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乘著生命故事的訪談音符開始躍動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描繪躍動的生命音符】

第三節 乘著生命故事的訪談音符開始躍動

本研究採敘說研究中的生命故事型態做為研究取向,以訪談為蒐 集資料的方法。以下生命故事的訪談程序修改整理自學者洪瑞旋

(2001)論文研究中所整理自Atkinson (1998)的生命故事訪談步驟。

而生命故事的訪談將分為三個主要步驟,分別為:計畫訪談、實施訪 談、謄寫與理解訪談(Atkinson, 1998)。以下將依序介紹本研究之訪談 程序,而本研究之訪談流程圖3-3-1所示:

圖3-3-1 訪談流程圖

初步搜集資料,尋找並確認受訪者

計畫訪談:備妥訪談輔助設備及電腦器材,正式聯絡受 訪者,寄發訪談大綱及同意書,聯繫訪談時間與地點

實施訪談:當場搜集並記錄受訪者的訪談內容

謄寫與理解訪談:撰寫訪談札 記、並將錄音內容轉成逐字稿

1.訪談者閱讀訪談逐字稿與訪談札記,根據閱 讀結果做進一步修正,必要時重聽錄音內容 2.訪談者初步判斷有無必要進行再次訪問

3.訪談者將逐字稿給予受訪者閱聽或過目(並 請受訪者如有建議在一週內聯絡)

資料整理與歸納

內容分析與詮釋

壹、計畫訪談 一、訪談前的計畫

與研究對象確認是否願意參與研究前,研究者廣泛蒐集關於研究 個案的相關資料,聯絡時即詳細說明了本研究的主題、目的與進行方 式及流程,而對訪談所觸及的倫理隱私處理方式,也一併告知本研究 將會保護與尊重受訪者的隱私。

經聯絡後獲得研究對象同意,並且表示願意參與研究之後,在實 施訪談前,對受訪者的背景資料作充分了解,並將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之內容詳加說明並簽名(研究參與者同意書如附件一),如此,將有 助於訪談進行時的互動,並引導受訪者作更深入的敘說。

二、訪談輔助設備及電腦相關器材

為確保訪談內容能記錄完整,在訪談進行時的輔助工具上,包含 有一般訪談時常用的錄音機、錄音筆以及錄影機,並且備妥器材所需 之電池及記憶卡。此外,與研究個案MSN訪談時所需用到的工具,包 含有電腦與網路外,研究者的訪談日誌是以電腦打字的方式記錄,使 用的是微軟Word軟體。

貳、實施訪談 一、訪談指引

研究者在生命故事訪談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幫助敘 說者說出他們的生命故事,而非一個制式化的問題發問者。因此在進 行生命故事訪談時,研究者可先發展一個「訪談指引」用來提醒自己 可以考慮訪問的問題與領域有哪些,其細節則不必列出,而由敘說者 自由述說(洪瑞旋,2001)。

而訪談指引全是開放式問題,在生命故事訪談中,越少結構性的

訪談,則訪談所得的效能則越佳(Atkinson, 1998),因為結構會侷限了 要的原則,就像是輪流持有「發言杖」(talking stick)一般,不中斷敘 說者的話語 (Atkinson, 1998)。另外,如訪問者若能站在一個「後設」

的立場,即不僅要對敘說者所說的有所回應,還要在心中整理下一個 發問的問題,並觀察受訪者是以何種方式敘說,這樣的訪員才是一個

好的引導者(Atkinson, 1998)。

三、訪談涉及的情感因素

洪瑞旋(2001)於論文研究中亦提及,生命故事訪談常觸及敘說 者內心深處的故事與情感,而當訪談觸及情感互動時,研究者仍需保 持聆聽的角色,不宜逼迫敘說者清楚陳述,而讓敘說者有充足的時間 自我調適。

在這之中也許會有些許時間的沈默,然而,沈默並不代表不具意 義,沈默有時是敘說者在整理思緒,以做較完整的表達,沈默或者也 是敘說者心中突然浮現了一些情感與畫面,尚未能自這樣的氣氛中理 出頭緒,而需要時間沈澱。沈默代表的意涵往往比想像中要多。面對 這樣的沈默,研究者應給予敘說者充分的時間,尤其當訪談的內容涉 及情感時,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澱,才有勇氣呈現(洪瑞旋,2001)。

參、謄寫與理解訪談

質性研究的方法過程中,資料的取得與資料的分析乃是相當重要 的程序,每一次訪談結束之後,將取得資料,轉換成逐字稿型態,此 即所謂的「文本」,文本的分析正是質性研究的重要工作,而主題分 析法乃是文本分析的主要策略,主要是對於訪談資料或文本進行系統 性的分析方法,從瑣碎、雜亂無章,看似不相干的訪談內容文本,歸 納與探討有關的意義,以主題方式呈現,用來協助解釋文本所蘊含的 深層意義,並遵循一個概念性的循環架構(唐瑋,2005)。

一、訪談-錄音-逐字稿

訪談時輔以錄音動作,將當時的聲音現場記錄下來,並存取保存 電子語音檔案,再將全部內容轉為逐字稿,並且參照訪談現場所做筆

記,以及即時性的電子檔案播放,盡可能將各種非語言的訊息一併記 錄下來,包括:沈默的秒數、哭泣、大笑……等,將能使研究者更接 近訪問時的原貌,減低時空因素所造成的詮釋誤差,而所有謄稿的工 作皆由研究者獨立完成(林志昇,2003)。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將透過研究參與者隨時間所發生的事件順 序,整理出其生命中的轉換與改變;並且經由讓自己重覆暴露在資料 之前,再三閱讀逐字稿、重聽訪談錄音檔,所逐漸形成概念叢集,經 思考、過濾、再驗證,慢慢地形成主要概念。在整理出研究參與者發 展脈絡後,研究者嘗試藉由其他資料的對照,來從更多元的角度,來 觀照研究參與者的發展,使之浮現出更多的意義(林志昇,2003)。

分析收集資料的做法,其目的即在於完整呈現並重新架構研究參 與者的生命故事及歷程,並釐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關鍵轉折點以及影 響研究參與者的關鍵因素。一般而言,敘說研究者對敘說的資料需要 敏銳地反覆閱讀,從中找尋意義與脈絡,或進一步形成假設;對於資 料的解釋,其實是很個人性、部分性、動力性的,沒有一套標準可循

(林美珠,2000)。

但學者Lieblich, Tuval-shiach, & Zilber (1999)針對敘說研究的文 本分析與資料閱讀的方式,還是提出整體(holistic)與類別

(categorical)、內容(content)與形式(form)兩大類,四個取向的分析模式。

(一)「整體」與「類別」取向

整體取向是將分析的視為整體,而類別取向則是將文本切割成單 位句子。兩者的區別是:

1.整體取向:將個人的生命故事視為整體,而文本的解析是藉由

部分情節的解析來理解整體的故事意義。此取向傾向於把人當成 一個整體,探索他/她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歷程。

2.類別取向:類似傳統的內容分析方式,將完整的故事切割為具 有意義的單位句子,並且加以定義分類,此取向多被採用於當研 究者的目的是在特定問題或一個團體所分享的現象。

(二)「內容」與「形式」取向

兩者的差異是以傳統文本之文學閱讀的二分法來做區分。

1.「內容」取向:即以敘說者的立場來看敘說的文本時,觀察其 內容包括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誰參與在其中等等。而以「內 容」取向的目的在於獲得隱含的內容與意義,透過某些特定章 節的敘說內容,進一步瞭解個人的生命主題、特質、與背後的 動機脈絡等等。

2.「形式」取向:所謂故事「形式」包括有情節的結構、事件的 順序、時間軸度的相關、故事的複雜度與連貫性、以及藉由故 事所引起的感受、敘說者的風格、文字隱喻的選擇(主動或被 動)等等。

(三)四大分析模式

Lieblich, Tuval-Mashiach, & Zilber(1999)將這兩大類、四個取向交 叉貫穿,即得到四個細格的矩陣,如下說明:

「整體--內容」分析法 「類別--內容」分析法

「整體--形式」分析法 「類別--形式」分析法

1.「整體--內容」分析法:

此方法將焦點放在個體完整生命故事的內容呈現,不把生命分

割成細部。即將訪談的文本分析整理以後,研究者藉由對每一

最後,林美珠(2000)更提醒在應用以上四種分析方式時,需要 考慮到怎樣的研究問題,需要怎樣的文本,以及適合怎樣研究對象等,

這四種方式之間的界線,不是那麼截然劃分的,故事的形式很難完全 獨立於內容之外,同時整體與類別之分也不是二分的。

而本研究將是採用「整體--內容」的文本分析方法,將研究對象 的生命故事視為整體,文本並藉由敘說情節的解析來理解整體的故事

意義。而從整體的角度分析敘說者的生命經驗時,更將依尋時間主軸,

將敘說中豐富的生命歷程、內涵與事件以整體的脈絡一一重繪建構。

肆、關於研究倫理與真實性 一、找尋生命故事的真實性

質性研究法,透過研究者主觀性的體驗與視界,嘗試去詮釋個體 主觀的生命經驗及其對社會環境所存有的主觀性反映。但為了確保研 究者的主觀不過度偏頗,而影響研究結果的確實度和可信度,資料的 蒐集方法及資料詮釋的適當性必須被嚴謹的考量(林志昇,2003)。

另外,Riessman (1993)曾提出增進敘說研究的可信賴 trustworthiness的四個向度:

1.說服力(persuasiveness):即研究者所提出之解釋,是否聽起來合 理而令人信服的。

2.符合度(correspondence):即受訪者認為研究者完成的分析解釋 能適當呈現其經驗的程度。

3.一致性(coherence):研究者須常自訪談內容中,受訪者常強調的 主題,以及其連接不同故事時採用的語言,來修正最初對受訪 者信念、目標等所做的假設,使二者能一致。

4.可應用性(pragmatic use):即此研究能否做為其他研究的基礎。

二、關於研究倫理

由於在質性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會進入研究參與者的現象場,大 量介入其生活經驗當中,因此在研究進行時,研究者應遵循研究倫理,

以避免傷害研究參與者(彭英慈,2005)。

而敘說研究所關注的是問題的深度與自身經驗詮釋,研究對象的

而敘說研究所關注的是問題的深度與自身經驗詮釋,研究對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