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初任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初任導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

Copied!
1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名詞釋義,第三 節為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分別從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三方面論述之。首先從正 向管教的要求、友善校園政策的倡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試辦三方面論 述研究背景,其次探究研究動機,最後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背景 本研究之研究背景包括教育部對於學校實施正向管教的要求、友善校 園總體營造計畫的訂定、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試辦等,茲分述如下:. 一、正向管教的要求 在教育現場,最常發生的是師生衝突事件,大部份肇因於學生對教師 權威提出挑戰。體罰在過去之威權時代,常淪為教師管教學生之利器,然 因所造成之後遺症常對學生身心發展造成嚴重傷害,故成為人本主義教育 者指責之焦點。 張鈿富(2006)指出,體罰不可行之理由有三:1.體罰的效果不可預 料,而且被罰的學生,往往因獲得注意,同儕的地位反而間接地被增強。 2.體罰產生怨恨與敵意,對往後師生關係的建立更加困難。3.嚴厲的懲罰 往往產生非預期性的行為,而懲罰本身並沒有塑造適當的行為。. 1.

(2) 在教育思潮重視學生主體性之今日,唯有透過法律之規定與保障,方 能有效防範及遏止教師不當管教行為發生。高博銓(2007)指出, 「聯合 國秘書長兒童受暴研究計畫」及《教育基本法修正案》都呼籲教師應尊重 學生,保障兒童的基本人權,卻也反映少數教師的偏差立場及哲學觀,而 聯合國這項全球性的研究報告,以及我國在此方面立法的努力,讓我們有 必要去檢視教師如何進行班級經營,從而有效杜絕教師不當的管教行為。 為保障學生受教權益,並杜絕體罰對學生人格發展所造成之不良影 響,教育部於 95 年 12 月 27 日修正公布之教育基本法,其中第 8 條第 2 項即明定,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 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教育部,2007) 。 教育部於 96 年 6 月 22 日修正通過「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 法注意事項」,函示全國各級學校應採用正向管教方式對待學生,不得有 違法體罰學生情事發生。並於「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中明示: 「雖 然體罰可以暫時壓抑兒童的不良行為或導致短暫的服從;但卻會帶來更多 的壞處,包括破壞師生關係、造成兒童的低自尊與不安恐懼、教會小孩不 滿時就使用暴力或攻擊、以及鼓勵教育人員發洩自己的不滿,因而帶來往 後更嚴重的虐待行為。因此,教育人員應學習了解學生各種偏差行為的成 因,以及如何管理情緒,並採用其他正向管教方式,以杜絕體罰及其他違 法與不當管教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教育部,2007) 。 教育部於 97 年 2 月 5 日修正通過公布之「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 師成績考核辦法」 ,第 6 條第 4 項對教師有下列情形者予以記過處分: 「違 法處罰學生或不當管教學生,造成學生身心傷害;班級經營不佳,致影響 學生受教權益」 (教育部,2008) 。由上可見,班級經營成效已列為教師成 績考核項目之一,不得不慎。. 二、友善校園政策的倡導 2.

(3) 教育部(2007)訂頒之「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目的在達成「體 現生命價值的安全校園、建立多元開放的平等校園、建構和諧關懷的溫馨 校園、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園、創造普世價值的學習環境」之目標。而 在「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園」之目標中,推動校園正向管教方式即被列 為重要之實施策略。 王秀槐(2007)認為,倡導建立和諧友善的校園環境,讓學生能在尊 重、關懷的校園氛圍中學習與成長。而建立友善校園的關鍵,乃在於師生 友善和諧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一個教師與學生能夠相互尊重、彼此關懷的 環境,將會是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友善溫馨的校園。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班級是小型社會的雛形。在師生關係中,教師由 於掌握經驗、知識與角色的優勢,往往擁有營造友善關係的主動地位。在 教學與班級經營的過程中,教師透過與學生時刻地互動,塑造班級整體氣 氛、與個別學生建立關係(王秀槐,2007) 。故教師能否以尊重包容、關 懷接納、傾聽同理的態度對待學生,往往是影響班級氣氛及決定經營成效 的重要因素,亦是營造友善校園的必要條件。. 三、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試辦 教育部於 95 年 4 月 3 日台國(四)字第 0950039877D 號令訂定「教 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 ,並於 96 學年度起開放各校申 請試辦,該計畫施行之目的,乃為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 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果。 因教育部三令五申本方案採教師自願參加為原則,故目前申請試辦之 學校有集中化之趨勢(台北縣市、高雄市),其他縣市仍採觀望之心態。 在教師專業精神及專業態度備受質疑的今日,如何提高教師專業地位,強 化專業形象,提升專業知能,建立專業權威,是值得深思的課題,而加入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行列,應是可行之道。傅木龍(2004)認為,學校教 3.

(4) 育的主體是學生,且是一群身心正在發展的個體,這些學生有不同的潛 能,不同的人格特質,不一樣的人生方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協助學生適 性發展,成為健全的現代化公民。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針對部分學生的 偏差行為,身為教育工作者自應本於專業職責,運用多元且合適的方法導 引學生改善偏差行為。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之輔導與管教,係基於專業規 範及專業精神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如能留意管教的正當程序與適當程度, 可以避免管教過嚴或管教失當之弊病。. 貳、研究動機 班級經營是以整個班級為經營對象,導師應把自己所擔任的班級學生 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全心全力投入自己的班級,充分照顧到班級中每 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人格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朱文雄,1991)。 班級經營的功能,不僅是防止學生不良行為的產生,而且更要提高其學習 效果(吳清山,1990) 。 綜觀國內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論文,大多採量化研究(王金樑,2004;吳 明芳,2000;吳福源,1998;呂美芳,2006;林秀燕,2005;邱錦堂,2001; 姚培鈴,2004;洪秋如,2004;張廣義,2005;許清田,2002;郭明德,1998; 陳美環,2006;黃坤龍,2000;黃微清,2004;謝旻晏,2002;謝雯惠,2006) 。. 本研究擬從質化研究的觀點,採用行動研究方法,進入研究情境,協 助初任導師反思班級經營實務,瞭解班級經營之困擾,進而運用有效之班 級經營策略解決問題,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林進材(2005)依據相關研究文獻指出,班級經營和教室管理是有經 驗教師(experience teacher)或初任教師(novice teacher)最感到沮喪的一 環。陳木金(2006)認為,學校如能建構一套經由師傅教師帶領初任教師, 給予知識技能教導、情感態度支持,並傳承師傅豐富珍貴的經驗智慧、內. 4.

(5) 隱技巧與祕笈訣竅,使得徒弟習得師傅的專業風範,成為一名稱職的優良 教師,將對於當前的學校教育有相當重要的貢獻。 林偉人(2007)歸結國內有關教師班級經營困擾的研究,發現教師(特 別是初任教師)在班級經營各方面有很大的困擾。如何協助教師降低班級 經營困擾,其認為可行之道有:培養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協助教師建立 班級經營目標、了解教師需求提供適時協助、舉辦職前講習與校內班級經 營研習、鼓勵教師參與校外班級經營研習、提供經驗交流平臺、安排資深 優良教師擔任同儕教練、透過觀察協助教師了解班級經營問題之所在、鼓 勵教師建立班級經營檔案、建立班級經營支持系統等。 國內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論文,雖有採行動研究者(黃玲惠,2004;徐 湘平,2004;彭秀珠,2004;周淑瓊,1998;陳威諭,2005) ,然以國中初任. 導師為行動研究對象者,並未有之。本研究擬透過提供初任導師班級經營 理論,帶領其應用班級經營策略,增進其班級經營知能,提昇其班級經營 效能,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參、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擬透過實作研究歷程達成下列研究目的: 一、透過班級經營策略之探討,瞭解初任導師班級經營中遭遇之問題。 二、透過班級經營策略之應用,瞭解初任導師在班級經營歷程中所彰 顯的成效。 三、透過初任導師班級經營策略應用之實作歷程,瞭解其心路歷程與 專業成長。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初任導師應用班級經營策略過程中遭遇之問題為何? 二、初任導師應用班級經營策略後彰顯之成效為何?. 5.

(6) 三、初任導師個人心路歷程與專業成長為何?. 第二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所涉及之重要名詞,為使其意義更為明確,茲將重要名詞之一 般性定義與在本研究中之定義詮釋如下:. 壹、初任導師 一般對初任導師之定義,係指在公立學校正式服務年資在 5 年以內, 且目前擔任導師者。 本研究對於初任導師之定義為:「係指在公立學校正式服務年資在 5 年以內,且目前在個案學校擔任一、二年級導師者。」. 貳、班級經營策略 黃德祥(1996)認為,班級經營策略係指班級經營者能有一套知能、 方法、技巧,可以充分運作團體、激勵個人,使班級效率、效果、效能或 效益提昇。 本研究將班級經營策略定義為: 「係指教師能瞭解學生身心特徵與發 展過程,理解班級特性與影響因素,採用各種班級經營理論,以增進師生 關係與情感、提高教學與學習效能、達成教育目的的各種技巧。」. 6.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與 方法與實施步驟. 為確定本研究之研究設計架構及掌握研究發展方向,有必要將本研究 採用之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作詳細規劃,以為研究進行之依據。本節分別 從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兩分面敘述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以質化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之行動研究。以下即分別從 訪談法、文件分析法、意見調查法等三方面敘述之。. 一、訪談法 為瞭解初任導師參與本研究前的想法與意義建構,本研究於行動前採 用訪談法,分別與 3 位初任導師進行訪談,請其回想過去個人班級經營的 理念與班級經營的困境。 班級經營範圍與訓導處業務息息相關,研究者於行動後訪談訓導處之 訓育組、生教組、衛生組組長以及訓導主任,瞭解初任導師班上學生在訓 導處舉辦之活動比賽成績與表現,提供初任導師班級經營的回饋意見,據 以檢討改進。. 二、文件分析法 本研究所指稱之文件,包括初任導師與研究者撰寫之反思札記、訓導 處舉辦之各項活動、比賽成績。 為使本研究資料來源更充實與客觀,請參與研究之初任導師儘可能撰 寫行動前、行動中、行動後處理該班班級事務之反思札記,尤其是對於所 要研究之問題詳加描述。如果有採取任何反應或處理之方式,則加以評斷 7.

(8) 與反省。最後,思考新途徑或以不同之角度思考因應之策略。. 三、意見調查法 意見調查法 本研究主要以訪談及撰寫反思札記之方式進行,然為求資料的客觀性 及周延性,輔以教師自我檢核、學生意見回饋調查等方式,蒐集初任導師 及其班上學生之意見,以求深入瞭解初任導師班級經營遭遇之問題,提供 可行參考策略,協助解決班級經營問題。. 貳、實施步驟 本研究實施的步驟,包括探索研究問題、尋求合作夥伴、擬定行動方案、 實施行動方案、行動評鑑回饋等階段,茲分述如下:. 一、探索研究問題階段 本研究問題的來源是研究者擔任訓導、輔導、教務主任期間,經常處 理導師與其班級學生間的衝突紛爭事件,深刻體會事件發生的背後,往往 係因導師教育觀及價值觀的偏差,及班級經營知能不足所造成。. 二、尋求合作夥伴階段 在確定研究主題後,研究者考量合作者的意願與配合度、教育理念, 過濾後獲得 C 師、S 師、W 師的首肯。W 師雖係第一年執教,研究者思考 若能徵得其同意,將更能比較 3 位初任導師班級經營的不同。. 三、擬定行動方案階段 研究者在確定合作教師後,即與初任導師班上學生進行意見調查,並 與其進行班級經營相關知能訪談,瞭解其班級經營中遭遇問題、先備知識. 8.

(9) 與處理方式,並請初任導師撰寫反思札記,以檢視其對於班級經營策略相 關知識之瞭解程度;其次提供班級經營文獻,充實其班級經營相關知能; 最後與其對方案作最後的檢視,待一切就緒後才正式實施。. 四、實施行動方案階段 本階段是依照擬定行動方案階段所規劃的內容實施,每一活動都經歷 行動、反思、修正的循環歷程,持續的檢核與校正,修正已擬妥的策略, 提供初任導師參考,再繼續下一行動的開始。. 五、行動評鑑回饋階段 本階段主要分成三個向度來檢視班級經營策略運用之成效,包括學生 的回饋、初任導師的回饋、訓導人員的回饋。學生部分以意見調查資料為 主;初任導師部分以訪談、反思札記、自我檢核資料為主;訓導人員以訪 談及文件資料為主。經資料分析與討論後,撰寫研究報告,並於相關之會 議場合發表研究成果報告。.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分別從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兩分面敘述之。首先從參與研究之人 員、研究場域與時間兩方面敘述研究範圍,其次說明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為界定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茲從參與研究之人員、研究場域與時間、 資料蒐集與處理等方面詳述之。. 9.

(10) 一、參與研究之人員 本研究的小組成員,包括 1 位行政人員(研究者)、3 位初任導師。C 老師第 4 年擔任導師,S 老師第 2 年擔任導師、W 老師第 1 年擔任導師、 研究者擔任教師年資 19 年。. 二、研究場域與時間 本研究以桃園縣市區一所大型國中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年 級 1 班、二年級 2 班,學生共 102 人) 。研究實施的時間,自 97 年 5 月 1 日起至 98 年 4 月 30 日止,為期 1 年。.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由於研究者時間、人力的限制,加上參與研 究夥伴既有的人格特質與專業知能,難以對整個計畫及運用情形作全面而 深入的研究,只能就較為重要的部分進行。對於參與研究的初任導師人 數、訪談人數、問卷調查人數,必須採取立意抽樣方式,無法全面實施, 因此在資料的蒐集方面可能會有所遺漏。 在研究環境背景及應用方面,由於班級經營策略從計畫到實施的過程中, 難免因教師個人信念、學生特質、班級情境、學校內外環境變遷與需求的 變動而有所改變,因此,在解釋或應用本研究資料時,應該要考量到導師 個人及班級學生的個殊性。. 10.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為文獻探討,共分三節。第一節論述班級經營策略的意涵,第二 節說明班級經營策略的應用,第三節探究國內外班級經營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班級經營策略的意涵. 學校是教育活動進行的主要場所。宋鎮照(1997)指出,學校教育是 社會正式的社會化機構,傳授知識與教導做人道理的地方。學校負有社會 化的功能,不僅只是有系統地提供知識、技能、語言而已,也教育小孩遵 守社會共同的價值、態度與行為規範。 班級是最基本的教育單位。黃德祥(1996)指出,任何教育理論與思 潮、教育行政理念與措施、教育改革理想與事項,都需要在班級中付之實 施,才有其價值與意義。朱文雄(1991)認為,班級是一個複雜的小社會 體系,也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單位。班級是由教師、學生及環 境所組成,教師是班級的靈魂人物,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環境是提供施教 的場所。所以班級是師生互動的情境,也是他們共同教學、學習、生活和 成長的所在。 由上可知,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是進行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而班級是 學校的基本單位,具備社會的雛形,在此,學生除了知識的學習,尚需學 習各種社會技巧,諸如人際互動、團體規範、民主程序..等,故在學生成 長過程中,班級是實施社會教化、民主運作、人格陶冶的重要地點,而教 師則是負責推動此項任務的重要角色。 本節首先論述班級經營的意涵,其次探討班級經營策略的意涵。. 11.

(12) 壹、班級經營的意涵 Lefrancois 認為每個班級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學生有其獨特的個性與. 同儕相互影響著,而不同的老師也有其不同的個性及風格,進而創造出教 室的動態環境。去管理這樣一個環境,裡面充滿複雜及不可預測的人事 物,需要意志堅定,層次分明並且能夠立即做決定的一套特別的管理技 巧。這些技巧包括了耐心、教師的個人哲學觀、教學技巧及教育心理學的 知識(李茂興譯,1998) 。以下分別從班級經營的定義、班級經營的目的 與功能、班級經營的內容、班級經營的原則等方面說明之。. 一、班級經營的定義 學者們對於班級經營(classroom management)的定義,列舉說明如下: 吳清山(1990)認為,班級經營乃是教師或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適 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 教育目標的歷程。 朱文雄(1991)認為,所謂班級經營具有下列涵義: (一)導師根據 一定的準則,應用客觀、科學、系統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精神,將班級人力、 物力、財力及時間作妥善的運用,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 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並達成班級教育目標的歷程。(二)以班 級為單位,以導師為中心,以科學化的方法和人性化的精神,結合學校、 社會、家長和學生的力量,透過導師做適當地規劃和推動,做好班級學生 學習生活有關的事務和活動,並達成班級目標。 李園會(1994)認為,班級經營係指為使兒童能在學校與班級中,愉 快的學習並擁有各種快樂的團體生活,而將人、事、物等各項要件加以整 頓,並遵循學校教育目標,藉以協助教師推展各種活動的一種經營方法。 張春興(1996)認為,班級經營是指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中,教師. 12.

(13) 對學生學習行為的一切處理方式;包括消極地避免學生違規行為的發生與 積極地培養學生遵守團體規範的習慣,藉此以形成良好的教學環境。 郭明德(2001)認為,班級經營,乃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室社會體系中, 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 成教育目標之歷程。 張民杰(2007)認為,班級經營之意義在於對影響班級運作的人、事、 時、地、物等各項因素作有效的管理,以達成班級存在之目的。 Doyle(1986)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解決班級秩序問題,所採取的行動 和策略。班級經營是一件複雜事情,因為秩序必須靠師生共同建立。 Brophy(1988)把班級經營定義為教師創造與維持一個學習環境,以 達成教學目標的行動,如安排教室的物理環境、建立教室常規與程序、維 持學生學習注意力與吸引學生從事學業活動(engagement in academic activity) 。 Emmer(1987)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一連串的行為和活動,主要在 培養學生班級活動的參與感與合作性,其範圍包括安排物理環境、建立和 維持班級秩序、督導學生進步情形、處理學生偏差行為,培養學生工作責 任感及引導學生學習。 Jones & Jones(1990)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運用對個體發展知識 的理解,去教導取代學生慣常的不良行為,藉以增進學生學習成就、預防 班級管理問題的方法。 Edwards(1993)認為,班級經營是教師運用多項技能,如安排教室 環境、建立教室規則、處理不良行為、監督學生活動、選用獎賞與增強方 法、訓練常規以維持一個有效率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師生關係,促進有 效教學的方法。 綜合學者們對於班級經營定義之看法,本研究將班級經營定義為: 「是 指教師依據個人教育理念,參考管理模式,擬定經營計畫和行動策略,以 13.

(14) 有效維持班級秩序、改善教室環境、增進師生關係、提昇教學效能、達成 教育目標的過程。」. 二、班級經營的目的與功能 Humphreys 認為,良好的班級經營,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對自己負責。 任何社會制度,每個份子都應負起某些責任,以維繫社會的秩序、安全、 公正、公平,以及和諧。學校和教室都是社會制度。為了制度功能的發揮, 所有的責任均應清楚列出。學生需要不斷地被提醒他們的責任。教師的任 務,在於不讓學生逃脫責任(曾端真、曾玲珉譯,2000)。 學者們(吳清山,1990;朱文雄,1991;李佳琪,1999;吳宗立,2002; 林進材,2005;林偉人,2007;張民杰,2007)認為班級經營目的與功能, 主要包括:維持教室規則與秩序、增進師生良好關係、涵泳師生民主素養、 培養學生自治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效能、營造優質學習環境、協助學生人 格發展。. 三、班級經營的內容 學者們(吳清山,1990;朱文雄,1991;李園會,1994;黃德祥,1996; 李佳琪,1999;林進材,2005;教育部,2008)以及陳湘玲(1999) 、劉郁 梅(2000) 、邱錦堂(2001) 、許清田(2002) 、戴文琪(2002) 、姚培鈴(2004). 之研究,認為班級經營的內容,主要包括:行政經營、教學經營、自治活 動、常規輔導、班級環境、人際互動、行為管理等層面。. 四、班級經營的原則 Humphreys 認為,有效班級經營的原則是,教室裡的每一個份子,學 生和老師,都要負起自我管理的責任。換句話說不是要教師來管理學生, 而是要學生自我管理(曾端真、曾玲珉譯,2000)。 14.

(15) 學者們(溫士頌,1980;高強華,1987;朱文雄,1991;張新仁,1993; 陳木金,1999;林進材,2005)對於班級經營原則之看法,歸納說明如下: 1.教師依據班級經營目標,建立一套系統、創新之班級管理計畫。2.採民 主原則,師生共同參與制訂、溝通協調各項班級事務。3.訂定班級常規, 配合獎懲辦法貫徹執行,以維持教室秩序。4.增進班級人際良性互動,營 造溫馨關懷的班級氣氛。5.有效預防與處理班級問題行為與偶發事件。6. 瞭解學生需求與動機,激勵其發展正向行為。7.改善教室學習情境,以利 教師有效教學。8.教導學生自我觀念,進而能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培養 自治能力。. 貳、班級經營策略的意涵 李奉儒(2004)指出,如果教育只指涉到各種教與學的活動(工作), 卻不期待達成任何的成效,這很難說是一種有意義的教育活動。因此,從 「工作-成效」的觀點來看,欲求發揮班級經營之功能,達到育人成材之 倫理人之目的,應採取有效之策略,並具以貫徹實施。以下分別從班級經 營策略的定義、班級經營策略的內涵兩方面論述之。. 一、班級經營策略的定義 學者們對於班級經營策略的看法,列舉說明如下: 單文經(1994)參考 Johnson & Brooks(1979)的說法,從橫斷面、 及縱斷面二方面,分析班級經營的課題。1.橫斷面分析:包括班級經營者 所可能操弄的與可改變的因素,如時間、空間、人員、材料、權責與獎懲 等因素,以目標、規則及角色期望等形式,有效地把所作成的決定傳達給 班級團體的成員。2.縱斷面分析:包括計畫、組織、協調、指導、管制、 溝通、管家、養護等班級經營的工作項目。. 15.

(16) 黃德祥(1996)認為,班級經營策略係指班級經營者能有一套知能、 方法、技巧,可以充分運作團體、激勵個人,使班級效率、效果、效能或 效益提昇。 郭明德(1999)認為,班級經營策略是指師生在教室生活的互動歷程 中,教師運用一些方法或技能,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級中的人、事、物等各 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 林進材(2000)指出,班級經營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室生活中,有效地 訂定各種常規、建立一套有制度的規則、有效地監控座位中的活動、提高 學生的學習參與感、運用學科教學時間、隨機轉換各種教學技巧、聯結新 概念與舊經驗、轉化具體活動為抽象活動等各種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以 輔助教學目標的達成。 綜合學者們之看法,本研究將班級經營策略定義為: 「係指教師能瞭 解學生身心特徵與發展過程,理解班級特性與影響因素,採用各種班級經 營理論,以增進師生關係與情感、提高教學與學習效能、達成教育目的的 各種技巧。」. 二、班級經營策略的內涵 學者們對於班級經營策略內涵的看法,列舉說明如下: 金樹人(1994)將班級經營策略分為:1.團體動力型。2.眼觀四面型。 3.行為塑造型。4.和諧溝通型。5.目標導向型。6.肢體語言型。7.果斷紀律 型。8.需求滿足型等類別。 單文經(1994)將班級經營策略分為:1.時空環境的經營策略。2.學 習環境的經營策略。3.多元文化的經營策略。4.班級活動的經營策略。5. 班級常規的經營策略。6.綜合的班級經營策略(包含:積極肯定、和諧溝 通、動靜得宜、導正目標、善用賞罰、問題處理)等類別。 陳木金(1999)將班級經營策略分為:1.安排教室環境策略。2.建立 16.

(17) 和諧溝通策略。3.監督學生活動策略。4.建立教室規則策略。5.善用獎懲增 強策略。6.處理不良行為策略。 郭明德(2001)認為,班級經營相關研究的主題包括:1.教師班級經 營風格(領導風格)。2.教室常規的建立與維持。3.偏差行為學生的輔導。4. 教師教學行為。5.師生關係的增進(班級氣氛)。6.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成 就)。7.教師班級行政事物的處理。8.親師溝通。 吳宗立(2002)指出,為發揮班級經營應有的功能,主要的策略有: 1.充實教師的領導技巧。2.創造和諧的師生互動。3.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 4.善用班級的人力資源。5.推展有效的公共關係。6.了解學生特質有效激勵 士氣。7.營造開放氣氛建立班級規範。8.建立親師合作協助學習成長。 Edwards(1993)提出有效班級經營的策略包括:1.掌握學年開始的重 要性:包括熟悉班級、建立班規。2.班級時間管理。3.流暢度。4.提昇學生 的最大學業成就:包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習、儘量減少不良 行為的出現。5.環境的經營:包括活動區的設置、學生座位安排、教室環 境佈置。 陳湘玲(1999)之研究,將班級經營策略分為:1.班級行政:包含班 級計畫的擬訂、各處室行政措施的配合。2.班級教學:包含課前的準備、 教學活動的實施、教學評量。3.班級常規:包含常規的訂立和執行、獎懲 制度和原則、偏差行為的處理和輔導。4.班級環境:包含教室空間的安排、 教學環境佈置、環境整潔的維持。5.班級人際:包含師生關係、學生同儕 關係、教師與家長的關係、教師領導方式與班級氣氛。 邱錦堂(2001)之研究,將班級經營策略分為:1.行政經營層面:包 含建立學生的個人資料表冊與建檔、班級行事曆、配合學校行政措施。2. 教學經營層面:包含教學方式、教學與教材內容、活動方式、作業指導及 評量。3.生活教育經營層面:包含物理與心理環境規劃與佈置、教室空間 的安排、學生生活常規的建立與指導、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理、獎勵與懲罰、 17.

(18) 訂定班級自治生活公約、建立良好的班級氣氛。4.社會化經營層面:包含 教師或師生之間良性的互動、建立正向的師生關係、指導學生與人相處之 道、協助學生瞭解正常社會化生活。5.親師溝通經營層面:包含親職教育、 與社區家長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班級內外人際關係之營造、整合社區資源。 許清田(2002)之研究,將班級經營策略分為:1.班級事務經營策略: 包含訂立班級計畫與班級目標、組織及運用自治幹部、建立與運用班級檔 案資料、教師的自我成長與省思。2.有效教學經營策略:包含教學前的充 分準備、教學活動的安排、評量方式。3.班級常規經營策略:包含常規之 訓練、教師與學生共同訂定班規、指導學生的自治活動、不良或偏差行為 的處理、善用獎懲策略。4.班級環境經營策略:包含教室環境的安排、教 室環境佈置。5.班級人際經營策略:包含師生之間的融洽相處、培養班級 的共榮感、教師對學生能積極肯定、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心聲並給 予建設性回饋、師生間和諧溝通等。6.親師合作經營策略:包含組織班親 會、維持和諧的親師溝通管道、善用家長人力資源、建立合作的親師伙伴 關係。 姚培鈴(2004)之研究,將班級經營的策略分為:1.班級行政經營層 面:包含班級目標的設定、班級經營計畫與行事曆的訂定和執行、班級事 務的處理、檔案資料的建立和應用、班級自治幹部的運用。2.教學經營層 面:包含課程的設計、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內容的清晰豐 富、教學時間的管理、作業的指導、轉換的管理、教學成果的評量。3.班 級常規建立與維持層面:包含班級常規的訂定、班級常規的教導、班級常 規的執行與維繫、不當行為的處理。4.班級環境經營層面:包含班級物質 環境的安排與維持、教學情境的佈置、班級的心理環境。5.師生關係經營 層面:包含發揮教育愛、培養適合的人格特質、瞭解學生、注重學生的個 別差異、創造和諧的教室氣氛、建立適當的教師期望、加強師生之間的雙 向溝通。6.親師關係經營層面:包含建立親師之間的多元化溝通管道、組 18.

(19) 織班級家長會適切運用家長資源、辦理親師懇談會、有效面對家長的批評 質疑。 綜合上述,班級經營策略依探究層面不同而異,本研究擬將班級經營 內容聚焦於班級常規、教室環境、不當行為、師生互動等四個層面,並於 下一節詳加論述班級經營策略。. 第二節 班級經營策略的應用. 承上節所述,本研究主要以班級常規經營、教室環境經營、不當行為 處理、師生互動溝通等策略為主要研究範圍,以下即分項說明之。. 壹、班級常規經營策略 學校教育是一項具有目的性的社會活動,有嚴肅的目標,要經由班級 教學活動來完成,這種活動無法在缺少規範、沒有秩序的班級中有效的進 行,因此,班級常規的輔導建立,是班級經營的初步。班級經營有了成效, 才是達成教育目標的保障(李錫津,1990) 。班級與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 學習場所,也是人格與社會化發展的主要情境。為了教育與輔導學生健全 成長與發展,班級與學校必須有一定的秩序(order)與常規(discipline),才能 使學習活動有計畫與有效率的進行(黃德祥,1993) 。教師在教室管理中 的角色任務,就是設置教學情境,善用獎勵與懲罰,從而建立學生遵守規 範的習慣,並矯正學生的違規行為(張春興,1996) 。 由上可知,唯有制訂班級常規,提供學生教室內的具體行為規範,教 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育目的才能達成。茲就班級常規經營的意涵、班 級常規經營策略之應用兩方面論述之。. 19.

(20) 一、班級常規經營的意涵 Dreikurs 等人認為學生需要生活在規範之中,才能建立安全感和紀律 感。秩序無法藉由外力的懲罰而建立,需由內在動力來培養。 唯有在有 紀律與有秩序的教室裡,學習才有效果(曾端真、曾玲珉譯,2002) 。以 下就學者們對於班級常規的目的、內涵之看法說明如下:. (一)班級常規經營的目的 李錫津(1990)認為班級常規輔導的目的包括:1.維持秩序。2.培養 習慣。3.啟發興趣。4.增進健康。5.發展自治。6.增進情感。 朱文雄(1991)認為班級常規的主要目的是要維持良好的教室秩序。 金樹人(1994)認為班級常規的目的包括:1.促進學習。2.增進社會 化。3.培養民主精神。4.滿足心理需求。5.增加學習的樂趣。 林進材(2005)認為班級常規的目的包括:1.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 2.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3.培養學生自治能力。4.建立安定感。5.沒有一個 教室管理好的班級沒有訂定班規。6.預防行為問題產生。 張民杰(2007)指出,建立班規的必要性有三:1.明白教師的期望。 2.明確規則可供依循。3.結合班級的學習目標。 Edwards認為班級常規的建立,目的在維持學習場所的秩序,使教育 活動順利進行,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自治能力、良好習慣、民主精神(引 自張國松,2002) 。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班級常規之目的包括:1.維持教室秩序。2.培 養學生自治能力。3.養成民主精神。4.預防問題行為發生。5.明白教師期望。. (二)班級常規經營的內涵 班級常規是學生在教室內日常生活的一種規律,也是教師或教師和學 生共合適地處理教室中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學習的環境, 20.

(21) 以易於達成教學目的的一套有系統或不成系統的規則(李錫津,1990)。 班級常規就是學生在教室內日常生活的一種規律。這是學生應該知道而且 必須遵守的(朱文雄,1991)。由此可知,班級常規是指教室內的團體規 範,包含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行為標準,由師生共同制定,以文字具體陳 述,並要求學生確實遵守者。 自律(autonomy)是對於個人生活的自我導引,也是自由民主社會的 中心價值(李奉儒,2004) 。班級經營的原則在於改善處理問題行為的知 能與技巧,以他律為始,自律為終(溫士頌,1980) 。班級常規管理的最 終目標,就在於促使學生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亦即透過常規訓練培養其 自動自發、自覺自律之精神。Humphreys 認為,有效班級經營的原則是, 教室裡的每一個份子,學生和老師,都要負起自我管理的責任。最好是由 學生參與制定各種責任的工作。學生責任表上需要明確的說明當學生不能 遵守責任時要如何制裁。每學期開學時,教師要再度提醒學生該負的責任 以及應受的制裁。教師要明白告訴學生,選擇負責任或制裁是他們自己的 決定。學生需要不斷地被提醒他們的責任。如果學生選擇不負責任,教師 要公正、公平地執行制裁(曾端真、曾玲珉譯,2000) 。 由上可知,教導學生自律是班級常規經營的最高理想,若能培養學生 自覺自律、自我管理的能力,則學生即能在適當的情境下表現出合宜的行 為,不但能防止不當行為的發生,亦可增進班級活動表現與提高學生學習 成就。 教師在班級經營中,宜建立意見溝通的明確途徑,尊重學生的人格和 意見。在班級活動中,有計畫地容許學生參與,可以提高學生對班級的向 心力,建立隸屬感和獲得成就的滿足感(李錫津,1990) 。Dreikurs 認為建 立民主型教室有下列主要因素。民主需要:1.秩序。2.限制。3.堅定與親切。 4.學生參與制定與維持班級規則。5.來自教師的領導。6.邀請合作--消除 師生之間的競爭。7.對團體的歸屬感。8.藉由了解行為的責任與結果,自 21.

(22) 由去探究、發現和選擇可接納的行為(曾端真、曾玲珉譯,2002) 。 由上可知,學校是小型社會,班級是學校的最基本單位,民主素養與 運作模式有賴於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必須透過團體合作、參與決定的過 程,才能產生歸屬感與責任感,而班會正是學習民主社會運作的主要模式。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班級常規經營主要包括:班級常規的訂定、班 級常規的教導、班級常規的執行與維繫、教導學生自律、自治活動等方面。. 二、班級常規經營之策略 班級常規經營就是導師輔導學生認識班級常規、瞭解班級常規,並切 實遵守班級常規,進而將認知的常規內化成持久的態度,並表現在行為和 習慣上的歷程(李錫津,1990) 。Canters 建議,為維持教室秩序,使教學 活動能順利進行,在每個班級中,教師能夠發展出一套明確的行為計畫, 包括一些簡單且明確的規則,以及遵守規則時的獎勵與違規時的處分。計 畫中的內容應該公告於教室之中及告知家長。在任何情況下,教師必須沒 有偏見或者歧視地執行這些規則和實施獎懲(林素卿譯,2004) 。 以下就學者們對於建立班級常規、教導學生自律、營造民主教室等策 略之看法說明如下:. (一)建立班級常規的策略 班級就是一個學習社區,在此社區之中,學生除了獲得知識之外,也 需要參與團體,共同解決團體問題,並且要學習有效地與其他學習者溝 通。而教師的任務就是在學習社區中建立規範、角色、規則,以及以負責 任及支持性的態度確立社區中的行動準則(黃德祥,1996) 。班級常規是 由教師所訂或師生共同約定,用以配合教師教學或指導班級活動的進行, 使學生建立一套穩定的生活模式,知道自己究竟應該如何作為,也知道別 人對自己行為的期望。同時,把握分寸,做適當合理的回應(李錫津,1990) 。 22.

(23) 以下就學者們對於班級常規的訂定、教導、執行之看法說明之。 1.班級常規的訂定 李錫津(1990)認為訂定班級常規應注意: (1)必須符合明確、合理、 可以執行之標準。 (2)以 5-10 條為宜。 (3)每一條規則,表明一件具體行 為。 (4)常規內容必須以書面明示。 (5)學生可以討論規則,也可以提出 修正意見。 (6)學期一開始就訂定班級常規。 (7)張貼於公告欄,或印製 成小卡片分發給學生。 朱文雄(1991)認為,班級常規的訂定應遵守六大原則:共同制定; 具體、合理、可行;簡潔;積極;可觀察;公開。 單文經(1994)認為班級規則的訂定應該:項目適中;規則之後應附 帶行為的範例;讓學生瞭解每項規則所代表的行為期望。 Jones 認為,建立班級規則要遵循三個原則: (1)規則不必太多,五、 六條即可。 (2)規則要學生們認為公平且有意義者方可。 (3)規則要向學 生們解釋清楚,而且還需刻意去訓練他們如何去履行(邱連煌,2000)。 郭明德(2001)指出班規訂定的原則包括: (1)在開學之初訂定。 (2) 必須配合教師教學或學生學習需要。(3)必須是合理且學生可做得到的。 (4)內容必須是簡單扼要、明確的。 (5)每一條規範,僅表明一件具體 行為。 (6)規範儘量以正面的語詞敘述。(7)以團體討論方式,師生共同 達成協議。 (8)項目勿多,以 5-9 條為適中,且保持適度的彈性。 (9)與 學生共同訂立優良行為的獎勵辦法及違規行為的處理原則。 (10)張貼於 布告欄或印製小卡片分給同學。 周新富(2006)指出建立班級常規應注意的原則: (1)積極正向的常 規比消極負向來得好。 (2)內容要合理、公平,學生做不到的要求宜避免。 (3)行為應是可以觀察的。(4)用語須用簡潔、易懂的語言。 (5)以民 主方式師生共同制定。 (6)5~8 條應足夠包含重要的行為領域。 張民杰(2007)認為班規建立時應注意之事項包括: (1)讓學生參與 23.

(24) 制定。 (2)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狀況與師生熟悉度。 (3)訂出大原則,並需 簡單易執行。 (4)有必要時應適度尋求家長了解和支持。 (5)以正面措詞 來敘述為佳。 (6)張貼於醒目之處,以發揮提醒作用。 由上可知,班級常規的訂定應注意:(1)於學期一開始就訂定。 (2) 教師先提出草案,學生可參與討論,亦可提出修正,教師應予尊重。 (3) 教師應有合宜之期望,並向學生傳達,邀請學生合作。 (4)向學生說明訂 定班規之理由。 (5)訂定具體、合理、可行的行為標準。 (6)每一條規則 表明一件具體行為,並有示例以供遵循。 (7)班規一次訂定以 5-10 條為宜。 (8)班規之用語應簡短扼要、清楚明白、採正面措詞。(9)制訂一套具 體、明確、詳細的獎懲辦法。(10)將班規及獎懲辦法張貼在教室醒目的 地方,並且印發給學生每人一張。 (11)讓學生簽名表示同意確實遵行。 (12) 爭取家長的支持。 (13)尋求行政單位的認可與支持。 2.班級常規的教導 朱文雄(1991)指出教導的策略主要包括: (1)時時提醒學生。 (2) 教學生如何選擇良好的行為。(3)強調好行為和壞行為的邏輯後果。 (4) 盡你所能支持好的行為。 (5)以身作則教導好的行為。 Dreikurs 認為若要建立教室常規,就必須教導學生下列概念:(1)學 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學生必須尊重自己與他人。 (3)學生有責任 去影響他人表現適當行為。 (4)學生有責任知道教室裡的常規與影響(金 樹人,1994) 。班級常規的教導,應秉持下列原則:及早教導、系統實施、 把握時機、先簡後繁、全班參與、融入教學、持續不斷(單文經,1994)。 班級常規是知行意的結合,學生非但得對規則內容徹底明瞭(知), 而且還要按規則去做(行) ,最後需靠他們願意合作,樂意遵守(意) 。班 級常規訓練之教學過程,也像其他任何學科的教學步驟一般,應按「說、 示、行」三步實施(邱連煌,2000)。教師須先有系統、詳細的解說每條 規範所代表的意義及其適用時機與場合;接著以公開示範,使同學徹底瞭 24.

(25) 解如何遵守(郭明德,2001)。教師提出教導學生學習班級常規的三個步 驟包括:示範、演練、回饋(周新富,2006) 。教師應該對班級規則有充 分的說明,包括制定的理由、示範應表現出來的作為或說明不該表現出來 的不作為,並給予學生練習的機會(張民杰,2007) 。 由上可知,班級常規的教導應注意: (1)按「說、示、行」三步實施, 應有講解、示範和練習的機會,以獲得回饋。 (2)應及早教導、先簡後繁、 持續不斷。 (3)教師期望學生有最佳表現,應時時提醒學生。(4)表達教 師期望,支持好的行為,不允許破壞性行為。 (5)教師應教導學生如何選 擇良好的行為。 (6)教師應以身作則教導好的行為。 (7)教師應教導學生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班級常規的執行 朱文雄(1991)認為班規執行的要點包括: (1)確實執行,並予以定 期、不定期之檢討改進。 (2)由學生自己立法,自己執行,自己司法。 (3) 影印分發給學生,每人一份,以提高警覺實踐班規。 (4)配合班規訂定獎 懲辦法,並加以實施。 (5)實踐班規的檢討。 (6)個人的反省。 (7)對於 未能實踐之學生,應研究其原因,予以個別輔導。 (8)組成「班規評鑑小 組」 。 (9)繪製榮譽榜。 郭明德(2001)認為班規執行的要領包括: (1)公平且對事不對人。 (2)同學一觸犯常規,就要徹底執行,絕不能有例外。 (3)一發現問題, 立即作有效的處置。 (4)發展自治。 (5)利用團體制約的原理。 (6)學生 有優異表現,適時給予公開讚賞。 (7)對經常犯錯的學生,依個別輔導或 聯絡家長。 (8)激勵團體士氣。 (9)應積極鼓勵而非消極的懲罰。 (10) 強調團隊合作而非命令式。 (11)塑造和諧、溫馨的班級氣氛。 林進材(2005)提出班規執行的要領包括:遵守公平原則、建立班規 權威、立即處理、運用自治規範、團體制約策略、掌握機會教育、運用個 別輔導、激勵團體士氣、積極鼓勵、和諧溫馨氣氛。 25.

(26) 由上可知,班級常規的執行應注意:(1)須公平,對事不對人,且貫 徹執行。(2)學生有優異表現,即時給予公開讚賞。對經常犯錯的學生, 個別輔導或聯絡家長。 (3)繪製榮譽榜,強調團隊合作,激勵團體士氣。 (4)發展學生的自治能力。(5)利用團體制約的原理。(6)教師應多予 積極鼓勵。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建立班級常規的策略包括:(1)學期一開始 就訂定班規。 (2)教師應爭取家長、行政單位的支持。 (3)教師應將班規 及獎懲辦法張貼在教室醒目的地方。 (4)師生能制訂一套具體、明確、詳 細的獎懲辦法。 (5)教師應有合宜的期望,並向學生傳達,邀請學生合作。 (6)教師應提出班規草案,學生可以參與討論,提出修正。(7)教師應 訂定具體、合理、可行的行為標準。 (8)教師應提供講解、示範和練習班 規的機會。 (9)教師應教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10)教師應強調好 行為和壞行為的合理後果。 (11)教師應公平、貫徹地執行班規,對事不 對人。 (12)教師應繪製榮譽榜,激勵團體士氣。 (13)教師應不斷地表達 對學生的信心。(14)師生能定期或不定期地檢討、改進班規。. (二)教導學生自律的策略 果斷管教法的基礎在幫助教師能堅定而清楚地向學生表達其需要及 要求,其次是明定這些要求的行動,期望學生絕對服從,但絕不傷害學生 的學習興趣,所以果斷管教法主要目的在於培養一位教師具有果斷力,建 立教師管教學生的信心,增進教師有效處理行為問題的能力(吳清山, 1993) 。 班級常規經營即在教導學生建立內在的控制,使他們選擇適合於其最 大利益的行為。教導學生自律,使得老師免於經常要改正他們的行為。人 類社會行為的發展是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有效的班級經營,即在教導學 生由他律開始,經由教育學習如何自治、自律,進而在自我要求、自我管 26.

(27) 理的情況下,表現出合宜的行為。 Tony Humphreys 認為,良好的班級經營,目的在於教育孩子對自己負 責。學生在教室內外的各種責任都要清楚列出,公告在每一間教室裡。最 好是由學生參與制定各種責任的工作(曾端真、曾玲珉譯,2000) 。 Dreikurs 認為常規不是處罰,而是教導學生能自我約束(金樹人, 1994) 。教師有責任制定工作時程表,讓學生每天可依時程表工作,培養 自我紀律感,以便為成人生活做準備;孩子需要生活在規範之中,才能建 立安全感和紀律感;秩序需由內在動力來培養;唯有在有紀律與有秩序的 教室裡,學習才有效果(曾端真、曾玲珉譯,2002) 。Canter 認為班級紀律 的失敗,即是教師的失敗(郭明德,2001) 。 Coloroso 認為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內在紀律,而不是採取體罰或使用破 壞性的字眼來操控他們(高博銓譯,2004) 。Gathercoal 相信,教師的專業 倫理信念顯示在「學生中心」的行為之上。學生中心的教育工作者會和學 生一起分享權力與權威。透過以身作則和授權給學生,來教導學生為自己 作決定,而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則是幫助學生獨立思考、為行為負責, 以及發展出合作與互助的價值觀(張如慧譯,2004) 。Freiberg 指出學校全 體人員從職員、教師到學生,應該行動與期望一致,全力傳遞學生一致且 重視自律的訊息。教師的行為與期望應一致,此即發展學生為行動負責以 及自律的能力(張嘉育譯,2004) 。 由上可知,教導學生自律應注意:1.教師要堅定而清楚地向學生表達 其需要及要求,其次是明定這些要求的行動,期望學生絕對服從。2.班級 紀律的失敗,即是教師的失敗。3.訓練學生日常規範的最終目標是教導學 生養成自律、自我管理。4.常規不是處罰,而是教導學生能自我約束。5. 學校全體人員應該行動與期望一致,全力傳遞學生一致且重視自律的訊 息。6.教師的行為與期望應一致,即發展學生為行動負責以及自律的能力。 7.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內在紀律,而不是採取體罰或使用破壞性的字眼來操 27.

(28) 控他們。8.教師有責任指正和指導學生培養責任感與體貼他人。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教導學生自律的策略包括:1.教師應教導學生 養成自治自律、自我管理的能力。2.教師應教導學生內在的紀律。3.教師 應指導學生培養責任感和體貼他人。4.學校全體人員應全力傳遞學生一致 且重視自律的訊息,並以身作則。5.教師應堅定而清楚地向學生表達其需 要及要求。. (三)營造民主教室之策略 自由在常規中滋生,如果學生了解行為的後果,就會更自由地去選擇 自己所要的行為。Dreikurs 認為常規不是處罰,而是教導學生能自我約 束;民主的教師提供穩定的輔導與領導,並允許學生在制定規則時有發言 權(金樹人,1994)。民主的教師提供穩定的輔導與領導,並允許學生在 教室規則時有發言權、決定權(陳木金,1999) 。 Dreikurs 亦認為建立民主型教室有下列主要因素。民主需要:1.秩序。 2.限制。3.堅定與親切。堅定顯示教師尊重自己。親切則顯示尊重他人。 4.學生參與制定與維持班級規則。5.來自教師的領導。6.邀請合作--消除 師生之間的競爭。7.對團體的歸屬感。8.藉由了解行為的責任與結果,自 由去探究、發現和選擇可接納的行為(曾端真、曾玲珉譯,2002) 。 Albert 指出,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對班級福祉有所貢獻,並能 感受到自己確實帶來一些改變。培養此種貢獻感的技巧包括:讓學生參與 班級事務、主持班會、在做決定時徵求建議、使用合作學習團體,並且鼓 勵同儕教導(王前龍譯,2004) 。Canters 認為,在教室裡,教師和學生都 有權利。給予學生獎賞和懲處的同時,教師必須努力營造一個理想的學習 環境。教師對每位學生必須沒有偏見或歧視,一視同仁地執行規則和進行 獎賞和懲處(林素卿譯,2004) 。 Gathercoal 認為,教師必須告知學生他們具有基於自由、正義及平等 28.

(29) 等理念所應享有的權利,這也包括了教師應創造一個民主式的學校環境, 而且在這個環境中每個人,都能教導與展現出這三種理念與價值。教師有 責任創造一個平等的學習環境,使每個學生在其中都有成功的機會。教師 有責任發展民主式的班級,使學生瞭解他們的人權在班級中是可以獲得保 障的(張如慧譯,2004) 。Freiberg 相信,學生為了營造合作、主動的班級 氣氛,會從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主動學習者。教師應該努力建立以學生為中 心的班級(強調愛心、引導與合作),而不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Curwin 和 Mendler 認為:班級經營應當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民主的、非權威式的, 與以責任為基礎。公平對待,而非使用一體適用的方式。有尊嚴地對待學 生(黃繼仁譯,2004) 。 Nelsen 等人鼓勵教師運用班會時間來解決班上的問題,其提出班會成 功的準則包括:1.每天舉行。每天 1 次,只需 10 至 20 分鐘。2.圍成圓圈。 3.把重點擺在解決問題上,不要強求立竿見影的效果。4.使用發言棒或填 充玩具,依照順序傳遞,拿到手的人才有發言權。5.讓提出問題的學生, 可以選擇對問題有所助益的解決方式,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全班同學投票表 決。6.耐心地從班會的經驗中學習改進(李孟文,2001)。張民杰(2007) 指出,班會是讓學生了解會議規則、訓練學生意見的發表、傾聽別人的觀 點,以及培養「服從多數、尊重少數」民主態度的重要活動,導師應將班 會視為教學活動的一環,有事前的規劃設計,讓學生從開班會的過程學到 上述的內容、歷程和態度,還可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由上可知,營造民主教室應注意:1.民主的教師提供穩定的輔導與領 導,並允許學生在制定規則時有發言權。2.教師應採用民主的程序,鼓勵 學生共同積極參與班級課程決定及教學活動。3.教師應該努力建立以學生 為中心的班級(強調愛心、引導與合作) 。4.教師必須堅守之信念:所有學 生都有尊嚴和價值、所有學生一律平等,每人都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5. 教師應知悉所所有學生都想要獲得歸屬感,渴望獲得同儕接納。6.教師應 29.

(30) 提倡民主式教學與班級經營。7.在教室裡,教師和學生都有權利。8.教師 對每位學生必須一視同仁地執行規則和進行獎懲。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營造民主教室的策略包括:1.教師應每天撥出 時間開班會,解決班上問題。2.教師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班級。3.教師 應知悉所有學生都想要獲得歸屬感,渴望獲得同儕接納。4.教師應採用民 主程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班級活動。5.教師應瞭解:學生都有尊嚴和價 值、學生一律平等,每人都有做決定的權利。 班級團體透過人際的互動,從中產生默契與規範,運用具體條文的班 規,或約定俗成的規範約束力,使人人在團體規範中學習與成長(吳宗立, 2002) 。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 ,大至國家社會,小至學校家庭,均有規 律和規則的存在,班級自不例外。落實執行班級常規,教導學生自治自律, 培養學生民主素養,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貳、教室環境經營策略 Lefrancois認為任何和老師與學習者之互動有關的事物,以及任何和教 導/學習環境有關的事物,都有可能幫助或阻礙課堂紀律的維持(李茂興 譯,1998) 。班級環境是師生互動的主要場所,教師與學生都使用相當長 的時間,在教室裡進行多種與『教』 、 『學』有關的活動。教師是改善班級 環境品質的靈魂人物。教師的專業知能與敬業熱忱,對班級環境品質的提 昇,具有重要影響。不同的教師與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教室裡所產生的 交互作用,形成不同品質的班級環境(張煌熙,1993) 。茲就教室環境經 營的意涵、教室環境經營策略之應用兩方面論述之。. 一、教室環境經營的意涵 Gordon 認為教師需要改進教室的環境。教師從經驗知道,多數教室在. 30.

(31) 很多方面設計不當,使得學生的學習動機很難持久,也不容易全心投入學 習的過程中。有創意的教師需要仔細瞭解自己班級的情況,並且決定採取 必要的行動來改善其環境,進而改變學生行為和感受(林素卿譯,2004)。 以下分別從教室環境經營的重要性與經營內涵兩方面敘述之:. (一)教室環境經營的重要性 吳清山(1990)認為,良好的班級經營環境,不但能直接幫助學生學 習、增進學習效果,而且又能發揮境教效果。 張煌熙(1993)認為,班級環境管理的旨趣,在於改善班級環境的品 質,滿足師生的個人需求,達成班級教學的組織目標。 Nelsen, Lott 與 Glenn 所設想理想學校的條件應包括:青年學子能受到 尊重、即使失敗也不會受到屈辱、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著重於合作而非 競爭。其信念之一是教師在今天的班級中應強調關懷、相互尊重、鼓勵與 秩序(王前龍譯,2004) 。Skinner 主張,經過教師妥善經營的班級環境, 有益於學生表現正面的行為(林素卿譯,2004) 。 由上可知,教師的角色在於提供支持性的環境,透過良好的教室環 境,幫助學生建立自尊、強化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效果,滿足師生個人需 求,減低或消弭學生不當行為、幫助學生自律與成長,進而達成班級教學 的目標。. (二)教室環境經營的內涵 李祖壽(1980)認為教室環境的安排,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以 使學生能有效的利用其學習時間,在教師的指導與希望之下,從事其應有 的及可能的學習。 吳清山(1990)認為教室環境包括:1.班級的物質環境:教室的座落 方向、通風、整潔、光線、課桌椅的擺設""等。2.教室的佈置:如公佈欄 31.

(32) 的設計、作品展示、榮譽榜、益智角設計、圖書角規劃,以及教室走廊的 綠化和美化""等。 朱文雄(1991)認為教室環境經營層面包括:1.教室的物理環境管理(屬 於硬體部份),包括:教室設備、教室佈置、清潔衛生工作、座位安排、班 級圖書。2.教室的心理環境管理(屬於軟體部份),主要者為班級氣氛。 許慧玲(1991)認為教室環境包括:物理部分、人際部分、教育部分。 張煌熙(1993)認為教室環境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兩種。有形的物質環 境,指的是教室空間、教材與教學設備,以及儲存收藏教材教具的場所。 無形的心理-社會環境,指的是班級氣氛、班級動力、班級規範、與班級 結構等等。 郭明德(2001)認為教室情境的經營策略包含:1.教室環境佈置(教 室設備、教室佈置、清潔衛生工作、座位安排、班級圖書及走廊的綠化與 美化等等) 。2.班級氣氛的增進。 由上可知,教室環境主要包含物理環境與心理環境。物理環境包括: 空間安排、教室設備、教室佈置、座位安排。心理環境包括:班級氣氛、 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教師領導方式。本研究擬聚焦於教室空間安排、班 級氣氛營造兩方面之策略。 1.教室空間安排方面 李祖壽(1979)認為,教學環境的安排,以使學生能有效的利用其學 習時間,在教師的指導與希望之下,從事其應有的及可能的學習。 吳清山(1990)認為,良好的班級經營環境,不但能直接幫助學生學 習、增進學習效果,而且又能發揮境教效果。所以,班級環境的佈置,常 成為班級經營的主要內容之一。而班級環境所要探討的內容,以班級的物 質環境和教室的佈置為主。班級的物質環境,如教室的座落方向、通風、 整潔、光線、課桌椅的擺設""等。而教室的佈置,如公佈欄的設計、作品 展示、榮譽榜、益智角設計、圖書角規劃,以及教室走廊的綠化和美化等。 32.

(33) 張煌熙(1993)認為,教室空間的使用,對學生的認知與情緒有重要 的影響。課桌椅的安排會影響班級的溝通型態與學生的教室行為。教師對 於教室既有空間的大小,雖然難以改變,但是對教室空間的規劃管理,仍 可以有所作為。學生座位、課桌椅安排、教室佈置、空間設計、班級人數 等等,都可以對班級秩序與學生行為造成影響。 由上可知,教室空間安排主要包括教學設備及學生桌椅座位安排、教 室佈置,教師應營造有利的物理環境,以發揮境教的功能,提供機會讓學 生參與教室佈置,以達成師生合作學習、民主參與的教學目標。 2.班級氣氛營造方面 張煌熙(1993)認為,無形的班級環境之改善,可以使得學生們對自 己和班級同學具有積極的想法,可以讓學生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可以讓學 生們對功課鍥而不捨,可以使學生們樂於與教師及其他同學合作,更可以 助學生們獲取團體與人際關係技能,完成班級教學的課業與合群要求。 Rogers 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有成長、發展及成就等基本欲望。在理想的 情況下,家長與教師的角色在於提供支持性的環境,使能促進與孕育學生 的成長。由教師所提供的這種環境會無條件地接納學生,尊重他們是何種 人,以及能孕育他們去成長。學生應在協助下學會自律。而幫助學生自律 與成長之最重要因素是,教師所孕育的信任、親切與接納的氣氛(李茂興 譯,1998) 。 張春興、林清山(1989)認為,狹義的班級氣氛指的是教師的領導方 式不同所造成的情緒氣氛,廣義的則包括班級裏師生的交互作用和班級中 同儕關係所形成的情緒氣氛。 李錫津(1990)認為,班級氣氛是班級內、師生間、學生間、學生和 次級團體以及學生次級團體間持續而穩定地互動所形成的綜合感覺。 盧美貴(1990)認為,班級氣氛乃是班級師生或學生彼此之間產生交 互作用影響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氣氛。這種獨特的班級氣氛會影響到學生學 33.

(34) 習結果。 陳奎憙(1996)認為,班級氣氛是指班級中各種成員的共同心理特質 或傾向;在教學情境中,它是由教師、學生、及其他許多因素的交互作用 所形成。 郭明德(2001)認為,班級氣氛是指在班級社會體系中,各成員(教師 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自然形成的一種獨特氣氛,足以影響 每一成員的思想、觀念及行為。 林進材(2005)認為,班級氣氛是由班級師生或學生同儕之間的交互 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氣氛。此種獨特的氣氛影響班級每一個成員的思 想、信念、價值觀、態度、期望或行為模式等。 由上可知,班級氣氛乃是師生互動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種獨特氣氛,影 響著每一個教室內每一位成員的思想、觀念、行為、態度、期望、價值觀。 林生傳(1982)認為,在教學情境中之師生交互作用,是教師與學生 之間一種特別之角色關係,而教師之人格特質、領導行為、教師期望、教 師行為皆會影響學生之學習及師生間之關係。 朱文雄(1991)認為,師生關係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兩種角色的互動 及交流關係。 陳如山(1993)認為,在班級經營中,人際關係之管理最重要的就是 師生之人際關係,如果師生關係與學生彼此間關係和諧,則有助於良好班 級氣氛之建立。影響師生關係的因素包括:教師特質、學生特質、教師期 望、學生期待、班級氣氛。 詹棟樑(1999)認為,教育的關係(師生關係)就是人的關係,把教 育視為存在於生活中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師生關係建立後在可教育 性方面能發揮的教育功能:啟發性的發揮、教化的促進、人的形成的指導。 吳宗立、伍至亮(2002)認為,師生關係是教師的聲望地位、角色觀 念與學生的社經背景、次級文化的互動過程。 34.

(35) 由上可知,師生關係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角色互動及文化交流的過 程。師生關係和諧,有助於良好班級氣氛之建立。而教師之人格特質、領 導方式、教師期望、教師行為皆會影響師生關係。 綜合上述,班級氣氛探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教 師領導方式,教師如能妥善運用各種活動與機會,凝聚班級共識,創造並 維持良好的班級氣氛,建立學生積極的自我觀念,維持教室內的良好秩 序,不但能促進師生間良好的關係,亦能提昇學生學習的效果。. 二、教室環境經營的策略 班級經營是教師建立與維持一個學習環境,以達成教學目標時所採取 的行動,諸如安排教室的物理環境、建立教室常規與程序、維持學生學習 注意力與吸引學生從事學業活動。亦即教師運用多項技能、方法,以維持 一個有效率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師生關係,促進有效教學。以下就學者 們對教室空間安排策略、班級氣氛營造策略之看法說明如下:. (一)教室空間安排的策略 湯志民(1989)提出適當的座位安排,應注意下列三點:1.依學生的 身材高矮、視聽能力、同儕關係、人格特質和書寫習慣等,作適宜的安排。 2.傳統「排排坐」的方式,應依教學活動和需要,作多樣的變化。3.時常 更換座位,以調整視覺角度和師生互動關係。 Emmer 針對班級物質環境的改善,提供五項建議:1.學生座位安排, 要方便教師的督導,避免造成學生的分心。2.要使每一學生,從自己座位 上清楚看見教學活動。3.經常使用的區域,要容易到達。4.走道要保持暢 通。5.器材設備的放置,要方便師生使用(張煌熙,1993) 。 陳木金(1999)認為,教師在安排教室的物理環境時應注意到五個基本 原則來進行:1.根據教學活動的類型來決定教室課桌椅的安排。2.以教室 35.

(36) 交通的流暢性來考慮教室空間的安排。3.以方便使用的方式來擺置與儲存 教室設備器材。4.注意教室四週牆壁的整潔美觀。5.佈置出與教學內容有 關的資料於教室,如:圖片、圖表、標本、模型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Jones建議,桌椅的安排必須要考慮老師能在學生群中自由迴旋走動, 而且可迅速地到達每位學生身邊。至於座位的指定,其勸老師們要指定學 生的座位。指定座位的原則如下:1.規矩差的學生,坐在教室前面或通道 左近,使老師易於監督。2.規矩好的學生,坐在教室後面或距通道較遠的 地方,縱然老師無法時刻監視,他們的行為也能予人信任(邱連煌,2000) 。 Jones指出重要的不是桌椅該擺哪兒,而是哪裡不該擺桌椅。搬移那些在你 與學生之間構成阻礙的桌椅(李逢堅譯,2003) 。 由上可知,空間安排的策略包括:1.座位應依學生的身材高矮、視聽 能力、同儕關係、人格特質和書寫習慣等,作適宜的安排。2.座位應時常 更換,以調整視覺角度和師生互動關係。3.學生座位安排,要方便教師的 督導。4.要使每一學生,從自己座位上清楚看見教學活動。5.以教室交通 的流暢性來考慮教室空間的安排。6.以方便使用的方式來擺置與儲存教室 設備器材。7.注意教室四週牆壁的整潔美觀。8.於教室內佈置與教學內容 有關的資料。9.安排桌椅,必須要考慮老師能在學生群中自由迴旋走動。 10.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越短越佳。 朱文雄(1991)提出教室佈置的原則包括:1.教育原則。2.整體原則。 3.實用原則。4.美觀原則。5.經濟原則。6.安全原則。7.變化原則。8.創新 原則。9.動態化原則。10.師生共做原則。 莊貞銀(1994)提出教室佈置的原則包括:1.師生共同參與。2.多元 的教育功能。3.有生命感的佈置。4.班級特色的發展。5.創新的佈置理念。 陳木金(2000)認為,教室佈置的考量,要以學生為中心,營造融洽、 尊重的氣氛,並能兼俱個別學習與合學習,主動學習與無障礙學習的多重 功能。因此,在開學之初,教師應釐清自己的教育信念,熟悉教材課程依 36.

(37) 教育、人性、多元、完整、安全、衛生、美觀的原則,與學生共同研討設 計,進行教室佈置及管理。 吳宗立(2002)認為,富有教育意涵的教室佈置,應適度的綠化、美 化學習空間,讓教室有「家」的感覺,藉學習環境佈置的歷程,呈現多元 化、積極性的主題,激勵學習的動機,給予人人作品展示的機會,發揮創 意的學習空間。 由上可知,教室佈置的策略包括:1.教師應考慮物理環境對健康的影 響。2.師生要共同參與教室佈置。3.教室佈置呈現多元化、積極性的主題。 4.教師應適度綠化、美化學習空間。5.教師應激勵學習的動機,提供人人 作品展示的機會。6.教師應具備創新的佈置理念。7.教室佈置的考量要以 學生為中心。8.教室佈置應發展班級特色。9.教室佈置應重視教育性、整 體性、實用性、美觀性、安全性。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教室空間安排策略包括:1.教師應依學生的個 別差異(身材高矮、視聽能力、同儕關係、人格特質和書寫習慣等)適宜 的安排學生座位。2.學生座位應時常更換以調整視角和師生互動關係。3. 學生座位安排,應能方便教師的督導。4.師生應共同參與教室佈置。5.教 師應以方便使用的方式來擺放教室的設備器材。6.教師應注意教室四週牆 壁的整潔美觀。7.教師應於教室內佈置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8.教師應 激勵學生學習的動機,提供人人作品展示的機會。9.教室佈置應呈現多元 化、積極性的主題,發展班級特色。10.教室佈置應重視教育性、整體性、 實用性、美觀性、安全性。. (二)班級氣氛營造的策略 莊貞銀(1994)認為,班級氣氛營造的原則包括:1.人性化教育。2. 傳統文化的薰陶。3.學習的樂園。4.教師的王國。5.愛心的園地。6.合理的 課業。7.成功的滿足。8.生動教學法。9.富有安全感。 37.

(38) 盧美貴(1994)認為,增進班級氣氛的原則,教師的職責與態度包括: 1.積極的指導為主,消極的管理為輔。2.培養良好的行為於先,獎懲及管 理於後。3.對學生友善而有幽默感。4.民主式的領導與同理心的溝通。5. 減少造成不良行為的校內及校外影響因素。6.有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常給 學生適時的鼓勵。7.支持與參與學生的正當活動。8.能以他律為始、自律 為終的目的與態度,對學生循循善誘。9.瞭解生並給予學生適度的期望。 10.能針對認知、情意與動作技能等不同學習領域,實施不同的教導方式。 柳文卿(1999)提出塑造良好班級氣氛的途徑包括:1.教師採折衷式 領導。2.給予學生適度的期望。3.搭起「溝通」的橋樑。4.培養幽默感。5. 瞭解學生的文化。6.輔導學生自我評價、自我肯定、自我超越。 吳宗立(2002)認為,對於班級氣氛的經營,教師要以教育愛真誠關 懷學生,運用民主開放的領導,人性化的教室管理,適切合理的教師期望, 營造尊重、開放、民主的班級風格,以激發學生多元的潛能。 由上可知,增進班級氣氛的策略包括:1.教師應具有教育愛,支持、 關懷、同理、接納、尊重每一位學生。2.教師應採民主的領導風格、人性 化的管理方式。3.教師對學生應有信心。4.教師應對學生表達適度的期望。 5.教師應營造積極正向、民主開放的班風。6.教師應適時處理衝突,與學 生和諧溝通。7.師生應共同遵守班級規範。8.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參與、影 響、與隸屬感的需求。9.教師應強調合作式的班級目標,並採取有效的獎 勵措施。10.教師們要注意自己講話的語氣。 陳奎憙(1996)提出增進良好師生關係的途徑包括:1.發揮愛心、了 解學生。2.擴大接觸層面。3.注重個別差異。 陳木金(2000)認為教師在教室教學時,必須努力建立和諧親師生關 係,其內容包括:1.明確地告知我對學生的期望,並指導其達成。2.與學 生共同檢討學習成果,指導其努力的方向。3.以和善的表情和親切的口吻 進行意見溝通。4.與學生分享彼此的經驗,促進師生感情交流。5.設計合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馬札諾(Marzano)等人認為 有效能班級經營要能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初階暨進階培訓中心 資料來源

主要整理者:嘉義縣梅山國小 邱文嵐校長 臺南市進學國小 葉秀娥主任 臺南市億載國小 蔡惠娟老師

(一)學生中心:透過學生中心的方式促進學習 1.提供具體經驗和視覺方法研讀抽象概念與

在學校行之有年的培育實習教師優良傳統風氣之下,我以擔任教育實 習輔導教師為榮,透過 開放自己的教室 (擔任校內輔導教師、集中實習輔導教 師)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若股票標的公司的財務體質不健全,或公 司管理階層刻意隱瞞經營危機事實,導致

評估項目 初級表現 初級表現 初級表現 初級表現 一般表現 一般表現 一般表現 一般表現 滿意表現 滿意表現 滿意表現 滿意表現 計劃書內的 計劃書內的 計劃書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