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丹麥卡倫堡區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7-61)

第四章 案例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丹麥卡倫堡區

49

近來我國政府除了計畫徵收能源稅外,先一步調漲國內能源價格,這對於能源依 賴程度頗大的中國鋼鐵公司來說無疑是一項利空之消息,但是該企業藉由區域能源整 合使得自身之能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除了提升企業之環境管理外並且支援了周邊之 廠商,也進一步提升了該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

由於中國鋼鐵公司為臨海工業區中區域能源整合計畫的核心,加上為了因應環境 變遷中國鋼鐵公司為此發展許多技術,至今其中許多技術逐漸成熟,也讓中國鋼鐵公 司以各項已成熟技術為基礎新設立許多子公司,藉由子公司的成功發展使得中國鋼鐵 公司也得到大量的回報。

中國鋼鐵公司與臨海工業區的區域能源整合計畫正在實行之中,然而該企業在系 統中可分為以下幾個構面來討論。首先中國鋼鐵公司對自身的煉鋼過程與區域能源整 合中,所應用的技術可視為該企業的獨特性資源。對於該企業所具備的技術資源,以 及臨海工業區之周遭環境與廠商關係也都屬於中國鋼鐵公司之基礎資源。其次該企業 對於能源稅是否徵收與國際能源市場之波動,加上全世界的環境變遷都為企業對外在 環境的不確定,在外在環境與自身資源的考量之下,中國鋼鐵公司再對其企業營運策 略之制定、執行與定位做出判斷。

50

社區之間交換或交易副產品,可以創造出乎意料的環保利潤,因此由一對一交換逐漸 擴大為多元副產品交換網路,至今此網路仍持續演化進步之中。

在卡倫堡區的工業共生計畫中結合了卡倫堡市政府與五個工業企業,其中包括:

Asnaes 火力發電廠、Gyproc 石膏板工廠、Novo Nordisk 製藥廠、A.S Bioteknisk Jordrens 土壤整治公司和 Statoil 煉油廠等。在此系統中各廠商彼此交易各自的副產 品,使得在原先廠商視為無用的廢棄物或副產品,可以在其他廠商成為可用的粗原料,

除了讓資源更有效的運用外,也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並且由於合約簽訂之初便具備 健全的條款,每個廠商均可從因共生合作而獲得經濟利益。總計在參與工業共生的工 廠,水資源的整體消耗量可以節省約 25%,並且經由共生系統的再使用和循環再使 用,每年可以節省約 190 萬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源和 100 萬立方公尺地表水源。Asnaes 發電廠每年產生 3 萬噸粉煤灰,此被送至水泥廠作為製造水泥之原料,另由 Asnaes 發電廠、Novo Nordisk 製藥廠和 Statoil 煉油廠的共生合作,每年還可以節省 2 萬噸 的燃油消耗,約相當於 380 噸的硫氧化物(SOX)排放減量。Gyproc 石膏板工廠每年可 以從 Asnaes 發電廠接收 7 萬~9 萬噸石膏,用以取代天然石膏,用來當作製造石膏板 之原料。Novo Nordisk 製藥廠於製造過程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可以減少或取代 2 萬公頃 農田所需之肥料,此廢棄物是來自於藥廠於花生粉、玉米澱粉發酵所產生的廢渣,經 過消毒後供給農民作為肥料,且其中許多是無償供給予當地農民,成功的為 CSR(企 業社會責任)做出一個良好的典範。在此案例中各個廠商所交易的副產品包括:鍋爐 飛灰、製程廢水、煉油尾氣、鍋爐水、冷卻水、生質能、鍋爐蒸汽、石膏、液體肥料、

家用熱源、污泥、酵母漿等。其系統如圖 14 所示。

51

圖 14 丹麥卡倫堡區系統圖

資料來源:「高雄市環境保護局」。2012 年 5 月 18 日,取自:

http://www.green99.com.tw/KOC/integrated/integrated.html

二、案例分析

在 70 及 80 年代,卡倫堡產業共生系統已經默默運行了一段時間,但直到 1990 年此系統才開始為外界所得知,並將此系統命名為產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產 業共生系統與生態工業園區最大的不同是在於聚落的形成方式。產業共生系統聚落之 形成是由聚落中的各個組織,將資源或能源彼此互通有無所形成的。雖然最終的結果 會與生態工業園區所倡導的很接近,但產業系統是來自於各個組織為自身的需求,而 主動尋求解決方案所自然形成的聚落,也就類似循環經濟概念的具體現實化。然而在 目前世界各國之中卡倫堡的共生系統是最早形成共生系統之工業聚落。

產業共生系統可以視為生態工業園區的雛型,而共生系統可由在系統中之核心產 業之數量,簡單區分為單核心產業共生系統和多核心產業共生系統。而產業共生系統 可由工業廠商組成也可由農業廠商組成,以工業廠商為核心的產業共生系統,相較於 以農業為核心的產業共生系統,以工業廠商為核心的產業共生系統組成更為複雜。由 於在農業組成的產業共生系統之中,各產業之間所需要的資源都可以自周遭自然環境 中取得,因此以農業為核心的產業共生系統較不會有能源或資源上的問題。然而在工

52

業共生系統之中,各個廠商都以使用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為主,因此工業型產業共生系 統從建構開始,其系統中之能源與資源便存在碩大之使用問題。

以工業為核心的產業共生系統可分為 3 種類型,包括了生質型共生系統,能源型 共生系統與混合型共生系統三種。

1. 生質型共生系統:生質型共生系統中之各個廠商主要以實體物質的流動與分享為 核心,隨著各項工業活動之技術不斷成長,這種共生系統逐漸成為生態工業園區 的主要型態。生質型共生系統會受限於其系統規模之大小,這是由於在系統中如 果規模太小會難以讓各個異類廠商之間的供給與需求都達到滿足,但由於現代工 業體系與技術已十分完善,因此生質型產業共生系統在資源的使用大多都已有解 決的方法。

2. 能源型共生系統:能源也是產業共生系統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卡倫堡共 生系統中最初也是以電廠與煉油廠為中心,能源型之產業共生系統是共生系統中 最常見的型態,如同我國臨海工業區也是如此。但在科技進步的驅使下能源使用 技術也不斷進步,無副產品的水力、風力與太陽能發電技術日愈進步,這也使得 此種能源共生系統未來發展空間相對變小,也就是在未來的產業共生系統或是生 態工業園區再以電廠為核心來發展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3. 混合型共生系統:混合型產業共生系統的各個組織之間,是同時藉由實體物質與 能源兩種途徑所連結的,然而大多數的產業共生系統也皆是以此種型態形成,目 前卡倫堡區的系統也是屬於混合型的產業共生系統。

產業共生系統可以視為生態工業園區之雛形,但是由於此系統的定義一開始就是 因卡倫堡案例而生,其系統的格局與適用度基本上就沒有生態工業園區廣,加上此系 統許多觀念與生態工業園區之概念又是相同的,因此在生態工業園區概念開始被世界 所重視後,產業共生系統的說法便逐漸被生態工業園區所取代。

在卡倫堡區的案例中,許多廠商在最初是考量水資源的使用而聚集至此區域,係 對客觀之經濟環境考量下所訂定之策略,可以將其理論基礎歸類為資源基礎理論,因 此從一開始此區域廠商的策略思維,就是基於如何更有效率的利用水資源之上,爾後 逐步將此概念向外延伸擴展,便開始思考如何將各項資源做最有效率的利用,也就開 始了卡倫堡區的產業共生系統,從水資源的循環到其他實體資源再到廢棄物之循環,

這都是由資源基礎的理論慢慢推廣而成,然而將此理論延伸到最後,將產業活動最末

53

端的廢棄物也都有效運用循環,到此階段也就從營運策略連結到了 CSR(企業社會責 任)。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7-6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