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首先,科學本質研究群(由三位大專院校教授、六位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教師及一位師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研究生所組成)分析現有文獻對「科學的本質」的界定,根 據文獻分析的資料及九年一貫課程科學本質分段能力指標,擬定「科學的本質」所應涵蓋的 項目(Categories),以界定其內容範圍:(1)科學知識的本質;(2)科學探究的本質;(3)科學事業 的本質。根據擬定之項目進行「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確定各項目所包含的內容,並 分別賦予適當、具體的指標(Indicators)。這些項目和其指標稱為 Domain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DNS),將擬定之 DNS 送請數位對科學本質素有研究的科學教育學者審閱、修訂,

以建立「內容效度」。專家學者的任務是:(1)審閱 DNS 中列舉的各項目是否為科學的本質 之主要組成,並且為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所必須了解,若有不當則予以修訂,若有不足,則予 以加入;(2)審閱各項目所列的指標是否適切,若不適切亦予以修訂或加入,如表 6。

專家對DNS的看法,研究者就其中一部分代表說明之。其原始的細目敘述如下:科學知 識是可以改變的。

專家認為在科學知識本質層面的暫時性項目中,有關細目敘述提及,〞可以改變〞與〞

可能改變〞,其實成份是不同的。〞可以改變〞似乎是改變的成分較高,而〞可能改變〞是意 指有些是不會改變,但也有部分可能會改變。故專家的建議修改,修改後更能貼切科學本質 的暫時性的意涵。建議修改如下:

科學知識是可能改變的。

累積性(cumulation) 科學的知識經由時間累積而來的。

暫時性(tentativeness)科學知識是可能改變的。

公開性(publicity) 科學家必須正確地發表他們所觀察到的科學現象,科 學知識必須公開的發表。

經驗性(empiricity) 科學探究的過程是基於觀察的經驗基礎。

實徵性(positivity) 形成科學理論的過程需要經過試驗驗證的階段。

觀察是理論蘊涵的

研究者分析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科學本質的能力指標與國小學童科學本 及 3-1-0-2)、實驗及驗證想法(3-2-0-1、3-2-0-2、3-3-0-2 及 3-3-0-5)、科學探究(3-3-0-1)、

和科學知識的可預測性(3-3-0-3)及暫時性(3-3-0-4)為主,很少提及科學事業的本質。相 較於其他文獻發現,九年一貫課程中國小學童的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部份略顯不足。

查閱有關的國際標準文件及相關的文獻中發現,有關科學本質的敘述均屬於信念(belief)

的成分,然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所列舉的科學本質是屬於一種能力(capability),因此本研 究訂定的國小學童科學本質評量目標是融合了九年一貫的能力指標和綜合文獻中達成一致的 科學本質觀,即國小學童科學本質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