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種駕駛類型 ─ 機車駕駛類型分類

第五章 市區道路機車移動行為分析

5.2 機車駕駛分類 ─ 三種情境 vs. 三種駕駛類型

5.2.2 三種駕駛類型 ─ 機車駕駛類型分類

前一節提到了國內混合車流的機車駕駛特性,由於機車體積較小駕駛容易,

在市區道路中可以靈活的自由移動,因此不同的駕駛者將會產生不同的駕駛行為,

如果將所有駕駛者假設為同一種類型的駕駛,會使得某些駕駛行為無法完整呈現,

所以本節針對機車駕駛人進行類型的分類,透過駕駛人分類的方式,可以整理出 機車在國內市區道路駕駛行為的差異。首先將駕駛者的型態依據不同的冒險程度 分為三類:

 駕駛類型 A (Type A):表示冒險程度最高的駕駛者類型。此類型駕駛者行為 最激進,屬於較積極的駕駛族群。

 駕駛類型 B (Type B):表示冒險程度其次的駕駛者類型。此類型駕駛者行為 較接近一般正常駕駛者,人數也相對較多。

 駕駛類型 C (Type C):表示冒險程度最低的駕駛者類型。此類型駕駛者行為 較緩慢,屬於較保守的駕駛族群。

駕駛類型 A 的駕駛者在車陣中喜歡行駛於前方,其速度最快冒險程度最高,

在駕駛時較其他類型的駕駛者移動距離更大,對於阻擋本車的前車駕駛會選擇進 行超車的行為,但是超車的路徑較多樣化,未必會遵守交通規則,時常從最內側 禁止機車通行的車道進行超車動作,加速超越使得前方阻擋消失。

駕駛類型 C 的駕駛者則是屬於速度較緩慢的駕駛類型,其通常是老人、女 性或者輕型機車駕駛居多,駕駛時會行駛於接近最外側車道,並不受到其他機車 速度的影響,而是緩慢且平穩的在外側車道中行駛。

駕駛類型 B 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此類型的駕駛者並不會隨時都想要超車至 前方,但也不會一直安於緩慢的行駛速度,而是在混合車流的車陣中進行鑽行,

此類型的數量龐大,也是在尖峰時間車輛較多時容易在國內觀察到的特殊現象,

機車駕駛成為一群又一群的機車群,穿梭於汽車與公車的車陣之中,其移動的方 式較複雜,並非傳統的小汽車車道變換模式,而類型 A 和類型 C 的駕駛者可能 有時候會變成駕駛類型 B 的駕駛者,例如在騎機車載人的情況之下,或者趕時 間等情況。故需要將此三種類型駕駛分類,才可以歸類出符合不同類型駕駛的行 為模式。

36

37

(2) Vti

(n) = 本車過 n 秒後的行駛速度 (km/hr)

利用上述的兩項指標可以進行駕駛類型的 K-means 分群,而分群參數中的 秒數 n 可使用不同的秒數來表示車輛的移動時間。圖 5.2-3 分別將號誌週期三時 段(t = 405~605)進行不同秒數 n 的分群,各以 n = 1, 2, 3 秒的移動來進行比較分 析。由圖形結果可發現在使用 n = 1,2,3 三張圖的趨勢一致,但是 n = 3 秒的超車 情況較為明顯,故本研究將使用 n = 3 秒做為後續研究發展。

除了因為上述的超車情況更為明顯所以使用 n = 3 秒外,n 秒移動的計算需 要相對應更多的足夠秒數才可以計算距離,所以使用更高的秒數雖然超車效果會 更加明顯,但是相對的可分析資料量也會因此減少,並不是將秒數 n 一直往上加 就會更好。如圖 5.2-3 在號誌週期三的 n=1,2,3 的秒數累積出現次數,由於計算 不同秒數的距離需要有相對應的足夠資料,因此當所需要計算的 n 秒長度越長,

所能用的資料量也就會被迫減少,n=3 秒會比 n=2 秒與 n=1 秒資料量少。故在道 路攝影範圍固定的情況下,每輛機車在畫面中的秒數原本就有限,若使用 n=4 或者更高的秒數,會使得可以分群的資料量更少,故本研究使用 n=3 進行分析,

既可以從圖形看出明顯的分群族群,也可以避免資料量過少的問題。

本研究所講述的號誌週期主要是指在三十分鐘的影像畫面中,所涵蓋的九個 號誌時段,而研究所採用的資料來自於綠燈時段的車輛路段中移動軌跡,因此不 涵蓋在號誌路口的資料,號誌週期僅為時間的劃分與交叉路口資料無關。

38

Scenario 1過濾後資料 (總資料數:418) 1秒移動方式過濾後資料 (總資料數:277) 2秒移動方式過濾後資料 (總資料數:318) 3秒移動方式過濾後資料 (總資料數:364)

39

Keep minimum safety gap

(b)

Keep minimum safety gap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