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丁祥興、李美枝、陳皎眉(1988)。社會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 王勤田(1995)。生態文化 = Ecological culture。臺北:揚智文化。

王從恕(2001)。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241,26-34。

王士明(2009)。鬆動→對話→連結,以藝術之名,行社會行動之實的創作者--吳瑪悧。

現代美術,146,52-59。

王瑩(1999)。從北極到南台灣:馬修連恩喚醒心中最後一點溫柔。摘錄自 02 月 15 日,

2011,從

http://talk.si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1999118811102C.TXT&table=0&h1=

%E8%97%9D%E8%A1%93%E6%96%87%E5%8C%96&h2=%E9%9F%B3%E6%

A8%82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中國文物世界(2000)。史博館國際生態藝術展-詠唱出地球村美麗之歌。中國文物世界,

173,86。

內政部營建署(2009)。生態與藝術的結合─「縱橫太魯閣」巡迴展。摘錄自 2 月 15 日,

2011,從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3 91&Itemid=54

生態藝術學程(2007)。動機緣起。摘錄自 2 月 15 日,2011,從 http://www.shystudio.org/NTNU_art/intro.html

艾婕音(2007)。公眾的互動與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節。公共藝術簡訊,77,6-11。

伍國棟(1993)。中國古代音樂。臺北:臺灣商務。

李美蓉譯(1996)。地景藝術。Alan Sonfist 編。臺北市:遠流。

李欣如(2006)。2006 臺灣生態藝術展。摘錄自 2 月 15 日,2011,從林務局網址 http://www.forest.gov.tw/ct.asp?xItem=22177&ctNode=243&mp=6

李宜蓁(2005)。大自然的錄音師:馬修連恩、吳金黛。大地地理雜誌,208,100-107。

李根政(2004)。民間催生馬告檜木國家公園之歷程與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私立靜 宜大學,臺中。

李鴻鈞(2000)。馬修連恩寫給地球的情書—布農族與克爾特合構的「美麗新世界」。新 朝華人藝術雜誌,21,132-133。

汪靜明(1998)。生態藝術的內涵與視窗。載於臺北市生態藝術協會主編:生態藝術 1998

(p3)。臺北:臺北市生態藝術協會。

見晴(1993a)。電影配樂的新時代(上)-New age music 在電影中的運用。世界電影,

297,100-101。

見晴(1993b)。電影配樂的新時代(下)-New age music 在電影中的運用。世界電影,

298,100-101。

吳明益(2003)。臺灣自然寫作選。臺北:二魚文化。

吳嘉慧(2006)。社區生態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淡水鎮中泰國小為例。未發表碩士論 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吳嘉瑄、高子衿(2009)。藝術如何拯救地球?--12 種生態藝術的演練。典藏今藝術,

198,126-137。

吳舜文(2002)。大自然 SPA 的呵護。臺北:東大。

吳榮順(2002)。布農音樂。南投:內政部營建署。

邱子容(2002)。藝術作品中的環境概念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

邱子容(2003)。臺灣當代美術大系 環境‧生態。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邱子容(2007)。藝術綠手指--哈里森(Harrison)夫婦的生態藝術實踐。典藏今藝術,

177,165-167。

亞熱帶生態藝術協會(2011)。創立緣起。摘錄自 3 月 28 日,2011,從 http://www.promia-tech.com/ecoart/about2.asp

典藏藝術雜誌(2000)。地球村的美麗之歌。典藏藝術雜誌,88,93。

邵義強(1997)。親子名曲欣賞。臺南:祥一。

邵義強(1999a)。巴洛克樂曲賞析 蒙臺威爾第/韋瓦第/巴哈/韓德爾。臺北:錦繡。

邵義強(1999b)。維也納古典樂曲賞析 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臺北:錦繡。

邵義強(1999c)。浪漫派樂曲賞析 布拉姆斯/聖桑/柴可夫斯基/馬勒/理查‧史特勞斯。

臺北:錦繡。

林谷芳(1998)。傳統音樂概論。臺北:漢光文化。

郁斐斐(1991)。如火如荼的生態藝術。藝術家,195,132-135。

胡懿勳(1999)。面對生態藝術的態度與認知。載於臺北國際生態藝術展覽專冊論文:

臺北國際生態藝術(pp.33-41)。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段煉 (2003)。環境藝術的禪意--安迪.高滋華斯[Goldsworthy, Andy]在美從事創作活動。

藝術家,56(2),502-507。

洪 侃(2010)。臺灣生態藝術發展簡史。摘錄自 3 月 27 日,2011,從亞熱帶生態藝術 協會網址 http//:www.ecoart.org.twarticle_detail.aspmain_id=00005

洪琬諦(2000)。臺灣社會,生態保育與創作實踐-由對黑面琵鷺的熱中現象論述與創作。

未發表碩士論文,臺北立師範學院,臺北。

洪萬隆(1996)。音樂與文化。高雄:復文。

洪小娟(2000)。馬修連恩的音樂語彙。音樂月刊,213,144-145。

音樂大師(1995)。韋瓦第-協奏曲之父。臺北:巨英。

音樂大師(1996)。史麥塔納-捷克音樂的奠基人。臺北:巨英。

音樂唱片評鑑(2011)。與葛羅菲飛往美國大峽谷。摘錄自 3 月 27 日,2011,從音樂唱 片評鑑網址 http://www.walei.tw/entertain/music/classicmusic/grofe.html

高千惠(2009)。藝術如何拯救地球?20 世紀我們把地球變老了。典藏今藝術,198 , 114-117。

馬修連恩官網(2012)。摘錄自 3 月 31 日,2012,從

http://www.mashow.com.tw/mashow/main.php?menu=3&sub_menu=9&sn=4

夏瑞晶(1999)。來自北美極地的自然音樂人—馬修連恩。綠生活雜誌,121,80-89。

許芳菊(2010)。與自然共舞。天下雜誌:環境教育特刊,4-19。

許月馨(2005)。透過集合藝術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國小生活課程為例。未發表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許慎、段玉裁(1994)。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

許鐘榮(1999)。浪漫的巨星。臺北:錦繡出版。

許鐘榮(2000)。現代樂派的大師。臺北:錦繡出版。

許常惠(1985)。中國民族音樂學導論。臺北:百科。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立莉(2007)。環境藝術融入自然體驗對國小學童環境知覺的影響。未發表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張學文(2000)。生態學。環境倫理與科學,袁中新主編。台北市:巨流。

張倩瑋(2005)。大自然樂章 吳金黛紀錄。摘錄自 9 月 27 日,2010,從臺灣新聞週刊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 bulletinid=22784

康謳(1990)。音樂欣賞。臺北:全音。

陳秉璋、陳信木(1993)。藝術社會學。臺北:巨流。

陳榮杰(2006)。探討藝術的時代性與環保意識的繪畫表現 - 動物生態的仙境樂園 - 陳 榮杰的繪畫創作理念。美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佑琳(2009)。藝術作為社會實踐的平臺: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未發表碩 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 。

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臺北:三民。

陳樹熙、林谷芳(1995)。音樂欣賞。臺北:三民書局。

陳洛均(2010)。畫中有畫(話)-墨象‧綠意。未發表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陳雅雯(2004)。音樂國度的冒險家—馬修連恩。幼獅文藝,608,32-35。

郭瓊瑩(2005)。自然製造 生態公共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郭至楨、黃哲斌、吳昱玟(2012)。I like Travel , I’m like a Bird。摘錄自 2 月 18 日,2012,

從 http://www.xinmedia.com/event/xinlife/matthewbox.htm

程藍萱(2006)。臺灣生態藝術應用研究-以武陵生態導覽為例。未發表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玉享(2008)。坔‧約會好所在 ─2008 高屏溪左岸濕地生態藝術創作研究。未發表碩 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黃若農(1998)。猛片賣翻天—馬修連恩。唱片音響購買指南,68,68-71。

琴的彈奏美學(2011)。摘錄自 12 月 15 日,2011,從自民族音樂中心 http://art.tnnua.edu.tw/ethnomu/room_ku3.htm。

偉大音樂之旅(1992)。第八冊。臺北:成易。

楊正字(2008)。生態、藝術與原住民:探索港口部落藝術家的生態視野。未發表碩士論 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楊冠政(1996)。環境倫理學說概述(1)-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

28,7-20。

楊冠政 (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1-11。

楊蕙菁(2003)。流連台灣東部曠野的馬修連恩—每年九二一都「回來」看臺灣的加拿 大環保音樂家。商業週刊,826,88-92。

楊淑婷(2005)。宜蘭的氣息:馬修連恩的「水事紀」。文化視窗,76,54-58。

葉明媚(1992)。古琴音樂藝術。臺北:臺灣商務。

葉明媚(1993)。音樂天地。臺北:臺灣商務。

農村武裝青年(2011)。摘錄自 12 月 15 日,2011,從 http://www.emerge.com.tw/gamaa/01-1/page/country.html

趙思婷(2008)。劉其偉生命歷程中有效的環境關注行動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臺北市生態藝術協會(2011)。摘錄自 2 月 15 日,2011,從 http://www.npo.org.tw/npolist_detail.asp?id=5297

臺灣生態藝術基金會(2011)。摘錄自 5 月 18 日,2011,從 http://my.so-net.net.tw/gaia_hwang/teaf/teaf_0.htm

臺灣國家公園(2009)。第一屆玉山之歌創作比賽。摘錄自 2 月 15 日,2011,從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efevents&task=icalrepeat.detail&

evid=25150&Itemid=18

舞賽(2001)。加拿大與台灣原住民交換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共管經驗。摘錄自 2 月 18 日,

2012,從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5741

鄧延栩(2005)。以關懷學校環境為主題的藝術教育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影響之個案 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蔣勳(2000)。藝術概論。臺北:東華。

蔡佳珊(2009)。上帝的畫師 - 不朽巨擘劉其偉。國家公園季刊。摘錄自 7 月 18 日,

2012,從

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mgz&view=detail&catid=6&id=

196&Itemid=3&gp=1

劉其偉(1991)。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

劉千美(2000)。藝術與美感。臺北:臺灣書局。

鄭治桂(1999)。追求真與美,迎向明日的善。載於臺北國際生態藝術展覽專冊論文

(pp.16-32)。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鄭惠美(2006)。壞人中的好人。臺北市:雄獅。

賴賢宗(2006)。生態藝術評論之一例:《水域 70%》的身聲和嬰兒 油現代舞的結合。藝術論壇,4,443-454。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謝登元(2000)。莫爾島河的交響詩。音樂月刊‧唱片音響評鑑,215,52-53。

謝臥龍(2004)。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藝教於樂(2007)。山水之間的藝術遊廊。摘錄自 4 月 18 日,2011,從竹圍創藝國際有 限公司 http://www.ncafroc.org.tw/97arteducation/project96- 3.html

瀚森(1999)。馬修連恩的「海角一樂園」。音樂年代,59,108-109。

蘇郁惠(2002)。生態音樂欣賞課程之統整設計與電腦多媒體運用。國教世紀,200,

23-34。

中文翻譯書目

Auping, M. (1991)。地景藝術:生態的政策研究。載於 Sonfist, A. 主編:地景藝術(李 美蓉譯)。臺北:遠流。(原作 1983 出版)

Glueck, G. (1991)。大地是他們的調色盤:海倫和牛頓‧哈利生。載於 Sonfist, A. 主編:

地景藝術(李美蓉譯)。臺北:遠流。(原作 1983 出版)

Gablik, S. (1998)。藝術的魅力重生(王雅各譯)。臺北:遠流。(原作 1991 出版)

Leopold, A.(1998)。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吳美貞譯)。臺北:天下遠見。(原 作 1949 年出版)

Patton, M. Q.(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下)(吳芝儀、李奉儒譯)。嘉義:濤石。(原 作 2002 年出版)

Rosenthal, M. (1991)。地景藝術的態度:從競爭到崇拜。載於 Sonfist, A. 主編:地景藝 術(李美蓉譯)。臺北:遠流。(原作 1983 出版)

Sonfist, A. (1991)。地景藝術:環境藝術評論選集(李美蓉譯)。 臺北市:遠流。(原作 1983 出版)

Supicic, I. (2005)。社會中的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周耀群譯)。長沙:湖南文藝。(原 作 2005 出版)

Veronique, A. A. (2005)。藝術有什麼用?(賴慧芸譯)。台北市:先覺。(原作 2003 出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