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創造力的認知取向理論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 (頁 21-26)

就完整性而言,「匯合取向」的創造力理論最能兼顧所有的內容,但由於其涉及 面過大,也有難以深入的遺憾,因此,本研究側重創造力的認知層面,也企圖以過 去創造力研究的認知模式為基礎,再加入新近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養份,盼能提出更 為有效的創造力理論。創造力的認知取向主要為了解創造思考的心智表徵及歷程

(Sternberg & Lubart, 1999);並著重於創造相關之思考能力及知識等議題 (Lubart, 1994)。Finke、Ward 及 Smith (1992) 提出了研究創造力的取向,稱之為創造性認 知 (creative cognition) ,此研究主要建基於認知科學的實驗方法並試圖辨認創造性 行動、產品等的認知歷程 (cognitive processes) 與結構 (structures) 。這種創造性 認知的取向主要以傳統認知心理學及認知科學理論為研究基礎,一般認知科學的重 要議題,如:記憶、注意、心像、問題解決、知識提取等都可納入創造性認知的架 構內,俾利探究創造力歷程及結構。

過去認知取向的創造力理論相當豐富,但各理論也有其不足之處,尤其是近年 來認知科學發展相當的快速,相關創造理論卻無法融入新的認知科學概念,不過,

在筆者提出創造力模式之前,將先回顧過去研究者的認知取向創造力理論。

(一) Wallas 的四階段論

Wallas (1926) 認 為 創 造 的 歷 程 可 區 分 為 : 準 備 期 (preparation) 、 醞 釀 期 (incubation)、豁朗期 (illumination) 及驗證期 (verification) 四個階段。Wallas 的創 造力四個階段論仍然是目前一般認知及組織心理學在介紹創造力基本架構的重要理 論(Kaufmann, 2003),此創造歷程的四個階段說明如後:

1.準備階段:創造者在此一階段的主要任務,為對問題進行審慎的分析,致力於蒐 集、累積與問題有關的訊息、知識和技能,並嘗試將其組織起來俾利解決問題。

2.醞釀階段:若創造者所面臨的問題無法在準備階段得到解答,則其認知歷程將進 入醞釀階段,創造者將不再對該問題進行意識性的心理運作,或將心理運作的重心 轉至其它事件上,但在此種意識之思考運作看似中止的情況下,創造者的理念也正 在潛意識或前意識的領域自由地激盪著,而不受線性、邏輯的意識思考路徑所限,

因此,意想不到且非比尋常的成果便有可能於此階段組合成形。

3.豁朗階段:經過了長期或短期的醞釀之後,在此一頓悟的時刻中,問題的解答就 如同靈光一閃般,躍入創造者的意識層面中;換言之,創造者於此時已形成了初期 的創造成果。

4.驗證階段:在此一階段,創造者將依據自己的內在標準與相關的外在標準,來檢 驗、判斷、確認自己的見解和點子是否有價值,並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究和修正。

Wallas 的四階段理論遭到許多的批評,例如:Guilford (1950) 並不同意此四個 階段,因為其並未告知我們心智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僅限於表面的描述。Eindhoven 及 Vinacke (1952) 認為並沒有證據支持創造歷程是四個分立的階段,因為可能是共 同發生的混合歷程,且其可能還存在著個體差異。而 Ghiselin (1963) 也拒絕此創造 歷程說,而贊同一個整合的歷程。此外,支持 Wallas 的證據多來自「自陳報告」

(self-report) 的研究範式,如:訪談,以現代認知科學的研究發現訪談法具有相當大 的問題,如社會期望 (Nancanow & Brace, 2000) 或一些認知歷程是無法覺察的 (Wilson, 1985),因此,其結果令人質疑。另一方面,對於豁朗階段的解釋也存在著 神秘主義的色彩。

(二) 完形理論

完形理論在創造力的重點主要為重新知覺、知覺趨合 (perceptive closer) 及頓 悟 等現象。完形心理學主張,人類天生具有理智的詮釋機制 ,對外界的刺激主動 詮釋,而構成有意義的知覺與知識。而且,詮釋機制傾向以天生具備理智的詮釋機 制,對外界的刺激主動的詮釋,構成有意義的知覺(鄭昭明,1997,p.380)。

完形理論對創造力有以下的想法:1.複製的問題解決涉及先前經驗的再利用,

其可能會阻礙成功的問題解決;2.創造性問題解決的特點為對問題結構有所頓悟,並 且進行問題的重新建構;3.頓悟是突然發生的,一種"aha”的經驗會伴隨而來 (Ohlsson, 1984)。頓悟之所以發生,主要是因為問題解決者以新的正確角度來看情 境,就如某事物突然的被另一種方法重組,而產生新的知覺與看法 (Mayer, 1995)。

由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了解過去的經驗會影響我們對問題的詮釋,這就是不正 確的問題表徵,因此,以完形理論而言,問題是否能夠解決,正確的問題表徵相當 的關鍵。

另外一個現象為固著,完形學派認為,當個體錯誤的解釋情境,或無法看到問

題真正結構,這種無法對問題正確解釋的現象稱為固著 (Dominowski & Dallob, 1995)。其意謂當問題的表面特徵類似於先前已成功建立的方法,即使當建構的方法 不適當時,此已建立方法會單純的被重新予以使用。假如個體無法解決問題,並且 不思考新的方法,反而企圖使用不適當的老方法,則思考就會變成固著。

在固著的相關研究上,如:Duncker (1945) 給受試一根蠟燭、一盒圖釘,以及 其它的物品,要求受試者把這根蠟燭黏附在桌子旁的牆面上,Duncker 發現,受試 者會試著把蠟燭直接釘在牆上,或經採用融化它的方式,將蠟燭黏在牆上,但是,

很少受試者想到把圖釘盒釘在牆上,並把它當作燭台使用,會發生這種現象其主要 原因為受試者固著於盒子的一般性功能,因此無法將盒子的功能重新定義。

完形學派雖然提出過去知識對創造產生固著後,個體可經由重新組織概念知 識,或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事情而引發頓悟,這些想法相當具有價值,但是,其並 沒有清楚說明其運作的認知機制。

(三) 聯結論

Mednick (1962) 認為具有創造力的人會以特殊的方法來聯結事物,他們能產生 較多的聯結,尤其是遠距 (remote) 聯結的事物。依據 Mednick 的想法,創造力為 個 體 對 問 題 或 對 文 字 產 生 聯 結 之 聯 結 層 級 (associative hierarchy) 的 函 數 (function)。如圖 2-8 顯示了低創造性及高創造性個體的聯結層級的差異狀況。

由圖 2-8 可知,對單字產生的聯結,由橫軸左方的一般聯結延伸至右方的獨特 性聯結。低創造性個體,具備較陡峭的聯結層級,因此他們傾向於產出一般性的聯 結,而較少或沒有產出獨特的聯結,他們的聯結可能是僵硬及陳腐的。而高創造性 個體,則使用相對較為平坦的聯結層級,雖然他們一開始也會產出較一般性的反應,

但在圖 2-8 右邊的部分,則顯示了個體也會產出較獨特性的聯結。Mednick 進一步 的假設,較低創意者與高創意者比較起來,在創造初始時,其產生點子是較快的,

如以圖 2-8「桌子」的聯結為例,他們首先聯想出典型的二個或三個點子 (椅子、桌 布),然後,聯結的強度將快速的降低,個體很快就會反應乾涸了。而一位高創造力

的個體,其具有較平坦的聯結層級,其點子產生的速率是連續性的,然而,較為平 坦的聯結層級意指較近的聯結強度較弱,如此,個體較有可能產生出較獨特的非典 型的聯想,因此,除了可以反應出椅子、桌子外,也可以反應出木材及椅腳。(Mednick 的模式認為較一般性的反應在較早階段,而特殊性的反應則較晚反應)。

圖 2-8 Mednick 的聯結強度及斜率的概念 (資料來源:Mednick, 1962)

為了測量個體遠距聯想及評價適切性的能力,Mednick 發展了「遠距聯想測驗」

(remote associates test, RAT)。此測驗中每一題都有三個刺激字,要求受試者想另 外一字,是能與此三個刺激字都有關聯,如:rat、blue、cottage 此三個字,答案是 cheese,並以受試者的答對題數來判斷其創造力高低。

在實徵的研究上,Mednick (1962) 研究發現較高 RAT 分數者思考較有變通力,

並擁有非典型 (atypical) 的思考觀點;RAT 分數與單字聯結的數目呈現正向的相 關。在性質上,RAT 測驗是一個分析任務,分析三個給定刺激詞之眾多可能性質,

然後想出一個概念,使其最能夠聯繫三個給定刺激詞的共同性質。但是,RAT 作業 只有一個答案,依據創造力測量學派的觀點,創造性思考要求受試者盡可能產生多

因此,測量學派並不認同 RAT 的作業,而認為其是以錯誤的測驗來探討創造性思考 (何偉雲、葉錦燈,2003)。

創造力的聯結論無法解釋以下現象:1.創造性問題解決的主動及努力性的本質 (Hower, 1982) ; 2. 創 造 性 問 題 解 決 的 內 在 導 向 (Getzels & Csikszentmihalyi, 1975);3.許多問題包含了問題建構,而且,問題建構對創造相當重要 (Mumford et al., 1991),但是聯結論完全沒有提到;4.聯結論只重視概念間的聯結,但忽略了評價系 統對創造活動的重要性。此外,有些研究者以「字彙判斷作業」來探究高、低創意 者的知識節點的「聯結層級」差異 (如:Coney & Serna, 1995; 李秀瓊,1999),研 究結果與 Mednick 聯結層級的假設不一致,因此,應該還有某種獨特歷程未予以考 量。

縱然如此,由於 RAT 有著擴散性思考測驗所缺乏的客觀、快速評分的優點,目 前仍是被很多學者使用來做為創造力的測量,在國內,任純慧、陳學志、練竑初及 卓 淑 玲 (2004) 則使用中文為材料,編製中文遠距聯想量表 (Chinese Rmote Associative Test, CRAT)。

在文檔中 第一節 創造力的定義 (頁 21-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