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台灣每年約有 14 萬名考生報考大學學力測驗,加上其他多元的升學管道,

高中生升大學比率從民國 92 年的 69.7%至 103 年的 95.7%漸次攀升了 26 個 百分點,反映出高中生渴望進入大學,以升大學為主流的現象(教育部統計 處,2015)。然而,高中生為何要升大學?有人會說為了學習更多知識,有人 會說是為了日後謀職就業及工作上的升遷,也有人會說是為了父母的期許(保 真,1999)。顯然的,升大學的目的各自有別。

目的(purpose),是我們生活能量的來源,它能夠幫助個體在人生中產生 意義。而意義的追尋,是人生中的首要課題,人們會本能地尋找專屬於自己 獨特的人生意義,來豐富生活並從中獲得滿足(Frankl, 1963)。目的與意義就 如同驅使個體去從事當前活動的動力源,它們建構個體的行為基礎,影響個 體選擇將以何種方式去生活(Damon, Menon, & Bronk, 2003)。以學習而言,

當我們知道所學為何時,才能夠真正使學習具有意義。學習有了目的,可以 協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未來實際應用之間搭起橋樑,透過主動思考如何能 夠將當前的學習內容運用到未來的目標之上,能提高學習的意願,亦能夠幫 助其在學習材料中尋找學習的意義,(Andrews, 2011; Damon, 2009; Leider, 2008; Yeager, Bundick, & Johnson, 2012; Yeager , Henderson, Paunesku, Walton, D’Mello, Spitzer, & Duckworth, 2014)。

學習目的(purpose for learning)是一種目標,它受到個體自我利益的可 能性以及超越自我進而影響社會的潛能所驅使。在此定義下,關注的重點並 非在目標的內容(如:當一位工程師),而是目標背後的動機(motive)(如:

幫助別人)(Yeager et al., 2012, 2014),Yeager 等人(2012)根據青少年的學

2

習目的,將學習的內在目的動機分為兩類,一為自我導向目的動機

(Self-oriented motives),指學習者將學習目的視為利己、相信能從中找到內 在樂趣或成就未來事業,認為現階段所學習到的知識能夠其符合本身的興趣、

長處,或是在學習的當下是樂在其中而所形成的一種對其本身有助益的自我 行為導向的動機(如:當一名企業主管是因為喜歡與人相處,並且認為解決 問題是很有趣的事);另一則為自我超越目的動機(Self-transcendent motives),

此為一種渴望與外在世界建立正向連結,超越個人的「大我」,想要幫助他人、

貢獻於社會或是挖掘世界上的新鮮事物所反應出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動機

(如:當醫生是為了在將來可以幫助他人)。該研究發現,青少年隨著年紀的 增長,對於自我行為的觀察與對自己的性向、興趣有了更多瞭解後,在學習 目的動機也會展現出更多的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自我超越目的動機。

Yeager 等人(2014)在研究中以低收入戶子女為對象,探討高中生升大 學的目的動機(Motives for going to college)—即以升大學為目標背後驅動高 中生就讀大學的動機,研究中區分三種不同的升大學目的動機,包括:自我 導向目的動機(如: 就讀大學是為了發揮自己的潛能)、自我超越目的動機(如:

就讀大學是為學習更多的知識,以便將來貢獻於社會)以及外在目的動機(如:

就讀大學是為了在未來找到一份好工作),研究發現,低收入戶子女若擁有較 強烈的自我超越目的動機,更能視乏味的學習內容為有意義的事情,也更能 在學業學習中自我調整,並在進入大學後持續朝向目標邁進。該研究亦發現,

這三種目的動機與學業恆毅力(Grit)與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具有相關。

恆毅力是為達長期目標而堅忍不拔與保持熱情的毅力,可說是某種存在 於個體中非認知地為某一特定長期目標而展現的熱情。它會使個體激發強而 有力的動機,並促使個體克服重重困難與挑戰去完成自己所預期的結果

(Duckworth, Peterson, Matthews, & Kelly, 2007; Duckworth & Quinn, 2009)

3

強烈的恆毅力可使學生在學習中即使沒有很高的智力表現,依然能夠擁有出 色的學業成就(Duckworth, Gendler, & Gross, 2014)。而自我控制力(self-control)

指的是一種當個體面對外界刺激或誘惑而產生內在衝突時,能夠自行抑制並 調整,進而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情緒或行為衝動,以達成更具有價值性目標 的控制能力(Mischel, 2011);自我控制力不但可以預測學生的學業成績,近 期更是在一項長期追蹤的縱向研究中發現,可從孩童時的自我控制力預測其 成年後的成就(Moffitt et al., 2011)。雖然恆毅力與自我控制力皆是為某項目 標所做的努力,但其差異在於,我們因某長遠的目標展現我們的恆毅力,在 朝向長遠目標同時,個體會在現階段設定多個較小且短期可達成的目標,而 欲順利達成這些目標須倚賴個體的自我控制力,以排除周遭不相干的誘惑與 刺激(Duckworth et al., 2007; 2014)。Higgins(2005)認為,當學習者能夠將 學習內容與較大的學習目標進行調節整合時,才可真正發揮其價值所在。學 習目的,為一個長遠的目標,其背後的動機可以幫助學生在當前的學習任務 與未來生活目標中找到關聯並將賦予學習意義,進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恆毅力 及自我控制力。

不同的目的動機對於學業恆毅力與自我控制力有不同程度的影響。Yeager 等人(2014)發現,自我超越目的動機成分較高的學生較能忍受並按部就班 的完成乏味的學習作業內容(如:反覆地做考前練習),且在學習(做作業)

時面對外在誘惑(玩遊戲),也相對於自我導向目的動機傾向高的學生,有更 高的自我控制力能力。除此之外,在另一項長期追蹤研究中亦發現,自我超 越目的動機愈高的高中生,在進入大學後,能夠在周遭環境的變動情形下,

持續堅持當初所設定之長遠目標的比率就愈高(Yeager et al., 2014)。此一而 為了長期目標能夠保持毅力,即為恆毅力的表現。

綜合上述可知,高中生的升學目的,也就是學習目標背後的動機,可以

4

幫助學生在當前的學習任務與未來生活目標中找到關聯並賦予學習任務意義,

關聯於學業恆毅力與學業自我控制力的表現,影響學習成就。然而,上述研 究皆為國外研究,目前國內並無有關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的研究,本研究 將對我國高中生升大學的目的動機進行了解。在 Yeager 等人(2014)的系列 研究中,除了偏重於探討自我導向與自我超越目的動機對學習的影響外,在 研究中主要將三項目的動機分別獨立觀察,僅能分別獲知各種目的動機與學 業恆毅力與自我控制力的關係。事實上,Yeager 等人(2012)在研究中早已 發現,在高中生的學習中,自我導向目的動機與自我超越目的動機並存是很 常見的現象(例如:成為一名小兒科醫師不僅是因為喜愛孩子更是因為能夠 幫助他們)。在後續 Yeager 等人(2014)的研究中亦發現,自我導向目的動 機、自我超越目的動機與外在目的動機三者之間皆存在顯著的中度相關,意 味著學生可同時擁有兩種以上的動機。此外,若欲瞭解三者與學業恆毅力、

自我控制力的關係,若採用傳統的多元迴歸分析,可能產生多元共線性問題。

因此,本研究認為有必要運用集群分析進一步分析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的 群組,藉以瞭解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的現況;並根據所歸類的目的動機群 組,進一步瞭解升大學目的動機與個人背景變項、學業恆毅力以及自我控制 力的關係。在個人背景變項上,國外研究發現學生的目的動機會因其年齡而 有差異(Yeager et al., 2012),不過在升大學目的動機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上 以低社經地位子女為主(Yeager et al., 2014),而以往國內研究也發現不同性 別的高中生在學習動機上有別(張雅綸,2006),本研究推測年級、性別及社 經地位皆是我國高中生升大學目的動機的相關個人背景變項,將予以探討 之。

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