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蘇內政與外交蘊含的顯性與隱性衝突

第六章  結論

第三節 中蘇內政與外交蘊含的顯性與隱性衝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這不平等的根源來理解第二次金門危機,能夠得到一種解釋,那就是毛澤 東不服從於過度強調和平的外交路線,更不能接受因為美蘇和解的戰略犧牲中國 主權問題。如果按照三和路線,恐怕永遠不能解決台灣問題。更何況,三和路線 也不能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未得到美國承認的困局。 

金門危機對於中蘇關係的影響,恐怕還是落在不平等關係的根源上。對現有 秩序主導者蘇聯來講,金門危機是「脫序」的行為。蘇聯不能容忍同盟者脫序的 行動干擾蘇聯的利益。對中共來說,金門危機是試圖擺脫蘇聯控制的警訊燈。只 是赫魯雪夫當時尚未深切理解到這一點。

過度強調外交路線受到大躍進左傾的影響的觀點,缺乏對於外交路線「左傾」

的明確定義。其次,再觀察支撐「左傾」概念的兩根支柱,即「大躍進影響外交 路線」與「周恩來去職外交部長」,都有可議之處。根據本論文的研究,金門危 機既不是輸出大躍進的緊張,也沒有實質證據能夠說明金門危機具有與大躍進類 似「超常動員」的性質。從毛澤東與周恩來的關係來看,陳兼與楊奎松試圖連結 周恩來去職外交部長跟反反冒進的歷史脈絡,並以此說明中國外交走向激進的傾 向。不過,周去職的時間以及理由,跟大躍進的發展無關。周恩來不再擔任外交 部長以後,仍舊對中國外交政策有一定的影響力。沒有充分的證據說明周是因為 過多強調緩和的外交政策,而反對激進的外交政策而被撤換。

中蘇之間確實有潛在的和平話語之爭,衝突點隱藏在中蘇的國際位置與領導 人思維差異上。六十年代初期,這樣的衝突愈演愈烈。然而,1958 年中蘇外交 路線都是在和平與鬥爭的輪軸中前進,尚未迸發真正的衝突。 

第三節 中蘇內政與外交蘊含的顯性與隱性衝突

六十年代初期,中蘇開始掀起意識型態論戰。如果中蘇分歧的原因是徹底的 國家利益之爭,如何解釋中蘇論戰越演越烈的情形?顯然,對這兩個社會主義國 家而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及相關的理論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本論文所使用的研究途徑,是以毛澤東個人的思維當成出發點,並將毛澤東 的觀念提取出兩個概念,一是政治實用主義,一是烏托邦思想。正如楊炳章指出:

政治是現狀的綜合運作,因此也是對現狀的認可。相反,革命是現狀的改 變,因此也是對現狀的否定。由於政治認可現狀,所以它與現實聯繫較多,

革命否認現狀,因此常常反映未來的想像。由此,政治與革命形成對比,

從而產生了政治現實主義與革命理想主義之分。5 楊炳章繼續分析:

從長遠來看,任何一個新政權的領袖們都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如「繼        

5楊炳章,《從革命到政治:長征與毛澤東的崛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頁 2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續革命」或「不斷革命」之類的動作,不僅會損害國家和黨的利益,而且 會危及他們個人的地位……共產黨取得政權之後,許多理想主義革命家變 成了政治實用主義者,毛澤東依然堅持他的烏托邦式的革命理想。6 根據這個研究途徑,可以歸納出中蘇分歧過程中的隱性與顯性衝突。顯性衝 突,指的是雙方在國家利益、國家安全、國際位置差異或是主權問題上的衝突。

隱性衝突,則是中蘇在意識型態與理論方面的較量。顯性衝突,通常意謂改變客 觀力量,與蘇聯一較高下。隱性衝突,則是從理論層次爭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問 題。這兩點都牽涉中蘇爭取領導權。

從顯性衝突與隱性衝突的概念分析中蘇內政與外交的分歧,可以得出這樣的 結果。在外交方面,1958 到 1960 年比較突出的是顯性衝突。例如第二次金門危 機、長波電台與聯合艦隊。根源在於蘇聯擔憂中國的行動干擾它世界性的佈局與 利益。毛澤東思維在六十年代之前,在外交方面起主導作用的是政治現實主義。

中蘇外交的隱性衝突,是針對社會主義外交路線的理論之爭,即輸出革命的 立場與手段問題。這一點,直到中蘇論戰才正式浮上檯面。因此,「革命外交、

大躍進與金門危機」三位一體的論點,將金門危機視為毛澤東挑戰三和路線。而 這樣的論點把內政上意識型態之爭與外交上的意識型態之爭,以及中蘇之間的顯 性與隱性衝突混為一談。 

若是單純從意識型態角度分析大躍進,便無法解釋蘇聯出口更多機器設備因 而獲益的事實。但是,大躍進確實引發了蘇聯對於中蘇經濟關係改變的疑慮。人 民公社的性質,也確實是一場意識型態之爭。在內政上,中蘇關係同時蘊含了顯 性衝突與隱性衝突。

意識型態在內政與外交方面,其實涉及的是不同層面的問題。在內政方面的 中蘇意識型態之爭,指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與速度的問題,這就與蘇聯模式的修正 息息相關。這一點,徹底反映在毛澤東「不斷革命」與人民公社的思想上。到底 能不能革命,蘇聯觀點給了很明確的答案:

於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面前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一個問題:在已經勝 利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範圍內還能不能革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完全清楚 的。在已經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範圍內不可能有任何革命,可能有的只 是反革命。7 

 

在外交上的意識型態衝突,則是三和路線與輸出革命的問題。本文的觀點 是,毛澤東的「烏托邦思想」在內政與與外交上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內政上,

毛澤東的烏托邦理想毫無疑問挑起了中蘇理論衝突。中蘇關係同時出現了顯性和        

6 楊炳章,《從革命到政治:長征與毛澤東的崛起》,頁 283。

7〈馬林科夫與阿里斯托夫從布達佩斯發給蘇共中央的電傳電報〉,《蘇聯歷史檔案選編》,27 卷,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頁 428-4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隱性衝突。在外交上,1958 到 1960 年比較清楚的是顯性衝突。因為毛澤東的政 治現實主義,使得隱性衝突直到六十年代之後才發生。 

焦點再回到毛澤東身上。中蘇最終走向分裂究竟是毛主觀決定還是客觀使 然。本論文的思考點是兩方因素都值得考慮。1958 到 1960 年,中蘇在內政與外 交分歧方面,特別突出的客觀形勢是不平等的關係。在國際上,受制於和平路線,

在經濟上,受制於蘇聯模式。就算不是毛澤東,任何一個領導人都要面對類似的 處境。在這種情形下,決策者的思維和他的權力位置就顯得特別重要。可惜經過 南寧會議、廬山會議,毛的權力日益專斷,越來越不能忍受反對他的力量;他的 烏托邦理想,也日益壓過他的政治現實主義,最終使他走向反蘇的道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一、檔案與文件   

人民出版社編,《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一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二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三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六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七卷,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一冊,北京:中央 文獻出版社,200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毛澤東早期文稿》,長沙:湖南,1990。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2。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2。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 社,1993。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周恩來軍事文選》,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共 中央文獻硏究室,1987。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三冊,北京:三聯書店,1962。

沈志華編,《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上中下三冊,台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沈志華主編,《美國對華情報檔案》,第六編,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

沈志華主編,《美國對華情報檔案》,第九編,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

沈志華主編,《美國對華情報檔案》,第十編,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26 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27 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沈志華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28 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孫霞武等編《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資料選集1925-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二、傳記與回憶錄

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

伍修權,《回憶與懷念》,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1991。

伍修權,《在外交部八年的經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3。

伍修權,《我的歷程》,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

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 中蘇關係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 中蘇關係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