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 4-1、4-2、4-3,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 0.01V,孔隙率 0.4, 觸媒層厚度10µm,一氧化碳 0 ppm,觸媒層內氫氣濃度、氫氣覆蓋 率、電流密度的穩態分佈圖。圖中左側起點,為陽極氣體擴散層與陽 極觸媒層之邊界,右邊則為陽極觸媒層與薄膜之交界處。三張圖作為 陽極觸媒層還未受到一氧化碳毒化的一般情形,從圖4-3 可看出,電 池在穩態時的電流密度約為1.02 A/cm2 ,在這種高電流密度之下,由 於反應速率快,因此,氫氣也消耗得也特別快速,從圖 4-1可以看出,

距離觸媒層入口1.5µm處,氫氣已幾乎消耗殆盡,因此氫氣覆蓋在觸 媒表面的分佈,也集中在距離觸媒層入口與距離 1.5µm之間,由於在 觸媒層入口處,氫氣的濃度最高,因此最大覆蓋率也發生在此處,約 0.85。

當電池啟動時,如果通入的重組氣體中含有一氧化碳,將對電池 性能造成衰退,以下將探討本文中所計算出來的結果。

圖4-4~4-9 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0.01V,孔隙率0.4,觸媒層厚 度10µm,一氧化碳濃度 100ppm,觸媒層內氫氣與一氧化碳之濃度、

覆蓋率以及電流密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與圖4-1~4-3 未受污染的

結果比較可發現,當一氧化碳濃度為100ppm 時,直接所造成的影響,

是白金覆蓋率的改變,由於一氧化碳比氫氣更容易與白金形成穩定的 鍵結,不易發生起電化學反應產生電流,因此一氧化碳會一直慢慢累 積在白金表面,造成氫氣所產生出來的電流密度下降,由圖 4-4與4-5 氫氣與一氧化碳之濃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可看出,原本在未受毒化 之前,如圖4-1所示,氫氣在距離觸媒層入口約 1.5µm即消耗殆盡,

而且覆蓋率集中在入口與1.5µm之間,如圖4-2所示。可是一旦有一 氧化碳進入觸媒層,一氧化碳便開始與氫氣搶奪觸媒,一氧化碳吸附 在白金表面的量,與一氧化碳擴散到觸媒表面的速度以及濃度有關,

擴散速度越快、濃度越高則吸附量越多。由於的一氧化碳分子量比氫 氣大,擴散速度慢,因此一開始的幾秒鐘,似乎不受毒化的影響,可 是一旦一氧化碳擴散到白金表面,就會穩固地吸附在白金表面,如圖 4-7 所示。隨著時間經過,一氧化碳所累積的覆蓋量越來越多,使得 氫氣只能與剩餘的觸媒表面積作用,隨著一氧化碳在觸媒表面的累 積,氫氣覆蓋率隨時間下降,如圖4-6所示。當氫氣與觸媒的反應面 積減少時,氫氣的消耗程度反而不如未受污染的時候來的快,因此多 餘的氫氣會往觸媒層與薄膜交界處擴散,去尋找可以發生反應的區 域,如圖4-4所示。而一氧化碳的消耗量少幾乎沒有什麼損耗,主要 是因為一氧化碳吸附在白金表面後,脫附與電化學反應的消耗量少,

因此會造成在觸媒層內累積的現象,如圖 4-5所示。從電流密度分佈 來看圖4-8、4-9,氫氣與一氧化碳電化學反應所產生之電流量,一氧 化碳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可以斷定電流密度主要是由氫氣的反應 所產生,因此在往後討論中,將不再考慮一氧化碳所產生之電流密 度。換言之,一旦氫氣與白金反應的表面積減少,那產生之電流密度 即會相對減小。

從圖 4-6、4-8,也可以看出氫氣覆蓋率的最大值由 0.85 降到 0.145,電流密度也從 1.02 A/cm2 降到 0.26 A/cm2,下降約74.45 %, 另外到達穩態的時間也因為爭奪白金表面積的關係,由 1 秒拉長到 541秒。在反應的過程中,覆蓋率的改變影響到達穩態的時間,而覆 蓋率的變化主要取決於觸媒表面的一氧化碳濃度與擴散速度,由於一 氧化碳的擴散速度慢,因此一氧化碳需要較長的時間才會到達觸媒表 面,可是一旦一氧化碳與觸媒接觸後,一氧化碳與白金將會形成穩定 的鍵結,然後逐漸累積在白金表面,因此當通入的一氧化碳濃度越 高,白金表面被覆蓋的速度越快,到達穩態的時間越短。

圖 4-10 是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 0.01V,孔隙率 0.4,觸媒層厚 度 10µm,在不同的一氧化碳濃度下,觸媒層內氫氣之穩態分佈圖。

隨著一氧化碳 濃度上升,毒化現象趨於嚴重,造成氧氣的使用率下 降,使得多餘的氧氣往觸媒層內部擴散。圖 4-11 是操作條件為陽極

過電位0.01V,孔隙率0.4,觸媒層厚度10µm,在不同的一氧化碳 濃

度下,觸媒層內一氧化碳之穩態分佈圖。一氧化碳濃度會在觸媒層內 逐漸累積,主要是因為一氧化碳的消耗是由一氧化碳在白金表面吸 附、脫附與電化學反應有關,由於從一氧化碳與白金產生穩定的鍵 結,因此一氧化碳在吸附之後不易產生脫附與電化學反應之現象,因 此一氧化碳的消耗量少,當一氧化碳通入的濃度越低,相對的消耗掉 的一氧化碳濃度也比較高。圖4-12是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0.01V, 孔隙率0.4,觸媒層厚度10µm,在不同的一氧化碳濃度下,觸媒層內 氫氣覆蓋率之穩態分佈圖。圖4-13是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0.01V, 孔隙率0.4,觸媒層厚度10µm,在不同的一氧化碳濃度下,觸媒層內 一氧化碳覆蓋率之穩態分佈圖。氫氣的覆蓋率隨著一氧化碳濃度的上 昇而下降,由(2-9)、(2-10)式可以知道,氫氣與一氧化碳在白金表面

的覆蓋率,與本身的莫耳分率有關,因此當通入的一氧化碳莫耳濃度 下降,會造成觸媒層內,一氧化碳的覆蓋率分佈的整體下降,而在觸 媒層內,一氧化碳覆蓋率有從入口外內部遞增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入 口處是給予固定氣體濃度之邊界條件,在入口處由於氫氣與一氧化碳 分率固定,而且氫氣的分率始終大於一氧化碳,因此到達穩態時,一 氧化碳在入口處之覆蓋率上升有限,往觸媒層內部,由於氫氣受到電 化學反應的消耗,造成一氧化碳分率的相對提升,增加了一氧化碳在 白金表面覆蓋的比率。

圖 4-14 是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 0.01V,孔隙率 0.4,觸媒層厚 度 10µm,在不同的一氧化碳濃度下,觸媒層內電流密度之穩態分佈 圖。由於電流密度主要是由氫氣發生電化學反應時所產生,而在發生 電化學反應之前,氫氣必須先吸附在白金表面,因此當白金表面有一 氧化碳覆蓋時,氫氣可以反應的面積減小,自然影響到所產生的電流 密度,造成電池性能的下降。圖中所標的點,是從 2004年Wang等人 [32]與 1996 年Oetjen等人[36]之極化曲線中,找出未受毒化之電流密

度值(約1A/cm2)作為基準,然後將相對應不同一氧化碳濃度毒化過後

之電流密度值找出。為了讓計算結果與實驗值相符合,本文主要是調 整速率常數,讓理論值逼近實驗值。本文之結果,在電池未受毒化之 前,由圖4-3 可看出,電流密度約1.02 A/cm2,可是當通入的一氧化 碳濃度到達10 ppm時,電流密度為0.697 A/cm2 (Wang等人[32]之結 果約為0.72A/cm2),下降了39.7%,一氧化碳濃度到達 25 ppm時,電 流密度為0.487 A/cm2 (Oetjen等人[36]之結果約為 0.45A/cm2),下降了 52.4%,一氧化碳濃度到達 50 ppm時,電流密度為 0.365 A/cm2 (Oetjen 等人[36]之結果約為 0.38A/cm2),下降了 64.3%,一氧化碳濃度到達 100 ppm時,電流密度為 0.262 A/cm2(Oetjen等人[36]之結果約為

0.22A/cm2),下降了74.7%。圖4-15是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0.01V, 孔隙率0.4,觸媒層厚度10µm,到達穩態時,觸媒層內一氧化碳濃度 與電流密度之關係圖。從圖中可以發現,隨著一氧化碳濃度的上升,

毒化現象趨於嚴重,但是下降電流密度的量,有減緩的趨勢,最主要 是因為一氧化碳在白金表面的覆蓋率見漸趨於飽和,必須加入更多的 一氧化碳,才能使其附著在白金的表面。圖 4-16 是操作條件為陽極

過電位0.01V,孔隙率0.4,觸媒層厚度10µm,到達穩態時,觸媒層

內一氧化碳濃度與到達穩態時間之關係圖。當一氧化碳濃度濃度越 低,由於一氧化碳擴散速度慢加上在白金表面濃度較低,使得一氧化 碳不易附著於白金表面,因此所需要到達穩態的時間越長。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