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圖 4-20 是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 0.01V,孔隙率 0.4,一氧化碳

濃度100 ppm,到達穩態時,觸媒層厚度與電流密度之關係圖。從圖

中可以發現,當孔隙率越大時,電池性能越好,不過這個現象在這個 時候並不明顯,孔隙率 0.3~0.5,下降的電流密度比率,只差大約6 %, 推測是因為電池的毒化程度嚴重,白金幾乎被一氧化碳所覆蓋,因此 看不出明顯的差異。圖4-21是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位0.01V,孔隙率 0.4,一氧化碳濃度 50 ppm,到達穩態時,觸媒層厚度與電流密度之 關係圖。這個時孔隙率 0.3~0.5,下降的電流密度比率,相差大約9 %, 同樣孔隙率對於性的影響不太明顯。圖 4-22 是操作條件為陽極過電

位0.01V,孔隙率0.4,一氧化碳濃度10 ppm,到達穩態時,觸媒層

厚度與電流密度之關係圖。在這裡可以明顯看出差別,這個時孔隙率

0.3~0.5,下降的電流密度比率,相差大約 19 %,這個時候由於毒化

程度較輕微,而且由於一氧化碳的莫耳分率低,在白金表面的覆蓋率 有限,因此當孔隙率加大時,可有效地幫助氫氣快速地進入電池內部 反應,產生較大的電流密度,因此在通入低濃度的一氧化碳雖然對電 池有不良的影響,可是加大孔隙率卻可以改善此現象。

表4-1 基本操作參數

參數 符號 值

電池溫度 T 353 K

陽極壓力 P 3 atm

開迴路電壓 U o 1.23 V [26]

傳輸係數 α 0.5 [26]

氫氣化學計量數 sH2 0.5 [26]

氫氣反應之電子數 nH2 1 [26]

氫氣擴散係數 DH2 2.59*10-6 cm2/s [26]

每單位一氧化碳所影響的範圍 λ 4 – 6 [29]

氫氣吸附速率常數 kfH0 100 A/cm2atm 氫氣脫附速率常數 bfH 0.5 氫氣電化學反應速率常數 keH 4 A/cm2

一氧化碳吸附速率常數 kfCO 10 A/cm2atm 一氧化碳脫附速率常數 bfCO0 1.51*10-9 atm 一氧化碳電化學反應速率常數 keCO 1*10-8 A/cm2

一氧化碳吉柏氏自由能 ( )

RT GCO

δ 6.8 [29]

氫氣活化能 ( )

RT EH

δ 4.6 [29]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C

H2

/ C

in

圖4-1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 0 ppm, 觸媒層內氫氣濃度之穩態分佈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θ

H

圖4-2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 0 ppm, 觸媒層內氫氣覆蓋率之穩態分佈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4 0.8 1.2

i ( A / c m

2

)

圖4-3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 0 ppm, 觸媒層內電流密度之穩態分佈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C

H2

/ C

in

t = 1 sec t = 1 0 0 sec t = 3 0 0 sec t = 5 4 1 sec

圖4-4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100 ppm,觸媒層內氫氣濃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C

CO

/ C

in

t = 1 sec t = 1 0 sec t = 3 0 0 sec t = 5 4 1 sec

圖4-5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100 ppm,觸媒層內一氧化碳濃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θ

H

t = 1 sec t = 1 0 0 sec t = 3 0 0 sec t = 5 4 1 sec

圖4-6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100 ppm,觸媒層內氫氣覆蓋率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θ

CO

t = 1 sec t = 1 0 sec t = 1 0 0 sec t = 5 0 0 sec t = 5 4 1 sec

圖4-7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100 ppm,觸媒層內一氧化碳覆蓋率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4 0.8 1.2

i

H2

( A / c m

2

)

t = 1 sec t = 1 0 0 sec t = 3 0 0 sec t = 5 4 1 sec

圖4-8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100 ppm,觸媒層內氫氣產生之電流密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2x10

-8

4x10

-8

6x10

-8

8x10

-8

i

C O

( A / c m

2

)

t = 1 sec t = 1 0 0 sec t = 3 0 0 sec t = 5 4 1 sec

圖4-9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CO濃度100 ppm,觸媒層內CO產生之電流密度分佈隨時間之變化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C

H2

/ C

in

CO 10 ppm CO 25 ppm CO 50 ppm CO 100 ppm

圖 4-10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不同CO濃度 下,觸媒層內氫氣濃度之穩態分佈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C

CO

/ C

in

CO 10 ppm CO 25 ppm CO 50 ppm CO 100 ppm

圖 4-11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不同CO濃度 下,觸媒層內CO濃度之穩態分佈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θ

H

CO 10 ppm CO 25 ppm CO 50 ppm CO 100 ppm

圖 4-12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不同CO濃度 下,觸媒層內氫氣覆蓋率之穩態分佈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θ

CO

CO 100 ppm CO 50 ppm CO 25 ppm CO 10 ppm

圖 4-13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不同CO濃度 下,觸媒層內CO覆蓋率之穩態分佈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i ( A / c m

2

)

present results CO 10 ppm CO 25 ppm CO 50 ppm CO 100 ppm Oetjen et al. [36]

CO 25 ppm CO 50 ppm CO 100 ppm Wang et al. [32]

CO 10 ppm CO 100 ppm

圖 4-14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10µm,不同CO濃度 下,觸媒層內電流密度之穩態分佈圖。

0 200 400 600 800 1000

Cco ( ppm )

0 0.2 0.4 0.6 0.8 1 1.2

i ( A / c m

2

)

圖4-15 操作條件為η a = 0.01V,ε c = 0.4,L c = 10µm,到達穩態時,

觸媒層內CO濃度與電流密度之關係圖。

0 200 400 600 800 1000

Cco ( ppm )

0 400 800 1200 1600

t

ss

( se c )

圖4-16 操作條件為η a = 0.01V,ε c = 0.4,L c = 10µm,到達穩態時,

觸媒層內CO濃度與到達穩態時間之關係圖。

0 4 8 12 16

Lc ( µm )

20 0

0.2 0.4 0.6 0.8

i ( A / c m

2

)

CO 10ppm CO 25ppm CO 50ppm CO 100ppm

圖 4-17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L c = 20µm,不同CO濃度 下,觸媒層內電流密度之穩態分佈圖。

5 10 15 20 25 3

ACL Thickness ( µm )

0 0.4

0.5 0.6 0.7 0.8

i ( A / c m

2

)

圖4-18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CO濃度 10 ppm,到達穩 態時,觸媒層厚度與電流密度之關係圖。

5 10 15 20 25 3

ACL Thickness ( µm )

0 1200

1600 2000 2400 2800

t

ss

( se c )

圖4-19 操作條件為η a= 0.01V,ε c = 0.4,CO濃度 10 ppm,觸媒層 厚度與到達穩態所需時間之關係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i ( A / c m

2

)

ε

c = 0.5

ε

c = 0.4

ε

c = 0.3

圖4-20 操作條件為η a = 0.01V,CO濃度100 ppm,不同ε c下,到達 穩態時,觸媒層距離與電流密度之關係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i ( A / c m

2

)

ε

c = 0.5

ε

c = 0.4

ε

c = 0.3

圖4-21操作條件為η a= 0.01V,CO濃度50 ppm,不同ε c下,到達穩 態時,觸媒層距離與電流密度之關係圖。

0 2 4 6 8

Lc ( µm )

10 0

0.2 0.4 0.6 0.8 1

i ( A / c m

2

)

ε

c = 0.5

ε

c = 0.4

ε

c = 0.3

圖4-22操作條件為η a= 0.01V,CO濃度10 ppm,不同ε c下,到達穩 態時,觸媒層距離與電流密度之關係圖。

五、結論與建議

目前一氧化碳毒化造成電池性能的衰退在實驗上已受到證實,如 果在數學模式上的建立能夠準確的預測電池性能,那未來應用電腦模 擬運算上將會使得燃料電池的發展更有效率。

本文的計算的區間主要是陽極觸媒層(一氧化碳毒化的主要區 域),並結合厚度與暫態效應,將 Wang等人的文章[21]做更進一步的 延伸,希望能藉由本文的結果,提供未來在發展一氧化碳毒化之全電 池模式時,作為拓展的基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