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探究階段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 (頁 38-43)

產生探究模式將探究階段區分為「探究歷程」以及「產品限制」。茲說明如 後:

(1) 探究歷程

a.發現屬性 (attribute finding):系統性的搜尋前發明結構的突現特性,如一個體可 能會產生以非尋常的方式組成新奇圖像,屬性發現可以被用於探究其產生的突現屬 性。

b.概念解釋 (conceptual interpretation) :意指取得一個前發明結構及發現一個抽 象、隱喻或理論的詮釋過程。

c.功能推論 (functional inference):意指發現前發明結構的潛在用途或功能。我們 可能想像一個前發明結構的物件型式如何能被當作一個工具來使用,如將某個創造 產品當成一件傢俱或抓小偷的裝置。

d.脈絡轉換 (contextual shifting):前發明結構在不同的脈絡裡產生某事物之另類 使用方法或結構意涵的頓悟,這個歷程通常使用來克服固著效果及其它創造性發現 的障礙。

e.假設檢驗 (hypothesis testing):個體會檢驗問題解答的可行性,如:解幾何問

題時,可能會產生前發明結構,其表徵了不同解答的可能性,然後探索那些結構的 涵意,俾利解決問題。

f.搜尋限制 (searching for limitation):前發明結構也能提供頓悟,指出那些點子是 無法運作的,那些解答是不可行的。發現限制可以限制未來的搜尋及聚焦於較有用 的方向。例如:當個體產生新奇類別的範例,他們通常發現初始創造在重要層面是 被限制的,因此會去探究這些限制,因而導致更適當範例的創造。

(2) 產品限制 (product constraints)

產品限制在產生或探究階段都會發生,端視產品的要求,其涵意說明如下:

a.產品型態 (product type):在從事創造時,產品型態有可能是被限制的,如:要 求設計新的電腦,或特定創造產品要求。

b.類別 (category):產品的類別是被限制的,如:發明一個新的傢俱或新的物理理 論。

c.屬性 (features):產品的屬性也必須被限制的,如:某一裝置必須在某個尺寸大 小,或必須是可以攜帶的,像筆記型電腦的產品就必須是可以隨身攜帶的大小型式。

d.功能 (functions):創造一個產品,有可能必須有特別的功能,如:發明一噴射 機能在任何的速度狀態下飛行的功能限制。

e.成分 (component):使用在產品特別的成分限制,如:只有某個事物的部分或 某個型態的物質可以被使用。

f.資源 (resources):在執行創造點子時只有某項資源可以使用,所以,點子的可 行性必須考量這項限制。

此 外 , 產 生 探 究 模 式 主 張 功 能 是 隨 著 形 式 改 變 的 (function follows form approach),個體開始產生非特定型式及結構的想法,然後探究其為創造發明的可能 性 。 在 某 些 狀 況 下 , 這 是 比 較 有 效 的 產 生 創 造 點 子 的 方 法 , 如 : Getzels 與 Csikszentmihalyi (1976) 發現藝術家在開始創作時如沒有定義計畫,而是著重探究 或發現突出結構及型式,則其作品會被評為品質較高。

Kossly、Reiser、 Farah 及 Filegal (1983) 主張前發明結構對發明是有用的,

前發明結構為個體在實際概念化一個產品之前所使用的點子或圖像。以產生探究模 式而言,如果於初始的產生階段設定一些的限制,其可能會限制了前發明結構,而 降低創造力,因此,最好的時機為等到前發明結構形成後再予以導入限制。Finke (1990) 教導受試者使用三度空間的型態及簡單的物件去建構一個有用及實用的事 物;其中一組受試者被要求變通的使用多樣化的物件類別去建構一些物件,受試者 生產出一些創造性的反應,並評定其實用性,結果發現,當部件 (parts) 及物件類別 在開始創造活動前被隨機選擇時會創造出較多的創造性發明。另外一個實驗則要求 受試者使用物件產生形像或某形式的前發明結構,且必須是有趣及有意義的,此外,

受試者被要求隨機的選擇物件類別,但不知道最後的產品為何;當他們想像及設計 完其前發明的形式後,被要求解釋其形式的實用目標或設計。結果發現與在產生前 發明結構之前給予受試者物件類別組比較起來,這些受試者會產生較有創造性的發 明。

因此,創造性的發明產生的第一步為產生前發明結構,然後評價它的有用性。

在創造教學上,或許會使用許多的策略提升創造,然而,如果沒有策略指導,個體 可能無從創造,但是,也許指導策略中也有一些的限制,因而限定了個體的創造能 力 (Finke & Slayton, 1988)。

產生探究模式最大的貢獻在於直接探究創造力活動,及訊息在新奇情境產生認 知歷程。此外,此模式特別提出創造性產物的功能及形式的限制,為源於作業本身 或是產生過程所致,此限制也額外限定了認知歷程,讓個體在產生處理 (generative processing) 時,限定某範圍內及放棄另類的訊息 (Bink & Marsh, 2000)。

產生探究模式雖然對發明、設計等活動具有相當的解釋力。但是,像頓悟性問 題就無法解釋了,因為其未提出關於問題表徵的議題,因為頓悟性問題是否能被解 決,問題的適當表徵是相當重要的。

第三節 認知取向創造力理論的總結

一般性問題解決思考與創造性思考的屬性是不同的,當然兩者間也有相當大的 成份是重疊的,筆者根據現有的認知取向創造力理論主張,綜合出創造性與一般性 問題思考在「問題表徵」、「問題表徵的轉換」、「點子基模的轉換」、「點子產生」、「點 子評價」、「知識的影響」及「思考型態」等向度上的差異性,整理如表 2-2 所示。

首先對以上各名詞做定義,所謂問題表徵是指個體對於問題的起始狀態、目標狀態、

可能性運作及限制的建構 (Newell & Simon, 1972);問題表徵的轉換指對已形成的 問題表徵進行改變、轉換;點子基模的轉換為個體能對初始激發的知識結構、概念 進行轉換,俾脫離原來的點子基模,而激發起另類的點子基模;點子產生意指個體 經由知識節點間的聯結而生產出點子;點子評價為當點子產出後,對點子進行有用 及適切性的評價;知識的影響為過去問題相關知識對創造的影響,其包含了正、負 向的影響;而思考型態專指水平式的擴散性思考或垂直式的聚斂性思考。

表 2-2 一般性問題解決思考與創造性思考屬性之差異 區分

屬性 創造性思考 一般性問題解決

問題表徵 定義不明確 定義明確

問題表徵的轉換 問題表徵轉換 不需轉換 點子基模的轉換 點子基模轉換 不需轉換

點子產生 概念另類聯結產出 提取、規則運用

點子評價 主、客觀判斷 客觀判斷

知識的影響 正向及負向 正向

思考型態 擴散性及聚斂性思考 聚斂性思考

由表 2-2 可知,在問題表徵上,創造性的問題定義是不明確的,而一般問題思 考是定義明確的問題。在問題表徵的轉換上,創造思考重視問題表徵轉換,而一般 性的問題解決思考則不需轉換。在點子產生上,創造性思考強調概念聯結產出,而 一般性問題解決思考只是單純的知識提取,及既存規則的運用。在點子基模轉換上,

創造思考重視點子基模轉換,而一般性的問題解決思考則不需轉換。在點子的評價 上,創造性思考包含了主、客觀判斷,如:頓悟性問題有標準答案,但是,擴散性 思考作業則沒有標準答案,一般問題思考的作業型態往往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在過 去知識影響方面,創造性思考認為過去的知識對於創造有正向及負向的影響,而一 般問題思考則認為過去知識有正向的作用,如:領域特定知識的強調。在思考型態 上,創造性思考重擴散性及聚斂性思考,而一般問題思考則側重聚斂性的思考。

綜合上述有關認知取向創造力理論的回顧,及以表 2-2 的創造屬性為規準,各模 式強調的重點如表 2-3 所示。雖然前面文獻回顧將 Guilford 的擴散性思考歸類為計 量取向的創造力理論,然而,筆者認為其測量的為創造的認知歷程,因此,將其納 入本論文創新模式的考量基礎。

由表 2-3 可知,我們可以發現各創造模式都有其強調的重點,並沒有一個論述 完整的創造模式,但是,可以確定表 2-2 或 2-3 的認知歷程都是創造性認知的重要 層面,而這些認知成分將成為本論文建構創造模式的基礎,而這個模式將能夠統整 這些歷程。

雖然現有的認知取向創造模式已經提出許多創造力的關鍵認知歷程,但是,因 為近期認知科學的發展,也開展出許多概念,如:內隱、外顯的認知、後設認知及 平行分配處理模式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approach, PDP) 等,以這些概 念出發來思考創造力應有相當的啟發。此外,過去的創造理論因囿於心理學發展的 步調,許多詮釋創造歷程的概念並不周延,或者並沒有詳細運作機制的說明,如:

完形學派對固著的看法,其僅限於較表面性的描述,並沒有深入探究其認知歷程、

Mednick 的聯結層級假設也無法得到驗證。

表 2-3 認知取向創造力理論的歷程分析 Wallas (1926)

四階段論 準備 醞釀

Guilford (1959)

擴散性思考 變通力 變通力 Mednick (1962)

聯結論

遠距 聯結 Koestler (1964)

雙重連結理論 Finke et al.,(1992)

產生探究模式 產生 產生 產生 產生 探究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 (頁 38-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