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很顯然,未來,

我們留給我們的孩子的是一個無法預知的世代,

我們必須得盡一切所能。」

英國搖滾音樂家吉爾莫(Mike, n.d ) 美好的大自然一直是音樂創作者擷取靈感的來源,而今,面對自然生態的危機,一 些音樂工作者或公司意識到當今環境的困境,開始反過來思考如何透過一些積極的作 為,對自然生態有所幫助,本節先介紹從音樂商品與活動、非營利組織、音樂作品等方 面對環保的努力,接著就音樂在環境推廣所扮演的角色及相關研究進行探討。

一、音樂商品與活動的環保思維

許多唱片公司或音樂工作者意識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採取具主導作用的環境計畫或 措施(Masson, 2003),像是 EMI、Columbia、Sony、BMG、Warner 等知名的唱片公司,

採用對環境負責的準則,包括使用可生物分解的硬紙板包裝、再生纖維、環保油墨和水 性漆、禁用熱帶雨林生產的紙張或有害的化合物;使用替代能源,例如建造太陽能發電 供應製作音樂所需的電源,種植樹木、倡導光碟共享或鼓勵捐贈,他們也會在環保光碟 的內容寫上環境保育的說明,呼籲樂迷一起行動(Mike, n.d )。以美國 Cloud Cult 樂團為 例,他們採用 100%的再生紙做 CD 封套、使用無毒的大豆油墨印刷、塑膠包膜採用可 被生物分解的玉米纖維,以展現對環境的關愛(Anonymous, 2010)。

動輒成千上萬人所參與的大型音樂節慶,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來源(Mike, n.d)。有些 音樂工作者或唱片公司組織所謂的「綠色團隊」,或是聘請環境顧問,思考如何在活動 中減輕對環境的傷害,透過以身作則的行動,籌辦綠色音樂會。具體的策略有製作環境 教育的教育小冊子(採用再生紙印製、大豆油墨),以拯救地球為前提,建議樂迷在參 與活動時可採取的環保行動,將節慶本身轉化為提升環保意識的活動手段,這些策略包 括提高票價以支付環保措施、宣導鼓勵回收、提高運輸效率(採用共乘或是大眾運輸工

具)、使用生質能源、鼓勵綠色旅行、減少瓶裝水、運用太陽能,餐具減量,減少垃圾 量等等(Peters, 2008)。雖然部分作法在是否有益於環境上仍有科學上的爭議,不過可以 看出這些音樂工作者意欲對環境有所貢獻的積極態度。

二、非營利組織的社會企業責任

一些非營利組織的成立主要是來協助音樂公司或音樂工作者規畫整個音樂產業中 的環保工作,他們建立一套管理監管的方式,創造出新的工作文化,從音樂製作、音樂 產品到音樂的巡迴演出,每一個環節都被加以考慮,採用各種環保的方式來為音樂產業 所造成的環境負擔負責(Anonymous, 2010)。例如丹莫雷爾 Dan Morrell 所成立非營利性 組織未來森林(Future Forests),運用的策略是計算生產或銷售 CD、辦演唱會、舉辦 音樂節慶所產生碳排放的含量,換算成所要種植樹木,藉此方式來平衡藝術家活動所造 成的生態問題(Masson, 2003)。勞倫沙利文 Lauren Sulliv 成立 Roverb,則幫助音樂家和 音樂活動走向綠色音樂,同時創建了生態村和綠色企業(Hattam, 2007)。

三、音樂的環保風

有些作曲者選擇以音樂為媒介,創作對生態關心的歌曲或樂曲,我們通常以「環 保」、「生態」、「綠色」歌曲或音樂稱之,一首膾炙人口的「環保歌曲」、「生態音樂」或

「綠色音樂」,可以跨越人與人語言的界線,發揮音樂特有的感染力,在流行樂壇不乏 具有這樣意涵的歌曲,網站 Grinning Planet 提到 Joni Mitchell 在 1970 年代,看到美麗的 夏威夷卻有著醜陋的混凝土停車場時有感而發,寫出「Big yellow taxi」這首具有環保意 識的歌曲。而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更多的歌手以音樂呼籲樂迷重視環保,Grinning Planet 就整理出一系列的 environmental songs,像是 The Beach Boys 的“Don't Go Near The Water”,John Denver 的“Earth Day Every Day (Celebrate)”等諸多歌曲,提供樂迷作為參 考(Grinning Planet, 2011)。

在華人的流行音樂界,有些歌手在專輯中收錄幾首具環保概念的歌曲,呼應現在環 境所面臨的問題,像是周杰倫的「梯田」,表達過度開發下自然美景將會消失的危機;

張學友的「原罪犯」,則是省思人類自身對於自然的破壞;歌手方大同的「暖」將環保 與愛情的關係做微妙的譬喻。

在台灣本土也有一群關懷土地的音樂創作者,像是陳建年、交工樂隊的林生祥、農 村武裝青年的江育達、胡德夫等歌手,透過音樂將土地的美好或是環境議題唱出來,也 身體力行去關懷這片土地,他們常常出席與環境有關的活動上中,或是直接參與社區活 動,與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或其他領域的科學合作,以音樂為社區環境盡一份心力,例如 農村武裝青年的江育達出版「還我土地」、2010 年一群搖滾歌者集結的專輯「鯤島起義 3-石化亡國」都是與環境議題有關的專輯(農村武裝青年,2011)。此外,玉山國家公 園看重音樂跟大自然一樣,有著動人與感人的強大力量,於 2011 年舉辦「玉山之歌」

歌曲創作比賽,透過玉山之歌詮釋環境保育概念與生態之美(臺灣國家公園,2009)。

而前一節所提到的生態音樂,主要是來自新世紀音樂的其中一種風格,傳達的是對 自然的感受或是關懷,在這裡我們可發現不同音樂的形式都可以傳達對生態環境的關 心,不論是歌唱或是演奏都能表達出生態的美感與環境議題,其共同的著眼點在於其喚 起人們關懷環境的企圖心。

本研究之主人翁馬修連恩出版了一系列與環境有關的音樂專輯,以作品「狼」為例,

其訴求在加拿大政府與財團在極地開發油田下,狼與當地生態的生存議題,他與一群攝 影、音樂工作者,走訪在地的生態,記錄環境真實的現況,以此為創作的泉源,並辦理 社區巡迴音樂會,陳述在地生態的困境,提高居民認知或支持與環境保護的相關活動,

來到臺灣之後,從一個外國人的觀點,驚艷於台灣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以其音樂專長為 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創作音樂,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愛(馬修連恩官網,2012)。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此類的音樂活動除了凝聚人們情感,音樂人運用團隊或是 與其他團體合作的方式在音樂會上宣導環保的理念,同時也提供一些環境知識與策略,

其訴求是期待樂迷響應,願意將環保付諸行動(Peters, 2008)。

四、音樂扮演的角色

席勒認為藝術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劉千美,2000)。自古以來,許多中西哲人也

都注意到音樂的教化力量與社會功能之事實。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就認為音樂教 育比其他教育還重要的多,因為音樂有強烈的力量沁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 適合,就能浸潤心靈,心靈也就因而美化 (曾焜宗,1997)。古人認為音樂教育也就是 美感教育,美感教育在於教導一個人對於周遭環境,包括人、事、物的欣賞與關懷,與 大地萬事萬物感同身受,追求「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人文最高境界 (洪萬隆,1996)。

已有研究顯示將藝術運在教育方面有其顯著的成果,包括在學習上幫助多元技能發 展,增強理解困難的觀念,幫助記憶力、注意力延伸,提升專注及享受學習,提供豐富 的感官體驗,使整個身心和情感系統都參與其中(Dickinson, 2002)。而運用戲劇、音樂、

視覺藝術為媒介是有助於解決問題、建立社會意識、提高動力、促進多元文化、社會性 別意識認知、自我實現、成熟、獨立和自我導向、以及促進整體的平衡、協助人們克服 既有的習慣與障礙,達到學習目的(Branagan, 2005)。因此 Clover(2000)在加拿大多倫多 社區藝術的研究中,提出藝術有助於提升人們認知到環保重要性的看法,也就是說藝術 能提高信息傳播,以簡單而有利的方式,傳達複雜的環境信息。顯然,藝術有能力進入 一個人較深的心理層次。藝術可以有助於在社會改革的運動中,扮演著溝通學習的途徑 (Foley, 1999;Martin, 1988)。Branagan(2005)在澳大利亞非暴力行動與活動的觀察研究結 果,亦認為藝術在增進環境永續上是一個重要的工具,特別是在活化環境教育,以及吸 引群眾的魅力上深具潛力,由於許多的教育和學習是發生在社會改革的運動中,透過藝 術的形式可以協助在這樣的活動中溝通學習,促進網絡和創意團體的進行,在促進民眾 對生態環境瞭解的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工具。

就音樂來說,非營利組織 Roverb 創始人 Lauren Sulliv 認為音樂一直具有地方的積 極性和行動力,而樂迷喜歡追隨名人的行為模式,這樣的方式在環境保育上不僅不會成 為流行音樂的殺手,反而讓歌迷產生共鳴,增加了人們的參與(Hattam, 2007)。Turner 與 Freedman(2004)認為音樂提供了一個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的內在聯繫,它建立起移情 作用,提供一種審美態度,認識自然界和環境問題,可作為環境教育的一個潛在工具。

Branagan(2005)在其研究中亦提到音樂在以藝術為主的環境活動中音樂產生影響

的案例,在 1983 年富蘭克林河(塔斯馬尼亞州)的封鎖大壩活動中,地方社區編寫了 數以百計的歌曲,成了媒體報導的特色,其中歌曲「Let the Franklin Flow」無所不在的 播放,讓許多當地的警察轉變其態度改為支持社區。同樣的,在 Jabiluka 的「鈾封鎖」

行動中,音樂也讓警察改變其態度,一位警察提到在連續幾個星期中,腦海縈繞的環保 音樂遲遲無法揮去。

白金漢郡新大學(Buckinghamshire New University)於 2008 年公佈的 A Greener Festival.com(環保節)調查顯示,在英國 48%的音樂愛好者表示,願意對環保活動將 支付更多金錢,而有 36%的人表示會將音樂會實施的環保政策列入買票的考量因素 (Peters, 2008)。顯然,音樂有能力進入一個人的深層心理,而音樂之於整個環境活動是

白金漢郡新大學(Buckinghamshire New University)於 2008 年公佈的 A Greener Festival.com(環保節)調查顯示,在英國 48%的音樂愛好者表示,願意對環保活動將 支付更多金錢,而有 36%的人表示會將音樂會實施的環保政策列入買票的考量因素 (Peters, 2008)。顯然,音樂有能力進入一個人的深層心理,而音樂之於整個環境活動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