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第四第四

第四節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第四節 第四節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 レヴュー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文化:邊界的混淆

從上述電影對日本傳統演劇、小說文學的借用、轉化,可以發現電影文化發 展至三○年代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特殊文藝類別。雖然當時映畫常設館已在各大都 市林立,放映活動頗為興盛,也發行了專門的映畫評論雜誌。但是,我們還是會 在不同的文藝雜誌上見到各種型態的影片側寫,不僅僅在徘句、短歌或文學等文 藝創作的雜誌,如《紅塵》、《曉鐘》、《臺灣藝術》、《臺灣藝術新報》等,也常在 社會教化和教育的相關期刊上看見映畫短評,如《新臺灣》、《社會教育》等,更 令人注目的是一些零星的社交舞雜誌《The Dance》、音樂雜誌《演藝と樂界》或 是談論休閒喜好的《趣味の臺灣》中所出現的影評。不同文類的雜揉造就了三○

年代獨特的「レヴュー」文化,究竟「レヴュー」是什麼?二○年代末至三○年 代的電影雜誌裡,不論是日本或是台灣,「レヴュー」是一個不斷出現的詞,並 且經常與映畫、演劇、樂曲相伴隨,那麼「レヴュー」在當時究竟意味著什麼樣 的狀態?日文字「レヴュー」是當時從法文翻譯過來的字眼,本來指的是「revue」, 現在大多被翻譯為法國輕歌劇。事實上,這種輕歌劇在當初開始之時就是多種文 藝和娛樂的結合,例如音樂、舞蹈、爵士等等。輕歌劇本來是十九世紀的娛樂鬧 劇,後來在一○年代到三○年代逐步發展,從原來只是視覺上的震撼,到後來演

變為諷刺當代的人物、文學或是時事。表演的方式大多非常活潑、俏皮,也容易 結合當時新的科技來諷刺社會,另外,對於女性身體的裸露也引起相當的注意。

實際上,輕歌劇和映畫之間觸碰絕非毫無脈絡可循,當時除了文學與演劇之外,

另外有非常多樣的大眾娛樂在社會上相當活躍,都有其獨特的活潑樣態,電影即 是其中之一。從當時雜誌的發行來看也是如此,雖然有相當數量的雜誌無法持續 發刊,或是只維持了一、二期,但是在某個層面上來看,就能推敲當時活潑複雜 的大眾娛樂文化。例如在昭和八年(1933 年)創刊的《The Dance》在其創刊引言上 這樣寫著:

本雜誌是從ダンスリーグ社還是俱樂部時代就開始籌畫的雜誌。主要的空間 是位於臺北西門町的羽衣會館,稱之為國際社交場,會場中殖民地氣氛濃 厚,去一回十五錢,會員的話,一回十二錢,一夜十回一圓五十錢,便宜的 價錢具有大眾性。跳舞本身有明朗性、音律性、近代性等,是近代資本主義 發展之必然,和咖啡館、酒吧、電影(café、バー,映畫)一樣的存在理由TP108PT

從上述創刊引言可以略為感知當時大眾娛樂的多樣性,跳舞、爵士樂、咖啡館、

酒吧、映畫等等。相同的劇情被改拍為映畫,或許是很多映畫在具有某些傾向和 特徵之後都被稱之為輕歌劇映畫。昭和四年(1929 年)於台北共樂座所映演的影片

《ゴールデンバタフライ》,之前在檢閱上雖然遭遇到問題費了一些時日,但是 後來還是順利在台北上映:

在檢閱上產生問題的《ゴールデンバタフライ》(黃金の胡蝶)全部八卷終 於在今月中上映了。開始應用天然色,作為美麗的輕歌劇映畫配上輕輕的快 樂的影片,這個與其他演藝所結合的影片,今後將成為映畫上映手續的範本

TP

108

PT 〈映畫短信〉,《The Dance》創刊號,昭和八年(1933 年)七月號,ヒール、ハウス ダン スリーグ社發行

TP109PT

電影在三○年代初進行了相當多的嘗試,與其他不同的文類進行碰撞,除了改編 文學、演劇、歌仔戲和各種劍劇之外,也嘗試將各種科技以電影的方式呈現。立 體電影、天然色電影或是嗅覺電影就是各種嘗試與碰撞的成果,雖然這些科技電 影因為種種的原因沒有辦法繼續沿用下來。但是當時的嘗試的確賦予電影更多層 次的樣態和豐富面貌,比起初始電影的紀錄影片《火車進站》、《園丁澆水》等等 更具有獨特的廣度和深度。

回到二○年代末三○年代初當時輕歌劇的興起,不論是視覺印象上與科技的 結合或是女體大膽地裸露都在社會上引起陣陣波瀾。最明顯的莫過於日本的「寶 塚少女歌劇團」,1913 年的日本,小林一三成立了「寶塚唱歌隊」,翌年改組為

「寶塚少女歌劇團」並開始表演歌劇,受到很大的歡迎。至今很多電影界、歌唱 甚至政界的名人過去都出身於「寶塚少女歌劇團」。

圖 4-11 寶塚少女歌劇團演出《Paris Sette》(1930 年)。出處: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B6%E5%A1%9A%E6%AD%8C%E5%8A%87%E5%9C%98

TP

109

PT〈臺北初秋の映畫陣〉,《演藝とキネマ》第一卷二號,臺灣演藝娛樂社發行,昭和四年(1929)

九月號

這張照片是 1930 年「寶塚少女歌劇團」演出《Paris Sette》時的情景,人數、場 景和服裝以當年來說都是視覺上的震撼,即使是現在也可以稱得上是人數眾多的 華麗表演。然而,也不難發現,這樣的場景在三○年代初期的電影當中也所在多 有,此時,所謂的輕歌劇電影已經不像過去由固定的攝影機拍攝舞台上的表演。

也不同於文學、演劇的映畫化是對同一個故事進行重新演譯,拆解之後以影像的 方式展現,這樣的方式大抵不脫離同一個故事範疇。自從所謂的輕歌劇電影開始 之後之後,電影往往只是汲取片段,或是視覺上的元素、傾向,甚至是感覺和氛 圍上模仿。輕歌劇電影比起電影不同文類之間的借用來說,原作顯得更不容易被 識別出來,取材自哪一部小說、歌劇在輕歌劇電影中已經成為無關緊要的問題。

也因此,輕歌劇電影是出自哪部著名的輕歌劇,或者在情節上有何相仿顯得 不再重要。電影漸漸地無法和過去劍劇電影、忍術電影或時代劇、近代劇等等一 樣在名稱上被一一被指稱出來,或者一部電影因為什麼被稱之為輕歌劇電影,也 由於界線上的混淆而無法被明確定義。由於輕歌劇電影對於「輕歌劇」定義的混 淆,導致原來的「レヴュー」這個字也開始產生意義上的擺盪,它可能指歌劇、

戲劇、電影、跳舞、爵士樂等等,後來也指向一種氛圍或時代的氣氛。昭和十年 (1935 年)刊載於《臺灣演藝と樂界》上的文第,其篇名就名為所謂「レヴュー」

時代,「レヴュー」也在此處被拿來為時代定義:

所謂「レヴユー時代」到底是怎樣的時代呢?我也不太清楚,不過綜合各種 各樣的考慮來看看就能夠說是新的表演的時代這樣的解釋吧。華麗的光影與 快速的節奏、美女的嬌態,爵士的節奏,痛快的不去感覺(nonsense)和破格 嶄新的舞步以這些為基調延生出來的表演時代,應該說是可以代表レヴユー 時代了……歌舞伎劇的價值也是很偉大,新劇的使命也很重大,寄席也有存 在的意義。但是對我來說這樣的問題必須是與大眾一起的,我所希望的東西 是新鮮的表演。看寶塚的レヴユー、日活的劍劇レヴユー等東西是很棒的喝 采。藝術上的高踏主義者從這樣的眼鏡來看並且冷笑說:「所謂レヴユー的

時代」、「這是個沒有作法、低級的、無趣味的時代」。當然以上的例子並非 完全。藝術至上主義者高級的禮儀正確,有趣的藝術超過過去的藝術,這些 是不完全的表演的味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活動寫真。活動寫真被那些講所 謂高級的人所污衊。然而現在已經有很大的勢力,同樣的遭到污衊的新的表 演今天也有很大的勢力。然而所謂的映畫常設館並非只有映畫,新時代的表 演也必須加入與映畫相同的對於眼睛、耳朵的美的饗宴,參與這滿心的歡 喜。然而所謂大歌劇、大演劇和藝術芝居等活動的實狀是透過特殊階級的支 持不然不能存在。遠離時代意識,有力的表演絕對不會存在。新的表演種類 很多,很多人都將之進行很好的混同。先是第一的レヴユー是從法國開始興 起的東西,在酒場等時事諷刺的餘興的東西。今天的舞踏、獨唱、音樂、喜 劇等,全部都沒有劇本,所以可以看到一瀉千里地即興演出。第二是ヴォー ドビル(在德義是ヴリエテ而在亞米利加是ヴァライティ),是西洋式的寄 席。喜歌劇、寸劇等和レヴユー不同的地方是,レヴユー是一個題目之下能 夠全部匯集,而ヴォードビル則是一個一個獨立被見到,而藝人的市場也是 國際的倫敦、巴黎、紐約、柏林。第三是喜歌劇是吸取歌劇的型式的喜劇。

劇與音樂的同調上來說並不嚴格,世間的流行歌大多從喜歌劇中延生出來,

美麗的舞蹈多出於對世界諷刺的時候,主題是有趣的歌和演劇的演劇。日本 也是就喜歌劇來說有很多的先驅者,且也有很多的犧牲者,嘗試著レヴユー。

那麼為什麼日益的興盛起來呢?美國開始彌補歐洲各國無聲映畫不足,音響 映畫也出現於日本,在日本發聲映畫應該是最強的流行了。愛映畫的人士喜 愛新的表演和速度是對新鮮味的最為直接的反射,比起為了少人數的知識階 級的芝居,人人都能夠十分的喜歡這些,這恐怕時代才能夠證明TP110PT

「レヴユー」在此處指稱著新的表演,而新的表演卻可以寬廣的定義為爵士樂、

TP

110

PT赤星義雄,〈レヴユー時代とは〉《臺灣演藝と樂界》第三卷第四號,昭和十年(1935 年)四 月一日,臺灣藝術通信社發行

跳舞、電影,也可以指華麗的光影、快速的節奏和美女的驕態等等感官上的刺激。

多種文類的混合在此時形成了所謂レヴユー的時代,如文中所述,電影開始時被 高級的演劇所排斥,與犯罪和墮落等污名結合在一起,最後卻擁有了龐大的勢力。

多種文類的混合在此時形成了所謂レヴユー的時代,如文中所述,電影開始時被 高級的演劇所排斥,與犯罪和墮落等污名結合在一起,最後卻擁有了龐大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