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教學歷程反思與檢討

首先是”觀察”活動,研究者發現,有一些觀察紀錄表讓學生紀錄觀察的情形,學生抓 不住觀察的重點,內容顯得平淡空虛,所以,研究者從文獻及教學經驗中,設計一份觀察記 錄表,應用在科學的教學活動中,希望藉由觀察紀錄表的應用,讓學生能有系統、有組織的 紀錄整個觀察的歷程,內容中包含三大主要紀錄要項,研究者稱它為觀察三部曲:

(1)我的發現:讓學生從觀察中記錄他所發現到的現象,進ㄧ步能將觀察的現象說出來,以達 到能力指標 3-1-0-1 條文之要求,並讓其他學生共同分享觀察的經驗,合作學習。

(2)我的疑問:除了觀察現象的紀錄外,在觀察中發現的問題或和舊經驗發生衝突時所產生的 疑問,必須記錄下來,進ㄧ步的去仔細觀察並探索解開疑問的答案,以符合能力指標 3-1-0-2

條文之意涵,這也是一個小小科學家應持有的態度。

(3)我的想法:科學研究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當有了疑問之後必須提出解決疑問的假設,透 過實驗或蒐集資料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所以學生將驗證自己假設的構想記錄 下來,作為實驗的依據。

兒童透過自己參與各種活動而學習,所以,多鼓勵學童主動提出他們的想法是很重要的,

兒童提出的問題可藉由觀察和經驗而探究答案,須知所謂『觀察』不是消極地注視,而是一 種積極的思維過程。以下是物質溶解單元 A、B 兩位學童觀察記錄紀錄之情形

A.從觀察中我發現到的現象: (3-1-0-1)

學生 A:慢慢溶解了,原本十分的多,變得很少,總有一些較大的顆粒留到最後,但 是不用兩分鐘就全溶解了,水好像也沒什麼變化,聞起來沒味道。

學生 B:慢慢的溶解了,原本多的卻變成很少了,實驗下來硼酸溶解比較慢,其他兩 個不用兩分鐘就溶解了,水也沒什麼變化。

B.從觀察的現象中我有幾個疑問: (3-1-0-2)(可預測性)

學生 A:加入後,溶液的體積會變大嗎?

a. 什麼東西使他分解溶於水?

b. 如果用不同物品,溶解時間是否有影響?

c. 不同顆粒,溶解的快慢是否一樣?

d. 加入不同的顆粒會不會發生什麼?

學生 B:原本僅剩的小顆粒為什麼會溶於水!

a. 什麼東西使他溶於水,使他分解?

b. 如果三種加在一起會產生什麼變化?

c. 如果把糖加入硼酸的水裡面會怎樣?

C.從這個問題透過觀察到的現象,我想這樣做來看看自己的想法對不對(預測與驗證)

(3-2-0-1)(實證性)

學生 A:如果我把糖加入鹽,會有奇怪的味道吧?

a. 如果多加幾匙糖、鹽、硼酸,會不會完全溶化,會不會味道 更重?

學生 B:假設我把鹽加入糖水裡,會變成奇怪的味道吧?

a. 如果我把糖加五匙,會不會完全溶解,會不會更甜?

小結

從學生 A、B 的紀錄中我們發現,學生能將觀察的現象紀錄下來,並且從觀察中提出了他 們的疑問,這些疑問五花八門,卻都是學生們的疑惑,怎麼解決呢?讓他們提出解決方法或 策略,教師們從旁輔導解決學生的疑惑,驗證學生們的想法,這就是科學本質實徵性的精神,

也符合了科學本質能力指標 3-1-0-1、3-1-0-2 與 3-2-0-1 的條文要項。

透過觀察紀錄表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學生觀察現象的情況,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的問題及 整個思考驗證的歷程,進一步來評定學生科學本質的理念及達成能力指標的能力。

2.實地觀察記錄表應用分析與檢討

第二個部分實地觀察,教學現場,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互動情形,透過實地觀察紀錄,能 分析學生對科學本質概念理解的情況,也能探討教案設計的適當性及教師教學的技巧及策 略,透過分析紀錄再和學生在其他評量文件的加叉比對,更能個別的了解學生的表現。

本實地觀察表內容詮釋,乃根據研究小組針對科學本質能力指標所作詮釋內容中之行為 表徵為依據,詮釋內容如表 31 所示:

表 31: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的詮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