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拾回被遺忘的智慧-原住民植物染料薯榔應 用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拾回被遺忘的智慧-原住民植物染料薯榔應 用之研究 "

Copied!
9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美術產業碩士學位 在職進修專班 碩士論文

拾回被遺忘的智慧-原住民植物染料薯榔應 用之研究

研 究 生 : 王 聖 淑 指導教授 : 羅 平 和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3)
(4)

謝誌

本研究可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羅平和 教授,耐心指導我的論文及啟發我的創作靈感。當然在研究 所研習期間也非常感謝林永發教授在水墨畫的指導及陳錦 忠教授的陶藝教學,還有梁忠銘教授、林芊宏教授、許功明 教授的論文計畫書的指導。除了要感謝幫助我完成研究工作 的老師們,我也非常幸運能夠有這群優秀的同窗好友,還要 感謝協助我田野調查的同事們,以及默默保護我的-山的祖 靈,更要感謝的是一直在我身邊給我鼓勵、體諒、支持的家 人。我將這一切的美好及喜悅,分享給所有愛我的及我愛的 人。

王聖淑 謹誌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美 術 產 業 碩 士 學 位 在 職 進 修 專 班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5)

論文摘要

本次將探討方向著重在薯榔染色的應用,並在生活中充份展現其 實用及美化的層面。

從文獻及田調中發現可當染料的植物雖然很多,但以東部薯榔染 料為主題及敘述東部薯榔染料的資料非常少,且文獻中的資料未發現 有專為東台灣原住民各族群對於薯榔稱呼的記錄,於是筆者以實地做 田野調查的方式,將東台灣各族群對薯榔稱呼資料整理出來,並且運 用文獻及訪談的一些染色技巧,實地操作及體驗。將薯榔的染液,運 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布料及現在流行的手工香皂染色,或利用製成包包 及桌巾剪裁後剩下的碎布,鑲嵌成畫作,不只可以美化生活且又環 保,展現了原住民先人智慧的一種新產業、新契機。

在論文中分為二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薯榔染料的研究,不只是 從文獻資料作分析及整理,並且以實際做田野調查,將東台灣相關之 資料歸納及整理,相信可以提供相關研究之參考。第二部份是染料的 創作,在這個部份是能夠將個人對於環境及生活的情感投入於創作 中,每一個作品,都是有一個故事,運用薯榔染料的創作,是非常特 別,而且作品中的鑲嵌拼畫,全部都是用植物染色的色彩,且大多薯 榔的染色為主,這是一種非常創新的表現手法,相信可以為薯榔開創 出新的生命。

(6)

Abstract

This essay will focus at 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 of dyeing by Dioscorea maisudai, which applies its functional usage in life completely as well as decorative level.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and field survey, it shows that though there are plenty of plants can be used as dying material, there is very few information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bject for Estern Taiwan plant, Dioscorea maisudai as dye.

Besides, there is no representative historical data that specially record how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name Dioscorea maisudai. Therefore, by the way of doing field survey, I source how eastern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name Dioscorea

maisudai. By interviewing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about dyeing technology, I myself experience it by operating it manually. Via the dye color of Dioscorea maisudai applies to clothes in daily life, hand made soap which is popular now, or piece cloth cut off from bag or table linen to assemble as artwork, it shows that the Dioscorea maisudai dye technology not only can decorate life but also protect environment, which represents the wisdom of ancient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as a new industry with good chance.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search about Dioscorea maisudai as dye material. Not only analysis from historical data, I also proceed field survey in person to conclude and organiz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in eastern Taiwan, which can be the representative reference in related studie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reation of dye. This part contains my creative artwork which I devoted to dye by Dioscorea maisudai based on my passion toward the environment and life. Every story stands behind each individual artwork. It is very special experience to dye by Dioscorea maisudai and mostly it is the major color by Dioscorea maisudai dye.

Furthermore, the assembling painting is colored by plant dye, and mostly by Dioscorea maisudai dye which is a very creative way to express the new life.

(7)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染料---8

第二節 植物染料---10

第三節 薯榔染料---11

第三章 創作方法與實踐 第一節 從這片土地開始---15

第二節 探討薯榔染色的方法與研究---25

第三節 薯榔染色之相關影響---37

第四章 作品創作解析 第一節 創作理念---60

第二節 鑲嵌布畫製作過程---60

第三節 作品解析---62

第五章 結論---72

(8)

表次

表 1-1 研究架構---5

表 1-1 研究流程---6

表 2-1 天然染料---9

表 2-2 其他合成染料---9

表 2-3 植物染材分類---11

表 2-4 染成紅、綠、紫、黃色植物---13

表 3-1 東台灣各族對薯榔的稱呼---16

表 3-2 薯榔與其他常見外形相似植物之比較---31

表 4-1 作法步驟---61

(9)

圖次

圖 1-1 薯榔---1

圖 1-2 摘自 93 年 2 月 4 日聯合報---2

圖 3-1 陳勝光先生採掘一整棵且成串的薯榔---16

圖 3-2 陳勝光先生示範三角網的使用方法---17

圖 3-3 鄭仟喜女士的樹皮植物染色---18

圖 3-4 拍攝於鄭仟喜工作室---18

圖 3-5 鄭美月女士---18

圖 3-6 張鄭美女士---18

圖 3-7 鄭貴妹女士---18

圖 3-8 鄭燕美女士---18

圖 3-9 山羌---19

圖 3-10 高玉花女士---19

圖 3-11 胡俊農先生教導孩子們認識薯榔---20

圖 3-12 胡金娘女士---20

圖 3-13 余長日先生在弓琴的樂聲中回憶並訴說著過去---21

圖 3-14 謝新民先生提供---21

圖 3-15 沙桂花女士---22

圖 3-16 李進龍先生---22

(10)

圖 3-17 施老保先生---23

圖 3-18 雷春邦先生---23

圖 3-19 林連生先生---24

圖 3-20 筆者於台東紅石山區尋獲薯榔---25

圖 3-21 筆者於台東都蘭山區尋獲薯榔---25

圖 3-22 薯榔的葉---26

圖 3-23 切開後的薯榔---26

圖 3-24 薯榔的生長環境---27

圖 3-25 薯榔的生長形態---27

圖 3-26 準備培養土---28

圖 3-27 覆蓋薯榔---28

圖 3-28 切剩的一結薯榔也可以種植---28

圖 3-29 一結薯榔的生長---28

圖 3-30 薯榔的莖會往上攀爬蔓延,且會有刺---29

圖 3-31 薯榔的葉子長在較末梢的地方---29

圖 3-32 薯榔---32

圖 3-33 清洗薯榔---32

圖 3-34 薯榔切片---32

圖 3-35 薯榔搗碎---32

(11)

圖 3-36 漁網浸泡於薯榔染液中---32

圖 3-37 布農族網袋---33

圖 3-38 熱染布---33

圖 3-39 一朵花---34

圖 3-40 兩朵花---34

圖 3-41 簡易絞染技法---35

圖 3-42 工具---35

圖 3-43 利用橡皮筋綁染---35

圖 3-44 綁染作品---35

圖 3-45 夾子夾染---36

圖 3-46 衣夾夾染作品---36

圖 3-47 筷子夾染---36

圖 3-48 筷子夾染作品---36

圖 3-49 利用橡皮筋纏繞---36

圖 3-50 雲染作品---36

圖 3-51 縫染製作---37

圖 3-52 縫染作品---37

圖 3-53 真絲經用薯榔染色保有自然光澤及輕柔---38

圖 3-54 經薯榔染之籐帽---38

(12)

圖 3-55 海水---38

圖 3-56 河水---38

圖 3-57 筆者母親到海邊提海水---39

圖 3-58 要煮染液前先過濾海水---39

圖 3-59 薯榔切片---40

圖 3-60 薯榔直接放入鍋中的海水內煮---40

圖 3-61 隨時撈起鍋中泡沫及雜質---40

圖 3-62 過濾染液---41

圖 3-63 染色---41

圖 3-64 分鐘後取出清洗---41

圖 3-65 晾乾---42

圖 3-66 薯榔與海水的結合色彩自然柔和---42

圖 3-67 筆者的母親提著在家用清水與薯榔染好的布---43

圖 3-68 讓海水與薯榔布結合---43

圖 3-69 浸濕後取回家---43

圖 3-70 讓海水與薯榔布結合---43

圖 3-71 浸濕後取回家---43

圖 3-72 利用海水做媒染的作品可以很像皮製品圖---45

圖 3-73 漁網浸染---45

(13)

圖 3-74 熱染---45

圖 3-75 木灰---46

圖 3-76 石灰---46

圖 3-77 蘇打、明礬---46

圖 3-78 醋酸鐵、醋酸銅---46

圖 3-79 撈起少許的染液---47

圖 3-80 放入少許的媒染劑---47

圖 3-81 均勻的攪拌---47

圖 3-82 過濾---48

圖 3-83 倒入水桶中---48

圖 3-84 開始媒染---48

圖 3-85 取出沖水---48

圖 3-86 晾乾即可---49

圖 3-87 多次煤染---49

圖 3-88 梔子花---51

圖 3-89 梔子花的果實---51

圖 3-90 梔子花染布---51

圖 3-91 梔子花為食用色素---52

圖 3-92 蘇木的根---52

(14)

圖 3-93 長條蘇木染料---52

圖 3-94 粉狀蘇木染料---53

圖 3-95 構樹---53

圖 3-96 紫色---54

圖 3-97 紫紅色---54

圖 3-98 一種植物與多種植物的各自混合後可以呈現不同的顏色---54

圖 3-99 泥染前先用薯榔染過---55

圖 3-100 泥染完成---55

圖 3-101 薯榔無媒染---56

圖 3-102 薯榔加石灰---57

圖 3-103 薯榔加醋酸鐵---58

圖 3-104 薯榔加蘇木---59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民國 93 年開始,參加台東大學辦理之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人員課程,筆 者一直執著原住民染料古魯肚(薯榔)之研究。這次將探討方向著重在薯榔染色的 應用,並在生活中充份展現其實用及美化的層面。東部的植物染料非常豐富,過 去在日據時代台東曾是薯榔染料產地來源之一。

從文獻及田野調查中發現,可當染料的植物雖然很多,但以東部薯榔染料為 主題及敘述東部薯榔染料的資料非常少,且文獻中的資料未發現有專為東台灣原 住民各族群對於薯榔稱呼的記錄,於是筆者以實地做田野調查的方式,將東台灣 各族群對薯榔稱呼資料整理出來,並且運用文獻及訪談的一些染色技巧,實地操 作及體驗。

將薯榔的染液,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布料及現在流行的手工香皂染色,或利 用製成包包及桌巾剪裁後剩下的碎布,鑲嵌成畫作,不只可以美化生活且又環 保,展現了原住民先人智慧的一種新產業、新契機。

圖 1- 1 薯榔

筆者越深入去探討薯榔的染色功用及相關故事時,越被薯榔這特別的植物吸 引和感動。在每一次田調訪談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些老人會急著想要對筆者 訴說著過去生活的種種,薯榔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染料植物外,也是少數人在生 活上重要的經濟作物。有人將過去的經驗傾囊相授,也有人想念起曾經走過的點

(16)

點滴滴,因為這些記憶中的人、事、物,勾起了許多老人家的回憶,也喚起塵封 已久的記憶,有人不知不覺得流下淚來,當然有些人會想到一些有趣的事情,這 時他們會開懷大笑,真是可愛。雖然過去已成為一種回憶,但是他們刻骨銘心的 故事,也是他們一步一步用生命、汗水和淚水所走過的足跡。所以這次不只為薯 榔寫下過去的故事外,也期盼能傳承薯榔的功用,讓孩子們懂得將它運用在現在 的生活中,發揮薯榔最大的功效,相信薯榔又可以發光發亮的活了起來,它不再 是山中的一棵没人要的野果,可能又會變成人們心中的「紅寶石」,創造東台灣 的另一種文化產業,讓我們一起將野草變黃金。

在尚未研究本文以前,筆者就非常喜歡收集、學習相關資料,因本身在行政 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台東海巡隊服務,港口附近的漁民早已像自己家人一 樣熟悉,不論是漁船、漁網、碼頭及漁市埸的叫賣聲,對筆者來說一切總是那麼 的親切,因為有了這裏的海風、濤聲、日出、黃昏,即使一個人閉上雙眼坐在防 波堤上,那種自在的感覺,讓筆者內心感到莫名的滿足!這種幸福的享受,覺得 像是被大自然安慰、擁抱、親吻的溫暖感受,港口的一景一物,嫻靜地訴說著它 的故事,總是那麼美麗且吸引著筆者。筆者非常喜歡大自然,或許因為---我是山 的小孩、海的女兒吧!

有一天打開報紙,在 93 年 2 月 4 日聯合報上刊登人物臉譜,報導內容談到 早期的漁網是用麻繩為材料,編成漁網後,用薯榔當染料因為它可以防水,染好 後再曬乾,後來工業發達後,這種傳統的漁網製作法己不復見了。看到這篇報導 中老漁夫補漁網的照片後,腦海中頓時出現好多好多的想像。雖然,曾在很多的 資料中得知染漁網是用薯榔為染料,但這次巧遇因而引起筆者的興趣,種下了促 使筆者研究本文的種子。

圖 1- 2 摘自 93 年 2 月 4 日聯合報

(17)

但真正的動機是,有一天回到筆者先生的老家(台東縣海端鄉霧鹿村),筆 者和筆者先生的兄、姐談到漁網的事,他們談到小時候公公背著重重的薯榔,從 南橫公路上的霧鹿走路到關山賣,因為當時有漢人在收購。公公會這麼辛苦,全 是為了換取日用品及糖果給孩子們,那段路,是日本人留下的步道,不是現在的 柏油路,而是沿著山壁,崎嶇不平、上上下下、高高低低的羊腸小徑,筆者既驚 訝又心疼,公公憑著什麼力量走下去?應該是心中那滿滿的「愛」!大姐告訴筆 者,薯榔是用來染網袋的,他們有時會加木灰,讓它變色,筆者聽著聽著,心中 似乎有個聲音告訴自己該為這稀罕「薯榔」做些什麼?這些智慧及技術快被遺忘 及失傳了。筆者能做的,就是記錄和資料整理,希望在裏面找到一些足跡和感動 並做傳承的工作,讓孩子們認識及瞭解過去的生活,及學習生活中珍貴的智慧,

或許在其中能夠領悟先人生活的哲學並且把薯榔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美化生活、

展現原住民先人智慧的新產業、新契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一、從文獻資料收集與整理過程中,了解早期原住民對薯榔染料染色的相關技術 及染色應用。

二、薯榔的染色實驗記錄與過程。

三、經薯榔的染色布料,運用鑲嵌及縫紉等技法創作獨特創新之作品。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是以訪談、拍攝、實地體驗操作的方式,取得資料及參考相關 書籍及搜尋網路資料。田野訪問工作除了親自採訪、錄音外,再請身旁的親朋好 友輔助調查以補充相關資料,將其綜合整理。為更能證實植物染料之染色功用,

筆者依報導人口述之地點走訪採掘,並親自操作實驗,以更瞭解及體會報導人之 說明。

二、蒐集資料

(一)文獻蒐集:在圖書館或書局參考相關書籍及在網路搜尋相關資料。

(二)影像資料:利用數位像拍攝資料或舊有照片掃瞄存檔。

(三)訪談資料:用錄音機錄下報導人口述說明內容,並依其訪談口述資料,整

(18)

理文字記錄。

(四)田野觀察:親自依照報導人口述之相關地點,觀察及採擷。

(五)體驗記錄:依照報導人口述之方法,操作及體驗染色過程及結果。

(六)參觀各相關博物館。

(七)參觀原住民相關展覽並記錄。

三、研究步驟

(一)擬定研究計畫。

(二)相關書籍及網路資料之收集整理。

(三)訪談居民、漁民及農會家政班之婦女。

(四)整理分析訪談記錄。

(五)實地勘察產物地點。

(六)親自操作體驗、製作成品。

(七)撰寫研究論文

(19)

四、研究架構

表 1-1 研究架構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範圍與限制

文獻探討

染料探討 植物染料探討 薯榔植物染料探討

探討探討

創作方法與實踐

從這片土地開始 探討薯榔染色的方 法與研究

薯榔染色之相關影 響

作品創作解析

結論 創作理念

鑲嵌布畫製作過

作品解析

(20)

五、研究流程

表 1- 2 研究流程

擬定研究計畫

文獻參考 田野調查

文獻資料整理 田調資料整理

實地勘察產物地點

創作實踐

染色實作 薯榔染料培育

染色作品創作

撰寫研究論文

(21)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和限制

本文研究的範圍以東台灣地區為主,且文中所實驗及創作的薯榔樣本均以東 台灣所採掘的薯榔為例,或許在薯榔的顏色上,北部與東部的薯榔染色稍有所差 異,但筆者欠缺實驗室的支援,所以在薯榔與其他植物的混合時,只能拍下照片,

但其所產生的變化,無法用化學式詳細記錄。田調時發現薯榔可以做為糖尿病的 用藥,但因為受訪者拒絕告知相關配方,以至無法記錄,且筆者又無能力提煉其 成分,這也是研究本文的限制。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本研究的主題分別對於染料及植物染料及植物染料中的薯榔染料相關文 獻作整理與分析。

第一節 染料

我們在日常中的顏色是如何來?這些染料是什麼?現在與過去的人們所用 的染料有何不同?什麼是植物染料?什麼是合成染料?人類為什麼要用染料?

經由外力,將有色的物質附著於物體上,如果將色料塗於物體表面上則可稱 之為顏料或塗料,若將色料浸滲於物體的結構或成份之中,可以概稱為染料。染 料本身就是一種有色的物質,而這物質即稱為色素,它能夠透過一些方式使物體 著色,成為該物體新的表面色,而這有色的物質,過去是經由動物、礦物、植物 中取得,因為應用上的複雜度及量產等問題,使得後來化學家從自然界的物質 中,透過物理及化學的方法,發明了人工的合成染料。1

人類從大自然中取得礦物性、動物性與植物性的天然染料,染著在纖維、紗 線或布料,以增添色彩。從原住民色彩鮮豔的染織服飾,使我們見識染色技藝的 繽紛華彩。染料種類的選取、提煉與染色的技法,都呈現不同族群豐富且獨特的 文化面相2

人類懂得運用植物的色彩,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甚至可能早於人類知道以植 物纖維織布以前。在一些熱帶地區的原始部落中,他們以植物塗抹在身上或是紋 身的古習俗可以看出,如非洲甘比亞的部落以非洲巴克豆(Parkia africana)的樹 皮將皮膚染為紅色及台灣泰雅族在早期以松枝焚煤煙黥面;排灣族以荊類草木汁 液染牙齒。也許這種古老風俗,是現代人對化妝品的喜愛的延伸3

1 中國傳統天然染色材料之顯色關係研究-以植物染色之紅色系為例

2 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灣_ 東南亞南島民族染織特展

3 以五彩彰施於五色──染料植物簡介林紋翠

(23)

表 2- 1 天然染料

染料名稱 種類

植物性染料 薯榔、梔子花、馬蘭、蘇枋 動物性染料 五倍子、膠蟲

礦物性 烏泥、硃砂、、黃土、黑烟、、石黃、石綠、鉛白、

赭石 資料來源:本次研究整理

表 2- 2 其他合成染料:

染料名稱 說明

直接性染料 最方便操作的化學染料為直接性染料,因水溶後即能染 著多種纖維。染料用水溶開後加入水中,再把布投入水中煮4

在化學的構造上,它是以偶氮基(-N=N-)為主體的 直線狀構造,其染色牢度屬於中等,所以水洗與日光牢度都 不算優良。染色時可用芒硝或食鹽促染,染後再進行固色處 理,提高其色牢度。

直接染料可以染棉、麻等植物纖維,也可以染羊毛、人 造絲、蠶絲等纖維5

反應性染料 反應性染料是英國 ICI 公司於 1956 年發明的染棉、麻等 纖維素纖維的優良染料,它是與纖維素的-OH 基產生共價 結合,所以色彩的日照與水洗牢度皆優。染料加入水中調整 顏色,再把布投入水中煮,溫度至少 55℃~80℃,煮 30 分鐘

6。染色一般分吸取與反應固色兩階段進行,吸取時加食鹽助 染,反應時添加碳酸鈉固色,染後可得鮮明而牢固的色彩。7

4 http://www.firstchem.com.tw/x/html/modules/okshop/index.php?okshop=pickup&mod=175

5 http://www.dmtip.gov.tw/event/dye/03/03_3.htm

6 http://www.firstchem.com.tw/x/html/modules/okshop/index.php?okshop=pickup&mod=175

7 http://www.dmtip.gov.tw/event/dye/03/03_3.htm

(24)

酸性染料 可溶於水溶液中,染料溶液顯示為陰離子性染料之一,

分子量小,對羊毛、耐隆等之聚胺纖維具有親和性,而對纖 維素纖維的親和力小者稱為酸性染料,酸性染料為次於鹽基 性染料歷史較早之染料,而且用途包括羊毛、蠶絲、耐隆、

及皮革等各式各樣, 故到目前已開發出非常多的染料。8 酸性染料必須加酸而在酸性的染浴中染色,化學構造的 特徵為具有-OH、-COOH、SO3H 等酸性基。

染色時在染液中加入硫酸、蟻酸或醋酸等助劑,使染浴呈酸 性,才能使色素產生良好的結合。

酸性染料較適合染羊毛、蠶絲等天然動物纖維,也可以 染多元醯胺纖維、改質聚丙烯腈纖維、多元尿素纖維等。9 資料來源:本次研究整理

第二節 植物染料

天然染料可分為礦物、植物、動物三類,其中植物染料因取材較容易,可栽 培而大量收集,所以應用較廣。根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早在周代即設有專職官 吏”染人”來管理染色生產,於天工開物設有”彰施”一章,其中有得到各種顏 色所用的染材和媒染劑10

台灣早期,常用相思樹、薯榔、檳榔來染衣物、魚網,梔子花為黃色麵條、

黃蘿蔔的染料,蘇木的根可染黃,心材可染紅、莢果可染黑。11漢人未移入台灣 島以前,島上的原住民各族都有大同小異的染織方法,完全不受中國影響,並發 展出原始獨特的染織技巧。泰雅族的女性必須學會染織才可以有資格刺黥面,原 住民利用薯榔染苧麻製衣物,染瓊麻製漁網、背袋。過去日本人對於染色很用心,

並將染色資料都記入「古事記」、「日本書記」、「令義解」、「延喜式」、「枕草子」、

「裝柬織文圖令」等書內。其中「延喜式」一書內容連古代所用的媒染濟的用量 均清楚記錄。直到一八五六年德國人巴金發現可用化學染料來染合成纖維,且染 作比天然植物染方便,不只節省時間及人力,價格便宜,於是植物染逐漸被淘汰 及遺忘。12

8 http://www.dfmg.com.tw/text/d-a-01.htm

9 http://www.dmtip.gov.tw/event/dye/03/03_3.htm

10以五彩彰施於五色──染料植物簡介林紋翠

11以五彩彰施於五色──染料植物簡介林紋翠

12 台灣植物染 陳千惠

(25)

表 2- 3 植物染材分類13

紅色染材 黃色染材 藍色染材

薯榔的根 檳榔的果實 紅花的花 茜草的根 蘇木的心材

姜黃的地下莖 黃梔子的果實 福木

洋蔥

菘藍 木蘭 山蘭 蓼藍

資料來源:本次資料整理

第三節 薯榔染料

以五彩彰施於五色──染料植物簡介一文中談到,台灣早期有利用薯榔染漁 網,說明了早期台灣移民及原住民就會將天然染料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文 章所談到原住民時,指的是泰雅族、排灣族對於植物染的應用,尚未提到台東地 區的阿美族及卑南族、布農族等如何運用植物染,所以對於台灣早期有利用薯榔 染漁網這件事情是什麼時代呢?那麼台東地區的原住民都如何稱呼呢?是否各 族有著不同的稱呼?或是有著相同的稱呼呢?因為有人說,如果原住民各自對植 物有不同的稱呼,不是用外來語稱呼,那棵植物可能是原生種。為了能夠在文化 上有一點貢獻,在本文整理出台東地區各族對薯榔的稱呼。14

台灣植物染一書文中談到,漢人未移入台灣島以前,島上的原住民各族都有 大同小異的染織方法,完全不受中國影響,並發展出原始獨特的染織技巧。泰雅 族的女性必須學會染織才可以有資格刺黥面,又談到原住民利用薯榔染苧麻製衣 物,染瓊麻製漁網、背袋。過去日本人對於染色很用心,並將染色資料都記入「古 事記」、「日本書記」、「令義解」、「延喜式」、「枕草子」、「裝柬織文圖令」等書內。

其中「延喜式」一書內容連古代所用的媒染濟的用量均清楚記錄。直到一八五六 年德國人巴金發現可用化學染料來染合成纖維,且染作比天然植物染方便,不只 節省時間及人力,價格便宜,於是植物染逐漸被淘汰及遺忘。

因為薯榔含有大量的單寧酸,台灣漁民用來染漁網、網繩、帆布,原住民用 它染麻線,在化學染料未問世前,它曾是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曾大量輸出。

有些地區曾因此種植薯榔而命名為,薯榔尖、薯榔寮。中國福建用薯榔染皮製靴,

13

http://www.dfmg.com.tw/%A4%E2%A4u%C3%C0/%A5%CD%AC%A1%B6g%C3%E4%ACV%AE

%C6%B4%D3%AA%AB%AA%BA%B5o%B2%7B%BBP%C0%B3%A5%CE.htm

14以五彩彰施於五色──染料植物簡介 林紋翠

(26)

這一點與筆者在台東田調資料的卑南族及排灣族相同相近,廣東一帶用來染絲 綢,稱「薯榔綢」又名「荔枝綢」,傳統織品如「香雲紗」、「黑膠綢」都是用薯 榔染色。

薯榔是中國最早被利用為織物的天然樹脂。過去曾利用薯榔之汁液刷塗在絲 綢表面,當與空氣氧化後汁液成一層褐紅色後再與含有鐵鹽的黑泥塗覆,於是綢 面會成褐黑色,當用水沖洗後表面變得油潤烏亮,背面保留褐紅色,纖維因被薯 榔的膠膜包裹著,穿起來不會黏皮膚,且感覺涼爽又舒服,因此廣東人又稱金鋼 板。書中又說在廣東曾經出士晉朝太寧二年的一塊麻布,一面呈紅另一面呈黑褐 色,推算在四世紀時中國南方已懂得使用薯榔染色了。

周朝皇帝祭祀先帝時所穿的黃色祭服(鞠衣)是用梔子花或黃檗染成的。梔 子花的黃色很鮮艷美麗,非常深受到中國人的喜愛所以將黃色選為貴族的色彩,

一直到清朝,黃袍是黃帝身分的代表,一般庶民是不可用使用的。日本對於槴子 花的記錄是在平安時期(西元 780 年至 1192 年)才開始,當時日本人學中國,

先以梔子花染色後再用紅花染,呈了赤黃色稱黃丹色,是皇太子衣服的顏色,當 然與中國相同的一點是,庶民不能穿。在韓國,據稱昔日死者所穿著的黃麻衣也 必用槴子花染色。15

學習泰雅族祖先的染料化學:薯榔,一文中是以科學的觀點對於使用薯榔泰 雅族人為研究對象,並且在實驗室觀察薯榔色素在不同酸鹼中的變化。文中談到 過去泰雅族人會用薯榔染苧麻,薯榔通常在山區即可挖到,男人出外採收薯榔後 交由婦女處理,大多以刺蔥刷去其表皮與污垢,將薯榔放置於木臼中搗碎,使之 產生汁液,將苧麻線浸一天一夜染色。又說泰雅族人喜歡紅、黑、藍色,因此泰 雅族會用薯榔染紅色並織成紅色菱形紋衣服,具有驅趕魔的力量。以前的漁網是 用棉繩編織,經過海水浸泡,及日曬,很容易損壞最多只有十年壽命,但用薯榔 汁液染過的漁網甚至可以用到三十年。文中提到薯榔的根莖含有單寧(Tannin)(分 子式:C14H10O9或 C14H10O9•H10O9),還有一和薯榔一樣含有單寧成分且可以作成 染料的植物。例如,淡水河捷運站附近或是新竹縣新豐的紅樹林,它的樹皮含有 豐富的單寧,與空氣中會變成紅色,因此被命名為紅樹林。

植物的煉金術 布農的家-潭南社區文化傳承系列,在本書中記錄了南投的 潭南社區布農族染薯榔的方式。薯榔別名紅孫兒、紅藥子為薯蕷科薯蕷屬(註16),

在傳統上染紗線時是把紗線放在臼中一起搗,在搗爛薯榔的同時染色,讓染液滲 透到纖維裏,但若是布時,則不可以用此方法,以免布料變形。在台東的布農族

15台灣植物染 陳千惠著

16採自植物的煉金術

(27)

人會利用薯榔來染苧麻線,或是直接將織好的網袋浸泡在薯榔的汁液當中17。 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一),書中對於植物染的資料寫得非常詳盡,又 說:周禮、冬官、考工記被公認為早期最重要的工藝文獻,至於早期對染料植物 記載較多的文獻為詩經。其文獻集解中對於薯榔、構樹、蘇木、梔子花等都植物 均有著相關之資料。筆者參考本書相關文獻後,針對四種可染成紅、綠、紫、黃 色植物以表格方式呈現18

表 2- 4

薯榔 構樹 蘇木 黃梔子

別名:紅藥子 別名:鹿仔樹 別名:蘇枋木 別名:梔子花 宋代沈括(夢溪筆

談)

(詩經小雅鵲鳴) 晉代(南方草木狀) (史記‧貨質列傳)

明代李時珍(本草 綱目)

北魏(齊民要素) (唐本草) (漢官儀)

清代方以智(物理 小識)

明代李時珍(本草 綱目)

日本(延喜式) (延喜式)

清康熙時所撰(台 灣縣志‧卷一)

清代(諸羅縣志) 明代(天工開物) 明代李時珍(本草 綱目)

(台灣府葛瑪蘭廳 志‧物產)-貨弊 之屬

(台灣通史) (國產植物染料染 色法)

台灣通通史‧虞衡 志)

(台灣通通史‧虞 衡志)

(植物色素) (植物色素)

(台灣省通志‧經 濟志農業篇)

資料來源:本次資料整理

綜論

薯榔別名紅孫兒、紅藥子為薯蕷科薯蕷屬19,染色部位的塊根外表長得像地 瓜,切開後內為紅色含有膠質,生長形態為成串呈長條狀,外皮粗糙有許多坑洞 狀,不像地瓜的表皮細薄,多半是一節一節的往下生長,有時會塊根半裸露在外,

17學習泰雅族祖先的染料化學:薯榔 傅麗玉

18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一)陳景林、馬毓秀

19採自植物的煉金術

(28)

有時會以為是一塊塊的硬土堆,且它的外皮會長鬚根。薯榔的莖會往上攀爬蔓 延,莖上會有刺,較靠近塊根的地方,較不會發現葉子,葉子長橢圓形,長在較 末梢的地方,且往上朝向有陽光的地方生長葉片。

在早期漁民捕魚的魚網是用麻作成的,而漁民為了防止腐爛,會將魚網浸染 在薯榔汁內,重覆浸染、晾乾數次,並且每隔一段時間要再重覆以上浸染動作。

過去享有盛名的香雲紗即是薯榔染色,又稱茛紗或栲綢,是一種很高級的絲織夏 布20,薯榔的莖塊含有單寧酸,早期人們會利用植物中萃取的單寧來處理獸皮,

做成可以保存的皮革,單寧酸本身是無色21,但經與空氣接觸後會變成紅色,所 以剛切開的薯榔顏色為橘紅色,但經過 5 分鐘後與空氣接觸後,會變成暗紅色。

在文獻中可以發現,人類很早就會染布,不管是原住民、漢人、日本人、韓國等,

各地區的染色技藝各有特色,且所使用的被染物不相同,如過去閩奧生產用薯榔 染色的絲綢,也就是香雲紗(又稱茛紗),在台灣較富裕的家庭中,男女主人多 少都會有幾件「黑綢」。在台北平溪鄉薯榔村 舊稱「薯榔寮」,為清嘉慶、道光 年間,泉州人黃文富所闢22,早期薯榔村的先民,在這裡種植薯榔作為經濟作物,

為了工作方便,先民在此地搭建薯榔寮作為臨時的住所。薯榔寮越建越多之後,

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村落,因此本村的村名便以薯榔命名!23,鄒族有相關於植物 染料的歌曲如 Likihli 薯榔(貝神祭前歌)24,至於台灣的原住民是用薯榔染苧麻 線,但為何現在大多人一聽到染布就以為這是原住民的傳統工藝,其實應該說,

是因為原住民保留著獨特的染色技藝至今的原因吧!但在過去的文獻中,很難發 現東部地區使用植物染料的記錄,所以為研究本文在做田調的同時,筆者發現許 多東台灣植物染料的相關的情事,及幾個重要的集散地點,並發現其實台東曾經 也是植物染料的大本營,那麼為何現在東部的植物染料會沒落呢?首先與社會的 經濟轉變有相當的關係,現在東台灣那裡還可以找到這些植物呢?將陸續整理並 介紹。

20採自植物的煉金術

21採自阿美族的植物世界

22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15220251/1_1.htm

23 http://person.dfes.tpc.edu.tw/ab579/pince/01.htm

24http://wawa.pts.org.tw/letter.php?PAGE=WAWA_G_CONTENT&HTENO=9&SEARCH_HTENO=9

&HTNAM=南部鄒族民歌

(29)

第三章 創作方法與實踐

第一節 從這片土地開始

一、自我環境

筆者於台東海巡隊服務,同事中的學長、學弟有閩南、客家、阿美族、布農 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太魯閣族、泰雅族等族。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

語言的溝通對筆者來說是最為困難,為了要記錄各族對薯榔之稱呼,可真是費盡 苦心,但總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因為有了這些來自各地的同仁,才能讓筆者在研 究資料的收集更容易。且因為在台東海巡隊服務,富岡港口附近的漁民早已像自 己家人一樣熟悉,漁船、漁網、碼頭及漁市埸的叫賣聲,對筆者來說一切總是那 麼的親切,即使一個人閉上雙眼坐在防波堤上,享受這裏的海風、濤聲、日出、

黃昏,那種自在的感覺,內心莫名感動,這應該就是滿足及幸福。

談起薯榔可以染漁網這件事,有人根本没聽過也見過,更何況知曉得怎麼稱 呼?但,或許是一種好奇,也許是祖靈的呼喚,要我們年輕的一代知道老人家的 智慧與足跡。對筆者來說,在田野調查中,如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有時還會意 外發現這塊土地的一些小故事,筆者懷著滿心的感動與感謝,留在我們心中不只 是文化傳承的聲音,也是愛自己土地的開始,更是我們共同的回憶!

二、尋找東台灣薯榔的名字

在東台灣各族群對於薯榔有不同的稱呼,如阿美族稱薯榔為古魯肚,布農族 稱薯榔為達逋-答不,也有人稱達-答不,卑南族稱薯榔為古輪,排灣族因不同之 部落則有不同的稱呼,如太麻里金崙村稱薯榔為稱悟;金峰介達部落稱薯榔為阿 晡徿,魯凱族也是因為不同的部落則有不同的稱呼,卑南鄉達魯瑪克稱薯榔為篤 貴;金峰介達部落稱薯榔為斟恩,蘭嶼達悟族稱薯榔為法吒箬喳,花蓮縣秀林可 樂部落太魯閣族稱薯榔為葛嬤尬斯,宜蘭縣南澳的泰雅族稱薯榔為滿季,閩南人 稱薯榔為著能。

(30)

表 3- 1 東台灣各族對薯榔的稱呼

三、尋找薯榔的故鄉人

(一)陳勝光先生,阿美族,51 年次,花蓮縣富里鄉豐南部落。目前居住於 台東縣成功鎮,他記得小時候國小三年級時,老人家從山上採薯榔回家後,阿美 族稱呼薯榔為(古魯肚),先用水煮過,等汁液冷卻後再放入待染的三角網(阿 美語稱渣里外)、八卦網(阿美語稱夫固)或準備織成袋子的麻繩(阿美語稱個 六),浸泡需二天後曬乾即可。如果要染十二尺大的八卦網,以現在的印象,換 算起來,將近要十公斤左右的薯榔。

圖 3- 1 陳勝光先生採掘一整棵且成串的薯榔

序號 族別 薯榔稱呼 羅馬拼音 備註欄

1 阿美族 古魯肚 kuluto 台東(成功)、花蓮(富里)

2 布農族 達逋-答不 dabu-dabu 台東(海端紅石部落)

3 卑南族 古輪 kulun 台東(南王社區)

4 排灣族 稱悟 阿晡徿

chanwu apulung

台東(太麻里金崙村)

台東(金峰介達部落)

5 魯凱族 篤貴 斟恩

duguai chanan

台東(卑南鄉達魯瑪克)

台東(金峰介達部落)

6 達悟族 法吒箬喳 vazarovaz 台東(蘭嶼)椰油部落 7 太魯閣族 葛嬤尬斯 gmagas 花蓮(秀林可樂部落)

8 泰雅族 滿季 manchi 宜蘭(南澳)

9 閩南人 著能 zunan 台東市、台東(池上)

(31)

八卦網有八尺、十尺、十二尺,製作時要配合自己的身材,因為八卦網撒出 去後是散開的,形成一個圓形,又因八卦網是用苧麻做的,下水後很容易吸水,

而且八卦網要綁鉛塊,再加上漁穫量,這些重量要從水中拉起,是很費力,所以 八卦網的大小要依體型、手臂力製作,可以說是量身訂做的。至於抓溪蝦用的三 角網比較輕巧,大小的考量比較不多網的洞口大小稱目,依要捕的魚大小製作目 的寬度,河川的魚,大多編織一公分的目。漁網在還沒有裝鉛塊以前先染,染好 的網子再綁上鉛塊製成八卦網,三角網也是先將網子染好,然後綁在竹架上。目 前回部落請教老人家,為何知道薯榔可以染?老人家回答是上代傳下來的。為何 要用薯榔染漁網呢?老人家回答,可以防止麻繩腐爛,所以薯榔有防腐、防水的 作用,且用薯榔染過後顏色紅紅的,顏色有變化看起來滿好看,不會一直是苧麻 白白的顏色。但如果染的不夠徹底(不到二天),或在水中泡太久,也是會褪色。

圖 3- 2 陳勝光先生示範三角網的使用方法

(二)鄭仟喜女士,阿美族、41 年次,居住於台東市,東台灣植物染藝術工 作坊負責人。她的二姐鄭美女士(65 歲)回憶著說,在他們小時後看過父親用 薯榔染魚網,薯榔一切開後像血一樣的汁液會慢慢的流出來,父親用那汁液染魚 網,他說這樣染過的魚網會很耐用,她的大姐鄭美月女士說,印象中她父親染完 後還要蒸過才會拿去晾乾。現在鄭仟喜也經常用薯榔染布,染過的布別有一番風 味,不只自然環保又耐用,為了更瞭解植物染,鄭仟喜與四姐鄭貴妹及小妹鄭燕 美從台東至屏東學習相關方法與技巧,且經常利用台東之在地資源,如釋迦、銀 合歡、梔子花、香茅草、芭樂枝、艾草等染出各種不同的色彩,並運用及創作,

變化出千變萬化的植物染的色彩。在大自然溫柔婉約的色彩中,更添加了幾許高 貴氣質。對鄭仟喜來說,當她用原住民的藥草植物,是小時候,父母親因為他們 扭傷或生產過後的孩子熬煮的藥材,那熟悉的墨綠色及香甜的味道,有著父母親 對孩子們濃濃的愛,於是她將染布取名為「永不褪色的愛」。

她的每一塊布及每一個作品都有一個故事,她用染布作品,來傳達及訴說著

(32)

藏在她內心世界的心情及感動。現在她將所學分享給想要學習的人,她說染布像 是一個魔法,顏色可以變來變去,而且開心又有成就感,她像是著了魔一樣,深 深的被每一塊布吸引,每一次染布的心情,真是期待又興奮,這樣的感受要經歷 過的人才知道。

圖 3- 3 鄭仟喜女士的樹皮植物染色 圖 3- 4 拍攝於鄭仟喜工作室

圖 3- 5 鄭美月女士 圖 3- 6 張鄭美女士

圖 3- 7 鄭貴妹女士 圖 3- 8 鄭燕美女士

(33)

(三)高玉花,卑南族,14 年 4 月 16 日生,台東市南王社區。

她記得在小時候,她的父親到山上挖薯榔的根染山羌皮衣,薯榔稱為「古 輪」,它的莖往上長且有刺,葉子長長的,南王山好像没有。薯榔採回家後切一 切,然後加水後用火煮,煮好後倒入盆子內,等水涼後,再將山羌皮衣放入,反 覆搓揉後晾乾即可。經過這樣染後的皮,穿起來比較軟,不會硬硬的,且很耐用。

圖 3- 9 山羌

圖 3- 10 高玉花女士

(34)

(四)胡俊農先生,布農族,29 年次。目前居住台東縣海端鄉紅石部落,他記 得在年輕未當兵以前,約 16-19 歲時,那時還居住在台東南橫公路霧鹿部落,有 時會在清晨 3 點多就起床,到山上挖掘薯榔(布農族語稱達逋-答不),從嘉寶一 帶挖掘薯榔後走到新武賣,當時新武那裡有個像集散中心的地方,可以用薯榔、

羊角、山羌角、山羊皮、猴子骨頭(聽說可以做藥)換取生活日用品,如火柴、

鹽、麵條、麵粉(布農族會用小米粉和玉米粉打在一起煮成大鍋飯)。他的妹妺 胡金娘女士也說,為了生活,不管路有多遠,有多累,天有多黑,只有住前走,

這樣往反的時問,從早上 3 點起床,回到家已是晚上 8、9 點了。聽著大哥和大 姐訴說著過去,心中不免有點心疼,卻又是萬般的佩服。

圖 3- 11 胡俊農先生教導孩子們認識薯榔 圖 3- 12 胡金娘女士

(五)余長日(阿怒),布農族,23 年 11 月 9 日。

他說:「只記得,於 2 歲的時候時家人遷到延平這個地方,從 17-18 歲那時 候開始,那時候因為參加青年服務隊,每個月都要集合訓練,當時為了要買卡其 服,將進一百多人,集體在派出所集合,没有帶水,只有帶地瓜,我們從早上 7 點集合出發至天黑前回家。我的背袋滿滿的將近 70 公斤,我們把採回來的薯榔 交給隊長,等平地人開大卡車來收。那個人來自新古【日語】,平地人好像要拿 去染漁網。在我們這裡,會用薯榔染苧麻背袋。我們會將取回的薯榔,先削皮,

然後搗碎後加水再將苧麻背袋放入浸泡,拿到太陽底下曬一天。我到金門參加過 823 炮戰,民國 48 年退伍以後就比較少人來收薯榔。薯榔是一年長一結,比較 有雨水的時候生長,冬天不會長,所以會一結一結的,它像地瓜長的一串串。我 們除了採薯榔,也會採籐條、愛玉。」

(35)

圖 3- 13 余長日先生在弓琴的樂聲中回憶並訴說著過去

(六)謝新民先生,排灣族,53 年次,台東太麻里鄉金崙村。

為協助筆者研究本文,特地討教老人家薯榔之事,聽前任鄉民代表(約 60 歲左 右)薯榔稱為「稱悟」,以前老人家是用來染色,用它染過後可以使布較堅韌且 不易斷裂,目前比較難找到它,因它要在較高的海拔才找得到。

圖 3- 14 謝新民先生提供

(七)林德次先生,魯凱族,台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

他說魯凱族語稱呼薯榔「篤貴」,以前的人會拿它來染線,我們原住民的背 袋就是用這薯榔染的,我們會到山上採薯榔,賣給在港口的漢人。他們會將薯榔 打碎後,泡水,浸泡漁具,這樣的漁具比較不容易爛掉。他們的皮衣則是用動物 的血染,下雨天才不會很快溼掉。

(八)沙桂花女士,金峰鄉(介達部落),本身有一半魯凱族、一半排灣,金 峰鄉(介達部落)。

她說那裏的魯凱族語為「斟恩」,那裏的排灣族語為「阿晡徿」。他的老公為了養

(36)

活一家人,採薯榔及藤條從介達背到加拿賣給平地人,大約可賣 200-300 元左右 就很多了,這樣來回需經一天的時間,所以一天也只能搬一次。當我拿出薯榔請 她辨識時,問她:是這個嗎?當她看到時,笑開了,直說:對!對!真的好久没 看到了。

圖 3- 15 沙桂花女士25

(九)李進龍先生,達悟族,38 年次,椰油部落。

他說薯榔在椰油部落稱為 vazarovaz,在他的經驗中没有用過這東西,印象中 好像有聽說過這是染漁網用的東西,這東西在山上還有看到,但並不是很容易就 可以發現,目前很少人在使用這東西。

圖 3- 16 李進龍先生

25本照片由孫明昌先生提供

(37)

(十) 施老保先生,達悟族,25 年次,朗島部落,他說過去他的祖先有用過 vazarovaz 染過漁及網袋,但現在己經不再使用且很少見到這種東西了,如要找可 能要到高一點的山上才能找得到。

圖 3- 17 施老保先生與筆者合照

(十一)田永信先生,太魯閣族,花蓮縣秀林鄉可樂部落。當筆者訪問有關薯 榔之事時,當時他完全没有印象,根本不知道有薯榔這東西,但回到老家問母親 白玉蘭時,才知道原來太魯閣族稱薯榔為葛嬤尬斯,以前他的曾祖父、母會用苧 麻(哥勒)製造背袋、衣服、被子等,老人家會將薯榔搗碎後放入苧麻線繼續搗,

但不可加水,否則汁液不夠濃,他的母親告訴他,父親會到山上挖掘薯榔,地點 在慈木橋後面,越過二座山尋找薯榔,賣給平地人,當時的平地人會收購,但不 知道他們要做什麼?他的母親告訴他自家前面就有種一棵,那是朋友到山上採給 她的,他看到那有刺的藤蔓直笑著說:「原來我家前面就有薯榔。」因為薯榔,

他的母親像是開啟了塵封己久的記憶,訴說著這輩子可能第一次聽到的故事,有 驚訝、有感動還有滿懷的感恩。

(十二)雷春邦先生,61 年次,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泰雅族稱薯榔為滿季,

印象中看過家人染布,但不知是用薯榔為材料,聽老人家說薯榔是有一條溪邊很 多,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母親告訴他,以前大部份是用來染背袋,還說檳榔也 可以染,顏色和薯榔一樣是紅色,蠻漂亮的。

圖 3- 18 雷春邦先生

(38)

(十三)林連生先生,漢族,母親是原住民,39 年次,台東縣池上鄉大坡池。

記得 5、6 歲時,有看過舅舅和外公有捕魚,所以會用薯榔(台語稱為著能)染 漁網,他們說可以防止漁綱老舊,還聽說可以染衣服、背帶(攜羔),因為當時 年紀很小,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是,舅舅和外公一件漁網要染好幾次,薯榔的取 材是在海岸山脈。

圖 3- 19 林連生先生

(39)

第二節 探討薯榔與染色方法

一、

薯榔的外觀

筆者為要研究本文,特地於台東紅石部落山區尋找薯榔,約海拔約 500 公 尺,就發現薯榔的蹤跡,但並不是很容易可以發現,發現的地區是未開發的山地 保留地,染色部位的塊根外表長得像地瓜,切開後內為紅色含有膠質,生長形態 為成串呈長條狀,外皮粗糙有許多坑洞狀,不像地瓜的表皮細薄,多半是一節一 節的往下生長,有時會塊根半裸露在外,有時會以為是一塊塊的硬土堆,且它的 外皮會長鬚根。薯榔的莖會往上攀爬蔓延,莖上會有刺,較靠近塊根的地方,較 不會發現葉子,葉子長橢圓形,長在較末梢的地方,且往上朝向有陽光的地方生 長葉片。

圖 3- 20 筆者於台東紅石山區尋獲薯榔

圖 3- 21 筆者於台東都蘭山區尋獲薯榔

(40)

圖 3- 22 薯榔的葉

早期漁民捕魚的魚網是用麻作成的,而漁民為了防止腐爛,會將魚網浸染在 薯榔汁內,重覆浸染、晾乾數次,並且每隔一段時間要再重覆以上浸染動作。過 去享有盛名的香雲紗即是薯榔染色,又稱茛紗或栲綢,是一種很高級的絲織夏布

26

薯榔的莖塊含有單寧酸,早期人們會利用植物中萃取的單寧來處理獸皮,做 成可以保存的皮革,單寧酸本身是無色27,但經與空氣接觸後會變成紅色,剛切 開的薯榔顏色為橘紅色,但經過幾分鐘與空氣接觸後,會變成暗紅色。

圖 3- 23 切開後的薯榔

二、

培育薯榔

筆者為了培育薯榔,特地觀察薯榔的生長環境及生長形態。發現薯榔大多長 在稍微陰溼的地方,所以在山林中的樹底下可以發現。薯榔塊根大多半裸露在 外,所以種植的時候,可將部份的塊根裸露出來。目前在平地很難發現它的蹤跡 為了保存及培育,筆者記錄著它的生長並發現,薯榔其實是很好栽種。

26 採自植物的煉金術

27 阿美族的植物世界

(41)

圖 3- 24 薯榔的生長環境

圖 3- 25 薯榔的生長形態

(42)

培育過程:

圖 3- 26 準備培養土 圖 3- 27 覆蓋薯榔

圖 3- 28 切剩的一結薯榔也可以種植

圖 3- 29 一結薯榔的生長

(43)

圖 3- 30 薯榔的莖會往上攀爬蔓延,且會有刺

圖 3- 31 薯榔的葉子長在較末梢的地方

三、薯榔與其他常見外形相似植物之比較

(一)山藥

山藥又名薯蕷、長薯、條薯、田薯、山藥薯,俗名淮山,為薯蕷科(Dioscoreaceae) 薯蕷屬(Dioscorea)之蔓性多年生植物,塊莖富含營養,不但能供為藥用並能供為 蔬菜用。山藥依塊莖形狀可分為圓形、掌狀、長形等,其中以長形山藥較受本省 消費者喜愛,長形山藥莖蔓較為纖細,葉較狹長,塊莖長棍棒狀,在中藥中常被 當做補品,故其售價極高28

(二)地瓜

番薯是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又叫甘薯、地瓜、紅薯、白薯。考古學家在

28採自 http://freego.aaeon.com.tw/

(44)

祕魯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估計是 1 至 1.2 萬年前的番薯殘留物。現存的番薯不是 野生的,可能是起源於墨西哥和南美洲北部之間某地的野生祖先的雜種。哥倫布 發現美洲後回國時,從加勒比海帶回番薯。後來英國人從西班牙進口這種塊根。

16 世紀,番薯由西班牙人把它們運送到關島和菲律賓;由葡萄牙人將它們從美 洲向東帶到非洲、印度、東南亞和印尼。

到 16 世紀末,中國人已從菲律賓獲得番薯。番薯的成份,含蛋白質、脂肪、

糖類纖維素、鈉、鈣、磷、鐵、胡蘿蔔素、等,多醣黏蛋白質混合物,不僅能維 持人體血管壁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促進膽固醇的排泄,黏液又能保護人 體呼吸道、消化道、關節腔和漿膜腔,有很好的潤滑及抗炎作用。29

29 採自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30318/98

(45)

表 3-2 薯榔與其他常見外形相似植物之比較

一、薯榔 二、山藥 三、地瓜

切開後的薯榔 切開後的山藥 切開後的地瓜

薯榔的作用(染) 山藥的作用(食) 地瓜的作用(食)

(46)

(一)如何萃取薯榔的染液

當採掘薯榔回家後,要染布前,先用清水將薯榔的外皮洗淨,可以先去其外 皮後再切片或搗碎。

圖 3- 32 薯榔 圖 3- 33 清洗薯榔

圖 3- 34 薯榔切片

圖 3- 35 薯榔搗碎

五、薯榔冷染

可以直接將苧麻線與薯榔一起放在杵臼中,在搗碎的過程中直接染色,也可 將切好薯榔先煮過後放涼,再放入欲染的麻線、魚網、獸皮衣等浸泡,在浸泡期 間要翻動,才能確保全部都能上色,最好能夠浸泡三天。

圖 3- 36 漁網浸泡於薯榔染液中

(47)

圖 3- 37 布農族網袋

六、熱染(棉布染色六步驟)

1、精煉被染物(棉布)

2、萃取植物色素 3、過濾

4、染色

5、用清水洗淨 6、晾乾即可

圖 3- 38 熱染布

(48)

七、何謂絞染

所謂絞染是指在染色過程中,用摺疊、捆綁、纏繞、繫紮、縫、結的地方產 生防染的作用,出現特殊的圖案,此種技法就叫作紋染30。絞染的效果,完全繫 於綁、縫、紮、結時施於織物的壓力,及所吸收的染料的多寡而定。所受的壓力 愈大,染料愈無法滲入,如此可以染出深淺對照強烈的圖案31

可以在一塊布上利用同樣的一種方法,或是結合多種方法,您會有意想不到 的驚奇。有時後因為綁得太緊或夾得太鬆在染色過程中無法染色或因為夾子掉落 而改變了預期的圖騰,所以在染色的過程中不只注意絞染技法,攪拌的力道其實 也是很重要,否則辛苦的用夾子設計圖騰,而在攪拌的過程中掉了會另人感到有 些失望。對筆者而這,染色最有趣的地方也就是鬆開橡皮圈及夾子的那一刻,是 一種期待、想像及盼望的感覺。有時會因為染出了自己喜歡的圖騰而興奮很久,

筆者認為這種感覺一定要親自參與的人才能體會!

圖 3- 39 一朵花 圖 3- 40 兩朵花

30採自手工印染藝術張知新著

31採自手工印染藝術張知新著

(49)

圖 3- 41 簡易絞染技法

八、絞染的工具

可以準備一些橡皮筋、棉線、石頭、夾子、筷子、剪刀等,不同的工具可以 創造不同的圖騰。

圖 3- 42 工具

九、綁染

利用棉線或橡皮筋直接在布上綁紮,有時也可在布裡面包著小石頭、硬幣 等,或直接在布上打結。

圖 3- 43 利用橡皮筋綁染 圖 3- 44 綁染作品

(50)

十、夾染

將一般夾衣服的夾子或是吃東西用的衛生筷夾在布上,當然要注意一定要夾 緊。

圖 3- 45 夾子夾染 圖 3- 46 衣夾夾染作品

圖 3- 47 筷子夾染 圖 3- 48 筷子夾染作品

十一、雲染

利用橡皮筋或棉線在布上隨意的纏繞,這是最簡單的技巧也是有快的方法,

染出來的圖騰是千變萬化,如同天空中的雲朵。

圖 3- 49 利用橡皮筋纏繞 圖 3- 50 雲染作品

(51)

十二、縫染

先在布上預先畫好圖案,再用簡單的縫法,如平針縫法、捲針縫法,順著圖 案縫好後全部部往一個方向拉攏靠緊,再將線頭打結。

圖 3- 51 縫染製作 圖 3- 52 縫染作品

第三節 薯榔染色之相關影響

一、被染物的選擇

若要用薯榔染色,最好選擇天然的纖維為被染物,如天然的棉、麻、絲、毛、

樹皮、竹、籐等。苧麻是台灣原住民如布農、泰雅等族群經常拿來染色的纖維,

阿美族會將編好的藤帽或樹皮衣浸染薯榔汁液中。

目前較好取得也最常拿來染色用的布是真絲及胚布,胚布也就是以前用來裝 米的米袋或麵粉袋,這些在市面的布行大多買得到。如果是人造纖維,如含有尼 龍等布料,是比較難上色。所以有些人會在市面上買做為衣服内裡的裡襯布料來 染色,裡襯雖然摸起來及看起來很像絲,它不但不容易上色,又浪費您染色的時 間,有些經過熱染後,會有皺摺及縮水的現象。所以若要用天然的植物染料薯榔 染色,被染物的選擇是很重要的。

當您在家要著手染色時,記得要選擇純棉和真絲的被染物,這樣的被染物容 易著色,經過薯榔染色的棉布會很耐用且經過薯榔染色的真絲會有光澤,不僅自 然又高雅

(52)

圖 3- 53 真絲經用薯榔染色保有自然光澤及輕柔 圖 3- 54 經薯榔染之籐帽

二、水的影響

當薯榔染色時,所使用的水,會關係到所染出來的顏色。因為水中大多含有 多量的礦物質,如海水成分為納、鉀、鎂、鈣、鍶。溫泉的形成原因,大略有兩 種類別:一種是地殼內部的岩漿作用所形成,一種為火山噴發所伴隨產生,多為 硫酸鹽泉;另一種則是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所形成,例如碳酸鹽32。染色時所 用的水,最忌的是使用含多量礦物質的硬水,如鈣、美、鐵鹽等,此種水與肥皂 作用,生成不溶性之渣滓,在染色時,常會粘附在織物上,使得施染物染液吸收 不均,而致產生斑點,使染色不夠完美,家庭用水最簡便的軟心方法是將水煮沸 後使用,或在硬水中加入少許純碱,加熱後即軟化。工業上常用適量的石灰水或 苛性納加入,攪拌後待其澄清,上層清液即為軟水33

所以您可以發現,用各種不同的水染色,如河水、海水、溫泉水、井水等染 色,會呈現不相同的效果,這應該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也可以成為在地特色,

如台東的知本,可以發展溫泉染布,或是利吉的山泉水染布,如果有斑點,則將 斑點化成美麗的圖案,展現獨一無二的在地產業。

圖 3- 55 海水 圖 3- 56 河水

32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igpat/peg/location.htm

33 採自手工印染藝術張知新著

(53)

三、 海水染色

在很久以前,曾經聽長輩說過,好像過有人用海水染漁網,好像……,一切 都是那麼不確定,也没有人可以給答案。有一天,母親決定試驗用海水染棉布,

當母親成功的染完成並展示與筆者全家人分享時,大家讚不絕口,没想到用海水 與薯榔染出的棉布顏色,色彩自然柔和是那麼另人感到驚嘆不已,筆者真佩服母 親的染布技術。以下是海水染色的過程:準備適量的海水煮薯榔染液,要煮以前 一定要先將海水過濾,再將薯榔直接放入鍋中煮,隨時撈起鍋中泡沫及雜質,過 濾染液後即可染色,染色完成後取出清洗、晾乾即可。

圖 3- 57 筆者母親到海邊提海水

圖 3- 58 要煮染液前先過濾海水

(54)

圖 3- 59 薯榔切片

圖 3- 60 薯榔直接放入鍋中的海水內煮

圖 3- 61 隨時撈起鍋中泡沫及雜質

(55)

圖 3- 62 過濾染液

圖 3- 63 染色

圖 3- 64 取出清洗

(56)

圖 3- 65 晾乾

圖 3- 66 薯榔與海水的結合色彩自然柔和

(57)

四、 海水的媒染

利用海水當媒染劑,是非常經濟的作法,因為一般在染布時,為了要讓顏色 定色,都會加入鹽,海水中又含有大量的鹽分,所以利用海水當媒染劑,不只省 錢又環保。海水的媒染過程:是將染好的布,直接與海水接觸,浸濕後取回家,

清洗後晾乾,利用海水做媒染的作品可以很像皮製品。

圖 3- 67 筆者的母親提著在家用清水與薯榔染好的布

圖 3- 68 讓海水與薯榔布結合

圖 3- 69 浸濕後取回家

(58)

圖 3- 70 清洗後晾乾

圖 3- 71 利用海水做媒染的作品可以很像皮製品

五、溫度的影響

一般而言,染色吸收率與吸收量,都直接受溫度的影響。溫度上升,吸收量 與吸收率隨溫度上升而增加。但達到界限溫度後,其影響反而降低其吸收率。故 通常直接染棉織物時,常將溫度上升至 80。C 至 90。C 之間。此是最適宜之溫 度34。所以染布時,一定要注意其染色溫度,不可將布放在沸騰的染液中太久,

否則會破壞布本身的纖維及染出的顏色。以前在染漁網時,是用冷染方式,也就 是將漁網直接放入染液浸泡,不用加熱,如三峽的藍染,也是用冷染方式重覆的 浸泡、氧化、晾乾。

34採自手工印染藝術張知新著

(59)

圖 3- 72 利用海水做媒染的作品可以很像皮製品圖 圖 3- 73 漁網浸染

六、時間的影響

以前的人用薯榔染漁網或是染其他纖維,有時會將被染物浸泡在染液中半天 至三天,且在這期間會去翻動,為的是能夠均勻的染色。

如要染布,則直接染料之染色時間,是依染色達到所需最高溫度後,隨染色 需要的深淺而決定染色時間的長短,但在染色時,觀察染液的殘存量,亦是決定 決定時候長短的最可靠方法。染液中殘存染料不再為施染物所吸收時,即使再加 長染色時間,也無法增加染色之效果,此時即是該停止染色的適當時間,通常一 般用直接染料棉織物時,所用時間通常多為 30-40 分鐘即可35

其實不管是熱染或是冷染,浸泡的時間不可以太長,因為有時會因為時間過 長反而將布纖維泡爛了,且圖案也可能因為防染不堅固而破壞了。

圖 3- 74 熱染

35採自手工印染藝術張知新著

(60)

七、媒染劑

一般常用石灰、木灰、醋酸鐵、醋酸銅、清醋、蘇打等等。煤染劑的使用是 在薯榔染色好了之後,如果想改變其顏色,先將石灰與染液均勻調合以後,再將 調合好的煤染劑過濾後倒入水筒中,接下來放入染布攪拌,媒染劑不可太多,以 免破壞布的纖維,煤染的時間最好 20 分鐘即可。36

圖 3- 75 木灰 圖 3- 76 石灰

圖 3- 77 蘇打、明礬 圖 3- 78 醋酸鐵、醋酸銅

36 http://www.jpps.tcc.edu.tw/art/%B4%D3%AA%AB%ACV%C2%B2%A4%B6.htm

(61)

八、薯榔媒染過程

媒染過程是先撈起少許的染液,在染液放入少許的媒染劑,均勻的攪拌後,

可以測試顏色,且要還要過濾雜質後則可倒入水桶中開始媒染,媒染的時間不需 太長,媒染後取出沖水晾乾即可。

圖 3- 79 撈起少許的染液

圖 3- 80 放入少許的媒染劑

圖 3- 81 均勻的攪拌

(62)

圖 3- 82 過濾

圖 3- 83 倒入水桶中

圖 3- 84 開始媒染

圖 3- 85 取出沖水

(63)

圖 3- 86 晾乾即可

圖 3- 87 多次煤染

(64)

九、薯榔植物與其他染料植物混合

薯榔本身的顏色雖然很美,但我們總是希望如果能夠再有更多的顏色,如果 一時找不到石灰、木灰、醋酸鐵等,可以試試用植物與植物的染液混在一起,您 會發現意想不到的顏色。利如,將豬肝紅的薯榔染液與梔子花的黃色染液混合 時,會有土黃色或菊黃色出現,當然顏色的變化不能像水彩顏料一樣的好控制,

所以您會在植物染液混合時得到驚訝的色彩!首先先萃取其他可染色的植物。

(一)黃色 1、梔子花 2、福木 (二)紅色

1、檳榔 2、榕樹 (三)藍色

1、藍草 2、木藍 (四)綠色

1、蕃茄葉 2、野桐

3、小花蔓澤蘭 (五)棕色

1、釋迦 2、茶葉 (六)黑色

1、泥巴 2、九芎

十、梔子花的功用

梔子花分布於中國、日本、中南半島、爪哇、印度。用途為染色、藥材等,

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花初為白,後轉為淡,氣味芳香,黃漢官儀中記有「染園 出卮、茜,供染御服」37。一般染色是使用梔子花的果實,在過去常為食品之染 料,如黃蘿蔔。

37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 陳景林、馬毓秀

(65)

圖 3- 88 梔子花

圖 3- 89 梔子花的果實

圖 3- 90 梔子花染布

(66)

圖 3- 91 梔子花為食用色素

十一、蘇木的功用

蘇木分布於印度、至馬來西亞及中南半島一帶,中國雲南、廣東等地亦有出 產。用途為染色、藥材等,為熱帶性的灌木或喬木。春、夏開黃花。唐本草蘇恭 曰:「蘇枋木自南海崑崙來,而交州愛州亦有之,樹以菴羅,葉若榆葉,而無澀。

抽條丈許,花黃,子青熟黑,其木,人用染絳色38。目前在台東的中藥店可以買 到,但在台東尚未發現有人種植,聽說屏東縣有種植蘇木。

圖 3- 92 蘇木的根

圖 3- 93 長條蘇木染料

38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 陳景林、馬毓秀

數據

表 2- 1 天然染料  染料名稱  種類  植物性染料  薯榔、梔子花、馬蘭、蘇枋  動物性染料  五倍子、膠蟲  礦物性  烏泥、硃砂、、黃土、黑烟、、石黃、石綠、鉛白、 赭石    資料來源:本次研究整理  表 2- 2 其他合成染料:  染料名稱  說明  直接性染料  最方便操作的化學染料為直接性染料,因水溶後即能染 著多種纖維。染料用水溶開後加入水中,再把布投入水中煮 4 。  在化學的構造上,它是以偶氮基(-N=N-)為主體的 直線狀構造,其染色牢度屬於中等,所以水洗與日光牢度都 不算優良。染
表 2- 3 植物染材分類 13 紅色染材  黃色染材  藍色染材  薯榔的根  檳榔的果實  紅花的花  茜草的根  蘇木的心材  姜黃的地下莖 黃梔子的果實 福木 洋蔥  菘藍 木蘭 山蘭 蓼藍  資料來源:本次資料整理  第三節  薯榔染料  以五彩彰施於五色──染料植物簡介一文中談到,台灣早期有利用薯榔染漁 網,說明了早期台灣移民及原住民就會將天然染料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文 章所談到原住民時,指的是泰雅族、排灣族對於植物染的應用,尚未提到台東地 區的阿美族及卑南族、布農族等如何運用植物染,所以對
表 3- 1 東台灣各族對薯榔的稱呼  三、尋找薯榔的故鄉人  (一)陳勝光先生,阿美族,51 年次,花蓮縣富里鄉豐南部落。目前居住於 台東縣成功鎮,他記得小時候國小三年級時,老人家從山上採薯榔回家後,阿美 族稱呼薯榔為(古魯肚),先用水煮過,等汁液冷卻後再放入待染的三角網(阿 美語稱渣里外)、八卦網(阿美語稱夫固)或準備織成袋子的麻繩(阿美語稱個 六),浸泡需二天後曬乾即可。如果要染十二尺大的八卦網,以現在的印象,換 算起來,將近要十公斤左右的薯榔。  圖 3- 1 陳勝光先生採掘一整棵且成串的薯榔 序號
圖 3- 13 余長日先生在弓琴的樂聲中回憶並訴說著過去 (六)謝新民先生,排灣族,53 年次,台東太麻里鄉金崙村。  為協助筆者研究本文,特地討教老人家薯榔之事,聽前任鄉民代表(約 60 歲左 右)薯榔稱為「稱悟」 ,以前老人家是用來染色,用它染過後可以使布較堅韌且 不易斷裂,目前比較難找到它,因它要在較高的海拔才找得到。  圖 3- 14 謝新民先生提供 (七)林德次先生,魯凱族,台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  他說魯凱族語稱呼薯榔「篤貴」 ,以前的人會拿它來染線,我們原住民的背 袋就是用這薯榔染的,我們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search method is to use the Mirror method or as light reflection principle, which commonly used in geometry, and classified into odd and even side polygon various situations

Whether possesses good or evil sīla, transgresses or breaks sīla, or defiles or purifies sīla follows. investigation and is determined by volition in the belongings of mind, which

• When a system undergoes any chemical or physical change, the accompanying change in internal energy, ΔE, is the sum of the heat added to or liberated from the system, q, and th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chools using integrated or mixed mode of curriculum organization to adopt the modules of Life and Society (S1-3) for improving their

• CEPC design has to maintain the possibility for SPPC, but there is no need now to firmly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SPPC,.. scientifically

The point should then be made that such a survey is inadequate to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about the school (or even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as the sample is not large enough

• Use table to create a table for column-oriented or tabular data that is often stored as columns in a spreadsheet.. • Use detectImportOptions to create import options based on

• A function is a piece of program code that accepts input arguments from the caller, and then returns output arguments to the caller.. • In MATLAB, the syntax of functions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