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研究對象

以本研究群所服務學校的國小五年級、六年級學生為對象,各抽取兩班的全部學生當作 個案班級,總共六個班級,當作預試評量卷的施測對象,由研究群進行測試,以了解評量卷 的表面效度,將題意不清的試題或選項予以修改。

正式評量卷的施測對象,本研究的母群體為高雄縣及屏東縣之國小五年級、六年級學生,

故研究結論如欲推演至本地以外地區之國小學生,必須十分謹慎。

2.研究工具之設計

將設計好的問卷先對國小五年級、六年級兩班的全部學生施測,建立各評量卷的表面效 度;然後,每個評量卷各請兩位擔任該課程的科學教師和三位在科學本質方面素有專長的科 教學者評鑑,以建立內容效度。之後,進行高屏地區中小學學生的施測,分析每個評量卷的 構念效度(construct validation)、內部均質性信度分析(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ies analysis)、難度分析、鑑別度分析和試題內部相關分析,做最後修正,完成本研究的評量卷。

3.實施程序

本研究主要採用蒐集相關國內外有關科學本質文獻,並依據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 科技」學習領域之科學本質能力指標,由研究群共同討論、組歸納各文獻所定義之科學本質 內涵,找出各文獻強調之共同點,作為編製評量工具之依據,由研究群自行開發情境化之學 生科學本質多元評量工具之一。其實施程序可分為準備階段、編製階段及資料處理階段。

(1)準備階段

由研究者與六位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師,及一位師院科教所研究生(且 均修習過「科學的本質」、「科學史」或「科學哲學」對「科學的本質」尚稱熟悉且有所了 解。)所組成的科學本質研究群,分析現有文獻對「科學的本質」的界定、根據文獻分析的 資料及九年一貫課程科學本質分段能力指標,擬定「科學的本質」所應涵蓋的項目

(Categories),以界定其內容範圍:(1)科學知識的本質;(2)科學探究的本質;(3)科學事業 的本質。

根據擬定之項目進行「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確定各項目所包含的內容,並 分別賦予適當、具體的指標(Indicators)。這些項目和其指標稱為 Domain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DNS),將擬定之 DNS 送請數位對科學本質素有研究的科學教育學者審閱、修訂,以 建立「內容效度」。專家學者的任務是:審閱 DNS 中列舉的各項目是否為科學的本質之主要 組成,並且為國小高年級學童所必須了解,若有不當則予以修訂,若有不足,則予以加入。

及審閱各項目所列的指標是否適切,若不適切亦予以修訂或加入,如表六。

經驗性 3-1-0-1 37 33

實徵性 3-2-0-1、3-3-0-1 3 29

理論蘊涵 7 19

科學方法多元化 4 11

邏輯推理 3-2-0-3 32 35

科學的限制 3-3-0-2 36 40

未能控制的因素影響 3-3-0-5

14 18

的本質

仔細觀察 3-1-0-2 39 34

倫理與道德 8 25

科學家的身份 23 17

STS(科學與技學) 21 28

STS(科學與社會) 30 9

科學事業 的本質

科學社群 12 27

本問卷屬於李克式題型,四點計分,選項包含「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等四項,省略了中性之中間選項,主要是害怕受試者因不願意將意見做表達 而選擇「沒意見」的選項。計分的方式如下:正向題計分方式依次為4、3、2、1 分;負向題 計分方式則相反,依次為1、2、3、4分,每題最低得分1 分,最高得分4分,共40 題,故總 分介於40-16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其科學本質觀越接近現代的觀點;得分越低表示其科 學本質觀越接近傳統的觀點。

D.資料處理階段

研究群將受試者的原始資料中,把基本資料及作答不完整的部份予以刪除,再透過電腦 資料轉換方式,將原始資料轉入SPSS10.0視窗板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本研 究將蒐集到的資料,採用下列的方法分析:1.請對科學本質素有研究之科教專家及中小學資 深自然科教師來檢驗問卷的內容效度。2.參考Anderson & Rubba科本問卷之發展過程,建立構 念效度。3.以內部均質性係數來考驗回卷之信度。

圖 7:科學本質情境化問卷編製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