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七股溼地遊憩價值實證模型建構與推估

第二節 實證模型建構

一、 應變數選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應用旅行成本法重要課題

(一) 應變數選擇:

旅遊需求函數的應變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某單一個人到特定地點旅遊的次數,

通常以該受訪者一年之間到該地的旅遊次數來表示。第二種是某地區居民的旅遊 次數,而以該地區平均居民每年的旅遊次數表示,文獻上並未提到何者較佳,但 兩種應變數計算出來的消費者剩餘有相當大差異(Willis and Garrod,1991)

(二) 旅行成本的計算:

由於 TCM 是藉由人們到旅遊地點所付出之各式成本及行為,來推估旅遊需求函 數進而計算旅遊地點的經濟效益,因此旅遊成本的計算應包括哪些項目為一重要 課題,Bockstael & McConnell(1981)及 Smith et al. 等人認為,旅行成本應包 括有關該次旅遊的所有支出,如旅行交通成本、入場券費用、遊憩地點的食宿支 出、使用當地設施的支出、以及旅行的時間成本。但也有學者認為只須包括旅行 交通成本及入場券費用(蕭代基,1987)。

(三) 時間價值衡量:

出門進行旅遊是需要花費時間的,除了旅途的車程時間外,在旅遊地點停留遊憩 也需要時間,因為時間是具有限性的,而做這些事情都會排擠到我們做其他事情的 時間。因此我們對時間有各自的邊際隱含價格(marginal implicit price,MIP),

或稱影子價格(shadow price)。有許多文獻在探討如何衡量時間的邊際隱含價格,

若人們可以自由決定工作的小時數的話,且工作並不影響效用,那麼他的時間影子 價格就會是他的工資率(Larson,1993),但實際上,我們無法輕易改變我們的工作 時數,因此旅遊的時間多為犧牲其他休閒活動或其他非工作之時間來完成,理應以 放棄其他休閒活動之機會成本作為衡量。但因為每個人的休閒活動不同,加上個人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時間的偏好也不盡相同,估算每個人的時間價值實屬不易。許多研究都發現市場 工資率與休閒之抵換關係並不一致,Cesario(1976)為第一個研究指出應用工資率 的三分之一做為旅遊時間的機會成本,McConnell&Strand(1981)利用實際資料進行 模擬推估時間價值,發現時間機會成本為人們平均薪資的某一比例,之後更有許多 學者研究應用多少比例的工資率作為旅遊時間的機會成本(Smith et al.,1983;

Hellerstein,1993),也有學者認為不應以一固定比例為限,每個人的旅行機會成 本佔工資率的比例也受其社會特徵如性別、年齡、職業影響(鄭蕙燕,1998)。但普 遍一般學者認為,皆以三分之一倍工資率或一倍工資率的做為旅行的時間機會成 本。

(四) 樣本選擇偏誤:

TCM 推估的旅遊需求函數為所有潛在消費者的旅遊需求函數,因此實證調查的 母體應為所有潛在消費者,樣本也應從所有潛在消費者中抽出,抽樣的方式有全 體抽樣(population-wide sampling)及現場抽樣(on-site sampling),現場抽樣 存在內生分層(endogenous stratification)與截斷(truncated)的樣本選擇偏誤 全體抽樣存在設限(censored)的樣本偏誤。

在抽樣過程中,研究者只記錄有來旅遊景點的人的旅遊次數,沒有記錄沒有來 旅遊景點的人的旅遊次數及特徵,使調查的旅遊次數為截斷的。而設限發生在在 做 TCM 調查時,會有大量旅遊次數為 0 次的消費者,他們的潛在旅遊需求可能為 負的,但卻紀錄為 0 次,將使推估產生偏誤。內生分層主要發生在現場抽樣,住 在旅遊景點附近的居民或是距離景點較近的消費者,由於來的次數會相對比較遠 距離的消費者多次,在現場抽樣時,容易抽到這些樣本而產生樣本非常態分配的 偏誤。Shaw(1988)針對現場抽樣的樣本進行修正,同時修正截頭與內生分層問題,

以修正過後的機率密度函數解決現場抽樣的樣本選擇偏誤。

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 單一或多重目的旅遊:

進行旅遊的過程,消費者是特地到該旅遊景點進行遊憩,我們稱專程旅遊者 (purposeful visitors)。若該旅遊景點只是消費者旅行途中其中一項目的地,我 們稱迂迴旅遊者(meanderers)。針對後者,我們主要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直接 詢問消費者對於該特定旅遊景點佔此次旅遊的重要性及它所帶來的滿足程度在此 次旅行中佔多少比例,藉以分攤旅行成本至特定之旅行景點。二是直接將迂迴旅 遊者資料從模型推估中刪除,在最後推估旅遊景點經濟效益時再加以納入,這樣 的做法假設迂迴旅遊者與專程旅遊者具相同之效用與需求函數。

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假設行為評估法與相關實證研究

CBM(contingent behaviour method)是屬於 SP(stated preference)的方法,以假 設性的問題來描述當自然資源及環境的特徵改變,如水質改善、生態物種變多,或是旅 遊花費的成本提高之後,對於旅遊遊憩需求次數上的改變(需求線產生移動)。

CBM 的優點第一個在於其彈性很大,可以針對環境的某項條件或特徵進行假設,再 對受訪者進行詢問,對於政策制定者來說也是很好的研究方法,可以設定多種政策方案,

用來評估人們對於未來政策改變後遊憩價值與實際行為上的改變。第二個優點為簡單容 易回答,相對於同屬於 SP 方法的假設市場評價法 (CVM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建構假設的市場,並描述市場特徵後讓消費者評估該假設市場財貨的價格的方式,顯得 更為直接,因為 CVM 易受到個人特質及社會主觀意識影響,無論評斷何種非市場財貨其 願意支付的價格(WTP, Willingness To Pay)在無法充分了解該非市場財貨特性及重要 性之下,對於該非市場財貨的評價會因整體社會的一般價值而很相近,CBM 相對而言顯 得直接簡單,為假設情境之下行為偏好的改變,第三個優點在於能評估非使用價值,TCM 用於評估非市場財貨時,會顯現受訪者對於該財貨使用的偏好,因而評估其使用價值,

假設行為法則可以評估其因環境品質(非使用價值)的改變而產生行為與偏好的改變而 產生的非使用價值。

以下整理有關假設行為法應用於自然景點的實證研究,依作者、實證模型、假設方 案來進行彙整,如下表 2-4

從表可得知,大部分應用假設行為評估法的研究,其假設的方案皆與當前政策作結 合或是希望改善當地的旅遊品質(O. Ashton Morgan & William L. Huth,2011;謝奇 明與楊捷婷,2014),而進行對假設情況評估調查後,自然景點遊憩效益如何變化。評 估結果有利於相關決策者對於未來執行假設方案所帶來的政策效果進行判斷評估。

27

Englin & Cameron(1996) 美國

納華達州地區 Pamlico Sounds:

增加 25 百萬美元/年

Albemarle and Pamlico Sounds:

增加 31 百萬美元/年 O. Ashton Morgan & William L.

Huth(20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顯示性偏好與假設行為的結合

顯示性偏好(RP,Revealed Preference)和假設性偏好(SP,State Preference) 結合上有兩種方式,有 TCM 與 CVM 的結合以及 TCM 與 CBM 的結合,目的皆在於能同 時評估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與非使用價值,Shaw et al.(1999)便是利用 CVM 與 TCM 結合評估淡水河水質改善後的效益,本研究為 TCM 與 CBM 的結合,以下便針對 TCM 與 CBM 得結合進行探討。

由於上述 TCM 的限制及 CBM 的便利性,有學者嘗試將顯示性偏好(RP)和假設性 偏好(SP)結合來使用,他們將實際的旅遊需求次數資料與未來假設的旅遊需求次數 資料結合,以同一個計量模型來估計比較,而不是分別估計來比較結果,Englin 和 Cameron(1996)及 Eiswerth 等人(2000)使用將顯示性行為與假設性行為結合的旅行 成本法架構,之後 Whitehead 等人(2000)也將 RP 與 SP 的資料結合,利用縱橫面資 料來評估環境品質改變所帶來的遊憩效益改變,M .Grossmann(2011)不同於使用個 人旅遊需求函數,則是利用區域型的旅遊需求函數與 RP 及 SP 資料來進行環境品質 改變的效益評估。

將顯示性偏好行為與假設性偏好行為的資料結合,最重要的議題在於兩種型態 的資料是否符合同樣一個行為偏好結構(Huang et al.,1997),Bishop 與 Heberlein(1979)及 Brookshire et al. (1982)對顯示性偏好資料及假設性偏好資 料的實證結果進行比較差異,皆為了想測試假設性偏好資料的有效性,避免造成估 計上的偏誤。Whitehead 等人(2000)文章中也提到若想將環境品質改變前後的 RP 與 SP 資料結合(pooling)變成 pool data 前,必須檢測旅遊需求函數是否有結構性 的改變,避免造成在估計消費者剩餘上的偏誤。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 Whitehead 等人(2008)與 O. Ashton Morgan 與 William L. Huth (2011),

顯示性偏好行為與假設性偏好行為的資料結合的優點整理如下:

1. 使評估偏好的方法跳脫只以個人過往經驗來評估的方式,更可以站在歷史的經 驗來評估對未來假設行為的偏好。

2. 透過實際與假設行為偏好的資料,可以擴大樣本數量

3. 消除受訪者因假設性問題而不考慮到個人預算及擁有資源的問題 4. 用來檢測 SP 資料與 RP 資料的有效性

5. 得以了解環境改變後或不同政策方案下,市場的大小與景點拜訪次數,以及改 變前後的差異

根據上述顯示性偏好與假設行為的結合的研究與文獻回顧,本研究將以旅行成 本法(TCM)與假設行為法(CBM)結合的計量模型作為實證模型,探討假設行為下濕地 遊憩價值的變化,並預期因環境品質提升,應使七股鹽田濕地的遊憩效益提升,若 旅行成本提升的話,則應使七股鹽田濕地的遊憩效益下降。

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問卷設計與調查

本研究問卷設計與內容是由錢玉蘭老師主持的計畫「104 年到 105 年全國重要溼地 社會經濟價值評估計畫」所設計的問卷內容,本研究使用該計畫調查得到的資料來進行 研究。以下分節介紹調查地點七股溼地的背景以及問卷設計問題與問卷統計資料。

第一節 七股鹽田溼地環境與背景

一、地理位置與簡介

以水體種類來區分,七股鹽田濕地屬於鹹水濕地,不同於淡水濕地,是指未受到淡 水補助的濕地,例如:一般的礁岩潮間帶。由於受到潮汐漲退之影響,此區之生物作息 均配合潮汐時間,且能適應高鹽分的環境,部分物種能忍受長時間的乾燥狀態,以度過 退潮時的無水環境。

七股鹽田溼地位於台南市七股區及將軍區,北起將軍漁港南側,南至七股潟湖南堤,

七股鹽田溼地位於台南市七股區及將軍區,北起將軍漁港南側,南至七股潟湖南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