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

冊 1, no. 1。

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雜阿含經》 。 《大正藏》冊 2, no. 99。

3、〔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冊 5、6、

7, no. 220。

4、〔西晉〕無羅叉譯,《放光般若經》。《大正藏》冊8, no. 221。

5、〔西晉〕竺法護譯,《光讚經》。《大正藏》冊8, no. 222。

6、〔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 8, no. 223。

7、〔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 9, no. 278。

8、〔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冊 10, no.

279。

9、〔吳〕支謙譯,《菩薩本業經》。《大正藏》冊 10, no. 281。

10、〔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住行道品經》。《大正藏》冊 10, no. 283:

11、 〔東晉〕祇多蜜譯, 《佛說菩薩十住經》 。 《大正藏》冊 10, no.

284。

12、〔西晉〕竺法護譯,《漸備一切智徳經》。《大正藏》冊10, no.

285。

13、〔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大正藏》冊10, no. 286。

14、〔姚秦〕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大正

藏》冊 10, no. 309:

15、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 25, no. 1509。

16、五百羅漢等造, 〔唐〕玄奘譯,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 《大 正藏》冊 27,no. 1545。

17、龍樹造,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

冊 30, no. 1564。

18、世親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俱舍論》。《大正藏》冊 29, no. 1558。

19、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冊 30, no. 1579。

20、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

冊 32, no.1646。

21、 〔唐〕法藏述, 《華嚴經探玄記》 。 《大正藏》冊 35, no. 1733。

二、中日文專書、論文

1、小澤憲珠(1985)。〈般若經における菩薩地と菩薩位〉。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卷 34 –1。頁 154–159。

2、小澤憲珠(1986)。〈《大品般若經》の十地に関する二、

三の問題〉。《佛學論叢》30,頁 32–40。

3、小澤憲珠(1988)。〈《大品般若經》の十地說〉。《佛 學文化研究》33。頁 95–117。

4、平川彰(1989)。《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東京:春秋 社。

5、神林隆淨著,許洋主譯(1984)。《菩薩思想的研究》(上、

下),收於《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台北:華宇出版社。

6、梶芳光運(1987)。《梶芳光運著作集‧東の智慧、西の思 想》。東京:智山勸學會。(內收〈十地について──特に 般若經を中心として──〉, 〈十地思想の發達について〉,

〈菩薩の十地思想について〉等)

7、釋印順(198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 聞出版社。

8、釋印順(2000)。《唯識學探源》。新竹:正聞出版社。新版 一刷。

9、釋厚觀(2016)。《大智度論講義》(一)~(七)。新竹:

印順文教基金會。

10、釋惠敏(1997)。〈「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中華佛學 學報》第 10 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 25–44。

11、釋証煜(2008)。《大品般若經》菩薩十地思想之研究。南 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西文專書、論文

Lamotte, Étienne.(1980). Le Traité de la Grande Vertu de Sagesse de Nāgārjuna 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 ) , Tome V, Louvain et Louvain-la-Neuve: Institut Orientaliste.

四、光碟、網路資源

1、《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光碟,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18。

2、《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內含印順法師,《大智度論 筆記》)。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2017。

3、臺灣大學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