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車道變換模式相關文獻 (Lane-changing Models)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2 車道變換模式相關文獻 (Lane-changing Models)

不同於加速度模式和跟車模式,車道變換模式不僅考慮後車的行為,前車亦 可能被後車所影響,因此交互關係更加複雜,故發展的時間也相對較晚。目前國 外的車道變換模式研究多以小汽車為主,且主要的研究範圍多著重於高速公路之 駕駛行為,而本研究主要針對台灣市區道路之混合車流,因此除了對於小汽車的 車道變換模式進行文獻回顧,也參考機車的車道變換模式研究。

7

2.2.1 小汽車車道變換模式

微觀車道變換模式依照研究方法可以簡單劃分成為兩類:決策結構模式 (Rule-based models)和個體選擇模式(Discrete choice-based (DCB) models)。決策結 構模式從個別駕駛者的觀點著手,考慮從目前行駛車道轉換至目標車道的眾多可 能影響原因,將駕駛者考量該原因後的決策做為一決策流程,最後判斷是否決定 變換車道。個體選擇模式使用羅吉特或者普洛比分析,選擇可能影響車道變換選 擇的變數,並且校估參數。個體選擇模式的駕駛者決策可以是二元選擇或者多選 擇,各選擇的效用將被計算出來,並且求出選擇不同車道變換的機率。使用這兩 種模式在駕駛者做出決策後,必須用接受間距(Gap acceptance models)判斷能否變 換車道,而接受間距的參數將由原始車輛資料校估求算。

8 輛延滯等市區道路特性。研究之模式如同 Yang and Koutsopoulos (1996)一樣套入 MITSIM 模擬軟體使用,並用總體交通資料比較改善程度。而此研究針對市區道 路建構微觀車流模式,但是並未考慮公車站和行人等市區道路影響因素,而模式 的績效仍待後續確認。

Sun and Elefteriadou (2012)不同於 Ahmed、Toledo、Choudhury 等人的研究方 法,對市區道路車道變換模式提出不同的情境分析模式,建構兩階段的巢式羅吉 特模式架構。將駕駛者的變換車道決策視為規劃階段,變換車道決策可以分為嘗 試或完成變換車道與未完成變換車道 2 個流程,若嘗試或完成車道變換則可用接 受間距判斷。間距是否接受並變換車道則可視為行動階段。研究方法不同於影片 拍攝的資料收集方式,而是先設定了 6 種不同的駕駛情境,並且雇用 40 位駕駛 實際開車,由駕駛身旁的觀察員紀錄駕駛的行為 (Sun and Elefteriadou, 2012),並 且藉由問卷調查的方式將駕駛者分為 4 種類型 (Sun and Elefteriadou, 2011),依據

9

(3) 合作性車道變換 (Cooperative lane change):指當後方車輛看到有車輛要變換 到該車道時,會自動放低速度讓其變換車道至前方。

作者最後整理成一決策結構模式(Rule-based models),並且將其模式套用至 ARTEMiS 交通模擬軟體中。

2.2.2 機車行為模式

Lee et al. (2009)指出機車在許多國家的市區道路混合車流佔有重要的影響力,

但是在目前的車流理論與模擬軟體中卻鮮少被提出,針對英國的汽機車混合車流 提出機車的移動行為分析。研究提出了兩個不同的時距模式:

(1) 直向時距模式 (Longitudinal headway model):將機車駕駛與前車互動避免撞 車的情況分為減速不偏移(6)與偏移避開前車(7)兩種類型,並且分別提出其最小

10 (2) 斜向與橫向時距模式 (Oblique and lateral headway model):描述機車駕駛斜向 與側向跟車時的安全間距,在這種情況下無法計算時距,因此必須建立迴歸模式。

但是此模式必須滿足一特定無異線之假設,無異線是由本車機車與斜前方車輛的 直向間距和橫向間距所計算,假設駕駛者在該線上會維持同樣滿足程度,並且考 慮跟車角度以完成模式校估。

(3) 機車車道選擇模式(Path choice model):將駕駛分為向左行駛、直行、向右行 駛三個選擇的多項羅吉特模式。不同於小汽車的行駛車道,機車駕駛並沒有明確 的車道觀念而是以虛擬車道取代,因此三種選擇效用函數所擷取之變數也和小汽 車不盡相同。原始資料收集的方式是利用影片拍攝,地點選在英國倫敦市區道路,

影片拍攝時間為 17:00-18:00,利用軟體收集影片中車輛量化資料,共 42711 筆資 料,2109 輛車。機車駕駛行為較汽車更為複雜,變數擷取除了前方車輛速度, 從 lognormal 分配;機車速度服從常態分配,但汽車並沒有;機車的加速度與減 速度較汽車變化劇烈,因為其體積較小且重量較輕。

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