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師法自然的音樂到生態音樂

音樂…負有權責去表達微風吹動的水波,以及浪花的嬉戲。

為有那以慧心去欣賞大自然的人,才能習得發展的最好一課,

這一課收在未被音樂家充分利用的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大自然。

德布西(引自劉千美,2000)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到:「藝術是現實世界的模仿」(蘇郁惠,2002)。大自然永遠 是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他們將對大自然的感動,轉化成另一種形式存留

(蔣勳,2000)。德布西(Debussy)就認為音樂是最接近自然的藝術,音樂家是有權力去 擁抱天地晝夜的詩意,譜下自然界壯麗激情的節奏,再創造詩情畫意的氣氛(劉千美,

2000)。自古以來,許多音樂家將其在大自然中所感受到的美感經驗,透過聲音、音色、

和聲和節奏等材料來表達其音樂思想(康謳,1990)。這些以自然為對象的音樂,本身 具有很濃厚的描述性、文學性及思想性(蘇郁惠,2002)。其特色在於人們在音樂欣賞 過程中,能與作曲者一同經歷其所欲傳達的思想、情感、故事及畫面,而這些內容與社 會人、事、物的變遷有緊密的關聯。

一、音樂運用自然素材的手法與意涵

葉明媚(1993)認為以音樂來描繪自然的創作手法不外乎有「擬聲」、「象形」與「會 意」三種方式。「擬聲」是指客觀模仿自然的聲音,例如模仿鳥聲、風聲、雷聲等等,

並加上作者個性、喜好等主觀因素,對所欲模擬自然聲音加以選擇和組合。「象形」,許

慎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本意是按照物體的外形用 簡單的筆畫描摹出字形,就音樂來說是以音樂描寫自然景物,如日出、月色、風景等;

而「會意」是「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亦稱為「象意」(許慎、段玉裁,

1994)。「會意」是一種意義上的聯繫,表達出事物抽象的意涵,形而上的層面,往往需 要進一步的心神領會產生新的意義。就音樂來說作曲家藉由描繪外在的自然景物,傳達 出內心的思想,它超越了音樂中的所描繪的事物,是一種深邃的精神境界(琴的彈奏美 學,2011)。綜觀中西音樂與自然有關的音樂不勝枚舉,常常是交替的運用這三種作曲 手法,特別是「擬聲」與「象形」,或是直接模仿動物或自然界的聲音,或是描繪自然 風景的一種印象,「會意」則因音樂家想要傳達的意涵而異。

從西方古典音樂作品來看,韋瓦第(Vivaldi)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有相當多擬聲 的部分,如小鳥鳴叫、樹葉沙沙聲、狗吠聲,也有描繪暴風雨、春雷、強烈的北風、清 爽的微風等象形手法,真實的描繪出一年四季交替,多采多姿的自然變化與鄉村景致(音 樂大師,1995;邵義強,1999a)。

德布西(Debussy)擅長以象徵性的語彙描繪內心的海洋、天空、季節,是一種意念或 是一種景象(許鐘榮,2000)。如「海」是一首交響素描曲,表現了三種變化多端的海 景,讚美海的力與美;貝加馬斯克組曲的第三曲「月光」則營造出極富羅曼蒂克又寧靜 的月夜。德布西的自然加上了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可以讓聆聽者產生如畫作般的聯想

(劉千美,2000)。拉威爾(Ravel)在「水之嬉戲」中展現了水貌的千變萬化,葛利格(Grieg) 皮爾金組曲之「清晨」呈現曙光乍現的感動(吳舜文,2002),這些都是象形的藝術手 法,在音樂中描寫出大自然的各樣氛圍。

會意的手法常蘊含在擬聲與象形之中,用來體現作曲家想表達的各種題材、意境。

「樂聖」貝多芬(Beethoven)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曲中有小溪的細語、小鳥的鳴唱、

雷電、狂風與牧笛的擬聲,並運用象形手法表現出田園情調,當時貝多芬正面對失聰的 殘酷,處於人生之低潮,他以此曲表達對大自然無限的愛與感激,忘記了身體的憂患,

反映著自然界的甘美與恬適(邵義強,1999b)。

史麥塔納(Smetana)的「莫爾道河」,描寫祖國河流從涓涓細流的源頭,流經森林、

田野、到匯聚成河的滾滾雄姿,最後以河流逐漸消失在蒼茫暮色中結束(音樂大師,

1996)。此曲表面上看來是作曲者表達對家鄉波西米亞的眷戀之作,但就會意上來看,

其實隱喻史麥塔納將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操,追求政治自由與權利,追求獨立運動的情感

(謝登元,2000)。聖桑(Saint-Saens)的「動物狂歡節」,維妙維肖的描寫動物們有趣又 可愛的模樣。卻暗藏了聖桑想要諷刺當時音樂家食古不化,墨守成規的音樂風氣(邵義 強,1999c;許鐘榮,1999)。

普羅高菲夫(Prokofiev)的「彼得與狼」,將童話故事以音樂來表現,除了模仿動物的 聲音,也將樂器的獨特音質與動物的性格家以連結,讓孩童得以學習聽辨各種樂器的音 響,是自然的素材運用在教育方面的例子(邵義強,1997)。

音樂家也以音樂記錄在自然的所見所聞,像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的「阿 爾卑斯」交響曲,描寫白雪皚皚、巍峨壯麗的阿爾卑斯壯闊山景(邵義強,1999c)。

美國作曲家葛羅菲(Grofe)創作的「大峽谷組曲」描寫美國西部大峽谷的自然生態,將目 睹美國亞里桑那州著名的大峽谷的雄偉與多變表達得淋漓盡致(音樂唱片評鑑,2011)。 霍夫哈納斯(Hovhaness)的「聖海倫山」交響曲,用音樂將看到聖海倫火山的山光水色與 爆發崩裂的浩劫忠實地記錄下來,火山爆發的震撼場景,十分逼真(Hovhaness, 2011)。

自然的改變也讓敏銳的作曲家有所感受,英國近代作曲家佛漢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

「南極」交響曲塑造了浩瀚遼闊、荒涼無人、冰天雪地南極大陸,述說大自然的力量,

模擬鯨魚、企鵝等生物景觀,描繪出自然跟人類之間的緊張關係,音樂見證了自然的改 變(偉大音樂之旅,1992)。

綜上所述,西方音樂家在運用擬聲、象形的手法描繪在大自然的所見所聞,各有其 獨特的技巧、風格與藝術理念。此外,作曲家將理念融入於作品之中,抒發出其個人的 體悟與想法,諸如對自然的讚嘆與崇敬、對民族國家的愛國情操、對社會現況不滿的暗 喻、描繪意念上的感受、展現出生活的趣味性、作為教育的媒介、生活經歷的紀錄、見 證當今環境的改變,在人與自然日漸疏遠的今日,甚至也傳達對環境的關切。這些作品

的表現,一方面受社會的影響,體現當代社會的時代背景、生活文化、價值觀念、與多 元的創造力;另一方面也是藝術家和其環境互動過程中,彼此的共同努力,不斷演化而 形成新的形態和技法(陳瓊花,1997)。

中國音樂在自然素材的運用上同樣有擬聲、象形、會意等藝術手法,擬聲與象形的 技法常交錯的運用在樂曲中,如合奏音樂有廣東的「鳥投林」,有夕陽餘輝未盡,百鳥 歸巢的景象;「雨打芭蕉」模仿雨打芭蕉的淅瀝之聲,有如見到芭蕉婆娑搖舞。清代絲 竹樂曲「春江花月夜」描繪月夜春江的景色,如一幅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伍國棟,

1993)。其他如古琴樂中的「流水」、「平沙落雁」、「欸乃」、「搗衣」、「瀟湘水雲」、「石 上流泉」、「漁樵問答」;古箏曲的「高山流水」、「漁舟唱晚」;二胡曲的「空山鳥語」; 笛子曲的「鷓鴣飛」、嗩吶曲的「百鳥朝鳳」等,都是描寫大自然景色以及外界聲響的 樂曲(葉明媚,1993;林谷芳,1998)。

中國音樂特別注重意境的表達,也就是會意的手法,例如古琴曲「蕭湘水雲」中水 接天隅和浪捲雲飛所模擬的水雲聲,在象形的手法上成功的塑造雲水掩映、煙波浩渺的 景象,在會意上則是抒發作者-南宋郭沔掛念國勢的愛國主義情懷山河破碎,國事飄零 的感慨和蕩氣迴腸的愛國熱情(葉明媚,1992;伍國棟,1993)。元代的琵琶曲「海青 拿天鵝」表現勇猛的海青(雕)在天空搏拿天鵝之激烈之鬥過程,曲風激烈又含悲情,

側面反映出北方遊牧民族的狩獵生活和剽悍的民族性格(伍國棟,1993)。此曲描寫海 青抓天鵝,天鵝避海青,就欣賞的人來說,個性威武的人一定欣賞「海青拿天鵝」,而 慈悲的人一定同情「天鵝避海青」。這首音樂的特點就在於不同角色的人欣賞時所投射 出不同的想像空間與情感。「高山」、「流水」是用象形與擬聲的手法表現,「高山」中描 繪巍峨的山景,「流水」摹擬了奔騰彭澎湃的流水等,但作者寄情於山水的隱逸之思則 為整個樂曲的核心(葉明媚,1992)。

中國音樂取材自然的描繪在會意表現的「借景抒情」乃是指藉由外在的現象來象徵 其內在的感受,其抒情的重點在於表達個人對生命的體悟。因此,自然哲學表現於藝術 方面大體有兩面,一面是回歸到老莊哲學最原始的本意,認為自然所顯示的「自自然然」

才是生命最該學習的境界,大自然成為道德、人格及其他價值觀的體現;另一面則是將 人直接融入自然,成為其中之一員,此時山色水聲、蟲鳴鳥叫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一部 份(陳樹熙、林谷芳,1995)。它傳達的是天道與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因為有了

「人」的因素介入,也就使自然的死物變得有情和氣韻生動。寫景之中寓有不同的神韻 和感情,客觀的外物與主觀感情的結合而以主觀的色彩呈現,外物的描繪只是隱隱現於 指下的(葉明媚,1993)。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音樂家從自然擷取創作靈感,運用其作曲技法,描繪出所觀察 到的自然,一方面抒發詠嘆自然之美情懷,另一方面借景抒情表達創作者隱喻在其中的 情感,體現個人生活歷練後的哲思。然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東西方作曲家在「會意」

上表達的不同,西方音樂的「借景抒情」往往與生活現實面有緊密的關聯,「重現」作 曲者對於生活的感受與看法(陳洛均,2010),包括對自然的歌頌與感激、紀錄所見所 聞、傳達政治立場、或是作為嘲諷的工具、或是教育的媒材,或者是單純的生活趣味,

也就是反映出作曲家對於社會環境的觀點,與社會有緊密的連結,用來教育、思考和做

也就是反映出作曲家對於社會環境的觀點,與社會有緊密的連結,用來教育、思考和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