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及其與學業恆毅力、學業自我控制力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及其與學業恆毅力、學業自我控制力關係之研究"

Copied!
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品華博士.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及其與學業恆毅力、 學業自我控制力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鄭伊茹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一月 I.

(2) II.

(3) 謝辭 時間匆匆,轉眼間研究所生涯已邁入尾聲。首先要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陳 品華老師,感謝老師在過程中耐心的引導與教導,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學到了 許多事,也克服了重重的挑戰,感謝品華老師細心地為我修飾潤詞,過程中滿是 感動與感激,相信沒有品華老師的協助,能夠如期完成學業或許還只是個夢想。 謝謝品華老師,能夠成為您的學生真是我的福氣!此外,也格外感謝兩位口試委員, 蔡明昌老師與陸怡琮老師,感謝您們專業與寶貴的建議,使我的論文更加完善。 另外還要感謝系上曾修過課與受過指教老師:怡琮老師、素真老師、麗麗老 師及佩真老師,感謝老師們在授課過程發揮其專業並用心的教導,使我獲得了滿 滿的學識與知識,每每在教室中都覺得的時間過得特別快,相當珍惜上課的當下, 覺得能夠進入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向老師們學習真的是相當幸福的事情。 在碩班生活的這段時間能夠在研究所課程、教育學程及工作中熬過,實在覺 得自己不容易,所幸班上有著同舟共濟、相互扶持的同學惠慧、韋奇、姿云、尚 諭、珮瑜、文平與文濱,在相互打氣與幫助下給撐過來了,許多人都說相當羨慕 我們,很少看到碩班同學感情這樣的好,能夠有這群同學一起學習,真的增添了 許多樂趣,也感謝一路上有他們的相伴;另外還特別感謝我曾經的室友惠慧與可 微,感謝他們在我寫論文的過程中遭遇困難與壓力很大的時候,給予許多心靈上 的撫慰與紓壓。 最後,感謝我最親愛的父親-鄭璋淋先生與母親-江素卿女士,感謝你們一直以 來信任我所做的決定也給予強而有力的支持,並在我最氣餒的時候給予我無限的 關懷與力量,更是在問卷處理時給予了許多的協助。還要感謝我的哥哥-介豪與姊 姊-伊晴,無論歡笑與憂愁都陪伴我暢談無際。 謹此將論文獻給我摯愛得家人、師長與朋友並與你們分享此刻的喜悅。 伊茹 2017年1月 I.

(4)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及其與學業恆毅力、學業自 我控制力關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及其與個人背景變項、學業恆毅 力、學業自我控制力的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調查樣本為高雄市及屏 東縣高中一到三年級共 724 位學生,研究工具包含升大學目的動機量表、學 業恆毅力量表及學業自我控制力量表,統計方法採用描述性統計、集群分析、 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可分為四個不同群組,不同群組的高中生在 自我越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外在目的動機上有差異。 二、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年級差異。 三、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性別差異。 四、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社經地位差異。 五、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有差異。 六、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有差異。 關鍵詞:升大學目的動機、學業恆毅力、學業自我控制力. II.

(5)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academic grit and academic self-control i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background variables, academic grit and academic self-control. The survey participants were 724 10th , 11th , and 12th grade students from Kaohsiung’s and Pingtung’s senior high schools. The instrument comprised the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Scale, the Academic Grit Scale, and the Academy Self-control Scale. By perform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luster analyses, test of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it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In estimating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profiles, a four-cluster solution was suggested to be suitable. The four clusters differed from one another on self-transcendent motive, self-oriented motive and extrinsic motive. 2. Grade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four clusters of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3.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four clusters of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4.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four clusters of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5.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academic grit were found in the four clusters of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6.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academic self-control were found in the four clusters of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Keywords: 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 academic grit, academic self-control. III.

(6) 目錄 謝辭.........................................................................................................................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錄......................................................................................................................... Ⅳ 表目次..................................................................................................................... Ⅵ 圖目次..................................................................................................................... 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升大學目的動機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學業恆毅力與相關研究 ....................................................................................12 第三節 學業自我控制力與相關研究.............................................................................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1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0 第五節 研究程序 ..........................................................................................................3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學業恆毅力、學業自我控制力之描述性分析...........34 第二節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分析 .....................................................................35 第三節 不同年級、性別及社經地位個人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 的差異分析 ...................................................................................................................40 第四節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的差異分析......................44 IV.

(7) 第五節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的差異分析 ..............45 第六節 綜合討論 ..........................................................................................................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5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52 第三節 建議 .................................................................................................................5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54 二、西文部份................................................................................................................54. 附錄 附錄一...........................................................................................................................60 附錄二...........................................................................................................................64. V.

(8) 表目次 表 3-3-1 高屏地區高中生抽樣人數統計表......................................................... 20 表 3-4-1 教育程度與職業分類表......................................................................... 21 表 3-4-2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換算表...................................................................... 22 表 3-4-3 升大學目的動機因素分析...................................................................... 24 表 3-4-4 學習恆毅力因素分析.............................................................................. 27 表 3-4-5 學業控制力因素分析............................................................................. 29 表 4-1-1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現況分析摘要表............................................. 34 表 4-1-2 高中生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現況分析摘要表..................... 35 表 4-2-1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德華法集群分析凝聚過程.............................. 36 表 4-2-2 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現況分析摘要表.................................. 37 表 4-2-3 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 機與外在目的動機上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9 表 4-2-4 四個不同外在外在群組在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外 在目的動機上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39 表 4-3-1 不同年級之高中生在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之次數及卡方考 驗分析摘要表......................................................................................................... 41 表 4-3-2 不同性別之高中生在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之次數及卡方考 驗分析摘要表......................................................................................................... 42 表 4-3-3 不同社經地位之高中生在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之次數及卡 方考驗分析摘要表................................................................................................. 43 表 4-4-1 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恆毅力上之現況摘要表.......... 44 表 4-4-2 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恆毅力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 45 表 4-5-1 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之現況摘要表.. 46 VI.

(9) 表 4-5-2 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46. VII.

(10) 圖目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18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2 圖 4-2-1 集群分析側面圖..................................................................................... 38.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每年約有 14 萬名考生報考大學學力測驗,加上其他多元的升學管道, 高中生升大學比率從民國 92 年的 69.7%至 103 年的 95.7%漸次攀升了 26 個 百分點,反映出高中生渴望進入大學,以升大學為主流的現象(教育部統計 處,2015)。然而,高中生為何要升大學?有人會說為了學習更多知識,有人 會說是為了日後謀職就業及工作上的升遷,也有人會說是為了父母的期許(保 真,1999)。顯然的,升大學的目的各自有別。. 目的(purpose),是我們生活能量的來源,它能夠幫助個體在人生中產生 意義。而意義的追尋,是人生中的首要課題,人們會本能地尋找專屬於自己 獨特的人生意義,來豐富生活並從中獲得滿足(Frankl, 1963)。目的與意義就 如同驅使個體去從事當前活動的動力源,它們建構個體的行為基礎,影響個 體選擇將以何種方式去生活(Damon, Menon, & Bronk, 2003)。以學習而言, 當我們知道所學為何時,才能夠真正使學習具有意義。學習有了目的,可以 協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未來實際應用之間搭起橋樑,透過主動思考如何能 夠將當前的學習內容運用到未來的目標之上,能提高學習的意願,亦能夠幫 助其在學習材料中尋找學習的意義,(Andrews, 2011; Damon, 2009; Leider, 2008; Yeager, Bundick, & Johnson, 2012; Yeager , Henderson, Paunesku, Walton, D’Mello, Spitzer, & Duckworth, 2014)。 學習目的(purpose for learning)是一種目標,它受到個體自我利益的可 能性以及超越自我進而影響社會的潛能所驅使。在此定義下,關注的重點並 非在目標的內容(如:當一位工程師),而是目標背後的動機(motive) (如: 幫助別人)(Yeager et al., 2012, 2014),Yeager 等人(2012)根據青少年的學 1.

(12) 習目的,將學習的內在目的動機分為兩類,一為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Self-oriented motives),指學習者將學習目的視為利己、相信能從中找到內 在樂趣或成就未來事業,認為現階段所學習到的知識能夠其符合本身的興趣、 長處,或是在學習的當下是樂在其中而所形成的一種對其本身有助益的自我 行為導向的動機(如:當一名企業主管是因為喜歡與人相處,並且認為解決 問題是很有趣的事) ;另一則為自我超越目的動機(Self-transcendent motives), 此為一種渴望與外在世界建立正向連結,超越個人的「大我」 ,想要幫助他人、 貢獻於社會或是挖掘世界上的新鮮事物所反應出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動機 (如:當醫生是為了在將來可以幫助他人)。該研究發現,青少年隨著年紀的 增長,對於自我行為的觀察與對自己的性向、興趣有了更多瞭解後,在學習 目的動機也會展現出更多的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自我超越目的動機。. Yeager 等人(2014)在研究中以低收入戶子女為對象,探討高中生升大 學的目的動機(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即以升大學為目標背後驅動高 中生就讀大學的動機,研究中區分三種不同的升大學目的動機,包括:自我 導向目的動機(如: 就讀大學是為了發揮自己的潛能) 、自我超越目的動機(如: 就讀大學是為學習更多的知識,以便將來貢獻於社會)以及外在目的動機(如: 就讀大學是為了在未來找到一份好工作),研究發現,低收入戶子女若擁有較 強烈的自我超越目的動機,更能視乏味的學習內容為有意義的事情,也更能 在學業學習中自我調整,並在進入大學後持續朝向目標邁進。該研究亦發現, 這三種目的動機與學業恆毅力(Grit)與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具有相關。 恆毅力是為達長期目標而堅忍不拔與保持熱情的毅力,可說是某種存在 於個體中非認知地為某一特定長期目標而展現的熱情。它會使個體激發強而 有力的動機,並促使個體克服重重困難與挑戰去完成自己所預期的結果 (Duckworth,. Peterson, Matthews, & Kelly, 2007; Duckworth & Quinn, 2009) 2.

(13) 強烈的恆毅力可使學生在學習中即使沒有很高的智力表現,依然能夠擁有出 色的學業成就(Duckworth, Gendler, & Gross, 2014) 。而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 指的是一種當個體面對外界刺激或誘惑而產生內在衝突時,能夠自行抑制並 調整,進而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情緒或行為衝動,以達成更具有價值性目標 的控制能力(Mischel, 2011);自我控制力不但可以預測學生的學業成績,近 期更是在一項長期追蹤的縱向研究中發現,可從孩童時的自我控制力預測其 成年後的成就(Moffitt et al., 2011)。雖然恆毅力與自我控制力皆是為某項目 標所做的努力,但其差異在於,我們因某長遠的目標展現我們的恆毅力,在 朝向長遠目標同時,個體會在現階段設定多個較小且短期可達成的目標,而 欲順利達成這些目標須倚賴個體的自我控制力,以排除周遭不相干的誘惑與 刺激(Duckworth et al., 2007; 2014)。Higgins(2005)認為,當學習者能夠將 學習內容與較大的學習目標進行調節整合時,才可真正發揮其價值所在。學 習目的,為一個長遠的目標,其背後的動機可以幫助學生在當前的學習任務 與未來生活目標中找到關聯並將賦予學習意義,進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恆毅力 及自我控制力。. 不同的目的動機對於學業恆毅力與自我控制力有不同程度的影響。Yeager 等人(2014)發現,自我超越目的動機成分較高的學生較能忍受並按部就班 的完成乏味的學習作業內容(如:反覆地做考前練習),且在學習(做作業) 時面對外在誘惑(玩遊戲),也相對於自我導向目的動機傾向高的學生,有更 高的自我控制力能力。除此之外,在另一項長期追蹤研究中亦發現,自我超 越目的動機愈高的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後,能夠在周遭環境的變動情形下, 持續堅持當初所設定之長遠目標的比率就愈高(Yeager et al., 2014)。此一而 為了長期目標能夠保持毅力,即為恆毅力的表現。. 綜合上述可知,高中生的升學目的,也就是學習目標背後的動機,可以 3.

(14) 幫助學生在當前的學習任務與未來生活目標中找到關聯並賦予學習任務意義, 關聯於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的表現,影響學習成就。然而,上述研 究皆為國外研究,目前國內並無有關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的研究,本研究 將對我國高中生升大學的目的動機進行了解。在 Yeager 等人(2014)的系列 研究中,除了偏重於探討自我導向與自我超越目的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外,在 研究中主要將三項目的動機分別獨立觀察,僅能分別獲知各種目的動機與學 業恆毅力與自我控制力的關係。事實上,Yeager 等人(2012)在研究中早已 發現,在高中生的學習中,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自我超越目的動機並存是很 常見的現象(例如:成為一名小兒科醫師不僅是因為喜愛孩子更是因為能夠 幫助他們)。在後續 Yeager 等人(2014)的研究中亦發現,自我導向目的動 機、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與外在目的動機三者之間皆存在顯著的中度相關,意 味著學生可同時擁有兩種以上的動機。此外,若欲瞭解三者與學業恆毅力、 自我控制力的關係,若採用傳統的多元迴歸分析,可能產生多元共線性問題。 因此,本研究認為有必要運用集群分析進一步分析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的 群組,藉以瞭解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的現況;並根據所歸類的目的動機群 組,進一步瞭解升大學目的動機與個人背景變項、學業恆毅力以及自我控制 力的關係。在個人背景變項上,國外研究發現學生的目的動機會因其年齡而 有差異(Yeager et al., 2012) ,不過在升大學目的動機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上 以低社經地位子女為主(Yeager et al., 2014),而以往國內研究也發現不同性 別的高中生在學習動機上有別(張雅綸,2006),本研究推測年級、性別及社 經地位皆是我國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的相關個人背景變項,將予以探討 之。. 4.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與個人背景變項(年級、性別、 社經地位) 、學業恆毅力、學業自我控制力之間的關係,具體目的有四: 一、瞭解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情形 二、瞭解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年級、性別、社經地位)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 的動機群組上的差異情形 三、瞭解不同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的差異情形 四、瞭解不同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的差異情形. 貳 、研究問題 一、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情形為何? 二、同個人背景變項(年級、性別、社經地位)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 群組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三、不同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的差異情形和為何? 四、不同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的差異情形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茲將本研究之重要名詞以概念性定義與操作性定義界定如下:. 壹 、高中生 本研究的高中生係指一百零五學年度就讀於高雄市、屏東縣公、私立高 級中學一到三年級的學生。. 5.

(16) 貳 、升大學目的動機 升大學目的動機係指以升大學為目標,在目標設立後驅動學生就讀大學 的動機。本研究所指之升大學目的動機為高中生在研究者修訂編製之「升大 學目的動機量表」所得之分數,其中包含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自我超越目的 動機以及外在目的動機三個向度,得分愈高表示該向度動機愈高,反之,得 分愈低表示該向度動機愈低。. 叁 、學業恆毅力 學業恆毅力係指學生於在學業學習上長時間的為達某長遠目標而堅忍不 拔與保持熱情的毅力。本研究所指之學業恆毅力為高中生在研究者修訂編製 之「學業恆毅力量表」所得之分數。量表包括兩個向度,分別為「對感興趣 事物的變動性」與「堅持的毅力」,得分愈高表示學業恆毅力愈高,反之,得 分愈低表示學業恆毅力愈低。. 肆 、學業自我控制力 學業自我控制力為一種當學習者面對外界刺激或誘惑產生內在衝突時能 夠自行抑制並調整,進而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情緒或行為衝動,以換得更有 價值事物的控制能力。本研究所指之學業自我控制力為高中生在研究者修訂 編製之「學業自我控制力量表」所得之分數。量表種包括兩個向度,分別為 「衝動性」與「克制性」,得分愈高表示學業自我控制力愈高,反之,得分愈 低表示學業自我控制力愈低。.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升大學目的動機與相關研究 我們都知道,當人們從事某項活動時,首先必須設立一個明確的目的, 有了明確的目的才能引導接下來的行動朝向其目的前進。然而,何以「目的」 如此重要?「目的」能夠幫助個體在人生中產生意義(Andrews, 2011; Leider, 2008; Yeager et al., 2012),意義的追尋是人生中的重要課題,人們會本能地尋 找專屬於自己獨特的人生意義來豐富生活並從中獲得滿足(Frankl, 1963) 。目 的與意義就如同驅使個體去從事當前的活動之動力源,它們不但建構了個體 的行為基礎,甚至可型塑個體選擇將以何種方式去生活(Damon et al., 2003)。 在學業學習上,明確的學習目的有助於學生在乏味的求學過程尋求意義,並 能提升學業自我調節系統(如:自我控制力等) (Andrews, 2011 ; Yeager et al., 2012)。 在台灣社會中,就讀大學是大多數高中生的共同目標。但高中生就讀大 學的目的會受到個體本身自我利益的可能性以及超越自我影響社會的潛能所 驅使,影響其學習過程中對於意義追尋的品質(Yeager et al., 2012)。根據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高中階段正是青少年發展自我認同的時期 (Erikson, 1994),Yeager 等人(2009, 2012)綜觀青少年自我認同的理論指出 青少年的疑問不外乎為「當我長大,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將其更廣泛 的來看,其概念為「我們究竟為何而活」。也就是說,青少年並不會只是被迫 去探索人生,同時也會感興趣於瞭解自己,以及未來將在社會上扮演什麼樣 的角色,而自我認同不僅能夠幫助青少年將他們所期望的目標與當前的學習 活動加以統整,進而使青少年的學習動機以未來長遠目標作為基礎來發展 (Yeager et al., 2012)。另外,Flum 與 Kaplan (2006)也認為青少年致力於 7.

(18) 追尋人生目標,有助於他們將當前的學習活動賦予意義,並且激發目標背後 的動機(motive),而這些動機可能源自於他們的天賦、技能、興趣或貢獻的 心。在學業學習上,意義可以促使學生擁有較多內在動機,並在過程中上保 有更多的堅持,也可以提升學習的效能(Yeager et al., 2014)。. 壹 、目的動機 動機(motivation) ,是指引起個體活動,使個體充滿精力並維持已引起的 活動,且具有方向性引導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82; Lee, McInerney, Liem, & Ortiga, 2010; Maehr & Meyer, 1997)。在學業學習上,動機 是引起並維持學生自發參與及致力於事學業學習活動,並驅使該學習活動前 進的意願(willingness)或慾求(disire)(陳品華,2006;張春興,1982;劉 政宏等人,2010)。綜合學者們所提出的動機理論 (目標設定理論、期望價值 理論、成就動機理論、歸因論、自我效能理論等) ,學習動機中之成分大致上 可包括價值(values) 、預期(expectancy) 、情感(affective) 、執行意志(executive volition)四個層面, 「價值」指的是學習者對特定作業之重要性、內在價值(興 趣、喜愛)、效用以及投入成本的主觀意識;「預期」指的是學習者對自己目 前能力在特定活動上成功和失敗預期的主觀意識,包含自我效能、能力信念 等。「情感」為學習者對學習任務正、負向情感的反應或對自己的感覺(包含 焦慮、自尊、自信等情感需求),「執行意志」則為驅動學生想法、堅持到底 及求善求美的意念(Eccles & Wigfield, 2000, 2002; Pintrich et al., 1990, 1993; Wigfield, 1984;劉政宏等人,2010)。 Eccles 與 Wigfield(2002)指出,儘管不同動機研究會將驅動個體行為的 原因,區分為動力來源、興趣、目標等,但無論是從哪一論點切入,不外乎 就是在探討「為了什麼而做」。有別於以往動機研究大多著眼於與學習任務直 接關連的動機面向,本研究所聚焦探討的動機,係指 Yeager 等人(2012, 2014) 8.

(19) 以「目的」(purpose)為前題所提出之「動機」(motive),本研究以「目的動 機」命名之。目的動機與學習者從事的學習任務並無直接關連,而是著重於 學習者對於究竟「為何而學的長遠目的」 。Yeager 等人(2012, 2014)指出, 目的動機是學生學業學習背後重要的動力來源,動力來源可能為一個或多個 同時存在學生個體之中,在學習過程中,它們有如一個個明確目標給予向前 的動力以及遵循之方向,引導學生學習。. 貳 、升大學目的動機內涵 Yeager 等人(2012)從青少年自我認同眾多理論中發現,處於自我認同 階段的青少年相當著重於未來的職涯目標,且即使沒有完成自我認同的青少 年也會思考未來,對未來有期許,抱持夢想,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甚至是 做一些超越個體對社會有幫助的貢獻。因此,他們從內在動機中進一步區分 出源自於目標設定為傾向個人內在興趣的「自我導向目的動機」以及源自於 目標設定為連結社會超越個人的「自我超越目的動機」,最後加上「外在目的 動機」,成為升學目標背後驅動高中生就讀大學的三種動機,也是學生對於升 大學的最終目的,而該目的亦被視作學生現階段學業學習的目的。三種目的 動機分述如下:. 一、自我導向目的動機(Self-oriented motives) 自我導向目的動機是源於內在目的而衍生的動機,指的是高中生將學習 任務視為利己的且相信能從中找到內在樂趣或造就有成的事業,且學生認為 就讀大學是因為學習到的知識能夠其符合本身的興趣、長處或是在學習的當 下是樂在其中所形成的一種對本身有助益的自我行為導向的動機。一位高自 我導向目的動機的高中生會認為讀大學是為學習更多「我」有興趣的事物, 學習是一種享受的過程,而學習的內容對於自身來說亦是相當重要的(Yeager & Bundick, 2009; Yeager et al., 2012)。 9.

(20) 二、自我超越目的動機(Self-transcendent motives) 自我超越動機同為源自於內在目的而衍生的動機,但該內在動機為超越 個人考量,是一種渴望與外在世界建立正向連結的「大我」 。當高中生就讀大 學是出自於想要幫助他人、貢獻於社會或是挖掘世界上的新鮮事物所反應出 對這個社會有幫助,此種動機即為自我超越目的動機(Yeager & Bundick, 2009; Yeager et al., 2012)。一位高自我超越目的動機的高中生會認為讀大學是為了 服務他人或伸張社會正義、實現精神實體等超越自身利益認為讀大學是為了 學得更多技能以便出了社會可以幫助他人) 。具備自我超越目的動機相較於不 具備自我超越目的動機的青少年,更能察覺本身生活中的意義;同時也擁有 較明確的人生目標以及較能夠在當前的學習任務找尋意義,為了達成自己所 設下的目標,會隨時調整自己專注於學習狀態,並且堅持不隨意改變(Yeager et al., 2012, 2014)。 三、外在目的動機(Extrinsic motives) 外在目的動機為引發高中生就讀大學背後的驅動力是來個體外部的誘因, 即欲達成的某項目的為外在的酬賞或其他外在因素(例如:升大學是為了找到 好工作) (Ryan & Deci, 2000)。對於高中生來說,取得名與利以及高成就等外 在目的動機亦相當重要,然而這些外在目的動機對高中生當前的學業活動內 容就心理層面而言卻是相當無關的。而當學生無法明白當前的學習活動與外 在的成就目標有何連結時,將影響他們的自我調節系統(Oyserman, Bybee, & Terry, 2006; Oyserman & Destin, 2010)。另外,Labaree(1997)亦認為,外在 目的動機僅幫助學生剛好達到升學的門檻或其職涯目標,並非學生精進學業 或在學習中獲得意義的必要條件(引自 Yeager 等人,2012)。如同 Yeager 與 Bundick (2009)在研究中所發現的,學生在外在學習目標導向上的得分與其 認為學業學習工作的意義程度並無顯著相關。. 10.

(21) 叁 、升大學目的動機相關研究 許多學生之所以努力學習,除了認為學習內容是他們感到有興趣之外, 也會認為這樣能夠使他們得到好的成績,內、外在目的動機並存是常見得的 現象(Harter, 1980, 198 ; 引自 Ryan & Deci, 2000)。同樣的,在高中生的學 習中,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與外在目的動機也可能並存, 學生升大學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升大學不僅是為了找到好工作,也能從中學 習到它們感興趣的事物,同時也認為所獲得的知識有助於他們未來對這個世 界產生正向的影響力(Yeager et al., 2012, 2014)。Yeager 等人(2014)的研 究中亦發現,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與外在目的動機兩兩之 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個體的自我認同發展會隨著自我行為的觀察與對自己的性向興趣有更多 的瞭解後而有所不同。因此,即便年紀較小的青少年與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可 能擁有相同的內在動機,但引導其達成目標的過程品質卻大不相同,高中生 相較國中生會展現出更多的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自我超越目的動機。由此可 知,個體的學習動機型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變化(Yeager et al., 2012)。 研究發現,同時具備自我導向與自我超越目的動機的學生較能在現階段的學 習材料以及生活中找到意義,同時在自我認同的發展上也相較於同齡者更為 成熟(Yeager et al. 2012)。 Yeager 等人(2014)在研究中以低收入戶的高中生為對象,探討高中生 升大學的目的動機。該研究發現,當學生擁有較強烈的自我超越目的動機, 無論是在自陳式量表上還是行為表現上,都有較好的學業自我調節,他們較 能夠視乏味的學習內容為有意義的事情,例如做數學作業或寫作文這樣乏味 的功課是能夠幫助達成未來目的有意義的事情之一,這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後, 也更能朝向目標持續邁進。該研究亦發現,學生的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自我 11.

(22) 超越目的動機皆能夠正向預測其學業恆毅力以及學業自我控制力,外在目的 動機則是能夠負向預測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而關於學業恆毅力與 學業自我控制力對於學習品質的影響將在下節中討論。. 第二節 學業恆毅力與相關研究 什麼因素造就成功?1900 年代早期智力理論興起時,人們將智力視為為 未來成就的重要因素,而研究亦顯示,智力確實能夠有效預測個人的未來成 就(Blackwell, Trzesniewski, & Dweck, 2007; Gottfredson, 1997)。研究指出, 智力不僅能夠測個人的學業成績,更能夠預測未來的收入、生涯潛力、工作 表現等(Bridgeman, Jenkins, & Ervin, 2000; Fergusson, Horwood, & Ridder, 2005; Kuncel, Hezlett, & Ones, 2004) 。但漸漸的學者們更進一步地想瞭解,是什麼樣 的因素讓智力相當的學生表現不同,也因此陸續開始關注在智力之外,影響 學習成就與成功的因素。研究指出,創造力、自信、自我效能與自我調節策 略皆影響學習成就(Cattell & Butcher, 1968; Lenney, 1977; Zimmerman & Martinez-Pons, 1988; Zimmerman, 2000) 。除了上述這些認知能力外,研究上也 發現,在控制智力的情形下,有多項可預測個人成就的非認知因素,包括: 剛強的性格、堅持的動力與努力、對自己能力所展現的信心、達成目標的企 圖心等 (Duckworth et al., 2007; Howe, 1999; Oden, 1947; Terman; Webb,1915); 其中 Howe(1999)強調「堅持」(perseverance)這項特質甚至比智力更決定 性地造就與生俱來的差異性;Howe 發現,這些偉大天才通常能夠不受外在事 物干擾,並展現出強烈的意志,長時間專注在他們特定的目標上前進。 Duckworth(2007)透過教學實務現場的觀察後,再根據過去的歷史文獻與實 徵研究後,提出「恆毅力」(Grit)一詞,並在控制多項認知能力後,發現恆 毅力可預測學生學習成就,並使學習成就產生差異的可能因素中一個相當關 鍵的特質,以下茲就恆毅力內涵與相關研究分述之。 12.

(23) 壹 、學業恆毅力內涵 恆毅力(Grit)指的是長時間的為達某長遠目標而堅忍不拔與保持熱情的 毅力,它可說是一種存在於個體中非認知性地為某一特定長期目標而展現的 熱情,它會使個體激發強而有力的動機,並促使我們克服重重困難與挑戰,去 完成自己所預期的結果(Duckworth et al., 2007; Duckworth & Quinn, 2009)。. Duckworth(2007)認為雖然恆毅力看似與成就需求相同,但恆毅力更強 調的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毅力,而非短時間的成就需求。恆毅力促使個體在朝 向目標過程中即便遭遇逆境、瓶頸甚至是失敗,依然能夠迎接挑戰、努力不 懈、保持熱忱;高恆毅力的人會為自己謹慎的設立一個長遠計畫,且即便沒 有得到立即性的正向回饋,他們依然能夠一路堅持到最後。學業上強烈的恆 毅力可使在學生在學習中即使沒有很高的智力表現,依然能夠擁有出色的學 業成就,這些學生將他們成就目標視為一場馬拉松賽,他們善用不輕易放棄 的恆毅力來堅持完成他們所設立的標的(Duckworth et al., 2007)。Duckworth 等人(2007, 2009)指出恆毅力的內涵包括兩個向度,一為「對感興趣事物的 一致性」另一為「堅持的毅力」。 「對感興趣事物的一致性」係指一旦目標設 立投入興趣的事物,即使後續可能出現新的想法、新鮮事物甚至是瓶頸挫折, 也不會輕易改變。「堅持的毅力」指的是為了某項目標而長年勤奮努力,即使 遇到重大挑戰或挫折也不放棄,甚至越挫越勇,是一種努力戰勝重重難關的 毅力。. 貳 、學業恆毅力相關研究 研究指出,恆毅力可預測學習表現(Duckworth et al. 2007; Duckworth, Tsukayama & Kirby, 2011; Moffitt et al., 2011) 。Duckworth 等人(2007)在研究 中指出,恆毅力與年齡以及最高教育程度有關係,並且能夠預測個體轉換工 作跑道的頻率。高恆毅力的學生學業表現相較於低恆毅力的同儕更加出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資賦優異,學習成就卻低落的學生身上發現,他 13.

(24) 們確實相較於一般學生擁有較低的學業恆毅力;高恆毅力的學童較低恆毅力 的學童學習的更加認真且學習的時間更長,相對地表現也更佳;此外,恆毅 力這項特質相較於其他特質與成就的達成有更多的相關存在。 綜合上述可知,欲達成學習目標、造就偉大成就,要能夠長時間專注在 某學習目標上,不受外在事物干擾,並展現出強烈的意志、堅持與毅力且隨 時保持熱情,而這股力量即稱作「學業恆毅力」。學業恆毅力能夠使學習者克 服重重困難與挑戰去完成自己所預期的學習結果,學業恆毅力是一種無關智 力的非認知性能力,強烈的學業恆毅力可使在學生在學習中即使沒有很高的 智力表現依然能夠擁有出色的學業成就,因為他們會為自己謹慎的設立一個 長遠計畫,而一旦目標設立,即便後續可能出現新的想法或沒有得到立即性 的正向回饋甚至是遭遇瓶頸挫折,依然能夠堅持到最後不放棄,是一項有助 於學生學業成就的特質。. 第三節 學業自我控制力與相關研究 一旦學習者有了學習目標,就必然會達成它們所設的目標嗎?Kuhl(1985) 認為目標設定與實際達成之間有仍然存在某些因素影響結果的輸出,並非早 期目標設定理論所說的,一旦目標設定就會有完成行動,其中必須靠個體的 行動控制來維持活動的進行才是關鍵,並認為行動控制可說是個體對於本身 行為的自我調整。Corno(1993)將 Kuhl 的行動控制理論套入學生的學業學 習中,由於學業學習的過程有很多干擾因素,學生需運用行動控制來確保自 己達成所設定的學習目標。欲完成首要目標,個體必須能夠對抗短暫出現的 誘惑刺激所產生的衝突,也就是說,努力朝往長遠夢想與抱負前進時,必須 能夠放棄短暫娛樂事務,意指要懂得延宕享樂。心理學家經過長時間的驗證, 普遍發現要做出暫時拒絕外在誘惑這樣的小小犧牲其實並不容易(Fishbach & 14.

(25) Shah, 2006)。當我們受到上網等娛樂事務誘惑時要如何能夠全心全意地做完 作業?要如何婉拒與朋友的社交活動,以完成自己功課上應完成的事務?許 多重要且長遠的目標難免迫使我們必須放棄其他外在事物,當這些兩難抉擇 日復一日的在上演時,每分每秒都是掙扎。Fishbach 與 Shah (2006)將這項 能夠戰勝外在誘惑阻撓朝向完成目標的過程稱之為自我控制力 (self-control)。. 壹 、學業自我控制力內涵 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是個體一個強而有力且相當有受用的心理適應 能力,當個體促進自己去契合外在環境使他們的心理狀態與環境之間取得一 個最大的平衡時,會有最大的愉悅感與健全的身心(Rothbaum, Weisz, & Snyder, 1982)。Galton(1892)定義自我控制力為一種能夠抗拒外在誘惑以及克制衝 動的能力。Duckworth、Gendler 與 Gross (2014)將學業自我控制力定義為 一種當學習者面對外界刺激或誘惑產生內在衝突時能夠自行抑制並調整,進 而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情緒或行為衝動,以換得更有價值目標的控制能力。 Tangney等人(2004)則認為自我控制力為一種能夠翻轉或改變個體內在反應, 同時能夠中斷並克制不理智行為傾向或狀態(如:衝動)的能力。高自我控 制力的人善於管理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情緒、履行承諾以及勤奮工作等, 甚至擁有更能邁向成功創造幸福的生活。. Maloney、Grawitch 與 Barber (2012)在研究中將自我控制力分為衝動 性(impulsivity)與克制性(restraint)兩項內涵,衝動性指的是一種不由自主 以及直覺或啟發的行為傾向(effortful control) ,而克制性指的是一種謹慎或有 紀律的致力於主動控制的傾向,兩系統會同時運作,並相互牽制以影響個體 的實際行為。Fishbach 和 Shah (2006)認為自我控制力能夠將阻礙目標達成 的不相干事物抵擋在外並朝目標前進,這樣的過程處理機制是相當高層次且 15.

(26) 謹慎的,且通常需要快又有效率,因此需要透過的某種程度的自我調節系統 來幫助個體使其發展成熟以避免誘惑與達成目標。Tangney(2004)等人強調 自我控制力重視個體在改變自己所表現出的運作過程,如:調整思想(如強 迫自己專注)、專換心情、克制衝動,達到最佳表現,都是自我控制力重要的 工作之一。由此觀點來看,自我控制力可在生活中產生各種正向的影響; Tangney 亦在研究中發現自我控制力與人格五大特質(Big Five)中的勤勉審 慎性(Conscientiousness)有顯著的正相關存在,而在人格五大特質中勤勉謹 慎性的內涵包括成就取向、謹慎小心、思慮週到、負責、有組織、有計畫和 勤奮,符合他們所認為高自我控制者應有的行為傾向。. 貳 、學業自我控制力相關研究 Tangney 等人(2004)根據 351 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高自 我控制力的學生比低自我控制力者擁有更高的學業成績,同時也較能在學業 上有成功表現。在 Fishbach 與 Shah(2006)的實驗研究中,在沒設下明確目 標的情形下,個體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誘惑,也就是說當個體沒有定出一個 明確目標時,較容易隨心所欲地從事其他不相干的娛樂事項,反之,建立明 確目標可以幫助個體排除外在的誘惑以達成任務(例如:只知道要運動維持 健康的人,容易受到在家看電視或吃美食等誘惑干擾而中斷,但一個有設下 限時內要達到何種運動效果的人,較能夠控制自己免於外在的誘惑刺激,並 朝目標前進)。此外,曾經有過成功控制自我內在衝突歷程經驗的人,較傾向 能夠避開誘惑事物、一心一意朝目標前進,因為他們會意識到,當他們縱容 自己享樂時將可能導致目標受損的結果。. 由上述內容可知,目標與達成目標並非必然的存在,想要達成學業目標, 學習者必須能夠抑制並調整短暫出現的誘惑刺激所產生的內在衝突,進而掌 控自己的注意力、情緒或行為衝動,以換得學習上更有價值的目標,這項過 16.

(27) 程就稱作「學業自我控制」。然而,短暫學習目標的設定,僅為學習者為了達 到一或多項更長遠目標的中繼站,若欲真正達成其最終目的,尚須仰賴學習 者的高恆毅力來實現。由此可知,學業自我控制可幫助學習者專助於當前的 學習任務,而學業恆毅力則可幫助個體在達成長遠目標前持續努力不輕易放 棄的動力。. 叁 、學業自我控制力與學業恆毅力 雖然學業自我控制力與學業恆毅力看似有著相似之處,但反觀自我控制 力為達某特定目標短時間對外在誘惑物的抗拒與克制力,恆毅力更強調的是 一種為達長遠目的所展現出「長期」的毅力堅持,且相較於自我控制力,恆 毅力更能使人們發揮其最大的能力。具有恆毅力的人不僅僅完成當前的任務, 更將視野看向一個較大的長遠標的,並花上多年的時間來達成。一個具有高 自我控制力的人未必同時擁有高恆毅力,例如一位能夠有效控制情緒、控制 飲食以及克制自己不在工作時上網的人,可能同時不斷地在改變其生涯規劃 (Duckworth et al., 2007)。Galton(1869)亦指出欲成就一項才能或嗜好並非 靠抗拒所謂暫時性的誘惑就可達成的,須同時仰賴長期的恆毅力才可實現。. 有鑑於兩者的差異,加上對於學業學習皆具有重要性,本研究欲探討針 對不同目的所引發的動機類型,分別與在長遠計畫上相當重要的學業恆毅力 以及強調欲達成階段目標需具備的自我控制力之間的關係為何。. 17.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探討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與個人背景學業恆 毅力、學業自我控制力之間的關係。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 二節為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以及第四章為研究程序。.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第一章所述之研究目的及第二章相關文獻之探討,擬定本研究有關各變 項間之關係,所建構之本研究基本架構如圖 3-1. 升大學動機群組. 背景變項. 年級 性別 社經地位. A. 學業恆毅力. 集群一 集群二. B. ˙ ˙. C. 學業自我控制 力. 圖 3-1 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架構圖中的各研究路徑,分別說明如下: A.. 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差異情形. B..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的差異情形. C..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的差異情形. 18.

(29) 第二節研究假設 假設一:高中生可依其升大學目的動機分為不同群組。 1-1 高中生依其升大學目的動機可分為不只一種群組。 1-2 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 機、外在目的動機達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其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社經地位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有顯著差異 假設四: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自我控制力上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研究對象 壹 、預試樣本 本研究以一百零五學年度就讀於高雄市與屏東縣一到三年級之高中生為 研究對象,選定高雄市公私立各一所與屏東縣公立一所,共三所高中一到三 年級學生為預試對象。發出 318 份問卷作預試,回收後為有效問卷為 301 份; 其中一、二、三年級人數分別為 76、119、106 人;公、私立學校人數分別為 180、121 人,男、女學生人數分別為 126、175。. 19.

(30) 貳 、正式施測樣本 本研究以一百零五學年度就讀於高雄市與屏東縣高級中學之學生為研究 對象,在抽樣上,先進行學校取樣,於高雄市與屏東縣分別各抽取公立高中 兩所及私立高中一所,計抽取四所公立高中及兩所私立高中,共計六所高中。 而後,於每個學校三個不同年級各抽取一班,共計抽取 18 個班級進行問卷施 測。經施測獲有效樣本 724 人,其中一、二、三年級人數分別為 215、237、 272 人(約 1:1:1);男、女學生人數分別為 333、391(約 1:1),表 3-3-2 為樣 本的分布情形。. 表 3-3-1 本研究有效樣本分佈情形 男. 女. 合計. 一年級. 96. 119. 215. 二年級. 104. 133. 237. 三年級. 133. 139. 272. 合計. 333. 391. 7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為達研究目的,研究工具有四:社經地位 量表、升大學目的動機量表、學業自我控制力量表及學習恆毅力量表,分別 說明如下:. 壹 、社經地位量表 本研究之家庭社經地位指數的是以高中生父母的職業與教育程度換算所 得,採用林生傳(2005)根據國內現況改編自 Hollingshead 之「社會地位二 因素指數」 ,將職業類別與教育程度分別區分為五個等級,將數值加乘後得社 20.

(31) 經地位指數,依數值高低又可區分成社經地位等級,並分別取得父母社經地 位等級後,以等級高者進行後續分析。其教育程度與職業分級與社經地位指 數換算如表 3-4-1 與 3-4-2。 表 3-4-1 教育程度與職業分類表 等級. 教育程度. 職業類別. 第一級. 研究所以. 高級專業人員及高級行政人員。如:立法委. (Ⅰ). 上. 員、大專校長、大專教室、醫師、法官、董事 長、資產階級。. 第二級. 大學. (Ⅱ). 專業人員與中級行政人員。如:市議員、中小 學校長與教師、軍警官、經理、畫家、作家、 記者、音樂家、負責人、郵務人員、律師、工 程師、科長. 第三級. 專科. (Ⅲ). 半專業人員及一般性公務人員。如:技術員、 委任級公務人員、科員、金融機構行員、消防 隊員、代書、警察、個人照護、保全、小資產 階級、漁、農、牧業人員。. 第四級. 高中職. (Ⅳ). 技術性工人。如:技工、水電工、司機、美髮 師、美容師、廚師、打字員、裁縫元、店員、 推銷員、自耕農、士兵、領班、建築工、勞工 階級。. 第五級 (Ⅴ). 國中以下. 半技術及非技術性工人。如:工廠工人、小販、 清潔工、雜工、臨時工、工友、僱工、服務生、 家管、無業。.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生傳(2005:49-50) 21.

(32) 表 3-4-2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換算表 教育. 教. 職. 職. 社經地. 社經. 社經地. 等級. 育. 業. 業. 位指數. 地位. 位等級. 指. 等. 指. 區分. 數. 級. 數. 界線. 5. Ⅰ. 5. Ⅰ. Ⅱ. Ⅲ. 4. Ⅳ. 3. Ⅴ. 2. 1. Ⅱ. Ⅲ. Ⅳ. Ⅴ. 4. 3. 2. 1. 5×4+. 52-5. 高社經. 5×7=55. 5. 地位. 4×4+. 41-5. 4×7=44. 1. 3×4+. 40-3. 中社經. 3×7=33. 0. 地位. 2×4+. 19-2. 低社經. 2×7=22. 9. 地位. 1×4+. 11-1. 1×7=11. 8. 資料來源:整理自林生傳林生傳(2005:49-50). 貳 、升大學目的動機量表 一、量表的修訂 本研究工具主要在瞭解高中生升大學的動機,修訂自 Yeager 等人(2014) 所編製之「升大學目的動機量表」 。原量表共分為自我超越目的動機(3 題)、 自我導向目的動機(3 題)以及外在目的動機(4 題)三個分量表,共十題。 但因考量文化上的差異,除該量表既有的題目外,研究者也訪談了 6 位高中 生以及 2 位大一新生,訪談中以開放式問題詢問學生「你認為高中生上大學的 可能目的(可能是什麼原因)為何?」,並依據學生的回答(如:家人期許、想 搬到外面住、交新朋友等)進行歸納,另增列 8 題,並於編寫完成後,送請兩 位任教於國立大學的學者專家(一位教育心理學專長、一位心理測驗專長) 22.

(33) 提供修正意見,並據以修改。經量表預試,刪除不適當的題目後,正式量表 總共 15 題,其中包括自我超越目的動機 5 題、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6 題以及外 在目的動機 4 題。 二、量表計分方式 本量表採 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方式,請受試者依實際情況,自行填答符 合情形,從「完全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 符合」、「完全符合」等五個選項中勾選,計分方式依上述選項之順序,分別 給予 1、2、3、4、5 分。各分量表之得分及代表受試者在該項動機的高低程 度,得分愈高表示動機成分愈高,反之,得分愈低表示動機成分愈低。 三、預試結果分析 預試問卷回收後,將有效問卷反應輸入電腦,以 SPSS 19 進行項目分析 與因素分析 (一)項目分析 將所有受試者的分數輸入電腦後,首先將最高分與最低分各 27%分為高、 低分組,進而求其決斷值(CR)以及總分與項目之間的相關。經檢驗後,為 求題目之適切性,第 16 題「我想要遠離家人的管束」的題目與總分相關性較 小(r=.12<.3),因此予以刪除。 (二)因素分析 1.KMO 與 Bartlett 檢定:本量表的 KMO= .95,大於 0.7,表示分析效果良好, 巴士球型檢定值 3789.32,顯著性=0.000(<0.01),顯示資料適合進行因素 分析。 2.本研究以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變異數轉軸法,進行升大學目的動機分量表 之因素萃取,因第 17、18 題因素負荷量過低予以刪除,最後以 15 個題項進 行分析,總解釋變異量為 74.21%,見表 3-4-3。. 23.

(34) (三)信度分析 刪除第16、17、18題後,其餘15個題項進行信度分析,在總量表和分量表 上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總量表為.95,分量表:自我超越目的動機 為.92、自我導向目的動機為.95、外在目的動機為.80,顯示本量表具良好之信 度,見表3-4-3。 表 3-4-3 升大學目的動機因素分析摘要表 因素 名稱 自我 超越 目的 動機. 自我 導向 目的 動機. 外在 目的 動機. 題項. 因素 負荷 量 .75. 轉軸平方負荷量 特徵值 解釋變 異量 (%) 4.33 28.83. 1. 我想要學習一些有助於我 未來可以對這個世界產生正向 影響力的事物 2. 我想要獲得技能,可以用來 .74 幫助別人 .78 3. 我想成為一位受過高等教 育、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 .83 4. 我想透過教育成為有能力 的人,未來可以扶弱濟貧 5. 我想要豐富我的學識,用來 .73 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80 4.76 6. 我想擴展我對世界的瞭解 .78 7. 我想成為一個獨立思考者 .79 8. 我想學更多自己感興趣的 事物 .81 9. 我想要不斷地學習新的事 物 .76 10. 我想精進自己的知識與技 能 .70 11. 我想發揮自己的潛能 .41 2.05 12.我想在未來找到一份好工 作 .43 13. 我想以後能賺到更多的錢 .69 14. 我想找樂子和交新朋友 .84 15. 我想離家到外面體驗獨立 的生活 總解釋變異量74.21% Cronbach’s α= .95 24. 修正的 項目總 相關 .74. Cronbach’s α .92. .76 .73 .76 .76 31.74. .80 .71 .85. .95. .80 .85. 13.64. .84 .77 .67 .64 .45. .80.

(35) (四)效度分析 1.內容效度 參考 Yeager 等人(2014)之「升大學目的動機量表」 ,以及請任教於國立 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與心理測驗學專家審閱問卷內涵及題目適切性,根據審閱 意見加以修改問卷。 2.建構效度 以因素分析建立建構效度。. 叁 、學業恆毅力量表 (一)量表編製 本研究工具主要瞭解高中生的學業恆毅力,係依據 Duckworth 與 Quinn 所 提出之恆毅力理論內涵,並參考其恆毅力量表(Duckworth & Quinn, 2009)所 編寫而成,編寫完成後,送請兩位任教於國立大學的學者專家(一位教育心 理學專長、一位心理測驗專長)提供修正意見,並據以修改。經量表預試, 刪除不適當的題目,正式量表總共 11 題,其中包括其中對感興趣事物的變動 性向度有 6 題,堅持的毅力向度有 5 題。 (二)量表計分方式 本量表採Likert五點量表計分方式,請受試者依實際情況,自行填答符合 情形,從「完全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有些不符合」、「有 些符合」、「完全符合」等五個選項中勾選,計分方式依上述選項之順序, 分別給予1、2、3、4、5分,其中量表的第1、2、3、4、5、6題為反向計分題。 量表所得分數代表受試者學業恆毅力的運用情形,得分愈高表示學業恆毅力 愈高,反之,得分愈低表示學業恆毅力愈低。. (三)分析結果 預試問卷回收後,將有效問卷反應輸入電腦,以 SPSS 19 進行項目分析 25.

(36) 與因素分析. 1.項目分析 將所有受試者的分數輸入電腦後,首先將最高分與最低分各 27%分為高、 低分組,進而求其決斷值(CR)以及總分與項目之間的相關。經檢驗後,為 求題目之適切性,第 7 題「我一旦開始了我的讀書計畫,就會盡力把它完成」 的題目與總分相關性較小(r=.27<.3),因此予以刪除。. 2.因素分析 (1)KMO 與 Bartlett 檢定:本量表的 KMO= .80,大於 0.7,表示分析效果 良好,巴士球型檢定值 1185.66,顯著性=0.000(<0.01),顯示資料適合進 行因素分析。 (2)本研究以主成分分析法,並以最大變異數轉軸法,將 11 個題項所減萃 取為兩個因素,根據各因素所涵蓋題項將之命名為「對感興趣事物的變動性」 以及「堅持的毅力」,總解釋變異量為 53.63%,見表 3-4-4。 3.信度分析 刪除第7題後,進行信度分析,其餘11個題項所建構之學習恆毅力指標, 在總量表和分量表上內部一致性係數 (Cronbach’s α) ,總量表為.78,分量表: 對 感興趣事物的變動性為.81、堅持的毅力為.77,顯示本量表具良好之信度,見 表3-4-4。. (四)效度分析 1.內容效度 根據 Duckworth 與 Quinn 所提出之恆毅力理論內涵為架構,並參考其恆 毅力量表,以及請任教於國立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與心理測驗學專家審閱問卷 內涵及題目適切性,根據審閱意見加以修改問卷。 26.

(37) 2.建構效度 以因素分析建立建構效度。 表 3-4-4 學業恆毅力因素分析摘要表 因素 名稱. 題項. 因素 負荷 量. 對感 1.在課業上,我有時會受到新 興趣 的想法和計畫所干擾,而無法. .64. 轉軸平方負荷量 特徵值 解釋變 異量 (%) 3.1. 28.28. 修正的 Cronb 項目總 ach’s α 相關 .29. .81. 事物 專心於既定的學習 的變 2.我常在設立好一個學習目標 動性 後,不久又改換成追求另一個. .77. .46. .80. .50. 4.我很難專注於一個需要好個 月才能完成的學習計畫. .77. .44. 5.我的學習興趣每年都在改變. .61. .33. 6.在課業學習上,我對於有趣 的新鮮事物通常是三分鐘熱. .67. .44. 不同的目標 3.我曾短暫著迷於某個特定的 學習想法或計畫,但很快就失 去了興趣。. 度 堅持 8.學習上的挫折不會讓我感到 的毅 氣餒 力. .41. 2.79. 25.35. .16. 9.我很勤奮學習. .85. .61. 10.我是個用功的學生 11.我曾經為了某個學習目 標,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達成. .78 .73. .56 .53. 12.我曾經克服種種挫折,完成 一項學習上的重要挑戰. .76. .52. 總解釋變異量 53.63% 內部一致性係數 α 值 .78. 27. .77.

(38) 肆 、學業自我控制力量表 (一)量表編製 本研究工具主要在瞭解高中生的學業自我控制力,係依據 Tangney(2004) 所提出之自我控制力理論內涵,並參考其自我控制力量表編寫後,送請兩位 任教於國立大學的學者專家(一位教育心理學專長、一位心理測驗專長)提 供修正意見,並據以修改。經量表預試,刪除不適當的題目後,正式量表總 共 7 題,其中包括「衝動」4 題,「克制」3 題。 (二)量表計分方式 全量表採Likert五點量表計分方式,請受試者依實際情況,自行填答符合 情形,從「完全不符合」、「有些不符合」、「有些符合有些不符合」、「有 些符合」、「完全符合」等五個選項中勾選,計分方式依上述選項之順序, 分別給予1、2、3、4、5分,其中量表的第1、2、3、4題為反向計分題。量表 所得分數代表受試者學業自我控制力的運用情形,得分愈高表示學業自我控 制力愈高,反之,得分愈低表示學業自我控制力愈低。. (三)分析結果 預試問卷回收後,將有效問卷反應輸入電腦,以 SPSS 19 進行項目分析 與因素分析 1.項目分析 將所有受試者的分數輸入電腦後,首先將最高分與最低分各 27%分為高、 低分組,進而求其決斷值(CR)以及總分與項目之間的相關。經檢驗後,為 求題目之適切性,第 5 題「有時候我會無法讓自己停止做某件事情,即使我 知道做它對課業學習是有害的」以及第 6 題「當我在課業上面臨選擇性的問 題時,經常在沒有思考的情形下就直接行動」的題目與總分相關性較小 (r=.16; r=.25),因此予以刪除。. 28.

(39) 2.因素分析 (1)KMO 與 Bartlett 檢定:本量表的 KMO= .72,大於 0.7,表示分析效果 良好,巴士球型檢定值 477.47,顯著性=0.000(<0.01),顯示資料適合進行 因素分析。 (2)本研究以主成分分析法,並以最大變異數轉軸法,將 7 個題項所減萃取 為兩個因素,根據各因素所涵蓋題項將之命名為「衝動」以及「克制」,總解 釋變異量為 58.44%,見表 3-4-5。. 表 3-4-5 學業控制力因素分析摘要表 轉軸平方負荷量 因素. 題項. 因素負. 名稱. 衝動. 特徵值. 荷量 2.36. 解釋變. 修正的. Cronb. 異量. ach’s. (%). 項目總 相關. 33.68. .42. .76. 1.我在課業學習上有一些 壞習慣很難戒除. .70. 2.我讀書很容易分心 3.娛樂事物有時會讓我無 法完成手邊的課業工作. .84 .83. .53 .56. 4.我經常因為玩樂而將學 校課業擱置一旁,並在事. .67. .51. α. 後感到後悔. 克制. 7.別人都說我在課業學習 上很有紀律. .68. 8.我在課業學習上,很能 抗拒外來誘惑. .80. .37. 9.我懂得拒絕無助於課業 學習的物,即便它們很有 趣. .75. .38. 總解釋變異量為. 1.73. 24.76. 58.44%. 內部一致性係數 α 值. 29. .72. .36. .61.

(40) 3.信度分析 刪除第5、6題後,進行信度分析,其餘7個題項所建構之學習恆毅力指標, 測得其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 ,總量表為為.72,分量表: 衝動為.76、 克制為.61,顯示本量表皆具良好之信度,見表3-4-4。. 4.效度分析 (1)內容效度 依據 Tangney(2004)等人所提出之自我控制力理論內涵為架構,並參考 其自我控制力量表,以及請任教於國立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與心理測驗學專家 審閱問卷內涵及題目適切性,根據審閱意見加以修改問卷。. (2)建構效度 以因素分析建立建構效度。.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程序分為七個階段,依序如下: 一、確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首先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然後與指導教授討論擬定研究主題。. 二、擬定研究計畫 針對研究主題,蒐集國內外相關研究論文,擬定研究架構,再據此修改研 究議題以及確定研究變項,經多次與指導教授研討下,確立研究架構,接著 將所蒐集之文獻加以分析整合後,進行研究計畫的撰寫。 三、修訂及編製工具 依據本研究目的,參考多位學者之理論及其量表進行編製後,請教育心 理學及心理測驗學專家審閱問卷內涵及題目之適切性,根據審閱意見加以修 30.

(41) 改問卷。 四、進行問卷預試 為了讓研究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抽取高雄市、屏東縣公私立高中一到 三年級的學生進行預試後,進行項目分析、因素分析與信效度分析。最後依 據分析結果塞選題目,修改問卷後完成研究工具。. 五、進行正式問卷施測 在正式問卷的施測上,本研究在抽取了高雄市及屏東縣共六所公、私立 高中後,先以電話聯繫該校,獲同意協助施測後,研究者親自到校將問卷交 予協助施測之教師並說明施測事宜。問卷施測採班級的團體施測,施測時間 約為 10-15 分鐘。 六、分析處理資料 正式問卷施測完畢後,整理登錄問卷,採用 SPS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 分析。. 七、撰寫論文 在與指導教授討論正式問卷之分析結果後,依據研究結果歸納結論,以及 提出具體建議,並在與指導教授進行議論後,加以修改內容,以完成論文。. 31.

(42) 本研究的實施流程如圖 3-2 示:. 32.

(43) 第六節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壹 、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 本研究以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量表的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 的動機及外在目的動機三個分量表得分投入分析,採兩階段法進行集群分析, 第一階段採用階層式集群分析,以華德法(Ward's method)來決定群組數目, 第二階段則利用 K 平均數法(K-means method)來進行分群,以瞭解高中生 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分群情形。. 貳 、百分比同質性考驗 以百分比同質性考驗研究假設一,以分析不同性別、年級及社經地位個 人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不同動機群組上的差異情形,考驗假設包括: 1-1 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年級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社經地位的高中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有顯著差異. 叁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研究假設二、研究假設三,以瞭解不同升大學 目的動機群組的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上的差異情形,若 差異考驗達.05顯著水準,則進一步採用Scheffe法進行事後比較,比較各組之 間的差異情形。. 33.

(4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學業恆毅力、學業 自我控制力之描述性分析 本節針對高中一到三年級學生在升大學目的動機、學業恆毅力、學業自 我控制力的得分進行描述統計分析,結果敘述如下。. 壹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之描述性分析 高中生在三項升大學目的動機(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 外在目的動機)的平均數集標準差如表 4-1-1 所示。就集中情形而言,以自我 導向目的動機得分最高(M=4.05),其次為自我超越目的動機(M=3.70), 外在目的動機得分最低(M=3.60),且三種目的動機的平均數皆顯著高於中 數 3(t=29.31,p<0.05;t=18.24,p<0.05;t=13.80,p<0.05),表示高中生在自 我導向目的動機上具有高度的平均水準,在自我超越目的動機和外在目的動 機上,皆具有中度偏高的平均水準。就離散情形而言,以外在目的動機之離 散程度最高(SD=1.12) ,其次為自我超越目的動機(0.97) ,自我導向離散程 度最低(M=0.89)。. 表 4-1-1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現況分析摘要表(N=724) 題平均數. 題標準差. 自我超越目的動機. 3.70. 1.04. 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4.05. 0.96. 外在目的動機. 3.60. 1.17. 34.

(45) 貳 、高中生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之描述分析 高中生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的平均數集標準差如表 4-1-2 所示。 就集中情形而言,高中生的學業恆毅力平均數為 3.07,顯著高於中數 3(t=3.26, p<0.05),代表高中生在學業恆毅力上具有中度以上的平均水準。另外學業自 我控制力之平均數為 2.64,顯著低於中數 3(t=-15.34,p<0.05),代表高中生在 學業自我控制力上具有中度偏低的平均水準。. 表 4-1-2 高中生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現況分析摘要表(N=724) 題平均數. 題標準差. 學業恆毅力. 3.07. 0.60. 學業自我控制力. 2.64. 0.63. 第二節 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分析 本節主要以集群分析探討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的結果,據以考驗 研究假設一。 究以升大學目的動機量表的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外 在目的動機三個分量表投入分析,為確認集群數,本研究於第一階段採用階 層式集群分析,並以華德法(Ward's method)來決定群組數目,分析結果在 集聚第720步驟時,距離係數值由592.327遽增為992.628,如表4-2-1,由此可 知欲將四個集群合併為三個集群時最費力,因此本研究以四個集群數作為分 組數目。第二階段則運用K平均數法(K-means method)來進行分群,以瞭解 高中生之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分群情形。. 35.

(46) 表4-2-1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德華法集群分析凝聚過程 組合集群. 階段. 係數. 先出現的階段集. 下一. 群. 階段. 集群. 集群. 集群. 集群. 1. 2. 1. 2. 414. 723. .000. 0. 0. 351. 715. 13. 121. 303.876. 710. 690. 718. 716. 1. 32. 334.233. 711. 693. 720. 717. 3. 7. 364.859. 707. 714. 719. 718. 13. 16. 422.820. 715. 705. 722. 719. 3. 18. 489.863. 717. 702. 721. 720. 1. 24. 592.327. 716. 713. 721. 721. 1. 3. 992.628. 720. 719. 722. 722. 1. 13. 1402.711. 721. 718. 723. 723. 1. 2. 2169.000. 722. 712. 0. 1 • • •. 壹 、高中生之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分群結果 究透過集群分析確定四個群組後,為命名個群組,將四個集群在自我超 越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及外在目的動機三項上的得分進行高中低分組劃 分。以五點量表之類別定義劃分為三個切截點,則題平均數低於 3 分為低分 組, 4 分(含)以上為高分組,介於 3 分(含)至四分為中分組。 根據上述準則,全部 724 位高中生可以區分為四個群組。首先為自我超越 36.

(47) 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以及外在目的動機三項題平均數皆落在低分組 的第一類群組,命名為「缺目的動機」 ,共有高中生 61 人,佔全體人數 8.4%。 第二類群組為高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與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低外在目的動機組,命名為「高內在目的動機」,共有高中生 158 人,佔全體 人數 21.8%。第三類群組為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以及外在目 的動機三項皆落在高分組,命名為「利己/利他目的動機」,共有高中生 332 人,佔全體人數 45.9%。最後則為低自我超越目的動機、中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與高外在目的動機組,命名為「利己目的動機」,共有高中生 172 人,佔全體 人數 23.9%。此四個群組的結果如表 4-2-2 與圖 4-2-1 所示。. 表4-2-2四個不同升大學目的動機群組現況分析摘要表 群組. 缺目的動機. 高內在目的動機. 利己/利他目的. 人數. 自我超越目的. 自我導向目. 外在目. (百分比). 動機. 的動機. 的動機. 61. 題平均數. 1.51. 1.65. 1.50. (8.4%). 題標準差. 0.52. 0.65. 0.47. 158. 題平均數. 4.20. 4.43. 2.22. (21.8%). 題標準差. 0.55. 0.49. 0.49. 332. 題平均數. 4.32. 4.56. 4.41. (45.9%). 題標準差. 0.45. 0.40. 0.44. 173. 題平均數. 2.84. 3.55. 4.05. (23.9%). 題標準差. 0.61. 0.51. 0.57. 動機. 利己目的動機. 37.

(48) 5. 4.5 4 3.5. 缺目的動機 高內在目的動機. 3. 利己/利他目的動機 2.5. 利己目的動機. 2 1.5 1. 自我超越目的動機 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外在目的動機. 圖4-2-1 集群分析側面圖. 綜合上述,具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以及外在目的動機三 個升大學目的動機變項將高中生區分為「缺目的動機」、「高內在目的動機」、 「利己/利他目的動機」以及「利己目的動機」四個群組,其中人比例以「利 己/利他目的動機」最高(45.9%),其次為「利己目的動機」(23.9%),接 著為「高內在目的動機」(21.8%),最後以「缺目的動機」為最低(8.4%)。 因此,假設1-1 「高中生依其升大學目的動機可分為不只一種群組」獲得支持。. 貳、升大學目的動機四個群組在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與 外在目的動機上的差異情形 4-2-3 的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結果得知,升大學目的動機四個群組在 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外在目的動機上具有顯著差異(Λ= 0.033,p<0.001)。進一步進行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發現自我超越目的動機(F =729.67,p<0.017)、自我導向目的動機(F=748.35,p<0.017)與外在目的 動機(F=1162.56,p<0.017)上均有顯著差異。由於自我超越目的動機(F=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In studying habits, 72.2 percent of the subjects attended cram schools befor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y went to cram schools two to four times a week.. After entering seni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In addition, the way that students deal with homework is differen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sed to handwriting, while college student are asked to typing. Moreover, thought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measure human foot volume using 3D scanning range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ot length, width, height and ankle circumferenc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