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經由第一、二階段教學修正後,進行第三階段教學。此階段之研究對象為

五年三班學生共34位。本節就第三階段教學行動之教學成效、教學活動設計修正和教 學發現與省思做進一步的說明。

壹、教學成效

教學成效分為「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和「對於科學遊戲教學活動內容的難 易意見」共三個部分做說明。

一、學習目標 (一)單元目標

彙整三位協同觀察教師第二階段的協同觀察記錄表中「單元目標」檢核項目,結 果如下頁表4-3-1。單元目標的檢核等第多為「優」、「良」,三位協同觀察教師肯定 此階段學生單元目標的學習成效。與第二階段比較時,發現B教師在第一單元及第二 單元中「發揮小組合作,激發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單元目標,皆由「優」變 成「良」,經詢問B師後,了解B師評定為「良」的理由是:與第二階段中的學生比較,

在比例上此階段的學生在此單元目表達成的比例較差。

創造性問題解決(CPS)的教學方式可提升學習者的創造力,研究者發現學生在創造 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上,除了具有第一、二階段學生獨特的解決方式外,還提出不同於 第一、二階段學生的解決方式,顯示出學生的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此次學生提出 的不同的解決方式如下:

2.「一泡沖天」活動單元

研究者發現有兩組學生將曼陀珠剪開後放於瓶蓋上,然後再將曼陀珠到入汽水中 使其噴發(見第 65 頁圖 4-3-1);另外一組學生則是在加入曼陀珠後,利用手持吸管將 瓶口稍微蓋住,讓汽水噴出(見第 65 頁圖 4-3-2)。研究者由教師觀察記錄及錄影中可 發現其使用的原因。

能跳脫只使用實驗器材的迷思,使用手讓瓶口變小,噴得更高。

(教學觀察981120-3-2-A)

表 4-3-1 單元目標檢核表-第二階段

研:...為什麼用手持吸管按住瓶口?

學:這樣可以減少蓋瓶蓋的時間,避免汽水噴出來。

(錄影981120-3-2)

圖 4-3-1 曼陀珠剪塊放於蓋裡倒入瓶中 圖 4-3-2 手持吸管握住瓶口 (二)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彙整三位協同觀察教師第一階段的協同觀察記錄表中「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 項目,結果如下頁表 4-3-2。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等第多為「優」或「良」;但 B 師認為「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察覺有時實驗情況雖然相同,也可能 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有差異」及「相信自己常能想出好 主意來完成一件事」三項能力指標只達到「可」。藉由與教師討論中,發現「相信自 己常能想出好主意來完成一件事」此項指標得到「可」的原因為此次學生比第二階段 學生在此項能力表現上的人數少。而在「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與「察 覺有時實驗情況雖然相同,也可能因存在著未能控制的因素之影響,使得產生的結果 有差異」兩項能力指標,則是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有達成該能力,但卻沒有更 深入的探討與比較,致使 B 師評定為「可」。

研:這四項能力指標評定為「可」,是我教學上有疏忽或需要改進的地方?

B師:...指標1-3-5-3是你在教學時,強調火山爆發後會有繼續冒泡的現

象,其實可省略來回顧整個流程並為引導致接下來的任務。至於指

3-3-0-5,你都有做到讓學生發表及討論,但應可以比較學生在相

同做法下,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而指標6-3-2-2則是這一班的學生 表現與上一班的學生比較,明顯比較差... (討論981125-B)

表 4-3-2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檢核表-第三階段

二、學習興趣

(一)學生對科學課程教學活動的好惡與原因

彙整學生填寫之科學遊戲意見心得單中,有關「對科學遊戲教學活動內容的好惡 與原因」題目,結果如下表 4-3-3。從表中可看出該班學生有 32 位學生喜歡「科學遊 戲」佔 97.0%,由數據可見本研究之「科學遊戲」活動獲得該班學生的喜愛。

在學生表示「喜歡」的原因中,有 90.9%認為喜歡科學遊戲活動的原因是「能學 到許多知識」,其次為「科學遊戲的課程很有趣(84.8%)」,再者是「科學遊戲的課程有 挑戰性(75.8%)」。

表 4-3-3 學生對科學遊戲課程教學活動的好惡與原因-第三階段

你喜歡科學遊戲課程教學活動嗎?

喜歡 不喜歡

人數(%) 32(97.0) 1(3.0)

1.我本來就喜歡自然課 10(30.3)

2.科學遊戲的課程很有趣 28(84.8)

3.科學遊戲的課程有挑戰性 25(75.8)

4.能學到許多知識 30(90.9)

5.可以跟組員合作完成任務 20(60.6)

6.能獲得獎品 11(33.3)

7.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 13(39.4)

喜歡的原因

( 複選

)

8.其他 0(0.0)

1.組員不合作 1(3.0)

2.競賽的成績不好 0(0.0)

3.挑戰任務太難 1(3.0)

4.不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 0(0.0)

不喜歡的原因

( 複選

)

5.其他 1(3.0)

(二)各單元之「問題解決任務」的喜好與挑戰性感受

彙整學生填寫之科學遊戲意見心得單中,有關「問題解決任務的喜好與挑戰性感 受」題目,結果如下頁表 4-3-4。從表中可知,「一泡沖天」最受學生喜愛佔 100.0%

及最具挑戰性任務項目佔 51.5%,且沒有學生不喜歡此活動的任務。再者,學生認為

「我是柯南」是最不喜歡的任務,佔 54.5%,在喜歡的任務中佔 27.3%為最低,在最 具挑戰性任務中佔 21.2%亦是最低。

表 4-3-4 各單元之「問題解決任務」的喜好與挑戰性感受-第三階段

任務名稱(複選) 喜歡人數(%) 不喜歡人數(%) 最具挑戰性人數(%)

我的氣球比你大 11(33.3) 3(9.1) 9(27.3) 一泡沖天 33(100.0) 0(0.0) 17(51.5) 我是柯南 9(27.3) 18(54.5) 7(21.2) 由學生意見心得單中可知「一泡沖天」對學生的挑戰性最高。研究者發現在解決 任務時,學生對於如何防止氣體跑掉等進行討論且需較多時間思考,才可以使噴出的 高度更高,是學生認為具有挑戰性的原因。

曼陀珠放下去氣泡冒出的速度很快。

(心得981123-3-2) 要想的比較久而且複雜

(心得981123-3-26)

另一方面,從學生意見心得單中,得知「我是柯南」此單元不受學生喜歡比例為 54.5%,研究者從心得單中找出不受喜歡的原因:1.比較靜態沒有刺激性;2.比較不好 玩;3.任務太困難及複雜難理解。與第二階段比較發現有增多的現象,研究者在此階 段教學時就發現其中的端倪。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不耐煩及動來動去,或在心得分享 時及與大家分享此次活動在操作上與刺激性皆比第一次活動來得差。

學生覺得動手操作後,只是觀察色彩分離的現象,沒有像我的氣球比你大及 一泡沖天那樣的刺激,使得學生上課表現不佳。

(札記981113) 三、科學遊戲教學活動內容的難易意見

從學生填寫的意見心得單中,統計對科學遊戲活動困不困難意見,有 27 位表示不 困難佔 81.8%,有 6 位表示困難佔 18.2%。研究者歸納覺得任務不困難的學生意見,

多為活動過程中要有「團隊分工合作」、「用頭腦去思考」及「仔細聽老師說明、講解」, 就可以使小組達成任務。

組員分工的感覺真棒!

(心得981123-3-24) 要認真聽課就會了

(心得981123-3-14) 只要動一下頭腦就能想出來了

(心得981123-3-15)

在覺得困難的 6 位同學意見中,研究者發現有 4 位認為要動腦筋思考才會想解決 方法會有困難;1 位表示有些聽不懂而覺得困難,另 1 位則是團隊要有合作及默契,

不然會有困難。

貳、教學活動設計修正

研究者經過第一、二階段教學修正,並一階段比一階段瞭解教學重點與進度,至 始此階段教學,不僅研究者覺得順暢許多,連協同觀察教師都覺得順暢,但仍有一些 小細節需要留意。如「移動的色彩」單元中,協同教師建議在最後展示討論時,可以 讓學生在黑板畫出自己點的方式及位置,並加以討論,使學生更加了解哪種作法及顏 色能得到較好的效果。

...分組上台報告時,若能增加實驗前該組標示於粉筆上的位置、形狀及 大小的示意圖,及實驗後的結果圖,可以讓學生更加瞭解哪種方式、

顏色能得到較好的分離效果。

(教學觀察981113-3-3-C) 此外,在一泡沖天單元中,協同觀察教師也建議研究者在找出哪些材料可以讓汽 水冒泡活動中,太白粉的效果不好,可以更換其他材料或是做更深入探討,來瞭解四 種材料讓汽水冒泡的異同點。

太白粉的反應不清楚,其實可以換掉,或是再深入探討4種材料的 異同。

(教學觀察981120-3-2-B) 研究者經過三階段的教學行動,顯示三個單元的教學活動設計在實際教學上有一 定的效果。

叁、教學發現與省思

一、戶外活動學生較難掌控

研究者於「一泡沖天」單元教學時,讓學生至戶外場地操作並進行比賽,帶是戶 外的秩序往往難以掌控。因此,進行完比賽及觀察後,應該帶回班級討論、分享,不 但利於秩序控管,學生反應也比較熱烈,效果也比較好。

將學生帶回班級討論,學生反應上及秩序上都比前一班在教室外 進行討論、分享來的效果好。

(討論981125-B) 二、老師的角色是引導

從第一階段到第三階段,研究者發現自己從課程主導者轉變成引導者,由於角色 的轉變,使得學生在回答問題上或是任務解決上,能更主動去發現答案,從中獲取更 多的知識與樂趣。

學生從活動中,找尋資料完成任務,不懂的時候問老師,而我只給 建議不給答案,學生反而激發出更多的idea...

(札記 981120) 三、教師問答技巧提昇

研究者與三位協團觀察教師討論時,發現研究者已從一開始的提問趨近於固定答 案,慢慢的轉變成開放的問題;這樣的作法讓學生讓學生思考更加廣泛,也不至於都 是老師在告訴他們答案,而限制住他們的思考。

引導每一次都有進步,從一開始告知答案式的問答引導,到後來的引導 多屬於開放式的,讓學生回答的更多元。

(討論981125-B)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