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的差異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的差異分析

本節主要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高中生在 學業恆毅力上的差異情形,據以考驗研究假設三。

從表 4-4-1 平均數及標準差結果及表 4-4-2 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得知不 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有顯著差異(F=75.551,P

=0.000<0.05)。由於違反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因此進一步採用 GH 法進行事 後比較後可知,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恆毅力上以「高內在目的動 機」顯著高於「缺目的動機」、「利己/利他目的動機」以及「利己目的動機」。

「利己/利他目的動機」則顯著高於「利己目的動機」。

因此假設三:「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有顯 著差異」獲得支持。

表4-4-1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恆毅力上之現況摘要表(N=724)

群組 平均數 標準差

缺目的動機 2.74 0.96

高內在目的動機 3.59 0.55

利己/利他目的動機 3.04 0.43

利己目的動機 2.79 0.44

45

表4-4-2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恆毅力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事後比較 組間 62.417 3 20.806 75.551*** II> I, III, IV

III> IV 組內 198.277 720 .275

總和 260.694 723

註:I:「缺目的動機」;II:「高內在目的動機」;III:「利己/利他目的動機」;IV:

「利己目的動機」

*** p<.001

第五節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 自我控制力上的差異分析

本節主要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探討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高中生在 學業自我控制力上的差異情形,據以考驗研究假設四。

從表 4-5-1 平均數及標準差結果及表 4-5-2 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得知,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有顯著差異(F=

123.24,P=0.000<0.05)。由於違反變異數同質性假定。因此進一步採用 GH 法進行事後比較後可知,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以「高 內在目的動機」為最高,其次為「利己/利他目的動機」,「缺目的動機」與

「利己目的動機」則為最低。

因此假設四:「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 有顯著差異」獲得支持。

46

表4-5-1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之現況摘要表(N

=724)

群組 平均數 標準差

缺目的動機 2.24 0.69

高內在目的動機 3.30 0.56

利己/利他目的動機 2.56 0.41

利己目的動機 2.35 0.56

表4-5-2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變異來

平方和

平均 平方

F 事後比

組間 96.031 3 32.01 123.24***

II> III>

I,IV 組內 187.010 720 .26

總和 283.041 723

註:I:「缺目的動機」;II:「高內在目的動機」;III:「利己/利他目的 動機」;IV:「利己目的動機」

p<0.05

47

第六節 綜合討論

壹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學業恆毅力、學業自我控制力之現況 一、升大學目的動機

就高中生的三類升大學目的動機而言,本研究發現高中生的自我超越目 的動機(M=3.70)、自我導向目的動機(M=4.05)與外在目的動機(M=3.60)

的平均數均皆顯著高於中數 3,顯示高中生普遍具有升學目標導向的情形。其 中又以自我導向目的動機得分最高,其次為自我超越目的動機,外在目的動 機得分最低。顯示在升大學目的動機中,高中生較偏向充實自我內在,以及 個人對知識渴望的自我導向目的動機,其次才是關心社會、渴望與社會有正 向連結的自我超越目的動機。此外,雖然在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中,外在 目的動機亦為一項不可或缺之因素,但較其他兩種目的動機低,且從外在目 的動機的離散情形可知,其隨著個體的不同有較大的差異存在。綜合上述可 知,高中生將進入大學學習以充實自己且相信能從中找到內在樂趣為首要目 的,其次以與外在世界建立正向連結的「大我」以反饋社會為目的,至於名 利、娛樂等外在誘因較不為其生升大學主要目的。此結果與 Yeager(2012)

針對美國高中生所做的目的動機訪談發現高中生中以自我導向目的動機人數 比例最高(44%)有相似結果,顯示高中生在未來的生涯規劃上,以自我導向 目的動機為主的現象。

二、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

就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上的情形而言。高中生的學業 恆毅力平均數(3.07)顯著高過中數 3,顯示國內就高中生整體而言,具有對 於某項長遠目的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持續並保持熱情去完成自己所預期的結 果之恆毅力。另外,從學業自我控制力的平均數(2.64)顯著低於中數 3 可知,

高中生在學業學習上對於能夠短暫抗拒外在誘惑以及克制內在衝動上有普遍 不足的情形。綜合上述可知,高中生縱使能夠為一項長遠目標克服重重困難

48

並堅持以達成目標,卻未必能夠在現階段學習上面對短暫的外在誘惑進行有 效的抗拒或抑制其內在衝動。

貳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之現況

本研究發現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可區分為「缺目的動機」、「高 內在目的動機」、「利己/利他目的動機」以及「利己目的動機」四個群組,

且四個不同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與外在目的動機上之差異達顯著。此研究結果顯示高中生可同時具有不只一 個的目的動機,此項結果與 Yeager 等人(2012, 2014)的研究發現相符,其指 出自我超越、自我導向與外在目的動機並非相互獨立,尤其自我超越與自我 導向目的動機同時並存於個體內是常見的現象。

叄 、個人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之差異 一、年級差異

本研究發現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顯著 差異,「利己目的動機」群組中高一生顯著高於高三生;意指隨著年級的上升,

高中生的升學目的動機傾向關注自身利益(包含對本身有利的內在知識與外 在物質)的目的導向人數會相對的較少,高一生相較於高三生在升學目的動 機上會更在乎自身的利益。為何會如此?依據 Erikson(1994)在其發展理論 中所提到的觀點,青少年在自我認同的初期,可能會受幼年經驗的影響,朝 向本身認為會受到長輩認同或讚賞的目標(利己目的動機之一)方向探索,

因而相較於高三生,高一生在利己目的動機群組上有較高的比例。事實上,

此一研究結果也呼應了 Yeager 等人(2012)的研究發現,Yeager 等人指出,

即便年紀較小的青少年與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可能擁有相同程度的內在動機,

但引導青少年達成目標的過程品質大不相同,個體的目的動機型態會隨著年 齡的增長而產生品質上的變化。

49

二、性別差異

本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顯著 差異,「高內在目的動機」群組上女生顯著高於男生,「利己目的動機」群組 上男生顯著高於女生,顯示女高中生的升學目的動機傾向於升大學是為了學 習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以充實自我並且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回饋社會與世界 建立正向的連結,而男高中生傾向於升大學是為了能夠適度的充實自我內在 以及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Gilligan(1982)在女性道德發展的研究中談到,

在父權社會文化下,女性從小被教育要注重他人的需要,因此女性的道德建 立在網路性的結構關係,因此女性的道德觀點以「利他」及「犧牲」為出發點,

此論點或許能夠解釋何以高中女生在高內在目的動機群組上顯著高於男生而 在利己目的動機上低於男生的原因。此外,本研究結果也與張雅綸 (2006)研 究結果相似,該研究發現男高中生在學習動機中「自我概念」、「興趣」與「實 用價值」三項動機內涵上顯著高於女生,其中「自我概念」與「興趣」與本 研究之自我導向目的動機有相似概念,而實用價值與本研究之物質導向的外 在目的動機有相似的概念。

三、社經地位差異

本研究發現不同社經地位的高中生在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 顯著差異,「利己/利他目的動機」群組上,低社經地位的高中生顯著高於中 社經地位的高中生。這表示相較於中社經地位的高中生,低社經地位的高中 生更認為升大學是為了能夠充實自我並且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後能更進一步 回饋於社會,成為對世界有正面的影響力的人。由於 Yeager 等人(2014)的 研究探討僅止於低社經地位的高中生,並未探討其他社經地位的高中生,故 本項研究發現並無實證資料可資比對。不過,以往研究探討社會階級對於子 女價值觀的影響,指出中產階級的子女會傾向於自我導價值觀,而勞工階級 的子女會比較偏向於從眾的價值觀(聽取他人意見,外在導向)(Kohn, 1989),

50

本研究的發現與上述論點似有相悖之處,未來研究可針對此一結果進行後續 探究,釐清價值觀與升大學目的動機之間的關係。

肆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之差異

本研究發現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有顯著差 異,「高內在目的動機」群組顯著高於「缺目的動機」、「利己/利他目的動 機」以及「利己目的動機」三個群組,「利己/利他目的動機」群組顯著高於

「利己目的動機」群組。此一結果顯示,當高中生僅存在自我超越與自我導 向目的動機時,其學業恆毅力有最高的水準表現,而隨者外在目的動機的增 加,以及自我超越動機的下降(利己/利他目的動機群組),高中生的學業恆 毅力也隨之下降。由此可知,外在目的動機確實無利於學業恆毅力的發展,

「利己目的動機」群組。此一結果顯示,當高中生僅存在自我超越與自我導 向目的動機時,其學業恆毅力有最高的水準表現,而隨者外在目的動機的增 加,以及自我超越動機的下降(利己/利他目的動機群組),高中生的學業恆 毅力也隨之下降。由此可知,外在目的動機確實無利於學業恆毅力的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