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影響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因素

雖然許多研究顯示家長是學校教育的資源,學校應妥善安排運用,俾使 兒童受教育的品質獲得提昇。但是,不可否認仍有家長對於參與學校事務裹 足不前。Epstein(1990)即指出:「大部分的家長並未到學校參與學校活動,幾 乎少有家長以領導者的身份,直接參與校務決策」。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可分 為(一)學校因素(二)校長因素(三)教師因素(四)行政人員因素(五)家長本身的 因素(六)學校家長會因素。茲分述如下:

(一)學校因素

歐陽誾等(1990)調查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其小孩子學習活動之研究指 出,許多家長表示有意願要參與於小孩子的教育過程,而且他們也希望能獲 得更多來自學校老師之資訊與指導。但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存在有些傳統 或結構,熱心想要參與的家長不得其門而入,最多也僅能協助學校作些比較 庶務性的工作,無法參與作決定的過程,讓家長被拒絕於學校圍牆之外,而 學校也找不到熱心參與的家長。

學校的氣氛也會影響家長參與,學校氣氛係指學校給予人一種特別的感覺

,一個開放的學校氣氛讓人備受歡迎,所以會吸引家長來參與學校的活動;相 反地,一個故步自封的學校就無法吸引家長的參與(林天祐,1997b)。再者有些 學校宣稱,邀請家長參與所花的心血與所面臨的障礙,超過其所帶來的效益,

並以此為藉口而不願意讓家長參與於教學過程之中(林明地,1998a)。

(二)校長因素

Sills(1978)曾指出公立學校校長位居一個策略性的地位,在學校組織結 構中運用積極的領導與影響力,以滿足家長希望更多參與的要求,並確保類 似的要求能夠有助於學校方案品質的提升。校長比學校中的任何人都更需要 與家長維持良好的關係。他必須扮演家長參與的方案設計者、協調者,以及 氣氛塑造者的角色(Berger, 1991)。

藉由文獻探討,Goldring(1988)認為校長的態度與行為決定了家長參與學 校教育的程度,換言之,校長們決定學校家長參與的數量、強度與品質。

國外許多研究指出,校長對於家長參與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家長參與之

「類型」與「強度」(Breittle,1994; Goldring,1993)。也就長說,若一位校長強

調某類型的家長參與時,這一所學校極有可能採行這項措施而且若校長支持 的程度越高,其推行的程度(或家長實際參與的程度)就有可能越高。

因為個別學校是家長參與的起始地點,校長自然而然地成為領導者,以助 長家長的參與。校長的支持是學校家長參與推行的關鍵(Cochran & Dean,1991)

。Berninger 及 Rodriguez(1989)指出,假如家長、教師與學校想要建立一個良 好的合作關係,那麼校長必須支持並引導他們前進。沒有校長的支持,任何家 庭與學校合作的改善,將不太可能發生(Chrispeels,1991)。

國內吳璧如(1997)一項研究發現「校長對家長參與的理念越具有正向的態 度,則學校教師對家長參與的理念也越具正向的態度,而且教師對其所任職 學校的家長參與活動也越正向。」

(三)教師因素

家長與教師皆為學生的重要他人,教師乃是教育的基層推動者,而家長 對其子女的影響更是深遠。如果教師認為家長參與班級教育活動重要,則教 師將傾向於引導家長參與班級教育活動。Bandura(1997)認為影響教師如何作 為背後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師的效能感信念。Hoover-Dempsey 等人 (1987)研究指出教師效能感與出席親師會議、擔任義工、在家指導、教師知 覺到家長的支持等四項家長參與的類型有顯著的相關。

林海清(2002)指出有些觀念保守的老師,認為家長進入學校有礙教師教 學;自我意識高者自認教師是專業,認為家長不懂教育,不與家長作良善的 溝通,對家長的建議不作善意的回應。此常常造成親師間的鴻溝,一來影響 孩子學習,二來這類老師往往是最不受家長歡迎的一類;也因固執己見而缺 乏敞開心胸的雅量,以致於影響班級親師溝通的氣氛,往往造成各執己見的 誤會。

吳璧如(2003a)指出,教師在職前教育中,缺乏相當的課程與訓練,亦為 影響家長參與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教師的角度而言,增加與家長的接觸擴大 了傳統上對教師角色的要求,教師被預期須具有與家長溝通及鼓勵家長參與 子女學校教育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缺乏相關訓練可能使教師對於家長與學 校教育人員的角色產生迷思,也缺少與家長溝通、合作所需的技巧。

(四)行政人員因素

學校組織的結構是由教師、行政人員與家長的互動而成,他們有各自的需 求與感覺,絕非由組織規範能完全控制,想要營造學校的鐵三角關係,不是短 期間可以達成的,尤其是各自取得法定地位後都振振有詞(林海清,2002)。

在行政方面,因各項重要會議皆得依規定開放家長參與,在家長不同的 看法與要求情況下,常令行政人員得更費心思作說明、溝通、修正、融合原 訂計畫與行事的轉折,這過程是艱辛的。家長代表取得參與教評會與教務會 議之法定地位,對學校行政運作透明化之要求,自是不言可喻。而教師會的 成立,校務會議成為法定決策機制,學校行政的難度有愈來愈高的趨勢,花 費在溝通與協調的時間,必然愈來愈多。

許水和(2002)指出國外學者研究家長會參與校務的障礙中發現,學校行 政人員對家長會的參與影響頗巨。他們認為彼此缺乏共同理念,且因為家長 會參與決策,對自身的權益造成威脅,所以只願意給予有限的機會和途徑讓 家長會參與。

(五)家長本身的因素

國外的研究發現,家長的態度與能力(如有些家長不重視子女教育、覺 得無力感、知識不夠、或曾與學校人員有不好的接觸經驗等)、家長工作(如 不容易請假)與健康因素、以及教師與行政人員的態度、知識、與技能(例如 不知道如何邀請家長參與、覺得不會產生效益、以偏好傳統方式的參與〔如 溝通及參加活動〕,但不喜歡比較激進的參與〔如參與作決定〕)是家長參與 的障礙。(Greenwood & Kickman ,1991)

陳麗欣與鍾任琴(1997)調查「台灣地區國小家長參與校務之現況暨教師 與家長對家長參與的意見之分析與比較」時,發現教師們認為家長組織無法 發揮功能的主要原因依次為家長工作忙、家長參與意願不夠、學校人力財力 不足、家長組織不健全、家長能力不夠、學校與家長溝通不良、家長自信心 不夠、學校負責人意願不夠、地方派系介入、學校不重視、以及學校負責人 能力不足等;而家長參與校務發展之失敗因素依次為,家長工作忙、家長過 度干預校務、家長學校溝通不良、中國人傳統保守觀念、家長參與校務組織 不健全等,換言之,在這項研究中,老師們認為家長參與的障礙主要是家長 的因素所造成。

從家長的角度思考,家長個人對學校的態度,才是影響家長參與的最大 因素。家長以為本身的健康問題、工作的職責等因素,是影響參與的主要原 因,且家長對「家長參與」的概念,都存有「個人無法改變現狀,所以不需 重視」的想法(Leinch & Tangri,1988;Nakamura,1999;The National PTA,1992),

連帶影響參與意願。

趙聖秋(1998)指出「家長過於忙碌,沒有時間參與」、「教師與家長對家長 參與的理念不同」與「家長參與學校事務能力與技巧不足」是阻礙家長參與 主要的三個因素。

洪麗玲(1999)將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障礙分為:1.理念的不同;2.時間與 忙碌;3.溝通、參與能力上技巧不足;4.害怕被批評、擔心專業形象受損等人 性因素;5.法令的保障不夠;6.學校沒有提供支持的氣氛,參與方案不符家長 需求。

(六)學校家長會因素

家長會是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正式組織,但是有很多家長寧願以義工身 分進入學校協助庶務性工作,而不願加入家長會。劉毓秀(1997)研究指出:

有家長反應家長會會長、副會長、常務委員們跟校長大多是哥倆好,而且,

無論家長會或校長都沒有傾聽一般家長心聲的習慣,家長的意見無法經由任 何一方而採納,可說絲毫沒有平等參與學校教育的管道,造成家長對加入家 長會參與學校性事務的意願大大的降低。而這種學校、家長會、家長三方關 係的通態(劉毓秀,1997)使家長會要能真正落實參與校務運作,首先要作的 就是讓家長有加入家長會,並有參與學校事務的意願,有了參與的人力,家 長會才能真正動起來,否則永遠只是一個學校的邊緣性組織。

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其實是許多因素交互影響。許水和(2002)引述 Mirada 與 Milan(1990)研究九○年代新社會風氣中學校與家庭的關係,結果發 現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包括:1.學校缺乏與家長有效的溝通及關於學生家庭 的資訊;2.對家長而言,經濟的壓力及缺乏可信的訊息是降低家長參與的主 因;3.學生愈高年級,學校與家長的關係愈下降;4.當正式家長會代表與家長 群疏離時,易造成家長參與的分裂;5.儘管學校有積極的作為,學校行政人 員對家長會的態度還是有所保留;6.學校與家長會彼此的知覺及期望並非完 全正向。

民間教育改革團體也認為法令對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的保障不足,是阻礙 家長參與的重要因素(田光復,1996;余安邦,1995;薛曉華,1996;顏厥 安,199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