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死亡處理能力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死亡處理能力之探討"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死亡處理能力之探討 A Study of Death Competence in ICU Nurses

陳怡潓

1

、曾煥棠

2

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科別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之死亡處理能力提出建議。方法:

採用 Bugen’s 死亡處理能力量表探討不同科別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之死亡處理能

力,以變異數分析和階層迴歸法進行統計檢測。結果:死亡處理能力以「死亡 思考表達」得分較高,其次為「生命省察」、「瀕死處理」,得分最低為「處 理失落」。不同科別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的省察生命有顯著影響;重症安寧照護 經驗和接受臨終照護課程者其瀕死處理、死亡思考表達有顯著影響。結論:瞭 解 加 護 病 房 護 理 人 員 在 面 對 死 亡 處 理 過 程 的 需 要 及 思 考 死 亡 相 關 的 事 實 等 能 力,引導其省思在重症臨終照護過程中面臨的困境,並藉由臨終照護課程深化 以培養護理人員面對及處理死亡的能力。

關鍵詞: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死亡處理能力。

1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長

2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系主任

受文日期:201645 修改日期:20161216 刊載日期:20170215 通訊作者:曾煥棠 tsenght@ntunhs.edu.tw

(2)

壹、前言

加護病房的工作是搶救病患生命 的 第 一 線 戰 場, 但 實 際 上 仍 有 20%

的病患會在加護病房死亡(陳玉黛、

林 佩 芬,2004;Espinosa, Young, Symes ,Haile & Walsh, 2010)。加 護病房護理人員長期暴露在與死神爭 奪生命之際,經常要面臨病患死亡的 經驗,護理人員反覆性接觸病人死亡 與哀傷經常會導致職業上壓力與身心 耗 損 現 象, 讓 他 們 備 感 生 死 的 威 脅

(Boroujeni, Mohammadi, Oskouie,

& Sandberg, 2009; 顏 素 卿、 李 玉 嬋,2015),臨床上,護理人員缺乏 足夠的準備去面對病人死亡、家屬對 病人死亡的強烈反應和自己的身心不 適,甚至在不斷面臨生死離別過程中 也 會 影 響 他 們 的 生 活(Yim, Chung,

&Wai, 2013)。 有 些 護 理 人 員 在 面 臨病人死亡而有焦慮害怕、無力感、

罪惡感、負面情緒甚至逃避行為,加 護病房護理人員工作壓力源來自工作 負荷、照顧瀕死病患、渴望獲得支持

以及病房流動率等因素,當其面對病 患死亡而引發的衝擊時,會更加深其 所承受的壓力與面對死亡處理的能力

(李菁娥、林秋菊,2009)。護理人 員必須能處理自己面對死亡時的情緒 才有適當的能力照顧瀕死病人,因此 加護病房護理人員面對死亡的能力不 容忽視。

一、死亡處理能力的內涵

「 死 亡 處 理 」 本 身 的 定 義、 內 涵 與因應,其實應該是一個多向度的理 論與實務綜合之模式。死亡處理能力

(Death Competence) 是 當 人 們 面 對 死亡情境時所採取的一種處理壓力情 境與減輕壓力的思考與行動。其與「因 應策略」最大的不同在於因應策略是對 一般焦慮情境所採取的行為模式,而死 亡處理能力是特別針對死亡情境所做 的反應(許玉嬌、 蔡明昌,2014)。

Bugen 於 1980-1981 年 指 出 一 個 人 的 死亡處理能力包括四個死亡準備行為,

內容包括生前遺囑寫作、安排自己遺 物、計劃自己葬禮及簽署器官捐贈,

1992 年 國 外 學 者Robbins 依 據 Bugen

(3)

所 提 的 死 亡 準 備 行 為, 萃 取 出 4 個 死 亡因應能力分別是因應及處理死亡與 失落、瞭解哀傷與支持系統、死亡準 備能力、談論及面對死亡。而國內學 者曾煥棠(1999) 採用Bugen死亡因應 量表用來評估臨床加護病房護理人員 死亡處理因應能力,作為加護病房人 員死亡教育、臨終關懷訓練課程之需 求評估,並以因素分析萃取出八個「死 亡處理能力」分別為:1.「死亡接受」

係指坦然面對死亡並建立正當態度與 死亡相關技能(預立遺囑和喪禮規劃); 2.「瀕死處理」係指瞭解死亡的歷程、

階段、方式,並認知瀕死病人的情緒 與需要;3.「死亡思考表達」係指思考 死亡相關的事實與葬儀方面的常識;

4.「處理葬禮」係指瞭解各種處理死亡 的方式或運作;5.「生命省察」係指思 考個人生命價值,開創有意義的人生;

6.「處理失落」係指處理自己或協助他 人 表 達 哀 傷;7.「 談 論 他 人 死 亡 」 係 指與他人談論或協助他人表達死亡;

8.「談論自己死亡」係指表達自己關於 死亡的態度。統整來說,死亡處理能力 是一種持續發展的過程,它不是事件

也非一種靜止的狀態,是一種對失落 和喪親的情緒反應,帶有感情、悲傷、

憤怒和痛苦的感覺。人類在面對死亡 意念時,會啟動一系列心理防衛機制,

包括將死亡想法壓抑至潛意識中,並 藉由維持自尊及壓抑悲傷,以抗衡對 死亡事實無能為力的恐懼(廖立宇,

2015)。

一般人在面對親友死亡時,必定會 產生悲傷的情緒,而要如何處理死亡 事件及悲傷情緒或是如何從悲傷中復 原便是十分重要的議題了。因此「死 亡處理能力」或「死亡因應能力」更 是每個人需要學習的課題。根據文獻 資料得知,影響死亡處理能力可分為 三個主要層面,分別是「個人因素」、

「圍繞死亡事件的情境因素」及「社會 因素」。「個人因素」是指悲傷與家 庭、與逝者的關係、與逝者生前的互 動及依附情形、性別及宗教信仰;「圍 繞死亡事件的情境因素」是指逝者死 亡的方式;「社會因素」是指社會支 持及文化因素。這些原因都是影響悲 傷 因 應 的 重 要 關 鍵( 程 鵬、 王 姵 云,

2007; 呂 羿 慧,2011), 因 此, 唯 有

(4)

徹底了解死亡,才能徹底了解生命意 義;不了解死亡,就很難有完全正確 的生活態度,極易鑽牛角尖、走入歧 途( 成 和 平,2016)。 唯 有 先 去 探 討 出真正的原因,才能更進一步的去了 解一般人對於面對死亡時的能力為何,

進而更能夠針對他們的能力去做補充 或修正給予幫助,這便是研究者在研 究中最主要的目的。

二、影響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死亡處理 能力的相關因素

臨床護理人員常會因病人的死亡或 自身的存在威脅,而引起死亡焦慮(郭 美 璋、 林 昭 光、 洪 栩 隆,2011)。 臨 床護理人員通常必須與病人快速建立 起互信關係,卻也因而更難接受病人 的死亡。也不知如何面對瀕死病人的 家屬、死亡的病人以及自身因而引起 的負向情緒,只得形塑自己的獨特性 與建立生命意義感以因應死亡。護理 人員在面對病患死亡的困境與成長,

被剝奪悲傷有關的經驗主題包括「護 理角色框限了悲傷表達方式」、「加 護病房工作特性無暇悲傷」、「悲傷 隨經驗質變」、「悲傷的因應與適應」、

以及「病患死亡所帶來的生命蛻變與 成 長 」( 顏 素 卿、 李 玉 嬋,2015)。

而影響護理人員面對病人死亡的護理 照護經驗,會呈現互動和內在層面包 括:『 面 對 死 亡 之 多 重 壓 力 』、『 他 人支持及回饋』、『自我因應』、『感 同身受』、『體會生命消逝與死亡共 在』及『自我成長』。護理人員在面 對病人死亡時會因死亡衝擊、個人信 念及角色壓力承受多方壓力,此時外 在支持在個人因應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充足他人支持可促使其勇於面對壓力 與負向感受,才能啟動自我感受體會 及成長反思,將經驗轉化為對生命的 體悟;若外在支持缺乏時則會使其選 擇以逃避、隱藏面對壓力,這樣不僅 無法進入反思和體悟,反而會增加工 作壓力,更可能因此影響工作熱忱(胡 曉 玲、 蔡 慈 儀、 王 凱 微,2014)。 護 理人員應要能多多關注自己的感受,

學習自我照顧,才在「專業角色」與

「個人需求」間找到平衡點。

通常護理人員在面對病患死亡常見 的因應能力有正向及負向,負向因應 對策會以退縮逃避方式面對病患的死

(5)

亡,如選擇步調快的外科體系,以減 少自我情緒面對死亡哀傷的情境。而 正向因應對策則會坦然面對自我情緒、

較能以開放的心去接受病患死亡的事 實,找出死亡的意義;引用相關知識 去處理所面臨的死亡情境,包括過去 的正向經驗或壓力反應調適歷程,以 認清自我的限制,尋求支援與同事討 論工作中的挫折,掌控情況並主動協 助病患及家屬盡力解決所面臨死亡的 問 題( 曾 美 珠、 李 燕 蕙,2006)。 在 護理人員養成教育的過程中,應重視 與培養與死亡有關的先備知識,幫助 護理人員檢視自我對死亡的知覺與態 度,以及對病人死亡的悲傷反應及因 應方式,以降低護理人員在臨床實務 工作中面對病患死亡的衝擊。此外,

也應提供哀悼死亡與因應悲傷有關的 專業知能、支持團體以及繼續教育,

以做為在職護理人員整理悲傷經驗的 強 力 後 盾, 避 免 專 業 耗 竭( 顏 素 卿、

李 玉 嬋,2015)。 護 理 人 員 的 死 亡 態 度會影響其執行瀕死病人護理的態度

(Braun, Gordon, & Uziely,2010),

護理人員越能接受死亡,就越能有正

向 態 度 去 處 理 瀕 死 相 關 照 護(Matsui

& Braun,2010)。

從一般病房、安寧病房、加護病房 或特殊加護科別來看,研究指出加護 病房護理人員照顧瀕死病患態度是較 正 向, 以「 趨 近 性 死 亡 接 受 」 最 高,

其中以「專業性挑戰」構面得分最正 向、 其 次 是「 專 業 理 解 」、「 一 般 性 互動」,護理人員的死亡態度與照顧 瀕死病人態度呈正相關(陳玉黛、林 佩芬,2004;楊淑溫、劉介宇、廖松語,

2008)。 相 較 於 一 般 病 房 護 理 人 員,

加護病房護理人員較不容易「接受死 亡」(李素貞、劉雅惠、林貴滿、宋琇 鈺,2007; 歐 淑 伊,2013), 也 在 照 顧瀕死病人態度上較不容易處理死亡 議題,經常是隱藏或被動調適情緒(楊 淑溫、劉介宇、廖松語,2008;林威利,

2012)。任職於安寧病房的理人較容 易「 接 受 死 亡 」(Gama, Barbosa, &

Vieira, 2012)可能與本身接受專業的 安寧療護訓練有關;對於兒科加護病 房照護臨終兒童的護理人員研究發現,

兒科護理人員面對未成熟的照護技能 參與臨終病童的照護,其內心的衝突

(6)

與掙扎是極待被重視與支持的(陳雅 惠、 陳 月 枝、 駱 麗 華、 林 東 燦、 王 建 得,2008)。 護 理 人 員 也 會 被 期 待 有 能力照護遭遇周產期死亡事件的病患 與家庭,但此事件與情境也衝擊著護 理人員本身的情緒,護理人員也會有 悲 痛、 無 能、 無 力 感, 也 會 擔 心 損 及 專業形象而不敢哭泣,而常以限制自 己投入程度,或表現出有意無意地逃 避等方式調適,且通常只與同儕傾訴,

因此加強同儕支持以及由機構提供正 式的教育訓練及情緒輔導,甚至發展 具實證基礎的照護模式更為重要(陳 馥 萱、 胡 文 郁,2013)。 而 在 安 寧 共 同照護單位護理人員照顧末期病人之 死亡因應自我效能中,年齡、年資與 死亡準備呈負相關,有照顧意願與臨 終 關 懷 及 死 亡 準 備 有 顯 著 差 異 ( 楊 惠 玲、陳蘊珩、林純如、林小玲、胡麗霞,

2016)。血液透析護理人員對於病人死 亡呈現接近中度的失落反應及被剝奪 哀傷,因應病人死亡最常使用的是直 接被動調適行為,最少使用的則是間 接被動調適行為 (林威利,2012)。

宗教信仰對死亡處理能力是否有其

影響,許多研究均發現護理人員有宗 教信仰者,死亡態度愈正向能坦然面 對 死 亡( 李 素 貞、 劉 雅 惠、 林 貴 滿、

宋琇鈺,2007;王瓊英,2009;許玉嬌,

2010),但也有研究顯示宗教信仰與 照顧瀕死病人家屬之哀傷反應無相關 性 (歐淑伊,2013 )。

關於死亡教育、臨終關懷課程或安 寧緩和教育課程,許多研究均顯示接 受這些課程的護理人員,對照顧臨終 病 人 傾 向 有 信 心( 許 煌 汶、 張 俊 郎,

2004; 李 素 貞、 劉 雅 惠、 林 貴 滿、 宋 琇 鈺,2007), 醫 護 人 員 的 死 亡 態 度 是 較 為 正 向 的( 顧 艷 秋,2000; 許 玉 嬌,2010; 鄭 淑 晶,2010; 王 惠 美,

2013)。大學護生接受過安寧療護相 關教育課程者較不會有死亡恐懼情形

(孫嘉玲、王秀香、陳佩英、郭素青、

黃 美 瑜、 宋 梅 生,2004), 會 對 死 亡 接受、瀕死處理及談論他人死亡態度等 有 較 正 向 效 果( 曾 煥 棠,1999), 其 人格特質與死亡處理能力兼具有顯著 之 相 關( 許 玉 嬌、 蔡 明 昌,2014)。

護理人員有高度安寧療護在職教育課 程需求,醫療院所可依據安寧療護課

(7)

程需求之分佈情形與護理人員之宗教、

年資、單位與意願規劃安寧療護在職教 育課程 ( 張惠如、謝素英、許麗齡、朱 宗藍、余文彬,2014)。而護理人員若 有臨終照護經驗,可提供其省察自身 成長的參照(歐美、劉盈君、黃靖淇、

招 雁 翔、 李 作 英、 蔣 欣 欣,2013),

在遺體護理經驗、執行意願、親友過 世經驗、認知及工作單位也會有較能 接 受 的 行 為( 羅 惠 敏、 高 碧 月、 蔡 玉 純、吳霞玲、徐南麗,2015)。

過去對於護理人員的死亡態度研究 多關注於死亡恐懼或死亡焦慮等兩項 主 題( 顧 艷 秋,2000; 陳 玉 黛、 林 佩 芬,2004; 陳 瑞 娥、 吳 讚 美,2008;

楊 淑 溫、 劉 介 宇、 廖 松 語,2008;

Braun,Gordon & Uziely, 2010), 國 內部分學者研究針對死亡處理能力,

其中之一是曾煥棠於 1999 年以Bugen

「死亡處理態度量表」,探討有接受 生死學教學之護理系畢業生及未接受 生死學教學臨床護理人員,比較其死 亡處理能力,結果顯示有接受生死學 教學的臨床護理人員有顯著較高的死 亡處理能力,參加臨終關懷課程的護

理人員對死亡接受、瀕死處理兩種態 度有較正向效果,護理年資較高、健 康情況較佳的護理人員對生命反省態 度有較正向效果。

目 前 國 內 外 文 獻 有 數 篇 針 對 死 亡 處 理 能 力 的 研 究 以 Bugen’s Coping with Death Scale 為 研 究 工 具( 曾 煥 棠,1999; 張 利 中、 鄭 美 莉、 王 萱 萁,2006;Brysiewicz & Mclnerney, 2 0 0 4;C l a x t o n - O l d f i e l d , C r a i n &

Claxton-Oldfield, 2007;Salvador, 2010; 許 玉 嬌,2010; 連 穎,2010;

林 玫 君,2012), 研 究 對 象 多 以 護 理 學 生、 社 工、 志 工 為 主, 有 兩 篇 使 用於安寧療護的護理人員(張利中、

鄭 美 莉、 王 萱 萁,2006;Salvador, 2010)。而國內以加護病房護理人員 為研究對象的死亡態度或面對瀕死態 度之研究為數不多(陳玉黛、林佩芬,

2004; 李 素 貞、 劉 雅 惠、 林 貴 滿、 宋 琇鈺,2007;楊淑溫、劉介宇、廖松語,

2008; 詹 雅 伶,2009), 過 去 有 關 加 護病房瀕死病人研究大多為探討醫療 決策過程及影響因素,安寧療護的認 知與態度,護理人員死亡態度和照護

(8)

瀕死病人認知、行為、和影響因素的 探討,較缺乏護理人員死亡處理能力 的相關研究。故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 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的死亡處理能力及 其影響因素。

本 研 究 採 橫 斷 式 問 卷 調 查 方 式,

以某醫學中心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為研 究對象,使用「死亡處理能力量表」(

Bugen’s Coping with Death Scale )做 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本研究定義「死 亡 處 理 能 力 」 為 1999 年 曾 煥 棠1999

學者採用 Bugen死亡因應量表並以因

素分析萃取的「死亡處理能力量表」

為標準。

本研究經過該收案醫院的人體試驗 委 員 會 審 議 通 過(IRB 編 號 :2011-11- 013IC),再進行前驅問卷調查收集資 料,藉由統計分析來瞭解個人經驗變 項是否影響個人的死亡處理能力,並 探討不同個人經驗與死亡處理能力的 關係。收案對象為加護病房服務至少 一年的護理人員、同意參與研究並簽 署同意書者,排除對象為術後加護、

急診加護單位者。研究樣本數以某醫 學中心13個加護單位450人為母群體,

估 算 以 G-power 計 算 檢 力 0.9,α 值

0.05,樣本數約為285人,估算無效問

卷5%。故以密封信封隨機抽樣 305位

加 護 病 房 護 理 人 員, 共 發 出 305 份 問 卷, 回 收 300 份, 回 收 率 達98%, 其 中 12份回答不完整不予統計,有效問 卷 為 288 份。 問 卷 內 容 包 含 兩 部 份,

第一部分為個人經驗變項資料:包括 年 齡、 教 育 程 度、 婚 姻 狀 況、 宗 教 信 仰、加護病房科別、在職期間接受臨 終照護課程、重症安寧照護經驗等。

第二部份為死亡處理能力量表,內容 包括「死亡接受」4題、「瀕死處理」

4 題、「死亡思考表達」5 題、「處理 葬禮」4 題、「生命省察」4題、「處 理失落」3題、「談論他人死亡」3題、

「談論自己死亡」3題等八項分量表共 30題,量表計分採 Likert type六分記 分法,計分由高至低分別為:6 分「非 常同意」、5 分「同意」、4分「有點 同意」、3分「有點不同意」、2分「不 同意」、1 分「非常不同意」六種,第 1 題及24 題須反向計分,分量表得分

貳、方法

(9)

愈高則愈趨向該因應方式。本研究正 式問卷信度分析包括死亡處理能力量 表,經正式施測本量表信度部分內在 一致性 Cronbach’s α 為.94,各分量 表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α 值分 別為.89、.74、.75、.75、.46、.81、.8 7、.86, 各 分 量 表 α 係 數 介 於 .46~.89 之間,顯示本量表之內部一致性頗佳。

叁、結果

一、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個人經驗變項 本 研 究 共 有 效 收 案 288 位 加 護 病 房 護 理 人 員, 其 中 284 位 均 為 女 性

98.6%,年齡分布在25-57歲間,平均

年 齡 36.1±5.6 歲, 小 於 30 歲 有 42 位 (14%)、31-35 歲 有 109 位 (38%), 大

於 36歲者 137 位居多 (48%),教育程

度以大學最多有 225位(78.1%),大學 專科37位(13%),研究所 26位(9%)。

婚姻狀況大多數為未婚(n=173,60%),

已 婚 115 位 (40%)。 有 宗 教 信 仰 者 居 多 佔 62%(n=178), 無 宗 教 信 仰 者 110 位 (38%)。 服 務 的 加 護 病 房 科 別 以 內 外 科 居 多 佔 42%(n=121), 其 次 為 外

科 28%(n=81)、 兒 科 16%(n=47)、 內 科 14%(n=39)。 平 均 護 理 工 作 年 資 為 13.5 年,年資分佈在4-32 年,平均加 護 病 房 護 理 工 作 年 資 為7 年, 年 資 分 佈在1-22 年。在職期間接受過臨終照 護課程者有94%(n=271),僅有少數沒 有 接 受 過 臨 終 照 護 課 程 (6%,n=17)。

護 理 人 員 重 症 安 寧 照 護 經 驗 中, 經 常 參 與 者 最 多 58%(n=166), 曾 經 參 與 者 佔 22%(n=63), 從 未 參 與 者 佔 21%(n=59)。

二、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之死亡處理能 力及其層面得分分佈

加護護理人員在死亡處理能力得分 最 高 為 175 分, 最 低 為 60 分, 平 均 值 為 126.71 分 (SD=18.11), 在 八 個 構 面 中 平 均 值 在 10.82~21.24 之 間,

以「 死 亡 思 考 表 達 」 平 均 值 得 分 最 高 (M=21.24), 其 次 為「 生 命 省 察 」 (M=19.39)、「瀕死處理」(M=17.04)、

「處理葬禮」(M=16.79)、「死亡接受」

(M=15.90),得分最低為「處理失落」

(M=10.26)。由單題平均來看,以「生 命省察」得分最高 (M=4.85),其次為

「 談 論 自 己 死 亡 」(M=4.42)、「 瀕 死

(10)

處 理 」(M=4.26)、「 死 亡 思 考 表 達 」 (M=4.25)、「 處 理 葬 禮 」(M=4.20),

得 分 最 低 為「 處 理 失 落 」(M=3.61)。

將 30題死亡處理能力量表以平均值排 序,前三名依序為「我覺得好的生活 品質比生命延長來的更重要」、「死 亡 ( 葬 禮 )是 可 以 很 簡 單 又 隆 重 的 省 思」、「我了解哀傷所表現出的情感」、

「若我自己近日即將死亡,我知道如 何規劃這短暫的日子」。

三、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個人經驗與死 亡處理能力的關係

以 t檢定或 one-way ANOVA 進行 分析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在年齡、宗教 信仰、加護病房科別、在職期間接受 臨終照護課程、重症安寧照護經驗等 在死亡處理能力及其分量表有顯著差 異情形(如表1)。並敘述如下,受訪 者的婚姻狀況和教育程度幾乎和死亡 處理能力八個構面沒有差異。

( 一 )年 齡 36歲 以 上 者 的 死 亡 處 理 能 力、 死 亡 接 受、 死 亡 思 考 表 達、 和 處 理失落顯著高於其他年齡群者,顯示 年齡較大者其死亡處理能力有愈好的 傾 向。( 二 ) 有 宗 教 信 仰 者 其 死 亡 處

理 能 力、 瀕 死 處 理、 死 亡 思 考 表 達、

處理葬禮和生命省察等能力有顯著較 高。( 三 ) 在 職 期 間 曾 經 接 受 臨 終 照 護 課 程 者 其 死 亡 處 理 能 力、 瀕 死 處 理、 死 亡 思 考 表 達、 生 命 省 察、 處 理 失落、談論他人死亡和談論自己死亡 能力層面有顯著高於不曾經接受課程 者。( 四 ) 有 參 與 重 症 安 寧 照 護 經 驗 者其死亡處理能力、瀕死處理、死亡 思 考 表 達、 處 理 葬 禮、 生 命 省 察、 處 理失落、談論他人死亡等能力層面有 顯著高於沒有參與重症安寧照護經驗

者;經 post Hoc 事後檢定,發現經常

參與重症安寧療護經驗者,在瀕死處 理、 死 亡 思 考 表 達、 處 理 葬 禮、 生 命 省 察 (F=4.00, p<.01; F=3.57, p<.01;

F=3.91, p<.01;F=6.15, p<.001) 等 能 力層面明顯較好。

四、不同加護病房科別護理人員之死 亡處理能力的差異

兒 科 加 護 病 房 護 理 人 員 在 死 亡 處 理 能 力、 死 亡 思 考 表 達、 處 理 葬 禮、

生命省察、處理失落的能力層面上顯 著 較 高; 表 二 顯 示 經 post Hoc 事 後 檢定,發現兒科加護病房護理人員,

(11)
(12)
(13)

在死亡思考表達、處理葬禮、處理失 落 等 能 力 層 面 明 顯 高 於 內 科 加 護 病 房。(F=7.74, p<.01; F=10.48, p<.001;

F=3.97, p<.05; F=9.42, p<.01)。

五、加護病房護理人員之死亡處理能 力重要預測因子

將個人經驗變項(宗教信仰、加護 病房科別、在職期間接受臨終照護課 程、參與重症安寧照護經驗)與死亡 處理能力(瀕死處理、死亡思考表達、

處理葬禮度、生命省察、處理失落)層 面,利用階層複迴歸分析(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後,由表 3之分析 結 果 顯 示, 在「 瀕 死 處 理 」 有 3 個 顯 著影響的變項(重症安寧照護經驗、

在職期間接受臨終照護課程、宗教信 仰 ), 其 多 元 相 關 係 數 為 .28、R2 值 為 .08 可 解 釋 瀕 死 處 理 8% 的 變 異 量 (F=7.81, p<.001)。在「死亡思考表達」

有3 個顯著影響的變項( 參與重症安寧 照護經驗、接受臨終照護課程、宗教

信仰 ),其多元相關係數為.26、R2值

為 .07,可解釋死亡思考表達 7%的變

異量(F=6.62, p<.001)。在「處理葬禮」

有 3個 顯 著 影 響 的 變 項( 參 與 重 症 安

寧照護經驗、宗教信仰、內科加護病 房科別),其多元相關係數為.32、R2 值為.16,可解釋處理葬禮能力16%的 變 異 量 (F=10.67, p<.001)。 在「 生 命 省察」有3個顯著影響的變項(參與重 症安寧照護經驗、宗教信仰、內科加 護病房科別),其多元相關係數為.41、

R2 值 為 .16, 可 解 釋 生 命 省 察 能 力 16% 的 變 異 量 (F=18.58, p<.001)。 在

「處理失落」有 2 個顯著影響的變項

(接受臨終照護課程、兒科加護病房 科 別 ), 其 多 元 相 關 係 數 為 .22、R2 值為.05,可解釋處理失落能力5%的 變異量 (F=9.42, p<.001)。由上述結果 可知在個人經驗中,有宗教信仰及參 與重症安寧照護經驗對於瀕死處理、

死亡思考表達、生命省察、處理葬禮 能力有顯著之影響;在職期間接受臨 終照護課程對於瀕死處理、死亡思考 表達、處理失落能力有顯著之影響,

加護病房科別則在對於處理葬禮、生 命省察及處理失落能力有顯著之影響。

肆、討論與結論

(14)
(15)

年齡36歲以上之加護病房護理人員 的死亡處理能力顯著高於其他年齡群 者,同時並在死亡接受、死亡思考表 達、處理葬禮、處理失落層面上有顯著 差異。此現象與陳玉黛、林佩芬(2004) 之結果雷同,此研究發現加護病房護 理人員不會逃避思考死亡或討論與死 亡有關的事物,也與李素貞等(2007)、

詹雅伶 (2009) 之結果相同,加護病房

護理人員接受死亡的態度較好。

有宗教信仰之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對 於瀕死處理、死亡思考表達、處理葬 禮、生命省察能力層面有顯著差異。

與 李 素 貞、 劉 雅 惠、 林 貴 滿、 宋 琇 鈺 (2007)、 許 玉 嬌 (2010) 之 結 果 雷 同,

護理人員能深入瞭解死亡的歷程及階 段,並瞭解各種處理死亡的方式或運 作。

兒科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在死亡思 考表達、處理葬禮、處理失落層面明 顯高於內科加護病房,尤其兒科加護 病房護理人員的處理葬禮能力有明顯 差異,與張利中等人 (2006) 的研究在

「死亡準備」的因應能力得分偏高的 結果有相近之處。研究者認為兒科加

護病房護理人員較其他科別加護病房 不同之處,由於所接觸的是嶄新的新 生命,看到生命還未體驗享受過人生 就即將面臨死亡的威脅,看到新生命 的死亡更能深切體驗生命的轉換多變,

而會對自己的生命價值及意義有更深 刻的省思態度,兒科加護病房護理人 員常被迫在「生」之喜悅與「死」之 哀傷間快速轉換情緒(陳馥萱、胡文 郁,2013), 護 理 人 員 面 對 瀕 死 新 生 兒的活動力或是已無活動力的身軀,

接收新生兒發出有聲或無聲的訊息,

均會引發護理人員情緒不安,同時從 不安與良知的糾葛中,轉而思考如何 道別,展現照顧臨終病嬰的行為(林 千 惠、 鄭 凱 元、 蔣 欣 欣,2014)。 此 結果與楊淑溫、劉介宇、廖松語(2008) 研究中不同科別加護病房的死亡態度 雖未具有顯著,但在兒科加護病房科 別死亡態度得分比其他科別得分高且 呈正向統計結果相近。

在職期間接受臨終照護課程在瀕死 處理、死亡思考表達、生命省察、處理 失落、談論他人死亡、談論自己死亡 能力有顯著差異,顯示臨終照護課程

(16)

對於護理人員在面對病患死亡過程中 是需要的也是能有所幫助的,特別是 護理人員比較勇敢於談論死亡議題及 表達人生工作的價值,此結果與李素 貞、劉雅惠、林貴滿、宋琇鈺(2007)、

許玉嬌(2010) 之結果雷同。

有參與重症安寧照護經驗在瀕死處 理、 死 亡 思 考 表 達、 處 理 葬 禮、 生 命 省察、處理失落、談論他人死亡能力 層面有顯著差異,尤其是經常參與者 在瀕死處理、死亡思考表達、處理葬 禮、生命省察等能力明顯較好,顯示 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如果接受臨終照護 課程或有安寧照護經驗,對於面對死 亡並有適當態度因應悲傷失落,而不 會因為年齡成長而有變異。參與本研 究之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有 271位均於 在職期間接受臨終照護課程,經常參 與重症安寧照護經驗也佔多數166位,

且在接受臨終照護課程及經常參與重 症安寧照護經驗的護理人員,其死亡 處理能力以死亡思考表達得分最高,

得分最低為處理失落,顯示加護病房 護理人員在職期間接受臨終照護課程 愈多,愈能了解死亡的歷程及階段並

認知瀕死病人的情緒與需求,正面思 考死亡相關的事實並提升死亡面對能 力,此結果與鄭淑晶(2010)、楊惠玲、

陳 蘊 珩、 林 純 如 等 人 (2016)、Pfister, Markett & Muller(2013)的研究結果相 似,但在面對自己或協助他人表達哀 傷的能力較不足或沒有把握,反而會 忽略或隱藏自身的失落感,由此可見 非安寧病房的護理人員面對自己或病 人或家屬的哀傷因應能力沒有把握,

必須再加強教育與輔導,培養哀傷輔 導的技能。此結果也再度反映了護理 人員有高度安寧療護在職教育課程需 求,醫療院所可依據安寧療護課程需 求之分佈情形與護理人員之年資、單 位與意願規劃安寧療護在職教育課程 內容 (張惠如、謝素英、許麗齡、朱宗 藍、余文彬,2014)。

研究過程中雖遇到許多臨床護理人 員對「死亡處理能力」感到意涵較深 難懂且不願碰觸,但經由解釋說明其 定義及對自身死亡思考或表達的影響 後,均認為此主題能夠提供省思的機 會。面對病患死亡確實是護理人員重 大的壓力,因為觀看死亡及面臨死亡

(17)

一樣具有殺傷力,護理人員總是被期 待為助人的角色,所有關注都放在照 護病患的需求,反觀自己的悲傷、失 落往往不受重視。希望藉由本研究之 探討,讓護理人員檢視及省察自己對 死亡的信念,正視死亡議題並勇於公 開討論自己的心情與感受,好好地關 照自己的內心,也唯有了解自己的感 受,如實面對,才能培養自己面對及 處理死亡的能力。並藉由深入體認重 症護理人員的死亡處理能力內涵,建 議未來可於加護訓練課程中增加末期 臨床照護技能、生死教育、哀傷處理 等相關議題,並發展出一套加護病房 護理人員對於重症病患臨終照護指引,

藉由課程深化引導護理人員省思照護 臨終病患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及因應,

讓護理人員能有正向能量處理在護理 過程中的負向情緒。

為提升加護病房護理人員死亡處理 能力未來研究之參考,研究者提出以 下建議供參考,由於本研究僅以問卷 量化方式屬橫斷式評估,僅能了解護 理人員的死亡處理能力的現況,無法 探討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礙於研

究者能力及時間限制,若能再以深入 訪談方式進行質性分析,應更能清楚 了解加護護理人員死亡處理能力的內 在脈絡。建議未來研究者除了多個層 面探究護理人員死亡處理能力外,可 再以深入訪談的方式進行質的分析或 進行長期追蹤性研究,以探究主要影 響死亡處理能力的因子並進行預測,

應更能清楚了解加護護理人員面對死 亡處理的內在脈絡。

王 惠 美(2013)。 安 寧 緩 和 醫 學 營 對 醫 學生的生死態度之改變 ( 未發表 的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醫 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王 瓊 英(2009)。 某 醫 學 中 心 護 理 人 員 死亡態度、靈性自我覺察及瀕死 照護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發 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 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 究所。

成 和 平 (2016)。 科 學 也 可 以 有 靈 性:

面對死亡的因應之道。台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陸、參考文獻

(18)

呂 羿 慧 (2011)。 青 少 年 面 對 死 亡 事 件 之 失 落 反 應 與 因 應。 諮 商 與 輔 導,301,10-13。

李 素 貞、 劉 雅 惠、 林 貴 滿、 宋 琇 鈺 (2007)。某醫學中心臨床護理人 員 死 亡 態 度 相 關 探 討。 弘 光 學 報,50,101-111。

李 菁 娥、 林 秋 菊 (2009)。 一 位 加 護 病 房生命末期病患主要照顧者之照 護 經 驗 - 運 用 壓 力 及 因 應 處 理 模 式。 長 庚 護 理,20(4),550- 557。

林 千 惠、 鄭 凱 元、 蔣 欣 欣 (2014)。 與 初生生命的道別—護理人員面對 死嬰護理的不安與行動。護理雜 誌,62(1),29-38。doi:10.6224/

JN.62.1.29。

林 玫 君(2012)。 大 學 生 對 生 離 與 死 別 之 相 關 研 究。 教 育 學 刊,38,

1-27。

林 威 利(2012)。 血 液 透 析 護 理 人 員 對 於病人死亡的反應與調適行為之 研 究( 未 發 表 的 碩 士 論 文)。 台 中市: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

胡 曉 玲、 蔡 慈 儀、 王 凱 微 (2014)。

新 進 護 理 人 員 面 對 死 亡 之 照 護 經 驗。 榮 總 護 理,31(2),196- 207。

孫 嘉 玲、 王 秀 香、 陳 佩 英、 郭 素 青、

黃 美 瑜、 宋 梅 生 (2004)。 安 寧 療護課程對護生死亡恐懼與態度 之影響。安寧療護雜誌,9(4),

353-365。

張 利 中、 鄭 美 莉、 王 萱 萁 (2006)。 台 灣地區安寧護理人員死亡因應自 我效能量表之研究。安寧療護雜 誌,11(1),1-13。

連 穎 (2010)。 醫 務 社 會 工 作 者 對 死 亡 議題之態度及因應行為研究 ( 未 發表的碩士論文 )。台中市:中 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 學系研究所。

郭 美 璋、 林 昭 光、 洪 栩 隆(2011)。 臨 床 護 理 人 員 之 死 亡 態 度。 健 康 促 進 暨 衛 生 教 育 雜 誌,31,17- 38。

陳 玉 黛、 林 佩 芬 (2004)。 影 響 加 護 單 位 護 理 人 員 面 對 瀕 死 病 患 態 度 之 因 素 探 討。 慈 濟 護 理 雜 誌,

3(4),49-59。

(19)

陳 瑞 娥、 吳 讚 美 (2008)。 護 理 人 員 死 亡恐懼與臨終照護之探討。安寧 療護雜誌,13(1),14-29。

陳 錫 錡、 吳 麗 玉、 曾 煥 棠 (2000)。 護 理學校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醫 護科技期刊,2(3),225-249。 陳 雅 惠、 陳 月 枝、 駱 麗 華、 林 東 燦、

王建得(2008)。兒科急重症病房

護理人員照護臨終兒童之困境。

長庚護理,19(4),450-460。 陳 馥 萱、 胡 文 郁 (2013)。 周 產 期 死 亡

事 件 對 護 理 人 員 的 衝 擊 及 其 因 應。護理雜誌,60(1),87-91。

許 煌 汶、 張 俊 郎 (2004)。 雲 林 地 區 安 寧療護宣導初步評估.安寧療護 雜誌,9(4),383-392。

許 玉 嬌、 蔡 明 昌 (2014)。 大 學 護 生 人 格特質與死亡因應能力關係之研 究。學校衛生,64,25-46。

程 鵬、 王 姵 云 (2007)。 影 響 悲 傷 因 應 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 未發表的

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生

死學系研究所。

張 惠 如、 謝 素 英、 許 麗 齡、 朱 宗 藍、

余 文 彬 (2015)。 護 理 人 員 接 受

安寧療護在職教育課程需求之探 討。長庚護理雜誌,26(2),125- 136。

曾 煥 棠(1999)。 生 死 學 對 護 理 學 院 畢 業生的死亡處理態度與臨終照護 行為之效果探討。中華心理衛生 學刊,12(2),1-21。

曾 美 珠、 李 燕 蕙 (2006)。 非 安 寧 病 房 護理人員面對遺體護理之心理歷 程 探 討。 中 華 心 理 衛 生 學 刊,

19(4),395-415。

詹 雅 伶 (2009)。 護 理 人 員 死 亡 態 度、

社會支持及關懷照護行為之相關 研 究 ( 未 發 表 的 碩 士 論 文)。 台 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楊 淑 溫、 劉 介 宇、 廖 松 語 (2008)。 加 護病房護理人員對照顧瀕死病患 態度及其影響因素探討。輔仁醫 學期刊,6(4),163-173。

楊 惠 玲、 陳 蘊 珩、 林 純 如、 林 小 玲、

胡麗霞 (2016)。護理人員照顧末

期病人的情緒困擾與死亡因應自 我效能之關聯-以北部某醫學中 心為例。安寧療護雜誌,21(1),

16-29。

(20)

廖立宇(2015),「防衛」或「修養」:

文 化 取 徑 的 死 亡 因 應 心 理 研 究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市:

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

鄭 淑 晶(2010)。 安 寧 療 護 教 育 方 案 對 重症護理人員知識、態度之成效 (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中縣: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研究所。

歐 淑 伊(2013)。 加 護 病 房 護 理 人 員 照 顧瀕死病人家屬哀傷反應的意願 及其相關因素之初探( 未發表的

碩士論文)。台南市:長榮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歐 美、 劉 盈 君、 黃 靖 淇、 招 雁 翔、 李 作 英、 蔣 欣 欣 (2013)。 護 理 人 員 在 護 持 與 承 擔 中 的 轉 化— 以 臨終照護反思團體為例。護理雜 誌,60(3),31-39。

盧 璧 珍、 張 靜 安、 白 玉 珠、 蔡 欣 玲 (2008)。臨床護理人員面對死亡 事件的心理反應與處理方式之探 討。榮總護理雜誌,25(2),268- 275。

顏 素 卿、 李 玉 嬋 (2015)。 加 護 病 房 護 理人員被剝奪的悲傷經驗探究。

應用心理研究,62,59-111。 羅 惠 敏、 高 碧 月、 蔡 玉 純、 吳 霞 玲、

徐南麗 (2015)。遺體護理教學光

碟對護理人員認知成效探討。健 康與建築雜誌,2(1),46-54。

顧 艷 秋(2000)。 護 理 人 員 照 顧 瀕 死 病 患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公 共衛生,27(3),199-210。

顧艷秋(2001)。護理人員的死亡態度,

安寧療護雜誌,6(2),32-40。

Boroujeni, A. Z., Mohammadi, R., Oskouie, S. F. H., & Sandberg, J . ( 2 0 0 9 ) . I r a n i a n n u r s e s ’ preparation for loss:finding a balance in end-of-life care.

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 N u r s i n g , 18(16), 2329-2336.

B r a u n , M . , G o r d o n , D . , U z i e l y, B.(2010). Associations Between O n c o l o g y N u r s e s ’ A t t i t u d e s Toward Death and Caring for D y i n g P a t i e n t s . O n c o l o g y Nursing Forum, 37(1), 43-49.

B r y s i e w i c z , P. , M c l n e r n e y, P. A . (2004). A pilot study of death

(21)

c o m p e t e n c y a m o n g s t h e a l t h workers in the Uthukela District in Kwazulu-Natal. Curations, 27(3), 43-48.

C l a x t o n - O l d f i e l d S . , C r a i n M . , Claxton-Oldfield J.(2007).Death anxiety and death competency:

The impact of a palliative care volunteer training programs.

American 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 23(6),464- 468.

Espinosa, L., Young, A., Symes, L., Haile, B., Walsh, T.(2010). ICU nurses’ experiences in providing t e r m i n a l c a r e .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Nursing Quality, 33(3), 273-281.

Gama, G., Barbosa, F., & Vieira, M.

( 2 0 1 2 ) . F a c t o r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nurses' attitudes toward deat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Palliative Nursing, 18(6),267- 273 7p.

M a t s u i , M . , & B r a u n , K . ( 2 0 1 0 ) . N u r s e s ' a n d c a r e w o r k e r s '

a t t i t u d e s t o w a r d d e a t h a n d caring for dying older adults in Jap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16(12),593- 598.

P f i s t e r , D . , M a r k e t t , S . , M u l l e r , M.,(2013).Genman nursing home professionals' knowledge and specific self-efficacy related to palliative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ursing, 16(7),794-798.

Robbins R.(1992).Death competency:

a study of hospice volunteers.

Death Studies.16, 557-569.

Salvador B. M.(2010). Accompany d e a t h . R e v i e w E n f e r m , 33(11),29-34.

Yim, W. M., Chung, L. C., &Wai, T. C.(2013).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nurses caring for dying patients and families in the acute medical admission set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liative N u r s i n g , 1 9 ( 9 ) , 4 2 3 - 4 3 1 .

(22)

doi:http://dx.doi.org/10.12968/

ijpn.2013.19.9.423.

(23)

Purpose: To explore death competence in nurse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ie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Method: Employing Bugen's Coping with Death Scale to examine death competence among nurses with different specialties,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rough ANOVA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Result: "Thought and Expression about Death" scored highest on the death competence scale, and the scores for "Reflecting on Life" and "End-of-Life Care" placed second. The lowest score was "Handling Loss." There was a noticeable impact on reflecting on life in ICU nurses, depending on specialty. There was perceptible change to End-of-Life Care and Thought and Expression about Death in nurses with palliative care experience for critical care patients, and nurses who had taken courses on end-of-life care.

Conclusion: By understanding the abilities that ICU nurses possess regarding the need to face the process of handling death and thinking about truths related to death,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m guidance in their reflection on the difficulties that arise from the palliative care process for critical care patients. The study can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 hospice care courses, strengthen the competence of ICU nurses in facing and handling death.

Key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nurses, death competence

A Study of Death Competence in ICU Nurses

Yi-Hui Chen

1

, Haunn-Tarng Tseng

2

Abstract

1 Head Nurse, Nursing Department,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2 Chairman, Department of Thanatology and Health Counsel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Received:April 5, 2016 Revised:December 16, 2016 Published:February 15, 2017 Corresponding author: Haunn-Tarng Tseng tsenght@ntunhs.edu.t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ducation".Comparing subjec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versus subjects with less practical experience, subjec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Prac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