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描繪躍動的生命音符】

第一節 生命譜曲的方法採集

及第三節乘著生命故事的訪談音符開始躍動,最後則再將本章做一自 我的覺察與省思。

第一節 生命譜曲的方法採集

在選擇研究方法的同時,必須先了解方法並沒有「對」與「錯」

的差異,也沒有「好」與「壞」的區別,每一個研究方法皆有它所適 合或不適合回答的問題,只要所選擇的方法能適切的回答我們所要問 的問題,就是「對」的、「好」的與「合適」的研究方法,千萬不要為 了方法而方法,方法是要被我們所用,而不是我們被方法所用(陳向 明,2002)。

而本研究欲探討重點在於深入描繪並呈現視覺障礙運動選手參 與運動訓練前、後的生命歷程以及歷程中事實現象的轉折、發展與影 響因素,並於文本中真實地體現研究參與者的內心感受,細膩而客觀 地呈現其生命故事。綜合上述,本研究方法將適合以質性研究來加以 呈現探究之。

然而,質性研究所包含的研究型態甚為廣泛,而本研究將採用質 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型態,以及敘事型態中的生命史及生命故事之研 究類型作為研究方法,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研究資料,重現研究 參與者的生命故事。

以下則將針對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做出統整、分析以及釐清,之後 再針對此研究方法說明其採用原因:

壹、方法的釐清:質性 → 敘說 → 生命故事 一、質性研究

質化研究的目的在於,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 性、深入性的領會,質化研究所強調的是,研究者透過自身的參與及 觀察,從被研究者的角度出發,經由他們的視野去瞭解他們的思想、

情感、價值觀念與知覺規則,進而才能對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義 建構作出解釋(陳向明,2002)。

質性研究可說著眼於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意義 的描述及詮釋。誠如韋伯所說:「人是存在於其所編織的意義的網絡 中。」其次就日常生活世界中,無論是客觀的描述或主觀的詮釋,都 牽涉到語言的問題,因此日常語言分析及語意詮釋乃提供了解客觀世 界或主觀價值體系的媒介(陳伯璋,2000)。

而質化研究在研究關係的處理上,則全然與實證主義完全不同,

由於研究鏡頭所碰觸的焦點,是研究對象最為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

研究所要探索的議題、所要描述的現象,都圍繞著研究對象不斷打轉,

所以質化研究認為掌握「知識」的人,是研究對象而不是研究者本人,

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就像一個「學生」一般,需不斷向研究 對象探尋真相與知識,也因如此,質化研究更強調參與者的主動性、

特殊性與互動性,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互惠的 權力關係才是(陳向明,2002)。

學者丘昌泰(1996)更於研究中指出,質化研究是一種產生描述 性資料的研究過程,包括人類自我的書面或會話的文字與可觀察的行

為。然而,在質性研究所包含的敘事研究(或譯敘說Narrative Research)

型態中,包含有多種名稱、內涵或有異同的研究型式,譬如:生活史

(或譯生命歷史/生命史Life history)、生命故事(Life story)、自傳 (Autobiography)、傳記(Biography)、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等(林志昇,

2003)。

二、敘說研究

敘說(Narrative)一詞,根據Webster(1991)的解釋是「故事,敘述,

敘事體」,而故事是「說出發生什麼,或將發生的貫連起來,不管是真

如此,敘說(Narrative)或稱為敘事,就是描述、陳述事情或故事,

是為質性研究的一種型態。所謂「敘說」(Narrative)指的是「會話或 例子,用來連結一系列發生的事」(Webster, 1966, 引自Lieblich, Mashiach, & Zilber, 1998)。人們藉由敘事方式,組織其經驗成為有意 義的事件組合,然而,敘說更是無所不在的,在神話、寓言、短篇故 事、敘事詩、歷史、悲劇及喜劇中,都可見其存在(洪瑞璇,2001)。

因此,敘說研究(narrative research)指的即為以敘事題材為研究資 料的研究,其資料蒐集可以故事的方式進行(Lieblich, Mashiach, &

Zilber, 1998)。

敘說是呈現及了解經驗、現象的最佳方式。它是研究者和參與者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一個或一連串的地點,並且在與環境的社會互動

中,所建立起來的合作(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

由於質性研究目前在國內外的教育研究領域已應用廣泛,其中敘 事研究法,也開始散見各個研究中,不管使用傳記/自傳、生活史/

生命故事或者口述歷史的形式來進行敘事研究,它最終都會形成一個 故事。一個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兩個互為主體,生命相遇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可以以完全不同以往實證研究的方法,從而展現一種嶄 新的角度,來更接近真實、更接近生命本質(林志昇,2003)。

學者許育光(2000)亦表示:敘說(Narrative)意指任何口語或書 寫的表達,它以故事的形式展現一個人生命歷程;敘說的形式無所不 在的包含了我們的文化和社會,如童話、小說、說故事、笑話或是生 活中的交談等。有的學者則以更廣泛的角度來定義「敘說」,幾乎泛指 所有的陳述(Riessman, 1993)。

敘說研究是以故事為主要理解和呈現的方法;看重敘說資料的整 體性和個體獨特的脈絡,以非抽離或切割的方式來建構人的經驗及探 尋意義的研究(林志昇,2003)。

Sarbin (1986)亦明白指出:敘說(narrative)其實就是故事(story)。

而在個人層次而言,人們有屬於自己的敘說,能使他們明瞭自己的定 位;在文化及組織層次來說,敘說的方式亦可分享信念並傳遞價值(林 志昇,2003)。因此,運用敘說研究的最高價值,不在求客觀事實的描 述,也不強求事實之真偽,而在於研究參與者如何建構其經驗,如何 透過其所敘說之故事,為其生活賦予意義。並從故事的觀點來理解個 人,由個人記憶中去回溯生命的過往經驗,看似片段、不完整的經驗 與記憶。透過敘說,可再一次理解、澄清,進而產生新的理解和領悟

(郭秋時,2006)。

三、生命故事研究

從二十世紀初生命史研究開始發展,到1970年後因為此研究法的 敘述性、脈絡性與歷史性方面的價值而被重視,生命史研究因而成為 重視(江文瑜,1996)。黃政傑(1996)認為生命史研究關注個人經驗 與觀點,欲探究研究參與者對生活事件中的主觀經驗與知覺如何,如 何發展、如何影響個體行為,並從中了解個體適應的策略為何。

而生命史(Life history),或譯為「生活史」或「生命歷史」,它常 被拿來與生命故事(Life story)相混用,在研究者所閱覽的許多相關文 獻後發現,有許多研究並不特別去區分兩者(林志昇,2003)。

根據Hatch與Wisniewski (1995) 所作之整理中指出: 一、生命史 是一種敘說;二、不管生命史或其他敘說都提供一種認識的方式;三、

生命史是個人的、脈絡相依的故事(引自王勇智,1999)。Burr (1995) 認為知識其實是透過日常生活所塑造出來,同時存在個人生命歷程的

命也能間接瞭解他所身處的文化之中,生命史能幫助人類的脈絡性突 顯出來,這和科學心理學去脈絡的知識相當的不同(羅慶成,2003)。

至於生命史(life history),May Jean Herzog 認為生命史、敘說、

與質性研究所呈現的關係為(Hatch, & Wisniewski, 1995):

. 個體的訪談或對話而得(Angrosino, 1989; Creswell, 1998)。而生命故事 研究為探討個體生命發展歷程中的某一段主題,藉由開放性的訪談過 點,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共同面對生命歷程的研究(熊同鑫,2001)。

因此,生命史與生命故事很類似,應該說生命史包括生命故事,生命 故事屬於生命史的一部分(吳百騏,2006)。

余德慧(1998)在《生命史學》一書中曾提到:「生命感有很大

部分來自生命自身的歷史。我們曾經有的經歷有個很奇妙的現象:往 日時光透過回憶獲得此刻的新意義。我們任何時刻的感覺都被過去的 經歷所滲透,我們的眼睛一直沾滿過去的經歷,但是經歷的返回並不 是以原樣搬回來,而是以我現在的情況重新被看到。」(余德慧,1998)。

貳、採用生命故事研究之原因

MaAdams (1990)認為:一個人也就是一個歷史,一個個人主觀的 建構出來的生命故事(lifestory),人們透過說故事來瞭解自己的生命,

在故事中,包含了背景、場景、各種角色、情節、和主題,整合個人 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人們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故事,就是對自 己的認定(identity)(引自林志昇,2003)。

McCracken (1988)認為這種長時間的訪談,讓我們有機會進入另 一個人的心中,去體驗他們的世界。而說故事的方式最能讓個人探索 內心深處的自我,以及被日常忙碌步調所遺忘的那一部分。將自己的 生命故事以自己的話語重構起來,這些重構起來的故事與生命的時 刻,集結起來之後,便是一齣齣動人的人生之戲(洪瑞旋,2001)。

學者翁開誠也曾指出,通過故事,我門可以創造出自己生命的美 好;通過故事,我們也可以欣賞出別人生命的美好。故事真是可以成 全出人的美好,這是個「成人之美」的藝術。(引自曾慶台,2002)。

江文瑜(1996)提出,生命史重視事件中個人的觀點與解釋,最 適合為弱勢者發聲。Denzin (1989)也提及生命史主張弱勢族群利用生 命史的研究,幫助他們回顧生命。生命史的研究方法能透過生命的書 寫,允許弱勢的團體表達他們的看法,讓這些弱勢團體的聲音與社會 觀能夠表達出來,生命史研究雖然是以個人為探討的焦點,可是研究 的結果也可以協助理解與詮釋社會記憶,以瞭解個人所處時代的社會

本質,達成個人記憶與社會記憶的銜接(王麗雲,2000)。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目的是想要瞭解視覺障礙運動員在投入訓練 歷程前後的期望、掙扎與主觀經驗,然而,在敘事研究裡所強調的互 為主體性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點,因此,整個研究過程將是由研究參 與者自行勾勒出其生命故事中一幕幕動人的起承、瓶頸與轉折,而研 究者本身則是透過與受訪者的對話、討論與回饋,讓每個階段所呈現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目的是想要瞭解視覺障礙運動員在投入訓練 歷程前後的期望、掙扎與主觀經驗,然而,在敘事研究裡所強調的互 為主體性更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點,因此,整個研究過程將是由研究參 與者自行勾勒出其生命故事中一幕幕動人的起承、瓶頸與轉折,而研 究者本身則是透過與受訪者的對話、討論與回饋,讓每個階段所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