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 、 、 、不當行為處理策略 不當行為處理策略 不當行為處理策略 不當行為處理策略

參 參

參、 、 、 、不當行為處理策略 不當行為處理策略 不當行為處理策略 不當行為處理策略

從不同理論觀點探究不當行為的原因,以及採取何種做法最為有效與 適當,學者們的看法可分為三類:一為非干涉主義論者(noninterventionist)

認為教師應提供學生一個支持性、且有利於學生成長的環境。一為干涉主 義論者(interventionist)認為學生的發展須遵照環境狀況,教師的主要職 責是運用邏輯系統以控制環境,以改造學生的行為。干涉主義者是賞罰兼 施的擁護者,賞罰是教師用來激發學生的工具。一為互動主義論者

(interactionalist)認為在衝突的情境中,若沒有全體成員的參與決定及共 享責任,衝突是不能解決的。教師應儘可能的提供給學生選擇,當學生做 了選擇之後,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起大部分的責任(李茂興譯,1998;郭 明德,2001;郭明德譯,2003、Robert T. Tauber,1995)。

教師必須要能瞭解學生的基本需求,創造正向的班級人際關係,激發 學生學習動機,減少教室學生不當行為,以促進學生學習。茲就不當行為

的意涵、不當行為處理策略之應用兩方面論述之。

一一、一、、、不當行為的意涵不當行為的意涵不當行為的意涵不當行為的意涵

不當行為的處理,是班級經營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下分別從不 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產生的原因、處理原則與技巧等方面說明之。

(一)不當行為的定義與類型

張春興、林清山(1989)認為,學生違犯班級常規的行為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不期望發生的行為出現太多」,此類行為是教師不期望發生的;

一類是「期望發生的行為出現太少」,此類行為是未能達到教師所期望發 生的行為,表面上雖未干擾教室秩序,實際上仍會影響教學順利進行。

李錫津(1990)認為,班級問題行為,簡單地說,就是在學生違反班 級常規時所表現的行為。問題行為發生峙,輕者影響學生的學習,重者傷 及學生人格的發展。

金樹人(1994)認為,不當行為是一種在某種時空狀態下表現出來的 不適當行為。大多數在班級內所出現的不當行為,是一種「知道不應該出 現,但是故意讓它出現」的行為。

周新富(2006)認為,不當行為係指在某一特定時刻,學生行為表現 妨礙學習活動之進行。

由上可知,不當行為之定義係指:在教室情境中不宜出現的故意行為 或違規行為,亦即明知其不可為,卻故意為之的行為。

張春興、林清山(1989)認為其類型有:一為擾亂秩序的違規行為,

包括:1.侵犯他人。2.親暱動作。3.惹人注意。4.反抗權威。5.衝突紛爭。

一為影響教學效果的行為,包括:1.不能集中注意。2.工作態度不當。3.

人際關係欠佳。4.不能遵守時間。5.缺乏獨立行動。

朱文雄(1991)認為其類型包括:1.上課講話吵鬧,或逗弄前後左右 同學。2.看本科以外的書或寫別科作業。3.上課打瞌睡。4.上課吃東西。5.

考試作弊。6.在教室賭博。7.在教室吸煙。8.閱讀色情書報、圖片、小說等。

9.在教室打架或吵架。10.破壞公物。11.上課戲弄女老師。12.上課遲到。

13.輪到值日生,偷懶不掃地服勤。

金樹人(1994)認為其類型包括:1.攻擊:對老師或同學在身體上或 語言上的攻擊。2.缺德:如欺騙、說謊、偷竊。3.反抗權威:學生拒絕老 師所交待的事。4.班級干擾:大聲說話、大聲叫喊、遊走教室、學小丑、

亂丟東西等。5.遊手好閒:走來走去,不做功課,做白日夢等。

吳明隆(2006)認為其類型包括:1.干擾教師的教學,使教學中斷。

2.分心行為,出現無法專注學習活動的行為。3.反抗行為,不遵從教師或 幹部的領導。4.攻擊與破壞行為,直接攻擊他人或以語言謾罵同學。5.出 現負向、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

由上可知,不當行為之類型包含不守秩序違反班級常規的行為,以及 上課時間內不適於表現的行為兩方面,內容則包括:侵犯他人、親暱動作、

惹人注意、反抗權威、衝突粉爭、不能集中注意、人際關係欠佳、不能遵 守時間、缺乏獨立行動等。

(二)不當行為的處理原則與技巧

Dreikurs 指出,孩子常不自覺的使用四種「錯誤目標」(mistaken goals) 來獲得滿足。這四種錯誤目標為:(1)獲取注意(Bids for attention)。(2)

尋求權力(Power struggles)。(3)尋求報復(Revenge seeking)。(4)無能 化(Displays to inadequacy)。孩子的偏差行為,不合作、不學習、不專心 等,均是因為這四種錯誤的目標所致(曾端真、曾玲珉譯,2002)。

由上可知,錯誤的行為目標將導致錯誤的行為表現,教師若能探究學 生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採取適當的預防、處理措施,即可避免師生之間 的衝突與對立,亦可有效解決學生行為問題。

教導學生負責任的有效方法是建立條件契約。條件契約的有效運用主

要是根據「普利馬克原理」(Premack's principle)。Premack 指出:一個具有 高呈現頻率的行為可以被用來提昇一個僅具有低呈現頻率的行為。其關係 為:假如你做 X,你就可以做 Y 或者得到 Y。Grossman 認為這是一種以 契約的形式,來敘明學生被期望表現的行為,以及學生遵行或違反期望所 可以帶來的正向或負向的結果(張德銳,1993)。教室契約應該是所涉團 體之間理性協調的結果。每一項目都應該包含基本的「如果"",那麼""」

敘述的形式,並且應包含隨因增強所最少必要的要件:行為、情境、標準、

增強物(陸世豪譯,2004)。Mendler 和 Curwin 主張,條件契約是教師掌 管教室而能賦予學生班級發言權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另外,因為學生參與 規則的制訂,能讓他們對教室中所發生的事件負起責任,所以契約是有效 的(黃繼仁譯,2004)。

由上可知,條件契約可以用來敘明學生被期望表現的行為,以及學生 遵行或違反期望所帶來的正向或負向的結果。契約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 是口頭上的,由教師和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協商之後所共同決定。由於學 生參與規則的訂定,較能對各項事件負起責任,故條件契約是教師掌管教 室而能賦予學生班級發言權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獎賞不僅可提供學生優良行為的誘因,而且也增強了學生合適的行 為,更重要的是它肯定了學生的表現。張德銳(1993)認為,獎賞所使用 的獎賞物可以分為「社會性獎賞物」和「實質性獎賞物」。社會性獎賞物 包括讚美、鼓勵、握手、擁抱、微笑、嘉獎等。實質性獎賞物可以分為代 幣式獎賞物、物質性獎賞物、活動性獎賞物。

由上可知,教師應建立獎勵制度,以提供學生良好行為的誘因,增強 學生追求良好行為的動機,以表現出合適的行為。

Dreikurs 指出,懲罰在過去是可以被接受的作法,但現在則過時與無 效。較有效的作法是跟學生設定理性的結果--也就是說已獲得學生的理 解與同意。這些結果的主要目標在於誘導出良好行為,而不是為了懲罰(李

茂興譯,1998)。Curwin 和 Mendler 認為,處分並非懲罰。懲罰的目標在 於,使破壞規則的人為其不當的行為付出代價。處分是直接與規則相互關 聯、而且是合理與自然的(黃繼仁譯,2004)。處分的類型包括:自然處 分、人為處分、合理處分三種。Dreikurs 認為,合理的處分是設計出來的 結果,它們是行為(常是不良行為)的結果,是在教師與學生一起協議過 的結果(曾端真、曾玲珉譯,2002;陳真真譯,2003)。

由上可知,合理的處分的運用,是師生共同討論決定的行為後果,目 的在教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了培養學生良好品格,教師應鼓勵學 生表現出合宜正向的行為,而非抑制負向的行為,以作為消除不當行為或 甚至暴力行為的方法。教師應敏於覺知不當行為發生的癥兆,預防在前勝 過處理在後,導正學生行為目標,善用獎懲制度,使教學目標得以終厎於 成。

綜合上述,教師應探究學生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採取適當的預防、

處理措施,以避免衝突對立發生,有效解決學生不當行為問題。條件契約 是教師掌管教室而能賦予學生班級發言權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教師應與學 生共同商訂條件契約,激發學生表現出被期望的行為。教師應建立獎勵制 度,以提供學生良好行為的誘因,增強學生追求良好行為的動機,以表現 出合適的行為。教師亦應與學生訂定行為後果的合理處分方式,教導學生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本研究擬從導正行為目標、訂定條件契約、建立獎勵 制度、實施合理處分等四方面說明不當行為處理策略之應用。

二二、二、、、不當行為處理的策略不當行為處理的策略不當行為處理的策略不當行為處理的策略

學生不當行為的出現,輕則破壞師生關係,重則影響班級經營目標的 達成,因此班級經營應著重於學生行為的管理,教師必須要能瞭解學生的 行為目標,師生共同訂定條件契約,建立獎勵制度,以及實施合理處分,

茲將各項策略之應用分別說明如下:

(一)導正行為目標的策略

Dreikurs 指出,當教師能認識到行為不檢學生擁有某目的,並看出他 或她背後的心理動機時,就可以採取一種較有意義和幫助的方法加以回 應,幫助學生真正的進步(王春展譯,2003;陳真真譯,2003)。

茲彙整學者們(王春展譯,2003;王前龍譯,2004;金樹人編譯,1994;

陳真真譯,2003;曾端真、曾玲珉譯,2002)對於導正學生行為目標的看 法說明如下:

1.處理獲取注意行為的方法:(1)教師應該和學生討論其行為目標。(2)

教師要增強學生的正向行為,忽視學生的負向行為。(3)教師和學生達成 協議。(4)教師要多留意學生的正向行為,及時給予注意。(5)教師可運 用合理處分的方法。(6)利用目光的接觸使學生知道你已發覺到他的不當 行為。(7)在教學過程中,靠近該學生。(8)在教學過程中,問學生問題

教師要增強學生的正向行為,忽視學生的負向行為。(3)教師和學生達成 協議。(4)教師要多留意學生的正向行為,及時給予注意。(5)教師可運 用合理處分的方法。(6)利用目光的接觸使學生知道你已發覺到他的不當 行為。(7)在教學過程中,靠近該學生。(8)在教學過程中,問學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