總諸佛章方便品)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

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疏(四)(九)從隨宜所說下是開方便也(云云)初明佛道隨三種機宜說方便故言隨宜而佛 意在實物不能解故言意趣難解也。

  記(四)(卅二)初明佛道至難知也者施權意也以諸教中無施名故今欲明開故先敘所開

即所施是故玄文云為實施權意在於實開權顯實意在於權當知以實為權權名隱實開權顯 實實外無餘潛之與顯利在物情常住本源未嘗增減故未開之前非但不說顯實之名都無施 權之語故說宜權之言即須顯實故也。

  句(四)(十六)以無量無數方便者明開權也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明顯實也。

  記(五)(八)然三世章顯實皆云是法及釋迦章如此兩字並指權是實故云顯實何者在昔

施權尚無權名何況有實故今開權權即是實故云是法皆為佛乘故知述其施權意在開也。

  經(方便品)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云云)句(四)(廿二)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 於諸權法也記 修道得於諸權法者自行因滿所感權法正當自行體內權也即此法

(20)

體亦不可說以方便故為眾生說成化他權(云云)故知立一開權之言於今乃成二意一者勝昔 所施二為顯實之所不指所開無由說實況指權是權知非究竟既顯實已權全是實玄(一)(廿 二)九開權顯實者一切諸法莫不皆玅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眾生情隔於妙耳大悲順物不與世 諍是故明諸權實不同(云云)今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唯以一大事因緣但說無上道開佛知見悉 使得入究竟實相除滅化城即是決麤皆至寶所即是入妙。

  籤(二)(九)初通明諸法本實次大悲下施權三今開下顯實初文者法既本妙麤由物情故

知但開其情理自復本(云云)正開中又二初約法通開明施化本意次除滅下寄二乘難開以明 開相麤既即是玅化城即是寶所故也。

  玄(十)(廿六)次從二以開二者元本是如來藏如來藏中備有半滿不思議之二眾生不解

全生如乳又開出帶半之滿。

  籤(十)(廿九)本是如來藏者即是法華正體一實之理故名為藏實理之中備有同體權實

之法名為半滿眾生不解是故開出帶半之滿(云云)此從不思議二開思議之二今合思議之二 歸於不思議二不思議二純一醍醐。

  句(三)(廿二)若依今經文未曾向人說如此事。

  記(四)(七)言未曾說者通論教等前並未開別而論之教行理三前或已會若開人者前教

所無故以前教所無而為品目故知非同體方便無以施開等也(此明可開之理)。

  句(六)(十九)記(七)(十)跨節為同當分為異是則同為同體異為異體異約施權同約開顯 秖一吏民義當兩屬(開已知同)。

  止觀(六)(廿八)輔行(六下)(十三)於實法界頂開同體權髻與實相明珠(從應而說)。   籤(六)(末)開前諸麤應中亦約教道須開兩教佛應。

  北峰師曰須知開權正為機情的開異體若論佛意無非同體但今開顯非為佛意正為機 情良由如來藏中性具權實權實同體體元圓玅但由機緣不解是故如來方便順機為實施權 設教分齊藏通則唯詮偏真別教則次第斷九機緣執之不能趣實不能即實名偏名麤異體權 也至法華會機熟須開指其所執是我方便權說為實而施權即是實方知麤即是玅異即是同 玄云元本是如來藏等也。

  指南曰正論異體為所開也須知祕密藏中權實體一眾生不了妄計遂生貪著小乘流浪 五道欲使復性不免施權調熟機緣終令悟實故玄文一明諸法本實二大悲施權三開權顯實 究論開異體者順機曾施故記主所謂若不先異何所論同良有以也。

  草錄曰考論法華正宗既開權已自妙為其佛已殷勤稱歎方便三周正體(云云)不知本經 指上所說此經開方便門的指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此本經略開之正文也聲聞言下近謂 情盡功由於此經題玅法品目祕玅權皆已玅本無相違纔涉即實已非開權若分權實異體論 判(文)意為佛歎權已而開即開同體妙權況佛方便力豈異體耶決疑開法體輔正開體內權 今以四義評之一不識化意若論佛意本無同異但由眾生情隔於玅今若開權豈開佛意二不 識自他且今開權為化他為自行若開化他豈非異耶故文句 三教若通若別當分皆

(21)

是化他權實圓教若通若別當分皆是自行權實化他之三皆名為權自行皆名為實(文)此大 師判權實文當思之三不識今昔所開屬昔名異體今經能開名同體故玄云開昔之異顯今之 同正開異成同何將所執異體作能開同體耶四不識機情若開同者機情在何處知同耶若在 無量義何故到略開斥作方便動執生疑若在五佛知同者正是開異成同何得直云同體耶。

三經通別

  玅玄(二)(廿四)妙法蓮華名異眾典別也俱稱為經通也立此二名凡約三意謂教行理從

緣故教別從說故教通從能契故行別從所契故行通理從名故別名從理故通。

  籤(二)(十一)初文者雖在今經與他對辨不無通別若妙法蓮華名之與義俱異他經經之

一字名與他同義與他異今從名通故云通耳次立名意者以何緣故立此經名名既該乎一部 一部意不逾三故名既通別不同三意亦隨名通別故釋此三意麤妙甄分教行理殊通別異轍

(云云)一代聖教諸名之下無不具此教行理三無不以別而契於通無不以通而應於別故此三 中通攝佛法故教則機應相對行則因果相對理則名實相對亦是事理相對若無此三雙通別 虗設。

  玄(二)(廿四)今稱妙法之經即是教之通別名賜諸子等一大車乘是寶乘直至道場即行

之通別或言實相或言佛知見大乘家業一地實事寶所繫珠平等大慧等即是理之通別。

  籤(二)(十二)今稱等者玅法是別異餘經故經即是通通名經故故知今經通別始自如是

終乎而退莫非佛說俱是妙法從始至終咸別竝通於此教通別中詮於行理通別故知本迹無 非因果及名實故不可徧引故略示方隅粗引譬喻以示行之通別及方便中實相等為理通別 譬喻中者諸子習因不同即是行別等賜大車直至道場即是行通大車是所乘通理道場是所 契實相乃至大慧之名亦是名別一一別名咸從理立即是理通此是今經理之通別。

  玅宗(上)(九)他釋經題皆以經字為能詮教餘字並是所詮之義作此分之甚違佛旨且人

法譬皆是名字豈非能詮那得一向屬所詮義經字不可一向屬教如妙經云法華經藏深固幽 遠無人能到又云為佛護念植眾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成就四法必得是經疏釋 此四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知見證理名為得經此二豈非以理為經金光明云十方諸佛常念 是經豈令諸佛但念於教此例葢多不能備引故知諸師以能詮所詮釋眾經題失旨之甚今家 皆用通別釋題方無所失(云云)今解諸經通別二名俱是能詮俱是所詮良以通別各自具於教 行理故勿謂二名但在於教須知通別自有教名行名理名如一別題佛說是教觀即是行無量 壽佛是理豈非別教別行別理以此三別對於經字即是通教通行通理(云云)彼釋籤中乃以因 果判行通別須知其意非謂至果其行方通欲知意者據各修因名為行別約趣一果此別即通 斯乃別時論通通時論別豈唯行爾教理亦然如以機應對教通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 各得解各解則機別一音則應通各解不離一音一音不妨各解如金光明玄以能詮文字為教 理以能詮所以為教別所以即是四悉檀也一一悉檀皆用文字一一文字不離悉檀如以名實 對理通別多名不離一實一實不妨多名故三通別皆悉同時悉類樂中管色之韻約聲則通約

(22)

曲則別通別二用不相妨礙(又十一紙)五時之內一一經題皆具通別若不用此教行理判徒分 通別全無所以也然無量行會一常樂四教四門同詮一理若專方等未堪此聞乃是預取法華 之意跨節而談於佛滅後解釋諸經不約法華寧窮一化(云云)欲使行者即此一題就說解教起 能觀行見真佛理。

  釋籤大車是所乘下通理二字宜削去或問諸文明人理教行今何缺一曰教行理三消釋 經題且論於法不論於人若以義求教行既以感應因果相對理亦應有又問諸文明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今何缺五曰智斷位因果並行中攝故不更明又問三經通別合五章否曰詞異意同 何者教即初後二章理即經體行即宗用行之進趣曰宗行之伏斷曰用故大師云顯體是理宗 用是行也。

當分跨節

  玅玄(一)(廿四)問教主不同設教亦異云何而言金口梵聲名為教通答此有兩義一當分

二跨節當分者如三藏佛赴種種緣說種種教緣異故教別主一故教通依此教行有能契所契 種種名理理無種種(云云)此則身口行理齊分而說不得作餘解也通別圓等教行理當分亦爾 斯義易解而理難融(云云)二跨節者何處別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各各說秖隱其無量功德 莊嚴之身現為丈六紫金輝(云云)若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即向身是圓常之身向法是圓法向行 向理皆即真實如此通是一音之教而大小差別能契有長短所契唯一極種種名名一究竟唯 一究竟應於眾名作如此論教行理通別者相則難解理則易明(云云)。

  籤(二)(十二)問中所以但問教者教行理三展轉互通教既居初但從教問餘之二種憑教

自顯初廣略二解汎通諸教是故通以一佛為通今即離為四佛不同佛佛自有諸門教別故云 教主不同設教亦異云何下難者以前通途難今四別次答中意者即具富分跨節兩義應知兩 義即與待絕二玅不殊又前二釋亦具二義何者若依施權即當分義若據佛意即跨節義雖具 二義不譚其意而以此意汎釋復未甄衡二途其意似通而未灼然開顯以是義故故須分於二 義而答當分通於一代於今便成相待跨節唯在今經佛意非適今也(云云)次秖隱下明當分意 立當分者以施權竟權實相對故有四主各各不同故明意者無別當分秖是隱實施權且云當 分初至金輝現當分身也(云云)若開下正明跨節相(云云)三結意中歷三意結初言通是一音 之教而大小差別者今此是法華跨節一音不同小乘當分一音具如止觀第一記故依婆沙但 三藏佛一音耳準例通別皆應有當分一音前當分義中分四教主各有所說所行理體故義易 解理無種種何故四教各有所詮所詮異故理不應異故云難融跨節義中不分四教各別詮理 故云易明諸經所說因果各別今越彼別義唯論一理故相難解若二義相成則理相俱易若二 義隔越則二俱難明是故二義相須當分乃成今經相待義邊跨節乃成今經開權義邊又若方 等般若及華嚴等當分義者仍是施權若來至法華當分義邊成判權實判已即廢廢已即開開 廢相即不可異時籤(六)(七十三)跨節則諸教法門皆從圓生當分則各各自有無量法門生當 教佛果。

(23)

  文句(五)(三)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玅樂(五)(卅二)轉佛等者此有二義若約跨節通四如來諸法具足隨扣而赴凡有所說無

非化他對自證說若以圓自對三教他此即約法亦名為他今從當分約漸初說此佛內證故云 心中證有權實權法利物故名為他。

  問跨節唯在今經何故妙樂云若約跨節通四如來曰法華之前隨機各說四教不同今以 開權言之只一圓佛也看通字故四明別行玄記下云約跨節論只一圓佛被四種機說四教法

三法通局

  妙玄(二)(一)南嶽師舉三種謂眾生法佛法心法(云云)今依三法更廣分別若廣眾生法一 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法若廣佛法此則據果若廣心法此則據因。

  籤(二)(二十)次明大師依南嶽意更廣分別(云云)言若廣眾生法一往通論諸因果及一切 法等者然眾生義通故云通論若其通論義非究竟故云一往一往雖通二往則局不通於佛及 唯在因佛法及心不云一往者佛法定在於果心法定在於因故此三法得名各別何者如眾生 身中佛法心法猶通因果況眾生名通通凡通聖若佛身中眾生心法亦定在果心法之中佛法 眾生法此二在因若爾何故經中三無差別答理體無差差約事用此義廣明具如止觀十法成 乘中說即是心法及眾生法彼佛法界亦兼於果而不專於果彼文寄果明理性故也。

  指要(上)(五)應知心法就迷就事而辨故釋籤云眾生法一往通因果二往唯局因佛法定

在果心法定在因若約迷悟分之佛唯屬悟二皆在迷復就迷中眾生屬他通一切故心法屬己 別指自心(云云)三法各具事理二造方無差別。

  止觀(五)(十)輔行(五中)(一)妙樂(四)(十五)續遺記下(四)。

  三法得名各別眾生法二往則局而不通於佛此對佛辨及唯在因此對心辨有云乃唯在 因及字刀筆之誤有云眾生法及心法皆在因故云及夫法界之性無所而不徧無所而不在不 在於佛則在眾生不在眾生則在於心是以得為三無差別故言妙也。

讀教記卷第二

(24)

讀教記卷第三

天台沙門 法照

玅玄

(三)

十二因緣

  涅槃經(二十)(五)云無明有愛是二中間即是中道如是中道能破一切生死。

  玅玄(二)(十五)十二因緣支二是過去則止常二是未來則止斷現在則顯中道推現三因

則說未來二果推現在五果則說過去二因三世皆有十二支為推因果故作如是說。

  籤(三)(三)言中道者離斷常耳(云云)次推三世中云三世皆有十二者推因知果等如今所 說三世俱名因果而支數多少不同者具如俱舍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如止觀第三記現 在既望過未成十二當知過未亦自相望各有過未故各十二今且從現故但十二。

  輔行(三下)(十四)俱舍云三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從惑生惑業 從業生於事從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初四句是以略攝廣故論云應知緣起雖有十二而二三 為性三謂惑業事二謂因果就中又二初兩句正明相攝下兩句釋妨妨曰何故過未略而現在 廣釋曰由中可以比知現在名中故也次從惑生惑謂愛生取從惑生業謂取生有及無明生行 從業生事謂從行生識及有生生從事事惑生者謂從事生事即識生名色乃至生受從事生惑 謂受生愛。

  光句(中)(二十五)二乘雖復同觀觀法有異聲聞觀諸果總作一苦諦觀觀諸煩惱及業總 作一集諦觀又苦之與集總是現在所以名總相觀緣覺觀苦為七現在五未來二觀集為五過 去二現在三別觀三世別開苦集故言緣覺別相觀也。

  記(四)(十六)初明聲聞若望因緣乃以七支總為一苦仍以五支總為一集又復苦集不分

過未總是現在以根鈍故法相總略二明支佛開聲聞總成別相現在五者謂識名色六入觸受 未來二者謂生老死別相苦也過去二者謂無明行現在三者謂愛取有別相集也又開三世不 唯現在故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是則三世皆有十二以福資智故能別觀。

  光句(中)(三十)三世者過去二因破神常之見現在五果破神我之見現在三因未來二果

破神斷之見常途所用。

  記(四)(二十三)初三世過去破神常者過去已滅故非常也現在破神我者五果皆五陰和 合故無我也未來破神斷者未來有果故非斷滅皆言神者外執身神有斷常等也此三世義世 共傳之故云常途所用。

  十二因緣不出三世各有因果雖輔行引俱舍文有少不同於義已具故荊溪師云因緣之 義佛法根本背邪向正之始入道修觀之源故習佛法者不可全迷。

七種二諦

  玅玄(二)(二十四)所言七種二諦者一者實有為俗實有滅為真二者幻有為俗即幻有空 為真三者幻有為俗即幻有空不空共為真四者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

(25)

真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為真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不有不空一切 法趣不有不空為真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

  釋籤(三)(十七)云云。

  涅槃疏(九)(九)今明智者大師有七二諦名雖不同其義可會一生滅二無生三禪俗複真 四禪俗禪中五複俗禪中六複俗複中七圓二諦若依法華玄文名相稍別義意必同讀者應知

  指歸鈔(十一)(二十)別教中道在偏空外故受複真之名圓教達邊即中故云禪也若法華 玄通教二接並稱複真乃是一往細分如今文也。

玅玄 藏 生滅 涅槃

通 無生

別接通 籤即是含中真諦 禪俗複真 圓接通 籤亦是含中二諦 禪俗禪中 別 籤複俗單中 複俗禪中 圓接別 籤亦是複俗單中 複俗複中

圓 籤複俗複中 圓二諦

三法解源

  玅玄(二)(二十四)幻有空不空二諦者俗不異前真則三種不同一俗隨三真即成三種二 諦其相云何如大品明非漏非無漏初人謂非漏是非俗非無漏是遣著何者行人緣無漏生著 如緣滅生使破其著心還入無漏此是一番二諦也次人聞非漏非無漏謂非二邊別顯中理中 理為真又是一番二諦又人聞非有漏非無漏即知雙非正顯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廣大與虗空 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又是一番二諦也大經云聲聞之人但見於空不見不空智者見空 及與不空即是此意二乘謂著此空破著空故故言不空空著若破但是見空不見不空也利人 謂不空是玅有故言不空利利人聞不空謂是如來藏一切法趣如來藏還約空不空即有三種 二諦也復次約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顯三種異者初人聞一切法趣非漏非無漏者謂諸法不 離空周行十方界還是缾處如又人聞趣知此中理須一切行來趣發之又人聞一切趣即非漏 非無漏具一切法也是故說此一俗隨三真轉或對單真或對複真或對不思議真。

  籤(三)(十九)次釋接義者即含中入真也於中為三初以一法標次俗不下略以三法示三

其相下辨相通寄三法以辨其相漏無漏本是通法為成接義故立雙非空不空本是別法一切 法趣本是圓法於一一法各有三人取解不同者良由機發故所聞不同又通教菩薩由根利鈍 發習不同故鈍同二乘直至法華方乃被會利者爾前接入中道故使同觀幻有之俗而契真各 異所以別圓機發對鈍住空致成三別是以釋後二接須對通鈍共成三人同聞異聽故約漏等

(26)

以示解源若得此意於一切法無礙自在(云云)初文者三人俱作雙非之名而取解不等於中為 三初依教立次初人下明行相三何者下重釋非無漏是遣著者無漏無著由行者著心緣之今 破其著心故名為非故云非無漏也如緣下引例釋成復宗真諦離著云非還歸無漏此初人意 也即通鈍根次人又人即利根二人也圓人亦云雙非者帶通方便是故爾耳次引大經空不空 例漏無漏可以意知次言三人聞趣者初人云諸法不離空義當一切法趣空故引例云如缾如 等如即空也如缾是空十方界空不異缾空故十方空皆趣缾空即通人也次人聞趣知此但中 須修地前一切諸行來趣向後以發初地中道之理即別人也第三人聞即具一切名之為趣次 結中言或對者三真是能對一俗是所對。

  天台大師玄文三法解源分科示意云漏無漏本是通法為成接義故立雙非又正釋科云 初依教立是知雙非乃大師立也。

翻宗立識

  攝大乘論上(曰字函陳譯)諸佛世尊有十勝相所說無等過於餘教十勝相者一應知依止 勝相二應知勝相三應知入勝相四入因果勝相五入因果修差別勝相六於修差別依戒學勝 相七此中依心學勝相八此中依慧學勝相九學果寂滅勝相十智差別勝相起信論疏(一)(末)

梁朝真諦三藏就名翻為無沒識今時奘法師就義翻為藏識藏是攝藏義無沒是不失義義一 名異也。

  

(27)

  玅玄(二)(二十八)攝大乘明十勝相義咸謂深極使地論翻宗今試以十玅比之彼有所漏 且用理玅比依止勝相明不思議因緣四句破執豈留黎耶庵摩羅為依止耶。

(28)

  籤(三)(二十七)言依止者謂所依也真諦所譯則依庵摩羅後代諸譯竝依黎耶如其各計 成自他性一論二譯尚生二計況諸部耶論師以黎耶依持破於地論故云翻宗翻者改也令地 論宗破歸我攝宗次明今家斥中為八(云云)初如文次文者且以迹中十玅之初境玅少分比彼 十勝相之初相全分於少分中尚有所漏四句之中但得自他一句而已故上斥云有所漏也況 破則俱破立則俱立不同彼論唯計一句故今文云不思議因緣豈同論文黎耶摩羅自他因緣 耶文雖雙舉計必偏執如新舊兩譯亦如地論南北二道還成性過各計不同今不思議離四性 計豈同彼論各計不同耶。

  玄(五)(二十八)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淨識攝大乘人云是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亦云無 沒識九識乃名淨識互諍(云云)。

  四念處(三)(十)觀此無明為從無明生為從法性生瓔珞及地論皆解云從法性生攝論云 從無明生依阿黎耶識起此識是無記如地有金土依染如土依淨如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識依 業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者六識所起善惡業六識謝滅種子依黎耶攝持得生故名他依彼論 偈云此識無始時一切所依止。

  玅玄(九)(十)如地論有南北二道加復攝大乘興各自謂真互相排斥。

  籤(九)(十八)如地論有南北二道者陳梁已前弘地論師二處不同相州北道計阿黎以為

依持相州南道計於真如以為依持此二論師俱稟天親而所計各異同於水火加復攝大乘興 亦計黎耶以助北道又攝大乘前後二譯亦如地論二計不同舊譯即立庵摩羅識唐三藏譯但 立第八。

  文句(六)(三十)玅樂(七)(二十)北人者諸文所指多是相州北道地論師也古弘地論相州 自分南北二道所計不同南計法性生一切法北計黎耶生一切法宗黨既別釋義不同豈地論 令爾耶。

  輔行(三上)(十)言三識者真諦三藏云阿陀那七識此云執我識此即惑性體是緣因阿賴

耶八識此名藏識以能盛持種智不失體是無沒無明無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羅九識名清淨 識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許此識云第九乃是第八異名故新譯攝論不存第九地論文中亦無第 九但以第八對於正因第七對於了因第六對於緣因今依真諦仍合六七共為緣因以第六中 是事善惡亦是惑性。

  止觀(五)(十四)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攝大乘云法

性不為惑所染不為真所淨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

  輔行(五中)(九)寄二論破者論隨教道順物機緣恐迷者執權即成性過故寄破之令成圓

極言無沒無明者即阿黎耶識無始恒有故云無沒沒謂失沒恒不失故不同俱生及現行等。

  光明玄(八)云何三識識名為覺了是智慧之異名爾庵摩羅識是第九不動識若分別之 即是佛識阿黎耶識即是第八無沒識猶有隨眠煩惱與無明合別而分之是菩薩識大論云在 菩薩心名為般若即其義也阿陀那識是第七分別識訶惡生死欣羨涅槃別而分之是二乘識 於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識。

(29)

  捨遺(上)(二十四)釋別名中存三梵語逐一釋義即是翻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攝論真諦所 譯故輔行云(云云)若分別者為易解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權說分對諸位且立遠近以第 九識無染不動故當於佛第八屬菩薩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識以轉成智正以賴耶三分為境雖 是境界而即用此便為觀智如初心人亦用現前第六王數而為境觀故引大論在菩薩心名般 若也第七名阿陀那者據真諦譯若新經論皆云第七名為末那今依古譯言訶惡生死等者以 二乘人人執既亡見思所薰第六事識轉成無漏既塵沙未破正住第七法執之中不了生死法 空故有訶惡不了涅槃法空故有忻羨此識若於果佛位中却復用之而為權智以二乘法接引 小根著弊垢衣執除糞器故知諸識破後自在為機載用也波浪等者第六識也楞嚴云陀那微 細識習氣成暴流而為波浪乃當凡夫心心數法也此約四人各對一識若就漸斷分別四相麤 必含細凡夫具四二乘具三已破第六故菩薩具二六七已轉故佛唯有一第八至果已轉故也

  六七八九識以真妄分之九識唯真八識通真妄七六唯妄因果言之六七八屬因九識屬 果三惑對之六識見思七識塵沙八識無明九識是真如事業二識分之六識是事七八屬業九 非二識以三觀對之七空八假九中以三因對之九正八了六七為緣輔行云今依真諦仍合六 七為緣梁攝既立第八阿黎耶生一切法又立第九庵摩羅為真識唐三藏譯但立第八不立第 九乃云第九即第八之異名若南北弘地論師但立八識南道計真北道計妄真者謂真如生法 妄者謂無明生法問玄云使地論翻宗為南地耶北地耶曰南北俱翻以由十勝相義深極故若 爾何故籤文謂之助北道耶曰此語其梁攝計八識生法與北地師同問唐攝八識真耶妄耶真 則籤云後代諸譯竝依黎耶妄則輔行明庵摩羅後云唐三藏不許此識但云第九是第八異名 既云異名莫不八識亦是真耶曰唐攝八識是妄籤云真諦所譯則依庵摩羅又云唐三藏譯但 立第八又云唐三藏不許此識皆立識文也若爾何故籤三云如新舊兩譯亦如地論南北二道 還成性過各計不同籤九云前後二譯亦如地論宗計不同莫不唐攝同於南地論師計真耶曰 此亦立識文也梁攝立第九識是真唐攝既云第九是第八異名則知是妄如此各計同彼地師 非謂同彼各計八識為真妄生法也問依持依止同異云何曰依止從所依說籤云依止者所依 也依持從能依能生說止觀(五)依持者黎耶是也無沒無明盛持一切種子(云云)。

教證

  玅玄(二)(二十九)地持明地相明義說相似法地實明義說真實法又教門方便即教道明 義說所證法即證道明義今借用之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地實義道場所得法即證道明 義是故玅也。

  籤(三)(二十七)初引文次正明今意初有兩番意者前文約行次文約教初言地持明地相 等者地相謂地前迴向位中道觀雙流地相現前登地已去明真實法稱為地實初地即是初住 故也次文言又教門等者依教道義以四悉檀說登地法名為教道故知初地已上仍存教道若 說十地已證之法即證道也凡釋別義多用此意具如止觀第三記次今意者借於此文證權實

(30)

部法華已前如地相教道至法華經猶如地實及以證道說佛自證名為地實約佛自行故云證 道。

  釋籤(三)(二十)今文別教為遊戲神通者以存教道讓證屬圓故也。

  輔行(五)(二十三)前之兩教教證俱權圓教教證俱皆是實此竝易明但別教中教權證實 意稍難曉人多迷之使此別教其義壅隔是故今家借用地論教證二道以消別門於中應須先 知二意一者約行則地前為教登地為證何者地前仰信登地現前豈有親證復存隔歷二者約 說為地前說始終屬教何者如云真如為惑所覆或將十度以對十地互不相收或云須離二邊 修真如觀或云等覺入重玄門或云五地習學世法或云八地入無功用等覺一位或有或無斷 十二品稱為玅覺如是等例不可具述悉是權施為引下凡為入地方便入地自證權門自開故 云初地即是初住入證道也又云初地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若約理說名字觀行尚自知圓 豈有初地不知二地若云下位不測於上圓亦展轉迭不相知何但別人教門方便今文非專判 教優劣但存次第及不次第迷之尚寬若讀玄文善須曉此教證二道則別門可消若依教修行 彌須善識是故今文時時略用若不曉者初心明理兩說不同若不識之措心無地如云初心知 理即是或云理具萬德待行或云解圓行須漸次或云理有不用諸法如此說者非別非圓非通 非藏教相不說指與何耶。

  玅玄(三)(十一)又別教四智三麤一玅圓教四智悉皆稱玅何者地人云中道乃是果頭能

顯初心學者仰信此理如藕絲懸山故說信行皆非圓意也故十信智為麤十住正修空傍修假 中十行正修假傍修中十迴向始正修中此中但理不具諸法是故皆麤登地智破無明見中道 證則為玅。

  籤(四)(八)今依地人以存教道十地猶麤何況十信若且從登地而為證道故二麤二玅玅

覺果頭本是實人是故為玅又亦可妙覺是權故為麤十地是實故為玅故云中道乃是果頭能 顯。

  四教義(四)(二十四)故十地論師作教道證道二道明義或作地相地實二種明義正是為 修別教方便事相之文也。

  義例(五)如教證二道本在別教今則通用乃分兩意約證約說。

  按玄文教證二道蓋借地持以顯一實而記主用是以消別門粵有四種謂約行教道約行 證道約說教道約說證道對當地位一如復宗但兩證屬實兩教屬權復宗未聞也輔行欲明教 權證實則初地已上仍存教道已是別教一教俱權約說證道不須復說籤文指云如止觀第三 記輔行指云若讀玄文善須曉此教證二道蓋彼此相顯也若別教四智三麤一玅之文則玅覺 智十信智三十心智俱為麤登地智破無明而為玅記主云今依地人以存教道十地猶麤則初 地已上是約說教道故麤若約證道則從登地證道為玅又玅覺本是實人亦得為玅乃成二麤 二玅矣然十地之與玅覺約教道說則為權約證道則為實北峰以約說證道只是權說不通於 實欲附會釋籤四種作三種說恐亦未詳義例兩意非謂別教教證乃是對藏通教證俱權圓教 教證俱實說耳故云準例用義如教證二道本在別教今則通用乃分兩意約證約說三麤一玅

(31)

文最難看。

別教接俗

  釋籤類集引。

  問別教接俗不接真何故籤云復以圓中接於但中及諸文皆明接但中耶北峰曰諸文從 別教教道而說故云但中乃是如來為地前人約教道說中在果頭若約位行言之地前空假皆 名為俗故云接俗不接真。

減緣行

  玅玄(三)(八)忍法觀者(止)是名上忍。

  籤(四)(三)次釋法忍者(止)即初果也。

  或問中忍縮觀既有二十四周減行七周減緣四教義(二)何云中忍十番縮觀耶曰此緣 行總說即七周減緣并苦諦下三行共成十番也又問玅玄(八)(二十八)云三番縮觀進成上忍 者何曰以上下合為四諦而說既留苦諦但減集道滅三故云三番也有云三界有云三忍者非 是又問釋籤前文并析玄皆云二行名中忍後文何云一行名中忍玅玄但作二心觀於一行名 中忍何耶曰二行言用觀未減時一行言用觀已減時已減二十四行復起剎那心修觀則入上 忍位矣又問中忍二剎那諸文有云三剎那者何曰望世第一剎那則上忍二中忍三也如析玄 明之。

起修

(壽安法師云修三性三修性對論三修九性九修性對論九六離四合約名義偏強若據法體離合 自在)

  玅玄(三)(二十四)此之玅行與前境智一而論三三而論一籤(四)(十八)如此三德在一心中 境即理性三德智即三德之解行即三德之觀始從觀行終至六根無非玅法(云云)一謂涅槃三 謂三德境是法身智是般若行是解脫當知只一涅槃而論此三又境即理性三智即名字三行 即觀行相似三當知九秖是三三秖是一一尚無一豈有九三。

  玅樂(五)(二十三)修性一合無復分張即是理性三因開發通名三性 句(三)(三十)。

  玅樂(十)(五)故知諸文約修以說緣了各三或但論理性始終具三如云三道三德三佛性

等具如修性不二門說。

  籤(四)(十八)一行一切行者須約六即以明三德今言行者多在住前三法玅顯在於初住

故也。

  指要(末)一一具三開合無礙功成歷位雖有淺深三九圓融未始差別。

  光記(二)(二十八)若境智行對理性等住前三即此乃從強約修別對若論法體真位無缺

  拾遺(下)(十九)問法身如何更冥法性答此文既云果上三身與法性冥此乃修三冥於性

三(云云)修極三身與性冥故故使三身各有三義斯由性三互具成九致令修三亦成九義顯無

(32)

玅其義如是。

  拾遺(上)(二十二)此三涅槃約契理應機二種修義對於本淨一性而說當知一性對修故 合約性常開全修在性故性具三若全性三起契理修乃成三智若全性三起應機修乃成三脫

(云云)。

  玅宗(中)(九)應知體宗用三別明三法乃從一性起於二修體是法身所顯性也宗是般若

能顯智也用是解脫所起力也。

  北峰曰圓論修性須約全修在性故性中具三全性起修故修亦具三既全性起故修中緣 了發性德行為彰玅智玅行顯發本性但此三法一必具三三即是一故須約離合圓融而說方 異別修雖約互具離明若克論法體只是以玅行助智顯發本性也若玄籤雖亦有當位高深而 文義多從十玅生起而說則顯離合唯局住前是知淨覺孤山失究也且四明記文自具二意蓋 依荊溪籤文而說既云須約六即又云多在住前與四明二意一也輔贊曰今稟圓頓者識本體 禮具一切法由解此法解而行之名曰起修即是全體禮性起宗要修也若指修即性宗要即宗 本宗本即體底體底即所窮所窮即體禮也若體禮性起自在用指修即性名為本用本用即體 達體達即所依所依即體禮也故知自行因果之修化他能所之用皆依迷中體禮全具而起以 即性故名為宗本體底本用體達此二貴極名為體禮也今評曰宗用即體即受性名體即宗用 亦受修名此則可爾若體三宗三用三既從離說須互論相即若例於體宗用即體既宗名體底 義當宗本用名體達義當本用若體即宗用應云體名宗本義當體底用名宗助義當當用體名 本用義當體達宗名當用義當宗助如何直以體禮起宗要自在用耶若直以體禮起宗要自在 用則但說合義全非體三宗三用三離義也若從離論從性起修應從修性三法本位而說如何 從所即而說若從所即則三中只一中三空只一空三假只一假其三法離合從性起修何在耶 又復體禮是佛極證法身何須更用起修且不知起修自是扶行別論生起之義也若然論其失 者有三一棄果從因失今禮底達三皆從果釋而棄佛祖果上之義却從因中迷法起修耶二棄 離從合失體等各三既是離義如何棄離從合起修耶三棄本從即失他既謂體中三法皆在迷 在性所以從性起修則應從性中三法本位而起乃是性中法身起修中法身性中二修起修中 二修方合玅玄從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修觀行之三法(五)(二十二)如何 乃從性中二法即中即用中之一性起修此則棄二法本位從即中而起故云體禮起宗要等今 問修中般若之體是了因否若是豈非從性般若起修般若是全性起修耶若不是則修性體別 別修緣了是知廣智之說非也。

遮照

  玅玄(四)(八)道滅即苦集苦集即道滅若爾則四非四四既非四無量亦非無量無量既非

無量則假非假假非假故則空非空何但即空非空亦即假非假雙亡正入即寂照雙流大品云 一切種智即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名一切種智寂滅相即是雙遮雙亡行類相貌皆知即 是雙流雙照無心亡照任運寂知故名不可思議即無作四諦慧。

(33)

  籤(五)(三)道滅下相即可知迷解在人體恒相即次釋四者體既相即雖復名四體實非四 故言四非四也圓融四諦秖是一實於中二初正明四諦體即次四既非四無量下融通地前初 如文次文者又二先融次結成三諦初文者收地前諸行無量亦非無量何但無量亦非無量則 住中空亦非空次何但下結成三諦先結次引證初文者攬前二諦非二諦故成中道雙亡雙照 即結成三諦也雙非即亡空亡假故名為寂正入秖是入中故云為照而亡而照故曰雙流不同 通教但空偏假立雙流名與而言之四教俱有雙流之位而行相各別次引大品文者先引次寂 滅下釋經意初文者即是三智顯前亡照經文初總標一切種智即寂滅相從種種下論文釋也 名一切種智者結次從寂滅相去今文釋經意也遮流約智用亡照約智體從無心下轉釋智體 智體成就不須作意亡照而常任運而寂而知寂即是亡知即是照依次第義即在初地不次第 義應明六即。

  籤(四)(十三)前約智體說今約智用說得此一番則識智體得名所從。

  觀經疏(四)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種智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寂滅相 者是雙亡之力種種相貌皆知者雙照之力也。

  玅宗(上)(二十八)不明智果觀法無歸故示觀成惑滅理顯豁然玅證三種智慧實在一心 或具論三智或從勝說只但名為一切種智寂滅等者論自解釋一切種智雙寂二邊無明之相 雙照二諦種種行類始自初心圓修三觀玅觀中道念念雙亡而即二邊念念雙照一心三觀法 爾如然今入分真本智顯發全由始行亡照之功。

  不二門(五)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爾空中終日雙亡終日雙照。

  指要(下)遮照者空中名遮一相不立假觀名照三千宛然復令三觀俱亡三諦齊照乃亡 前遮照照前遮照故各名雙亡照同時故云終日此則同前即空假中無空假中也。

  按羅什譯摩訶般若經二十七卷九十品鹹字函第二十三卷三慧品第七十須菩提言世 尊云何名為一切種智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 顯示說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大論八十四正字函引無一字差今籤云種種下論文釋 也者論字誤蓋經自釋也此約聖行竪論初地一切種智大師釋經意智體智用相融相即即用 之體故曰亡照即體之用故曰遮流非謂體外別有用也不可以前寂照雙流及空假雙流遮照 等語為妨籤四(十)(三)智體智用亦可例之摩訶即大品三慧即三智。

讀教記卷第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若以圓教望之前四。皆是應根權施設也

。初三文及第五文即是通證。餘三文別證。初發心位成佛言七文者。在於一地等。二

輔行 (二上)(一) 言一行者剪略身儀不兼餘事名為一行非所緣理得一行名若所緣理名一行 者四行莫不皆緣實相 (云云) 經部雖即義通三乘今意在圓不通通別 (云云)

心即修三觀,不待二觀成。」(T46.81a)

教師有前項第十二款至第十四款規定情事之一者,應經教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三分之二以上

圖說明初學者的認知:

臺南就業中心 (06)2371218分機219 永康就業中心 (06)2038560分機213 新營就業中心 (06)6328700分機235 嘉義就業中心 (05)2240656分機207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