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學系探索量表由區雅倫、張郁雯及劉兆明編製,並由財團法人大學入學 考試中心於 2004 年出版,以高三學生為對象,能幫助學生瞭解自己對大學各學 系的學習興趣,找到適合的「系群」以及「學系」,亦可做為大學生轉系輔導之 用。該量表採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學類圖」作為分類的架構依據,並 分為 A 卷社會組與 B 卷自然組兩種,每卷各包括 15 個系群。題本分為「高中生 日常生活中可能做的事」、「高中課程學習的內容」、「大學各學系的學習內容 及活動」、「大學各學系畢業後可能從事的工作」等四個部分。A 卷社會組共有 264 題,B 卷自然組 275 題。受試者可以使用答案卡或答案紙作答,依照喜好程 度選擇「非常喜歡」、「喜歡」、「不喜歡」、「非常不喜歡」,作答時間不限,

一般受測者約 30~40 分可作答完畢 (區雅倫、張郁雯、劉兆明,2004)。

國中、高中與高職階段常使用之生涯興趣測驗,其編製原則、理論背景、

信度與效度等分析如表4-4。

國中生涯興趣量表 高中生興趣測驗 普通興趣量表 我喜歡做的事 71 年版大學科系興趣

Holland 的 R-I-A-S-E-C 採用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興趣量表「學類圖」作為

二、興趣測驗之限制分析

表4-4 列舉國內常用之興趣量表,大部分的量表都具有題目簡短、作答快速、

計分容易等特性。然而,這樣簡易分類的方式背後,究竟對學生的自我認識及生 涯選擇上有多大的助益值得存疑。針對國中與高中、職學生所設計的生涯興趣量 表,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並在面對未來升學或就業等生涯抉 擇時有明確的方向。因此,無論在理論的應用及編製的方法上,皆應考慮使用對 象的理解能力、量表分類的適切性、題目內容是否能精確傳達其意涵等多項層 面。再者,隨著時代的改變,現代人對職業選擇的觀念上也不同於以往,生涯量 表實有更新之必要。

興趣測驗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在教育、職業選擇、管理等領域有愈來愈多的 應用,然在這過程中,興趣測驗雖漸完善,但在使用上仍有些限制,如下所述(表 4-5)。

(一) 題目歸類不當

興趣量表的題目透過內容效度及因素結構分析後,將其測驗內容作一歸類。

但部分量表的題目歸類頗為牽強,舉例而言,「國中生涯興趣量表」採用開放式 問卷了解國中學生喜好,題目貼近生活,但是部分學生喜好的活動或課程卻難以 歸類。該量表將電腦課歸為「文書」類別;將推理小說、偵探小說及鬼故事歸於

「法商」類別;卡通片、喜劇片及恐怖片歸於「文書」類別,其分類方式並無理 論根據,與其他項目之相關亦偏低。另外,「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興趣量表」因素 結構分析的結果,有少數分量表的題目與其他分量表相關較高,像是「實用型」

的題目「靠靈活的手工操作才能完成的事」與「藝術型」相關較高,「事務型」

的題目「學習操作事務或商用機器」與「實用型」相關較高。

(二) 題目描述內容複雜

有少數量表在同個題目中包含多個概念,會讓人猶豫如何填答。例如:「我 喜歡做的事」中的「種植蔬菜出售」這題,「種植」與「出售」是兩個不同的概

念,同樣選這個選項的人不完全表示他們有相同的興趣。「普通興趣量表」中的

「教兒童製作飛機模型」,究竟是要測量受試者的教學興趣?教學對象?或者是 對製作飛機模型的喜好?此外,同一個興趣類別裡的工作,有可能因為職別或屬 性的不同,影響受試者作答的抉擇。例如:個性較內向的人,喜歡選擇「事」勝 過「人」,他也許會避免「領導」、「管理」、「負責」、「經營」等字眼,即 便是在他最喜歡的領域,這樣的結果將無法真實測量他的喜好。

(三) 題目內容意義模糊、未能貼近真實經驗

興趣的產生,與過去的經驗密不可分。在量表題目的設計上,「普通興趣量 表」與「我喜歡做的事」是由編製者依過去的理論或國外量表改編再製,部分題 目較無法貼近學生生活,與其經驗產生連結。例如在「普通興趣量表」中的「在 旅行時參觀家禽展覽」,在我們的經驗裡,不容易想像「家禽展覽」的畫面,難 以判斷喜歡與否。「我喜歡做的事」中,有「操作蒸氣熨斗」、「維護機器人的運 作」、「勘測石油和煤氣」等題目,皆為生活中較少接觸的領域。另外,部分以高 中生選組、選系為目的的量表,如「高中學生興趣測驗」、「71 年版大學科系興 趣量表」以及「大學學系探索量表」,其題目描述的學術課程或職業名稱在高中 階段並沒有接觸過,像是航太、政治、金融、公共行政等課程,以及金融稽查人 員、倉儲物流管理師、冷凍空調技師等職業名稱,對這些領域的不熟悉,可能會 低估該興趣類別的分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