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創造測驗的類型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 (頁 65-69)

Wakefield (1992) 對於創造的概念,以「問題類型」、解答的「開放性或封閉性」

(openness or closed)將問題思考類型分成四類(如圖 2-15 所示),茲說明如後:

1.封閉性問題、封閉性解答

這類問題的定義和解答都是封閉性的,其問題定義明確,具有明確的假設,以 及可以經由特殊性 (specific)、清楚程序予以解決,而且,問題的解答評價有客觀的 標準。這類的問題如:7+3 = ; 8+3x = 40-50x 等。此類的問題解決要求 領域特定(domain- specific)的知識,像邏輯推理測驗就屬於這類問題的測驗,基 本上,這一類的問題並非是創造性的作業。

2.開放性問題、封閉性解答

此種問題有定義不明確的問題狀態,但有良好問題目標狀態定義,其給予的問 題狀態本質是空洞的,而目標狀態的解答卻是良好設定。頓悟性問題就屬於這一類 的問題,這種型態的問題需要受試者對問題進行假設,但是一旦假設設定,則有一 個相對建構良好的解題程序及效標評價這個解答,換句話說,問題一旦被表徵,則 於解題歷程裡要求聚斂性思考,因此,這類的問題解題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問題表徵。

3.開放性問題、開放性解答

這類的問題定義不明確,個體很難對其形成假設、解答程序的線索不多,也沒 有明確效標來決定一個解答好壞,這種問題時常出現在現實問題上,而且,要求創 造性的反應,如:詩詞的創作、作一個畫或寫小說。這種類別也包含了一般測驗中,

如:對項目的自由反應,問題及解答都是開放性的,如:受試者自己決定項目,並 予以擴散性的思考。此外,評價正確答案並沒有單一效標,這類型的問題比較涉及 擴散性思考、主觀評價等歷程。

圖 2-15 創造性問題的分類 (資料來源:Wakefield ,1992)

4.封閉性問題、開放性解答

第四種類別問題是封閉的,然而,卻是開放性的解答。如:重新設計一部車子 成為較為省油的狀態。Meyer (1983) 指出這種型態的問題有良好的初始狀態,但並 沒有定義良好的目標狀態,問題被明確定義,但是解答並沒有,擴散性思考測驗可 能就是這類型的問題。

由以上各項創造作業可知,擴散性思考作業是屬於封閉性問題及開放性解答,

據 Guilford 及 Torrance 的擴散性思考作業,可以得到「流暢力」、「獨創力」、「變通 力」及「精進力」等指標。根據林緯倫等人的研究發現,一些在「246 作業」中有 優異表現的受試者(想出新角度假設、成功解決問題)的受試者,在新編創造思考 測驗中回答的個數較少,得分較低。據他們事後的報告,他們在後一測驗也會考量 反應的適切性,而自動了排除實用性低的答案(如用竹筷子挖土),因此,個體的主

觀標準會影響擴散性思考測驗的各指標表現,而且,這是個體可意識控制的部分。

此外,因為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會受到長期記憶知識系統的影響,因此,會受 既存知識結構的限制,這是內隱認知運作部分,受試者並無法察覺及控制;因此,

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是內隱、外顯兼具的運作指標。但是,唯有精進力較受個 體主觀標準的影響,因此,是屬於純粹外顯的運作指標。

因此,擴散性思考作業除了反應了內隱的知識、認知運作功能外,亦可由外顯 意識的控制來影響產出,因此,以擴散性思考作業當作外顯及內隱認知的影響指標 是適切的。

此外,開放性問題表徵及封閉性解答類型的創造作業為頓悟性問題。其為較不 可控制的作業,頓悟為解決某個問題時,個體突然感覺到知道解答,但卻無法解釋 解答如何而來的一種歷程 ( Metcalfe, 1986a)。如:下面「九點連線問題」(見圖 2-16),

問題要求用四條線將九個點連起來,你會花費很多時間在思索解答上,但似乎都無 法符合問題的要求,以致無法得出解答,突然的,你有可能靈光一閃的得出解答。

圖 2-16 九點連線問題

這種「靈光一閃」是無法意識控制的,你也無法預測解答何時會出現。就是說,

當個體知道問題解答時,"aha"即會發生,因此,頓悟為當個體重覆嘗試解決問題 無效後,對問題情境特徵之新奇了解的獲得,接著對於問題的突然解決 (Mumford &

Whetzel, 1996)。因此,頓悟性問題是屬於「內隱」認知歷程的作業,其作業表現比

較不會受「工作記憶系統」及「後設認知系統」的外顯認知運作的影響。

研究發現,「暖感」(feeling of warmth, FOW) 的正確性與問題類型有很大的關 係。所謂的暖感,係屬於問題解決時的後設認知能力,旨在量度當個體在涉及問題 的情境中無法順利獲得解答時,其認為自己能夠正確得解的可能性;亦即,在暖感 的概念下,個體所面臨之問題情境的解答,多半需要經過創造思考歷程才能得解,

而非早已儲存於個體的大腦裡,因此,暖感可被定義為一種「個體對於問題解決歷 程中尚未獲得之解答的直覺」(Hart, 1967)。Metcalfe 指出,當問題解決可經由記憶 提取而得時 (如擴散性思考作業),則 FOW 將會是較正確的;但是,當受試者被要 求解決頓悟性問題時,則 FOW 就較不準確,因此,FOW 無法預測頓悟性問題的解 決與否。此外,Siegler 及 Stern (1998) 檢視二年級兒童算數或簡單頓悟的策略發 現情形,透過內隱與外顯的測量方式,發現兒童在無意識覺察下仍能發現解決策略,

約 90﹪兒童雖在外顯狀態下無法報告出解答,但在內隱、無法紀錄的層次上已出現 頓悟的傾向。Lockhart 與 Blackburn (1994) 認為頓悟為問題解決的成份,其涉入了 概念性觸接 (conceptual access) 的過程,頓悟則是指問題解答浮現於意識的時刻 (Dorfman et al., 1996),其之前的運作方式是內隱的認知歷程。

由上述論述可知,擴散性思考測驗是屬於「外顯」及「內隱」兼具的認知歷程 作業。因為其表現會受長期知識系統的記憶結構限制,也會受工作記憶系統、後設 認知系統等外顯認知歷程的影響。因此,如果以「內隱」方式操弄影響受試者的創 造表現,則會同時影響頓悟性問題以及擴散性思考作業;但是,如果以「外顯」方 式操弄影響受試者的創造表現,則只會影響擴散性思考作業的表現。

以下本研究就以過去的認知取向創造模式概念為基礎及融入激發與抑制、內隱 與外顯的認知歷程等概念 (見表 2-4),建構出一個以認知取向的模式,筆者稱之為「多 重結構多重處理模式」(multiple structures and multiple processes model),簡稱為 MSMP。

表 2-4 多重結構多重處理模式的新成份

議題 問題 加入新概念

知識節點的聯結強度 與 Menick (1962) 聯結層 級假設不符

以 PDP 模式出發,考量知識節 點的「激發與抑制」關係。

內隱認知 如:

1.知覺廣度的促發 2.時間觀點促發 3.正、負向情緒促發 4.動機焦點促發 外顯認知

如:

1.後設認知 2.主觀標準

過去鮮少強調 內隱、外顯的認知架構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 (頁 65-6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