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台灣市區道路,汽車和機車是用路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不同於國外的混合 車流由大型車輛和小汽車所組成,台灣的混合車流主要是以汽車和機車所構成。

台灣機車數量龐大,是全世界機車持有比例最高的國家,平均每兩人就有一台機 車。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雖然民眾更有能力購買小汽車,但是機車數量卻沒有 因此而減少。機車擁有許多難以取代的優勢,從便利性的觀點考量,在國內地狹 人稠的市區道路,機車可以鑽行於壅塞的車陣之中,避免塞車帶來的困擾,而且 在市區汽車停車位一位難求,機車的停車則相對容易許多。即使在大眾運輸方便 的台北地區,機車使用比例依然很高;而郊區大眾運輸的建設缺乏,民眾駕駛機 車則可以節省許多時間。從經濟面考量,機車的價格低廉而購買容易,在高油價 時代耗油量小負擔較輕。但是大量機車構成的混合車流亦有許多缺點,每年機車 車禍層出不窮,且機車排氣所造成的空氣汙染也造成許多環境危害。

台灣市區道路的混合車流行為模式深受機車特性所影響,汽車車道變換模式 與機車的行為模式也與國外不盡相同。過去微觀混合車流研究受限於原始資料收 集不易,但是近年來隨著影片拍攝設備不斷進步,配合數位化的資料收集軟體也 開始發展,有更多機會可以研究微觀的車流模式。建立以國內市區道路為主體的 混合車流行為模式,可以發展應用至國內開發之交通模擬軟體,並改善市區道路 模擬預測與號誌控制效能,使整體市區道路路網更加順暢。機車行為模式較汽車 更為複雜,且在市區道路變換車道不同於高速公路,還有公車等市區道路因素會 造成影響,駕駛者受到環境中更多的變數影響車道變換之決策,因此必須收集國 內的原始資料進行分析,才可以建構市區道路微觀混合車流之行為模式並且應用 與改善。

目前台灣各縣市交通單位與顧問公司都使用國外開發之交通模擬軟體,這些 交通模擬軟體主要是為了國外的車流環境所設計,將其應用至台灣市區道路無法 完全符合台灣混合車流之特性。並非全部的交通模擬軟體都有機車選項可設置,

國外交通模擬軟體之機車駕駛行為與國內機車騎士不同,因為國外機車駕駛鮮少 行駛於車縫中交織穿行;而台灣機車駕駛因應地狹人稠的特性,擁有鑽行於車縫 間或者對其他車輛快速超車等特殊的駕駛行為,且市區道路多有設置機車停等區 等特殊道路設計,直接使用國外交通模擬軟體常常會發生無法正確計算的現象。

因此需要對國內市區道路的汽機車混合車流進行駕駛特性及行為模式的研究。

2

1.2 研究目的

1. 研究國內市區道路路段中的混合車流移動行為,進行汽車與機車的微觀車流 分析,收集國內原始資料建立資料庫,瞭解台灣混合車流之特性。

2. 針對小汽車建立變換車道模式,分析影響小汽車在路段中變換車道的變數,

完成符合國內市區道路之變換車道決策模式。

3. 分析國內機車車流特性,將機車駕駛分為三種不同的對應情境,並且以影片 資料客觀將機車駕駛型態分類,完成機車駕駛分類矩陣,可以針對不同對應 關係發展合適的機車行為模式。

4. 汽機車混合車流模式可以應用至微觀模擬軟體,增加模擬的準確性以及號誌 控制的效能。

1.3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研究主要著重國內市區道路的汽機車混合車流,針對本車為汽車建立車道 變換模式與本車為機車發展分類矩陣。目前國外的車道變換模式大部分以高速公 路為主,這幾年來開始發展應用於市區道路,市區道路之組成因素較多,而本研 究則對台灣市區道路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將公車等市區特有環境影響納入研究 考量。混合車流的行為模式針對機車的發展較少,歐美國家研究之機車駕駛行為 與台灣有差異,因此本研究致力於分析台灣之機車混合車流。車流理論涵蓋範圍 廣泛,本研究主要針對車道變換模式進行建構,暫不考慮跟車模式;且研究內容 以微觀車流為主,而非巨觀與中觀車流模式,著重於駕駛人在路段中的車道變換 行為,不涵蓋機車停等區與車輛路口停等。

本研究使用個體選擇模式判斷小汽車的車道變換,個體選擇模式應用於車道 變換模式可將駕駛人在不同時點下的車道選擇計算機率,其機率會依據不同的情 境下變數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最後依據機率最高的選擇判斷本車的車道變換行為。

為了建構微觀的車流模式必須先收集足夠的量化車輛資料,將小汽車為本車個別 校估模式,並且進行各種影響車道變換的變數擷取。個體選擇模式計算車輛選擇 直行、向左行駛、向右行駛的機率,最後判斷車輛行走方向與模式預期是否符合。

機車的行為分析則是將駕駛者依照不同的車輛對應關係,分為機車為本車來對應 機車、小汽車、公車的三種對應情境,將所收集的資料點進行分類,利用分群法 將機車駕駛人分成不同類型之冒險程度,完成機車駕駛之分類矩陣。

3

1.4 研究流程

研究動機及目標

文獻回顧

影片收集與建立資料庫 研究方法與架構

機車駕駛特性分析 建立汽車變換車道模式

結論與建議 重要變數擷取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