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 ── 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 ── 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Copied!
1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 第一章 緒論【樂聲響起】 故事呈現的開始,雖極欲導入徜徉於華麗奇想的幻象詩句中,但 歷經思緒的衝撞狂想後,還是總得讓大家多些期待、驚奇與喜悅,並 且少些失序、衝突與困惑,更期待藉由文本之描繪述說後,能將原為 細微漸熄的生命燭光,引領蛻變為綺麗豔彩的生命之光。如此,本章 第一節將從研究者自身如何與特殊教育及身心障礙朋友結緣開始描 述,進入第二節則開始介紹本研究之靈感與概念的源頭是如何成形, 接續第三節提出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最後第四節則將本研究之 重要名詞釋義做出釐清與定義。. 第一節 故事的緣起:感覺是上天、安排是自己 回憶起特殊教育與我不期而遇的初次邂逅. 升上大學前的自己,生命中似乎只存在「網球」、「呼吸」與「夢 想」。「網球」象徵壓力、阻礙、挑戰與熱情;「呼吸」象徵延續、 重複、堅持與力量;而「夢想」象徵期待、憧憬、教職與未來。然而, 升上大學的自己,生命有了改變,網球不再是第一,呼吸成為一種支 持,夢想不再只是「夢」與「想」。大二升大三的暑假是學校教育學 程考試的日子,考後自己填入第一志願小學教育學程與第二志願特殊 教育學程,帶著不安、不確定更無法掌握的感覺完成考試,放榜後巧 妙而緣來地錄取特殊教育學程,考取的確「開心」,但卻存有些許淡 淡的「憂心」,「開心」教職夢想踏出第一步,「憂心」特殊教育是 為何許、是為何物。.

(2)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 憶起自己是從何時開始接觸殘障朋友,想想……沒錯,就是「輪 椅網球」,記得當年暑假考取特殊教育學程後,徬徨的心一直持續懸 晃著,心想應讓自己有所機會接觸殘障朋友。 而這天是個開始,近乎是早上十一時的大熱天,頓時結束自己的 專長網球課後,全身火熱而疲憊地呆坐在球場邊的座椅小憩一下,在 茫茫記憶裡,此時,赫然聽聞幾位曾經照面且從事輪椅網球運動的殘 障朋友,雖曾照過面但卻從未特別經意,但當天卻不自覺地好奇了起 來,應該一共是…一位、兩位、三位、四位、五位……,沒錯,不是 四位就是五位,有男有女,人手一或兩支各撐著長短不一,但造型雷 同的柺杖,精神抖擻、大聲談吐地浩蕩走進球場,大夥人頓時觀望著 炙熱且人煙稀少的網球場,似乎感到滿意而興奮,與球場管理員愜意 地言談幾句後,掛上球證備妥輪椅球具,擔心曬傷的,全副武裝自己 一番,毫不在意的,直接戴起帽子、拿起球具、坐上風火輪椅直開球 場而去……。然而此般令己動容而興奮的畫面,促使自己赫然決定主 動接觸其中一位輪網朋友陳大哥,並表示願意義務指導,就這樣,熱 情、友善、活力與朝氣,當下即刻成就自己對於殘障朋友的第一印象, 時至今日,偶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會到球場或幾位輪網朋友開的 店裡敘聊寒喧幾句。 時間過了大學生涯,而自己也正式投入為時一年的特殊教育實 習,一年的漫漫實習後,更有幸參加教師甄試考取「國立臺中啟明學 校」教師,就這樣,自己從懵懂的特教路程裡,感覺既是上天賜予的 機緣,加上自己努力卻不經意地安排下,巧妙而甜蜜地與特殊教育、 輪網朋友以及殘障朋友們定下了不解之緣,也因自己現任職於國立臺 中啟明學校,更能有幸體驗並共享於視障朋友的驚奇「視」界裡!.

(3)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揭開生命樂章的序曲」 陽光、色彩?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樂章. 每當空氣中瀰漫著動人的音符開始躍動……。一種不自覺的心靈 饗宴,總能讓自我暫時跳脫紛擾的世界,身體更不自覺地追隨音符舒 緩搖擺,曾見過視覺障礙學生玩起音樂時投入的神情,俏皮而自然地 搖擺身體,一同與台上台下的群眾吆喝喧嚷著,開心的神情澄澈潔晰, 宛如上天下凡的音樂小天使。 如果說,「音樂」是盲人世界裡最神聖的解藥;如果說,「音樂」 是帶領盲人幻遊世界的捷徑;那麼,「運動」是否也得以成為盲人世 界裡翱翔天地的契機?「運動」是否也得以成為盲人世界裡漫步雲端 的途徑呢?有人說,視障生的音感特好,玩起音樂總是特別有天賦、 特別有感覺,因而「音樂」必定是上天為視障孩子所開啟的另一扇窗; 然而,更令自己深深盼望與發掘的,「運動」是否也能成為上天為視 障者所開啟的另一扇希望之窗? 一個最特別的日子,響起全新的生命樂章……。 西元 2000 年 10 月 21 日,一個原本只屬於「平淡」的十月天, 卻遠從地球南端「澳洲雪梨」,傳回一曲振奮人心的狂喜樂章,來自 臺灣,為我國奪下一面殘障奧運田徑金牌的江志忠,最關鍵的最後一 擲,如有神助。他說: 「我一抓到那支標槍,心中的感覺很好。它的握 把線條很粗、很緊,很合我的觸感,就這樣擲出金牌了。」 (陳志祥, 2000) 。這一金不僅揚名國際,更譜出推展臺灣殘障運動的希望樂章。 然而,江志忠賽後接受採訪時更說到:「感謝教練、學校。好, 還要更好,這不是結束,而是新挑戰的開始。」的確,這只是一連串 驚奇樂曲的開始。.

(4)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4. 四年後,時間來到西元 2004 年 9 月 23 日,地點則來到歐洲,也 是現今奧運發源地「希臘雅典」 ,這是一場別具歷史意義的全球奧運盛 會,在此之前所舉辦的雅典奧運即為第一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事 隔一個世紀(108 年) ,全世界所有頂尖運動選手心目中最具神聖地位 的榮耀更將再次於此齊聚,然而,臺灣更將在此展開世界矚目的驚奇 之旅,該年代表臺灣出征雅典奧會的跆拳道國手陳詩欣,驚為天人地 奪下臺灣史上第一面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當屬該年最受矚目的臺灣 體壇頭條新聞。 但驚奇更不止於此,並且持續蔓延到帕運會的田徑運動場上,自 由時報記者許明禮於西元 2004 年 9 月 24 日報導指出,臺灣視障標槍 名將江志忠昨天在 2004 年雅典帕林匹克運動會驚天一擲,以破世界紀 錄的五十九公尺三八勇奪男子 F13 級標槍金牌,連續兩屆帕運都摘 金,這也是臺灣代表團本屆帕運第一面金牌(許明禮,2004) 。的確, 四年前雪梨帕運會的榮耀絕非結束,而是更多無限可能的開始與全新 挑戰,江志忠在帕運會大放異彩兩度奪金,也寫下一連串不可思議的 臺灣殘障青年傳奇! 找尋一段屬於身心障礙運動員的靈魂樂章……。 每當我們打開電視,看見晚間新聞報導中報導著某些來自遠方既 刺激又聳人聽聞的故事時,我們從來無法體會那種切身的感覺。這是 很不幸的,因為你永遠無法看到故事真相中的勇敢行為(Torey L. Hayden, 2004)。 的確如此,世上有許多令人振奮欣喜、心酸苦悶、萬分感動的真 實故事正無時無刻地上演著,然而,本研究真正想表達呈現的,即是 透過對於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奮鬥歷程深入探究、體會與了解,並 嘗試透過文字的軌跡,將個案生命樂譜中最具神聖且勇敢的精神完整.

(5)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5. 傳達。 然而,故事裡欲加探索的驚奇個案,並非來自臺灣原住民布農族 的視障標槍選手江志忠,而是與江志忠同樣有著令人動容的生命故 事,與江志忠同樣是一位與生命競賽的視覺障礙者,與江志忠同樣專 攻視障田徑標槍,不同的是,參與本研究之研究個案「Hsuang 勳(化 名)」 。目前尚未有如江志忠的光榮成就, 「勳」現階段還是一位持續追 趕、蓄勢待發,並且準備大放異彩的後起之秀,更期待「勳」將是一 股全新且更具勇敢、感性與爆炸衝撞性的強大生命力。 故事描繪至此,突想短暫地嘗試讓自己稍稍微緩地提起書寫故事 的筆尖,盡情放空思緒地發呆癡想著……:「一部關於視覺障礙運動 員,從微光裡看見豔彩的生命故事,又將如何隨著愉悅的躍動音符悄 悄地吹奏響起……?」 學者傅柯曾於 1988 年提出「反主體性」說法(Foucault, 1988)。如 果您已習慣競技場上廝殺怒吼的一貫場景,如果您已厭倦運動場上強 者為王的思想主流;如您同意讓自己暫時跳脫逼人的「主體」思潮, 倒而微緩地嘗試品味「反主體性」的細緻溫暖,同時,更能於此邀您 閱聽身障者在運動場上大膽地將身體既有的衝突性融合,將得已成為 潤飾您喧嘩心靈的典範故事。 如此,正當文本裡的生命樂曲優雅地初啼響起,一部鮮少人知卻 滿載驚喜的故事列車也將鳴笛起程,前往恰似童話境界般的「真實」 冒險故事……。.

(6)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譜出生命樂章的曲. 「起點」是緣分更是感動,回味總是香濃愜意; 「啟程」是勇氣更是決定,憶起依舊徬徨猶豫。 就猶如童話故事般的起承與轉折,相信一切都是上天與人們一同 造化的最好安排!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為探究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在投入運動訓 練歷程前、後的期望、掙扎與主觀經驗,以及訓練過程中的內心糾結 與琢磨對其生命歷程的轉變有何省思,又將如何展望前景與未來。 經以上研究目的描述後,當可釐清並提出本研究之研究問題: 一、了解研究參與者參與運動訓練前的生命歷程? 二、找出研究參與者投入運動訓練的轉折與關鍵因素? 三、探究研究參與者投入運動訓練的奮鬥歷程? 四、提出研究參與者投入運動訓練後的生命歷程轉變、期許、展 望與省思?.

(7)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視覺障礙: 教育部(1998)所制定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 定基準」 ,指視覺障礙係「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之構造 缺損,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矯正後對事物之視覺辨認仍 有困難者。」其鑑定基準如下:1.視力經最佳矯正後,依萬國式視力 表所測定優眼視力未達 0.3 或視野在 20 度以內者。2.無法以前款視力 表測定時,以其他方式測定後認定者。 依據中華民國 95 年 9 月 8 日行政院衛生署衛署照字第 0952801549 號公告修正公布的視覺障礙等級如下: 1.重度視覺障礙: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01(不含)以下者。 (2)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損大於 20DB(不 含)者。 2.中度視覺障礙: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1(不含)以下者。 (2)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損大於 15DB(不 含)者。 (3)單眼全盲(無光覺)而另眼視力 0.2 以下(不含)者。 3.輕度視覺障礙: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1(含)至 0.2(含)者。 (2)兩眼視野各為 20 度以內者。 (3)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 30 度程式檢查,平均缺損大於 10DB(不 含)者。.

(8)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8. (4)單眼全盲(無光覺)而另眼視力在 0.2(含)至 0.4(含)者。 基於上述,本研究所指視覺障礙,是指符合教育部(1998)所制 定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及行政院衛生署 於 95 年 9 月 8 日所公布的「視覺障礙等級」之視覺障礙者。. (二)視覺障礙運動員: 視障者的運動分級是根據視力所能運用的整個範圍,分級常由驗 光師或眼科醫師主導,一般分為三級,B1 是無視力感覺的,認知物品 上有相當的困難,B2 是弱視,視覺敏銳度在 2/60-6/60(2/60 是指視 障者在 2 呎能看到的事物,正常人在 60 呎即可看到)之間或視野在 5 度至 20 度之間,B3 是指視力損傷的,視覺敏銳度在 2/60 以下或視野 小於 5 度,在性別及年齡上也採取分級運動(USABA, 2003)。 本研究所指視覺障礙運動員,是指領有視覺障礙之殘障手冊且符 合世界盲人體育協會運動分級 B1、B2、B3 標準者,並且曾入選或已 入選中華民國國家代表隊之視覺障礙運動員。 (三)生命故事(Life story): 是指生命歷程中的「某些故事、事件、生涯或轉捩點」(Angrosino, 1989; Atkinson, 1998)(引自洪瑞璇,2001)。 而本文的生命故事是指本研究中,一位視覺障礙者參與運動訓練 對其生命轉變的歷程。.

(9)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關於生命無礙的樂音饗宴】 本章將分為四大部分加以整理敘述之,分別為,第一節「盲」與 「視覺障礙」的意涵。第二節詮釋「生命」的意義。第三節釐清研究 中的「生命」與「敘說」。第四節用「心」轉動世界的「生命」鬥士。. 第一節 「盲」與「視覺障礙」的意涵. 壹、釐清「盲」與「視覺障礙」 根據教育學者的分析,人類獲取經驗的途徑是:來自視覺經驗約 佔40%,聽覺經驗約佔25%,觸覺經驗約佔17%,味覺及嗅覺經驗約 佔3%,其他各種有機感覺約佔15%(徐鉅昌,1987)。而我們的社會 的建構與設計也多數依賴視覺的經驗。所以,喪失視覺讓一個人必須 經歷廣泛的知覺、行為、認知和情緒的適應,也必須重新調整個人與 周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與家庭、社會等人際間之關係(蘇建銘,2004)。 根據曾凡慈(2000)的整理,盲在分類上至少有「醫學盲」(medical blindness)、 「法定盲」(legal blindness)、 「職業盲」(occupational blindness) 與「教育盲」(educational blindness) 四類: 一、醫學盲:指優眼全然喪失光覺者,亦即沒有任何殘存視覺(何華 國,1993)。 二、法定盲:指優眼視力障礙程度已達法令所規定「盲」的標準(何 華國,1993)。 三、職業盲:指優眼視力無法勝任某職業的工作(何華國, 1993)。.

(10)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0. 如英國法律規定:「視覺的障礙程度,至不能勝任需要視力的工 作者為盲人。」(黃文新,1981) 四、教育盲:擬似於職業盲,教育盲即是從教育的觀點來界定視覺障 礙,主要判準在於學生能運用視力來從事學習的程度。當無法利 用視覺、而需經視覺以外的感官來接受教育時,即稱為「教育盲」 (何華國,1993)。如我國<特殊兒童鑑定及就學輔導標準>第 十七條中即規定:「就教育上而言,係指無法(或有相當困難) 利用視覺接受教育,須由視覺以外之感覺(如觸覺)而接受教育 為盲。」 以上四種對於盲的分類是服務於不同的行政目的需求而做的區 分,為了區辨何種資源的供給,為了指出這群人與常人有何不同,或 者單單證明這個專業有權力分類而已。前兩類的醫學盲與法定盲,是 建立在視力測量的科技基礎上的,我國的法定盲稱為「視覺障礙」 ,其 中分有三個等級:重度、中度、輕度,其中要強調的,即使是重度的 視覺障礙也不一定是全盲(視力的全然喪失) ,而職業盲或是教育盲則 都是依據個別視障者與情境的互動性,以並非依據視力的測量固定不 變的(曾凡慈,2000)。 我們必須有意識的是,這些「明」與「盲」的分類,不單純是為 了生理條件不同所需要的不同資源和協助而已,分類也同時展示了知 識權力的位置所在,醫療的、教育的、職業的各種專業判別的權力展 現,昭告著世人,權力的歸屬,並且叫人服從(阮文瑞,2004)。 依據中華民國95年9月8日行政院衛生署衛署照字第0952801549 號公告修正的身心障礙等級,視覺障礙的定義為:「由於先天或後天 原因,導致視覺器官(眼球、視覺神經、視覺徑路、大腦視覺中心).

(11)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1. 之構造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治療仍對外界事物無法(或 甚難)作視覺之辨識而言。」 然而,盲的程度與情況,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身體及病因有極大的 個別差異,有的人看起來是霧霧的,有的人看起來像透過馬賽克玻璃 看,是破碎的,有的人視野有一部分缺損,有的人光亮時沒有問題, 夜晚則變的無法行動。有少數的人的世界的確一片黑暗,但有更多的 人擁有殘餘視力(remaining sight),能夠區分光明與黑暗是沒有疑問 的,可以看大字、可以分辨顏色、可以區辨遠近、深淺,甚至閱讀報 紙、駕駛汽車,表面上與一般常人無異。介於「明」與「盲」的灰色 地帶,也是現在台灣社會中討論「盲人」的一部分。或許,對「盲」 更好的描述是「失去清楚的視力」(阮文瑞,2004)。. 貳、不同觀點、層次的「盲」的討論 視覺是人類最重要、最複雜的感覺。然而,「盲」總是一個令人 熟悉卻又陌生的字眼,「盲」對大多數的人而言的意義是「看不見」, 但「盲」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再追問下去,大部分的人會說: 「大 概是一片黑暗的世界吧!」(阮文瑞,2004)。 以下是筆者整理自學者羅勃 V‧海恩於《重見光明》(Second Sight) 一書內文中,關於「盲」所提及的論點: 盲人作家會特別喜歡談論「亮光」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他們的觀 念通常是單純地反抗黑暗,那「跟著自己行走的黑暗」 ,這是瑪莉.瑪 可伊對黑暗的形容詞,她那「跟著自己行走的黑暗」,她的「怪獸」, 在她一提到光時,就被解咒離開她了。她的光是一種內在的光,她甚 至宣稱自己能「聽得到」光。 另外,約翰.哈爾教授,他那種探究自己失明體驗的意義真像是.

(12)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2. 一種神的默示。對他來說,眼盲是一種「全身都在看」的情況,是用 整個身體來取代一種感官。哈爾不是先知以賽亞要把黑暗變成光明, 而是他「如何利用光」 ,宛如他是在天使墜落黑暗時期的「失樂園」裡 追求神。 法國神秘學者雅各.路西人也是一個盲人,他從法國地下抗暴組 織與布遜華德集中營裡談論失明。對他來說,眼盲不是黑暗,除非他 害怕、憤怒、生病了。他一直生活在光的世界裡。 「在我每個清醒的時 刻,甚至我的夢中,我都生活在光的沐浴當中。」 「我是光的囚犯,注 定要見到光。」 迪倫.湯姆斯說的:「黑暗的路是一條漫長的路,我永遠不能否 認失明的漆黑與悲哀。那些不喜歡受到限制的盲人難免覺得如履薄 冰,他們的世界永遠有層陰影,因為『在安全與危險之間好不容易才 摸清的一個平衡點』可能隨時又會被人移動!如果我可以用秩序征服 眼盲,我一定辦得到,一步一步地,過程本身就是勝利。當然,如果 我可以選擇的話,我會希望視力與秩序兼具。誰能事先用心努力準備, 誰就可以預知將來,那些在心靈上擁有秩序的人又最具有潛力。秩序 不是被揀選或油膏來的,或只有盲人才能擁有,只是秩序對盲人的生 活與工作特別重要,它變得像是輔助與代替的器官,難免被強調出來。」 康乃狄克州知名的學者伊莉娜.柯拉克是深具詩人氣質,極富幽 默感的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網球健將、滑雪專家、小說家、國家圖書 獎的得獎人,還是兩個小孩的母親,即使在她丈夫羅勃.潘.瓦輪的 文化圈子內也是非常活躍。但她厭惡失明: 「誰說你必須接受它、經歷 它,甚至甘之如飴?」她的結論是: 「無論如何,不擇手段,都要爭鬥 到底!」 然而,想要討論感官的完整性也是自找麻煩。我發現要測量或觀.

(13)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3. 察原子與星雲,即使具備了種種感官也無法做得完全,那麼誰說只有 四種感官的就不能算是完整,不能算是一整副的紙牌呢?不過是定義 上有了改變罷了!是整個型態上的改變,並非其基本的精神;眼盲只 是在新的限制下,將整個單位加以重新組合而已。 以下則是研究者將學者羅勃V‧海恩於重見光明(Second Sight)一 書內文中,所提及關於「盲」的論點整理並羅列如下表: 表 2-1-1 「盲」的論點一覽表 學者. 對於「盲」所提出的觀點 那「跟著自己行走的黑暗」 ,是她對黑暗的形容詞。. 瑪莉.瑪可伊. 而那「跟著自己行走的黑暗」,她的「怪獸」,在她 一提到光時,就被解咒離開她了。她的光是一種內 在的光,甚至宣稱自己能「聽得到」光。 探究自己失明體驗的意義真像是神的默示。對他來. 約翰.哈爾. 說,眼盲是一種「全身都在看」的情況,是用整個 身體來取代一種感官。 眼盲不是黑暗,除非害怕、憤怒、生病了。他一直. 雅各.路西人. 生活在光的世界裡。「在我每個清醒的時刻,甚至 我的夢中,我都生活在光的沐浴當中。」「我是光 的囚犯,注定要見到光。」 「黑暗的路是一條漫長的路」,我永遠不能否認失 明的漆黑與悲哀。那些不喜歡受到限制的盲人難免. 迪倫.湯姆斯. 覺得如履薄冰,他們的世界永遠有層陰影,因為「在 安全與危險之間好不容易才摸清的一個平衡點」可 能隨時又會被人移動!.

(14)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4. 她厭惡失明:「誰說你必須接受它、經歷它,甚至 伊莉娜.柯拉克 甘之如飴?」她的結論是: 「無論如何,不擇手段, 都要爭鬥到底!」 誰說只有四種感官的就不能算是完整?不過是定 羅勃 V‧海恩. 義上有了改變罷了!眼盲只是在新的限制下,將整 個單位加以重新組合而已。. 資料來源:整理自蔡岱安(譯)(1999)。 重見光明 。台北市:拍得 麗文教基金會。(羅勃 V‧海恩)。. 參、小結 綜合以上敘述,可知視覺障礙者即是由於先天或後天之原因,導 致視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治療後對 外界事物之視覺辨認仍有困難者。 然而,對於盲的四種分類中,本研究將採用建立在視力測量科技 基礎上的法定盲,也就是說,參與本研究之視覺障礙者,將是指優眼 視力障礙程度已達法令所規定「盲」的標準。 而本節對於「盲」的討論中,學者羅勃 V‧海恩於書中提出一段 具整體性的論點,他說:「眼盲只是在新的限制下,將整個單位加以 重新組合而已。」我們也總是習以為常且直覺地認定「五官」就是人 類與世界對話連結所構成的基本要素,但身處瞬息萬變世界中的我們 往往忽略了,人們並無法永遠在具備最完整的感官為前提下,走過生 命的每一段歷程;如此,「盲」究竟是否僅只於人類文明產物下的某 種特定說辭?事實的界定似乎終究含糊,就端「看」您所切入的觀點、 方式、層面與角度了。.

(15)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5. 第二節 詮釋「生命」的意義. 為何詮釋「生命」的意義,生命必然是如此地複雜且不可預測, 人生又究竟從何而起又為何而起,從何結束又為何結束。如果說真的 必須定義一個屬於「生命」的標準詮釋,必定是軒然大波、天翻地覆 吧!因此,本節將僅從文學及教育學術研究領域裡,與「生命」相關 的範疇中經常使用的名詞做一探討。. 壹、從「生命」一詞詮釋生命 人生所指的是「人的一生」,在時間上是「從生到死」的整個過 程;在內容上包含了生命、生存、生計與生態;在範圍上包括了「與 自己」、「與他人」、「與物」「與天」的各種關係;在理念的層次 上奠基在價值觀、人生觀上,從「如何生活」的描繪到「爲何生活」 的反省(潘正德等著,2004)。而生命是甚麼?「生命」簡單的說, 就是生存在世間上的壽命(施瑞綿,2006)。 葛樂弗 (Jonathan Glover)對於有什麼條件才算是生命呢?他依序 檢查三個可能答案: 一、活著(being alive)是本質上有價值嗎?永久的昏睡狀態和死亡的不 可分辨,此時雖然活著,但他也不會比死亡還要有價值。 二、有意識(being conscious)是本質上有價值嗎?生命神聖的信奉者可 能接受活著只有工具價值,而是有意識才是生命的判準。葛樂弗 將意識分為「單純意識」和「高層意識」,前者只是知覺或者擁 有經驗而構成,後者則指高度發展的內在意識。葛樂弗主張我們 把生命判準,只限定在「單純意識」上,如此一來,可能人類和.

(16)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6. 動物有同等的價值。 三、做為人(being human)是本質上有價值嗎?這一點並沒有任何理由 可以支持其成立。. 貳、從「生命意義」詮釋生命 學者傅偉勳(1993)對生命意義的詮釋認為,生命的存在與肯定 就是充分的意義,生活本身就是意義,我們只有通過積極正面的人生 態度與行為表現,才能體認我們對於生命真實的自我肯定,進而完成 我們人生的自我責任。 傅偉勳(1994)對生命整體的看法,可以從「生命十大層面與價 值取向」模型去理解,而「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之模型,原來 是誘發於第三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派傅朗克(Viktor Frankl)的「意義治療 學」(logotherapy),而傅朗克的「意義治療學」則是心理分析與實存 分析統合的結果。傅朗克「意義治療學」的理論,基本的設定是,做 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其生命存在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即1.身體活動層 面、2.心理活動層面、3.意義探索層面等。 傅朗克的「意義治療學」啟發傅偉勳有關「生命的學問」之探討, 但也覺得他的模型太過簡略,不足以充分說明複雜性的生命問題,所 以在1981年傅偉勳構想出「生命十大層面與價值取向」模型,把傅朗 克將人的生命存在分成三大層面擴充為生命存在的十大層面(傅偉 勳,1994),即:.

(17)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7. 一.身體活動層面 六.美感經驗層面 二.心理活動層面 七.人倫道德層面 三.政治社會層面 八.實存主體層面 四.歷史文化層面 九.終極關懷層面 五.知性探索層面 十.終極真實層面 而追求生命意義是人的基本動機,快樂與權利只是滿足此動機的 副產品,人想要尋求意義是生命中原始力量所致(Frankl, 1967)。 Frankl(1988)所強調的,即使處於困頓的逆境中,人還是具有意志的自 由(The freedom of will),可以追求人生意義的意志(The will to meaning),遇到任何挫折,依舊可以堅持自己信念,努力改變自己, 在痛苦中經歷生命的歷程,使生命得以昇華的意義感(引自劉翔平, 2001)。 Frankl(1967)提出人生命的意義包含下列幾個價值: 一、創造性的價值(creative values),即指透過工作的完成來賦予生命 意義; 二、經驗性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個體透過體驗世界上真、善、 美的事物來賦予生活意義; 三、態度的價值(attitudinal values),是指當人處於困頓的環境當中, 且面臨不容逃避的痛苦與挫折時,其仍然可以用積極的「態度」 去賦予此苦難在生命中的意義。 因此,Frankl(1967, 1988)所強調的生命價值,是沒有人能夠幫助 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所有的意義必須靠自己透過「創造與工作」、 「某種事物或經驗」、「受苦」等不同途徑去發現生命的意義。.

(18)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8. 參、從「生命歷程」詮釋生命 而生命歷程(life course)乃是動態、整合式的概念,亦為一連串軌 跡與轉變的組合(黃月美,2006)。Elder(1985)認為:生命歷程乃是 藉由生命事件的發生而擴大延伸,像是組成家庭或是擁有一份工作; 亦或是經由短暫的改變,例如離家、得到一份全職的工作以及結婚等 生活事件而構成。其亦提出生命歷程乃透過這些事件的發生而產生意 義,其中所包涵的影響因子為年齡、親屬關係與家庭、歷史背景脈絡 以及角色轉換等等(引自Elder, 1995)。 根據Erikson(1968)的觀點,認為個體在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中將 會受到三個力量所影響:(1)個人生物上的力量與限制;(2)個人獨 特的生活環境與發展歷史,包括先前的家庭經濟與發展危機成功解決 的程度;以及(3)個人生命時期獨特的社會、文化與歷史力量(引自 黃佳純,1998)。 Giele, & Elder(1998)亦提出生命歷程受到下列因素所影響: 一、歷史文化背景:個體的生命歷程乃是藉由個體所體驗過的時空背 景所促成; 二、在生命歷程中時間的累進:代表事件的發生,意旨每一階段會產 生特定的任務; 三、生命的連結:意味著生命的發展過程與社會歷史脈絡環環相扣; 四、建構生命:透過選擇與行動以使個體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 並掌握機會與不屈服於歷史社會環境。 生命不再只是重視個體外在的發展與改變,對於生命的內在深層 意涵亦必須有所探究。對於形塑出生命的任何人、事、物來說皆對生.

(19)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19. 命有其意義存在。因此,生命歷程不再只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生命故 事敘述罷了,而是必須從各種不同的觀點來看待整個生命的變化。生 命乃由眾多因子所促成,也許少了某一部分生命就呈現出不同的風 貌,而這其中所存在的種種關係就必須仔細窺究清楚(黃月美,2006) 。. 肆、從「生命哲學」詮釋生命 生命哲學並不是一項新的範疇,而是一個古老的視角。生命哲學 (Philosophy of Life)是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盛行於歐洲德、法 等國的一種具有非理性主義特徵的哲學思潮;生命哲學藉由對生命的 揭示,進而推及對整個世界的揭示。生命哲學以揭示人的生命之性質 和意義為哲學探究的核心,以此核心為出發點,向外推及人的情感、 意志等心理活動的存在和實踐,進而推及人的歷史、文化層面,乃至 於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鄭宜玟,2005)。 生命哲學即使有許多不同的流派,如德國的狄爾泰(Wilheim Dilthey, 1833-1911)、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3-1918)、奧坎(Rudolf Christoph Eucken, 1846-1926),以及法國的柏格森(Henri Bergson, 1859-1941)等等,各家雖然各有其對生命哲學的不同觀點,然而生命 哲學家仍有共通之處,其共同的特質即是,不將生命視為物質或精神、 感性或理性的實體,更反對將世界上各種事物或現象還原成簡單的、 一元論的、物理性的物質或精神存在。生命哲學的共同特徵是,生命 是主體對自己存在的體驗與領悟,是一種生生不息、心靈的內在衝動 和變化。 學者鄭宜玟(2005)提出,自古以來,自然科學為人類揭示了一 個具有線性軌跡的世界圖像,其結構嚴謹、簡單,且規律。在這個機 械論層面的思維中,知識的累積與效能之運用令人讚嘆不已,然而,.

(20)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0. 人們對於生命深層問題的思考,尤其是人們自身思維的奧妙,至今仍 是無解的課題。 相對於主流的機械論思維而言,生命哲學所關注的是人們的內 在、具有驅力的人文價值。生命哲學乃是揭示生命的內在意義,即回 歸人的原始起點,探討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此層面上,生命哲 學的真諦無法以自然科學的單一結構式分析加以揭示。生命哲學強調 從外部機械必然性向人的內部本質回歸,而同時亦包容了對自然科學 的認識。生命哲學的基本意義,即尋找綜合的基礎,將自然科學與人 文主義相結合(鄭宜玟,2005)。. 伍、小結 學者傅偉勳(1994)曾在《生命的學問與學問的生命》書中把其 一生的學思歷程作了清楚的記錄:「正如本書所示,『學問的生命』 發展與『生命的學問』探索(以及兩者之間的交叉融貫),即是我這 一生學思歷程的最佳寫照。」傅偉勳認為「學問的生命」是指純粹客 觀的學術探討,焦點是在「學問」上,但「學問」畢竟只是我們人類 的知性、理性所創,當然也有其「生命」的發展。而所謂「生命的學 問」即是指實存主體的生命體驗,重點是不在「學問」而在「生命」 上,而當把「生命」問題哲理化,則亦形成「學問」。簡言之,就傅 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之界定,前者關注的是「為學」, 而後者著重的是「為道」,前者強調理論性知識的學問,後者重視經 驗性體悟的生命(黃俊雄,2004)。 如此,「生命的學問」探索,所重視的「實存主體的生命體驗」 以及「經驗性體悟的生命」,與本研究所要傳達的意旨更產生層層共 鳴與對話,因研究者正是意於透過個案的生命經驗敘說、體悟並解構.

(21)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1. 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歷程,並於研究中解析「生命」的問題釐 清,完整地建構並呈現一段埋藏於個案內心深處的生命故事。 但「生命」終究是一門難以完整詮釋的課題,過去發生的事件無 法變換,但人們思緒裡的衝突與矛盾卻時刻存在,個體對於自我存在 的價值、體驗與領悟,是種持續不斷且充斥心靈的內在衝動與變化。 因此,文中對於生命、生命意義、生命歷程與生命哲學等不同面向及 觀點的了解與探討,將有助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對於「生命」有更 深一層的洞悉與覺察。.

(22)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2. 第三節 釐清研究中的「生命」與「敘說」. 「敘說」是否為古人用以傳承或洞悉問題的途徑之一?或是僅止 於學術研究的專屬產物?因此,本節所要澄清的,即是了解敘說、生 命與故事之間的意義,以及在本研究中所佔有的位置與重要性。. 壹、揭開「敘說」面紗 從十七、十八世紀開始,人類開始不斷努力地透過客觀、科學的 知識去了解及建構他們的世界,相信這些知識中就可以揭露真理及把 人類帶到更好的境界,然而事實證明了這個世界面臨著更多的問題, 加上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結構產生快速的變化,許多問題的解 決,一夕之間便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二十世紀中期及晚期的一 些學者們,開始質疑過去的知識是否真能代表所謂的普世真理,於是 後現代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因應而起,他們認為知識的起源乃是社會 所共同建構而成,也就是說知識乃是社會建構下的一項產品,社會建 構主義者認為人既然生於社會化的世界裡,一開始就與周遭的社會環 境,尤其是語言,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人類必須藉由語言來詮釋經驗 (范幸玲,2001)。 因此,經驗與生活世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後現代主義反對將 人類的經驗歸類,反對絕對的真理與不變的事,主張在不同的文化、 社會、政治制約下有「多重真實」 ,後現代主義相信,人類測度並描繪 宇宙的能力,不管是任何一種精準、絕對、普世通用的方式,都有限 度,他們和現代主義不同的是他們興趣於「例外」 ,而不是通則,現代 主義關切的是事實與通則,後現代主義者關切的是意義(林杏足, 2001)。敘說研究就在這個多元、異質、獨特、無絕對真理、無中心.

(23)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3. 典範的型態下,逐漸受到注視,就根源來說,敘說研究是社會建構主 義及後現代主義的一部分(Bubenzer, West, & Boughner, 1994)。 然而,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是當前質性研究中,快速發展 的一種研究方法(胡幼慧,1996)。Polkinghorne(1988)認為敘說是一 種以故事形式來表達內在思維的組織基模,它可被視為創造故事的過 程。而敘說分析更是一種組織資料元素(data elements)成為和諧一致、 循序漸進的敘述步驟,其分析結果是回溯性的解釋,可連結過去的事 件,來解釋最後結果如何發生(Polkinghorne, 1995)。 敘說是一種經驗的再發現,賦義的行動脈絡端看敘說者當時的情 境脈絡,從賦義的動作裡建構出統整的自我,透過語言的表達,讓自 我成為真實(潘皆成,2005)。而個體將他們生命中特定的經驗敘事 化,由敘說中再建構出一個統整的自我,敘說的內容當中通常會修補 現實和理想、自我和社會之間的裂縫(Riessman, 1993)。 Schutz(1991)認為只有當回憶的反思動作出現時,瞬間瞥視,記憶 才有意義。回憶時,人從經驗基模,也就是記憶當中揀選片段,並賦 予其意義,也因為經驗的賦義具有情境脈絡,因此經驗的本質意義不 是單一,而是隨著敘說者當時的行動與情境而有所不同(潘皆成, 2005)。 Riessman(1993)認為敘說分析的理論脈絡包括:訴說、聆聽、轉 錄、分析與閱讀,他認為研究者不只是把所聽到的故事、說詞與對話 視為社會真相(social reality),而是當作經驗的再次呈現 (representation)。因此,他以五種層次說明研究者與經驗在呈現的關係 過程,茲將其要義摘錄如下(引自陳萱,1999): 一、關注經驗:包括對原始經驗產生的意念或圖像、影像的反射回憶 和重組。.

(24)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4. 二、訴說經驗:在訴說事件時,事件已經按照一個順序組合出來,成 為訴說者的內部體驗;至於如何表達、組織次序、訴說過程的意 義、發展與轉折、聽眾是誰等,仍存在理論探索的空間。 三、轉錄經驗:社會科學研究常用錄音記錄對話(後來也使用錄影), 無論錄音或錄影,最後轉換成文字寫作,此階段也是研究者的「詮 釋」實踐。 四、分析述說經驗:將分散、片段的資料整合成ㄧ個完整的故事,此 分析「明顯化」的步驟,個人的練習與修辭益見重要。 五、閱讀再表達的經驗:完成分析包括最後一步-閱讀人的參與,閱 讀人參與思考與解讀,是研究者進行敘說分析不可或缺的一環, 因為文章內容由更多人的意見組合而成,始能具備較周全的面向。 而從根本上講,敘說是人類傳達信息的基本方式之一,同樣也是 人們解讀外部世界的基本途徑之一(唐瑋,2005) 。敘說和自我是分不 開的(Capps, & Ochs, 1996),個體的自我在敘說中慢慢地被拼湊,拼湊 的材料選自於過去的經驗寶庫。 Bruner(1991)提出敘說的十大特徵,茲列述如下: 一、歷時性:指在時間序列上,對事情的描述,此時間非鐘錶上的時 間,而是人類的時間。 二、特殊性:敘說中的特殊事物,是用來參照用。 三、意圖的必要性:為了與故事中的事件有合理的關連,主角必須被 賦予特定的意圖,以便能說明事件發生的理由而非原因。 四、可構性:故事是在部分和整體之間不停的穿梭構造而成,敘說必.

(25)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5. 具備這種被構造的特性。 五、正規性與裂隙:敘說的可說性,依賴故事生產中必存的「裂隙」, 這裂隙就是故事中不言自明(如文章的出現必存有一作者)的東西。 六、參照性:指故事部分和整體之間的參照,而非對自然、物理世界 真實的參照。 七、敘說的文類:指人們對敘說文本性質的分類,可當成一種理解方 式或表達方式,如了解故事是屬於喜劇、悲劇、或高潮迭起的懸 疑劇。 八、敘說的規範:敘說需在正規性中有裂隙,但這規範並非一成不變, 會隨時空而有所改變,總之,要在一般人理解狀況下,規範才能 產生。 九、脈絡敏感性與可協商性:理解敘說者的脈絡,並與之協商,而達 到讀者與說者之間的依存與共識。 十、敘說的累積:不斷地將過去的故事累積下來,集成一個族群的「文 化」,「正規性」中「不言而喻」的東西,也因此顯現,「裂隙」 也生於其中。所以,敘說的「可累積性」便造成了更多的「大故 事」傳承下去。 而Spence(1982)所謂的敘說真實(narrative truth)並非希望盡可能 與真實所發生事物相接近的歷史真實(historicaltruth)、甚至是絕對客觀 的事實。這是一種人類心中所相信的心理真實,故事完整、連續、圓 融,而它可以自圓其說的解釋也足以說服別人相信是真的,單一、真 正、客觀、絕對的真實並不是真正所要關心的重點。.

(26)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6. 敘說的旨意在於理解生活意義如何被生成,當敘說者不斷地陳述 時,也許有時會令人懷疑經驗的真實性,但敘說研究的目的不在於考 掘敘說者所說的經驗是否為事實,而是將焦點放在人如何藉由「說」 來建構事實。不管呈現的樣貌為何,呈現的多樣都是真實,也就是多 元真實,所以令人感興趣的其實是為什麼敘說者要這樣拼湊記憶,了 解其背後的基本隱喻(Riessman, 1993)。. 貳、「敘說、生命、故事」之間的三角對話 Sarbin(1986)認為敘說就等同於故事,故事乃是具有時間向度的詮 釋符號,有開始、中間與結束,也可以辨識模式的事件(或稱情節), 有環繞的情節的困境與解決。而人們虛構他們的生命成為故事,所有 的計畫、愛憎、記憶都被故事的情節(plots)所指導著,此外,故事的 形式乃是一種語言的形式,它保存了人類行動的複雜性,包括時序的 互動關係、人類動機、機會的發生及變動的人際與環境脈絡(唐瑋, 2005)。 敘說研究者Mishler(引自畢恆達,1996)認為故事是理解人類經 驗的基本方式。而哈伯馬斯(1992)也指出:自我,其實是對話的敘 說者,僅代表不同時空的「我」 ,在不同的空間位置上相互對話,可以 用故事的方式給出。(Clandinin, & Connelly, 1991)則提出敘說和故事是 生命的一種基本的現象,他們為敘說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 「收集並說 出關於生命的故事,並且寫下經驗。」 而Polkinghorne(1995)則認為敘說即故事,在故事中,事件和行動 會被組織成為一整體並且賦予情節意義。而生命敘說則來自於個人的 本體經驗以及對經驗的賦義,藉由語言的陳述讓生命經驗成為可知的 事實(潘皆成,2005) 。因此,故事敘說乃是獨特個體與其生命經驗互.

(27)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7. 相連結的一種語言表達(楊淑涵,2001)。 然而,敘說(narrative)和生命故事(life story)的概念更逐漸在社會 科學的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包括心理學、心理治療、教育學、社會 學、歷史學等領域,儼然成為一種新的科學典範(林美珠,2000) 。在 敘說中,語言和故事的應用充分發揮了創造性與人的本性,敘說研究 已經感動了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治療師和被治療者(Freedman, & Combs, 1999 ;易之新譯,2000)。 Polkinghorne(1988)進一步說明這兩種思考反映了人類的兩種認 知模式-典範式(paradigmatic mode)和故事式(narrative mode),他認為 故事性思考能處理人類意向的變遷,表達人類行動的方向與目的的改 變過程(鄧明宇,2000)。 Bruner(1986)則提出人類有兩種思考模式,一種是命題式的思考 (propositional thinking),一種是故事性的思考(narrative thinking)。前 者藉由演繹邏輯的典範思考模式,獲得客觀且實徵的證據,並以此解 釋社會現象;後者則藉由敘說與理解故事的歷程,尋找在時空脈絡下, 事件之間的相關性與意義。因此,故事性思考強調個人主觀性詮釋, 因敘說是呈現個人生命故事的一種方式,它將個人的歷史以一種有意 義的、具脈絡性的、能夠被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在研究歷程中,研 究者與敘說者以互為主體的方式涉入,在敘說與被理解的過程中,敘 說者可以不斷產生頓悟,以實踐取向展現其往後的生命,在這樣的研 究中,主觀性是被允許、被強調的(Hatch, & Wisniewski, 1995)。 Bruner(1986, 1990, 1991)認為故事的核心特徵就是傳達意義。藉 由意義的傳達,故事可以呈現下列的功能: 一、連續性:一連串連續性的事件組成一個故事,在故事內只能了解 某些行動或情緒狀態,無法了解其意義;唯有理解事件的全盤順.

(28)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8. 序與情節,始能明白其意義。 二、主體性的溝通:故事在傳達說故事者內在的資訊,一個故事不只 是事件的編年史,也包括個人的意圖、情感與信念的陳述。 三、模糊的意義:故事指的大部分是特定具體的事件,但是這些事件 有些確實發生過,有時候是想像,有時候是真實與想像的結合 (McLeod, 1997)。區分真實與想像並不容易,也沒有任何語言所 形成的文法可用來區分。 另外,Bruner(1986)將故事中的意義模糊性稱為假設法的設置 (subjunctivising devices),表示故事的意義常常隱藏在故事中,說故事 者未直接描述發生的事情,必須由讀者或聽者推測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 Cochran(1990)表示藉由故事敘說,幫助敘說者理解和創造故事的 意義,故事敘說具有以下三種特性: 一、目的性:當某事件具目的性時便產生意義。例如:一個具備勤勉 特質的人,當此特質對未來目標具重要性時,此特質便產生意義。 二、豐富性:當某事件具豐富性時便產生意義。例如:一個特別的行 動可能明顯反映個人的理想、生活方式;家庭、社會、國家或宗 教的理想;甚至是全人類的精神本質。 三、明確性:當某事件具明確性時便產生意義。例如:一個格言或俗 語傳達了一個寓言的特點,將寓言中的情節或主題明確的表達出 來。因此生命中全部的故事可以視為潛在的寓言,藉此傳達出生 命的課題。.

(29)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29. 參、小結 人類的性格是多樣性、複雜性,無法被歸類的,生命的本身就是 有其意義的,不同的情節組織會產生不同的意義,這是出於事件與情 節兩相交互作用而來的,我們必須選擇最適合的情節來組織事件,這 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常會有獨特、新奇的結構產生(王勇智,2000)。 而當敘說以故事形式呈現時,它是以情節為工具,並依時間脈絡 將事件與插曲形成故事,主要在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其能提供 一種將事件展露於讀者眼前的即時感(楊宇彥,2000) 。而Pholkinghorne (1988)也認為,故事是將人類經驗用時間順序排列,而組成一個有意 義的組織,可使個體以完整的方式了解自己。 因此,敘說是探究個體生命、歷程與情節最接近且深入的研究方 法,而敘說的精神與價值所在,正是敘說者依循生命中某事件或故事 發展的時間序列,回憶片段且複雜的情境,並透過言語傳達敘說,研 究者並遵循敘說者所賦予的劇情謄本,編織並釐清整序個案的生命歷 程與脈絡,並藉由文字符號的書寫,將敘說者的「生命」具體呈現予 以所有的閱聽者。然而,本節所釐清探討的「生命」、「故事」與「敘 說」 ,也將有助於研究者進行論文撰寫時,提供更加清楚、明確的研究 方向與脈絡。.

(30)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0. 第四節 用「心」轉動世界的「生命」鬥士.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在於你能否改變世界,更可貴的在於你是否 能用心轉動世界。「眼盲是種障礙,但並非是阻礙所有能做的障礙。」 此外,又如同美國殘障教育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所說:. 我只是一個人,但仍然還是一個人;雖然不能做每一件事,但仍 能做些事情;我不會拒絕去做能做的事情。 - Helen Keller. 而本節也將藉由羅勃 V.海恩(1999)以及艾立克.魏恩梅爾(2001) 兩位盲人鬥士的生命歷程描述,讓文本所有的閱聽者更容易貼近並體 會「眼盲」所賦予人們的真正感觸、困境與意義。. 壹、羅勃V.海恩:重見光明. 羅勃V.海恩,17歲罹患風溼性關節炎併發眼疾,20歲時就被醫 生宣告有一天終將失明。歷史系畢業後開始在大學任教,並曾任歷史 系系主任,更是加州大學河邊校區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後來被加州 大學歐文校區招回繼續任教。海恩於50歲完全失明,15年後,他經歷 了一場高危險性的手術,就在65歲奇蹟式地恢復了部分視力,重新回 到明眼人的世界。而當時那種「巨大的轉變對他身心似乎有著積極與 建設性的影響」 ,並開始激勵他一段寫日記的生涯。他以動人敏銳的手 法,將自己從眼清目明而墬入黑暗谷底,從死蔭幽谷裡又突然重新獲 得光明的心歷過程記錄下來:.

(31)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1. 一、相隔於明眼與眼盲之間 在海恩眼盲初期,大約是1972年,當時他曾看過一部電影《自由 的蝴蝶》 ,感觸良深,內心激盪不已,自覺與劇中男主角唐.貝克有種 靈性的契合。然而,《自由的蝴蝶》是一部多愁傷感的片子: 在片中突然闖進唐世界的明眼人是一位19歲叫做吉兒的女孩,是 一個愛幻想與剛出道的女演員,住在唐同層樓的隔壁。而唐的那間公 寓完全是一個迷你的盲人世界,一切以盲人的起居生活為主,亦即, 在混亂中必須要有秩序的存在。任何物品一旦被誤置了,不只失去作 用,而且是整個消失不見了;煙灰缸若放錯了桌子,就算是跑到火星 上去了。 有個下雨天,吉兒提議與唐一起坐在地板上吃馬鈴薯沙拉與義大 利臘腸。而唐有個更好的主意: 「讓我們到海邊去,我知道一個滿佈著 棕櫚樹遮蔭與人跡罕至的沙灘。」在哪裡(吉兒問)?唐回答說: 「就在 桌子旁邊,假如你眼睛失明將可以「看」的更清楚!」 剎那間,明眼的吉兒與失明的唐發現他們兩人的房間竟然有一道 門可以彼此互通,原來,視障者的世界和明眼人的世界,在黑暗與光 明之間,相隔的只是一道小小的開口。 另一次是海恩和雪莉(羅勃V.海恩的妻子)曾看過一場舞台劇: 「髮」 ,也有過那種「作弊」的體驗。那幕被大肆宣傳有名的裸體場面 剛開始上演,海恩靠著音樂和想像力,自己創造與享受了一場充滿性 愛挑逗的精采好秀,雪莉卻說舞台燈光昏暗不明,什麼也看不見。但 在海恩眼中,當時的舞臺卻不只燈火輝煌,連燈光都打在要點處呢! 如此,「想像力」是視障者與明眼人競爭致勝的關鍵,不管視障 者的聽力或觸覺是否變得更為敏銳,至少想像力一定增強不少,這正 是視障者比明眼人出色之處。.

(32)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2. 此外,海恩給予別人的驚異感受,也給予他新奇的歡樂,他那種 可以聽聲識人的能力總是讓旁人嘆為觀止,其實人的聲音和臉孔非常 類似,會流露出人的感情、壓力、恐懼,而視障者利用這些線索,加 以歸納、分析所得到的結論或答案,卻使明眼人驚嘆不已。 他開始體會到用手「凝視」的藝術。喜歡用手一再把玩一件美麗 的物品,左右上下地撫摸,從各個角度去欣賞。明眼人用眼睛觀賞銅 製的頭部塑雕,徘徊在影像的投影當中,體會雕像所散發出來的力量、 挑戰、獨立與智慧;而他則透過雙手撫摸雕像高低起伏的金屬輪廓, 那頭亂髮與臉上溝渠深刻的皺紋,深具空間感的大腦袋瓜子,也能產 生相同的震撼與感動。. 二、眼盲是人們最普遍也是最深沉的恐懼 「放棄你邪惡與帶有原罪的觀看方式,承認天體是固體的,有關 月亮和星辰的故事不過是你自己憑空杜撰而來,接受我們盲人的科學 與哲學,那麼你就不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上是羅勃V.海恩從 H.G.威爾斯寫的《盲人國》 ,一本關於偏見與偏狹的預言故事裡所讀到 的強烈信息。這個「無法互相容忍的」寓言,是明眼人的世界與盲人 世界會彼此誤解的隱喻。 殘障人士安德魯.度巴賜所說的傷殘人的通性,即明眼人常常會 把盲人每一個微不足道的言行都誇大,認為那是一種勇氣的表現。例 如海恩吃過飯後,總會順手洗一下自己的碗盤,這原是很容易也是應 該做的事,大家卻一再地稱讚他,好像他是一個聖人似的。海恩有個 朋友更曾經欣然地讚美他所洗出來的茶壺常常比她身為明眼人還要乾 淨,說他那些「不可思議的」手指可以掘出深藏在壺底最細微的殘渣。 甚至還有些人說,伊利諾州西泉市公理教會的盲人牧師鮑柏.肯普爾:.

(33)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3. 「宛如一隻會跳芭蕾舞的大象,或許不是跳得很好,但最讓人驚奇的 是,他竟然會跳。」就是會表現出那種通性,是種很誇張的言詞! 而社會中還有另一類的人又在這些恐懼和傷感中添入一些憎惡 感。蘇珊.松帖格相信癌症病人之所以被人隱瞞病情, 「不只是因為疾 病本身是一種死刑,而且是它有種使人感到卑污的感覺,即癌症這個 字的原意:壞兆頭、令人深惡痛絕、不愉快的那種感覺。」一些類似 的感覺更發生在對待盲人的態度上。或許將那種感覺解釋為排斥比較 真確,而這在明眼人和盲人之間都互相存在著。 明眼人可能會在潛意識裡認為盲人是掌握權柄的人,認為盲人有 種使人感到愧疚、無能、彆扭的能力,具有吸引人注意的能力而忌妒 他們。就像奇維格尼斯所說的,偏見基本上是一種預斷,就是未經詳 究就隨便判斷人的行為,盲人和黑人或猶太人一樣,感到了許多這種 偏見的壓力。 我們所居住的社會往往崇拜年輕與十全十美的體格,許多人常以 肢體的靈巧為運動的目標,而海恩在重獲視力後也很容易傾向這種態 度。明知高舉著強勝於弱在道德上是錯誤的,然而必須看見或面對另 個負面也是很傷人的。 殘障為我們生命裡的脆弱做了刺眼的見證,是我們思想觀念中潛 伏的威脅,墨菲將此強調在明眼人身上說:「對那些身體健全的人來 說,殘障的人經常而且明顯地提醒他們存在的社會其實是充滿了不平 等與災難,他們所居住的其實是一個虛假的天堂,他們也是非常脆弱 的,而盲人代表的正是一種可怕的可能性。」 佛洛伊德或許說得沒錯,我們是把那種「可怕的可能性」象徵化 了,將盲人與軟弱、沒男人氣概連結一起。崇拜十全十美的肉體確實 是一種複雜的情節,而在所有的這些恐懼與憂慮裡,它必定也在那表.

(34)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4. 面上看來像是在為盲人焦慮關懷的背後隱藏與悶燒著。 而海恩更知道這種憎恨感也有可能來自盲人自己。奇維格尼: 「想 要拯救盲人就必須要能避免這種惡性循環。也就是說,明眼人不要以 為盲人都是無助的,這種想法的結果只會讓盲人真的變得非常無助, 讓明眼人以為他們原先的想法真是正確無誤的。」 這個循環到最後變成一個圓,因為明眼人的羞辱盲人,或許正表 現出他們直覺的恐懼,認為盲人真的有他們看的方式,比他們的更有 效率,或許更為優越。在希臘神話裡,盲人更是智者,甚至那些英雄 們,包括偉大的奧底西亞斯也必須尋求盲人的指引。要不是人們冷酷 地散布盲人「看不見」的說法,每個盲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天賦才是。. 三、重見光明 海恩: 「我沒有想的是,今天早上,正是我重見光明的『第一天』; 雖然我不知道結合膜到底是個甚麼東西,它畢竟不是一片義大利香 腸,我要保存我應該保有的一切!它是我眼睛的一部分,是我的私有 財產,若非需要,我絕不輕易丟失一分一毫;然而,對我來說,它證 明了無知才會使人憂慮。」 大約早上10點,海恩坐在基連醫師的診療室,而此時正是他必須 要拿掉眼睛繃帶的時刻了!已經和海恩成為好友的護士小姐潘蜜拉替 他把膠帶與棉布一層層除去,剝到最後一片,海恩正面對著她看,就 真的看見了: 「對我來說,她的動作誇張得就像古希臘羅馬有著滑稽動 作與模仿演員的丑角藝術家一般,也像我們在電視上看過在沒有重力 之下人類登陸月球走路的畫面,那種百萬里外所看見的粒狀物體。」 海恩形容在醫療室的這段時間:「我的眼睛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 界。醫療室是令人愉悅的,大黃色的桌面,貼有五顏六色標籤而透明.

(35)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5. 的瓶瓶罐罐,以及一些黑柄、銀邊、閃閃發光的醫療儀器,我看的目 不暇給,內心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形容詞。」 而就在他回家的路上:「我像是搭乘狄斯奈樂園的雲霄飛車,或 是看一部早期的電影。許多車子在各個方向快速地奔馳,漆著一些令 人不敢相信的顏色,而且彼此都跟的很近,讓人怵目驚心。馬路上的 線條像是曼德里恩的畫,黃的、白的,單線、雙現,十字路口的交通 指引線,以及那些左轉線,有時分叉出去的箭頭有如九頭蛇。15年前, 高速公路上的記號都很簡單,現在的像是八卦陣。」 以後的幾個月,海恩更經常為所見之物的美麗驚嘆不已:「一個 小孩子是看得到東西的,然而他或她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美嗎?今 天,我再次變成一個小孩子,看到的東西沒有一樣是破敗的、庸俗的, 每一件物品都一再令人讚嘆與歌詠,甚至到處都像堆積著垃圾的車庫 所顯露出來的,也是奇妙的與多采多姿的型態、樣式、顏色。吹毛求 疵的評斷或許需要視覺,卻也需要時間與體驗,那天,我只是一個孩 子王,心中沒有任何壞的批判。而現在,我是真的想要哭了,我完全 受不了,我所可以看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呀!」 幾年後,海恩碰巧讀到一本書,是由希拉.賀肯所寫的,她和海 恩也有著相同的經歷與感受。賀肯是英國人,來自納丁翰市一個常因 先天性白內障和眼角膜發展不良而使眼睛失明的家庭。她在19歲全 盲,藉著導盲犬的指引沿門挨戶直銷化妝品。結婚多年後,一位醫生 願意為她動手術,她也願意接受挑戰,而當繃帶從她的眼睛拿開,她 記得: 「我前面一片白,一種我眼睛幾乎無法接受的、刺眼的白,一種 我幾乎以為不可能的、鮮明的藍,這真是神秘、奇妙、不可思議啊! 好像是一個嶄新世界的開始。」 雖然海恩與賀肯彼此並不認識,卻是心靈上的知友,分享了許多.

(36)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6. 相似的體驗。重新感覺到的陽光、綠草,車窗外所看到的第一張畫面 「一張張畫面在眼前旋轉、飛躍……,有如一個大的旋轉盤。」 而重見光明的第一個晚上,海恩在眼盲歲月時期結交的老友與老 嗓音唐.史達騰波羅聽到手術的消息趕來看他。唐是一個感情豐富也 很戲劇化的人,他提議與海恩一起到戶外散步: 「那時,滿月懸空高掛, 我雖然還看不見穹蒼的繁星,卻知月亮像一個金黃色的圓盤,美麗無 比。我想今晚普天之下,不會有人比我更能以一種喜樂而虔誠的心情 來欣賞夜色了!」 然而,眼睛看得見後,連彈琴都不一樣了:「彈奏我在眼盲時所 學會的曲子變得非常困難,眼前的雙手似成一種牽絆。使用盲用點字 機時,我也有相同的感受。也許,眼盲時,音樂、文字跟腦袋、樂器 間都可以有比較直接的溝通……。」 但重見光明後,可以和自己所深愛的人互相「看得到」對方,彼 此也可以「被看得到」是很重要的。發現自己不能像你所愛的人看你 一樣地去回看到對方,那種無助與不完全的感覺,真叫人椎心啊! 海恩憶起眼盲歲月中也曾享受過一些美的經驗:「音樂、鳥鳴、 風聲,以及摸到一些可愛的形與體。現在,風聲中,我可以加入一些 長草的搖曳生姿和白雲的移動;音樂中,我可以看見演奏的樂器;鳥 鳴中,我可以觀賞到小鳥的模樣。」盲人的想像力哪有可能那麼迅速 地把聲音與撫摸的感動轉換成顏色、形體或動作呢?視覺自有其不可 動搖的地位,欣賞美的時候,視覺在各項感官中佔有非常大的優勢。 重獲視力最起先的幾個禮拜,海恩實在很難找出什麼東西是不美 麗的,即使是雜亂無比的車庫也無法找得到。他像個小孩子對每一件 東西都感到新奇,無視於它們外表的不實在,沾著油漬的破布,也只 會看到上面漂亮的顏色與樣式。要過好幾個星期後才會發現原來那些.

(37)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7. 所謂的美麗的東西不過是破舊或俗氣罷了: 「如果成熟與嚴謹的藝術評 論需要視覺的話,它也需要歷史、時間與經驗的深度。」 視覺不只在美學上佔優勢,也是一種達到效率的工具。海恩一再 驚奇地發現,透過視覺的幫助,他的努力更容易也更直接地達到目的。 那麼,他會想念過去眼盲的歲月嗎: 「我必須承認,有時眼盲是有些優 點,我知道眼睛看不見比較容易專心。」梭柏說過: 「盲人的優勢是較 不會分心。」 海恩讀過許多重見光明以後引起精神沮喪的病例,心理學家說這 種失常往往和視覺一時的看得過多有關,因為許多影像同時且同步湧 現的緣故: 「重獲視力後,我愈來愈難找著自己內心的世界,常常會為 四周的景象分心。研究學術的人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在研習會上,眼盲 時期,我專心聆聽同事的論點,現在,面對著同一個對象,我的眼睛 卻留落在他身後的窗戶,欣賞窗外波浪起伏的尤加利樹,眼睛渴求視 覺的饕餮而一再錯失演講者的要點。」 盲人得以重見光明當然令人雀躍,然而手術過後,精神沮喪症也 常常伴隨著發生。心理學家亞伯托.華佛研究過一個病例,他稱呼那 個病人「HS」。「HS」是一個智慧型與受過很好教育的年輕人,15歲 時在一次化學爆炸事件中不幸失明,22年後,經由手術,終於又恢復 視力。HS在動手術以前,不管是心理與情緒上各方面的測驗顯示的結 果都很正常,然後,HS的日記竟如此寫到:「大約手術後一個月,我 開始覺得精神沮喪,常常有種想哭的衝動,我不知道這是甚麼緣故, 除非是或許我在當天看的太多了……。這是一條漫長、不快樂的路, 引領我走到另一個奇怪的世界。我以前也許比現在要快樂一些。現在, 我似乎只感到軟弱,而且常常感到非常疲累。」 失明多年又突然地重見光明之後,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這類的精神.

(38)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8. 沮喪症。視網膜神經逐漸發揮功能,生理狀況也跟著改變了。病人開 始感受到他必須努力建立與重組新感官的表達能力,現在他算是一個 明眼人了,別人對他在各方面的要求將相對地提高。 像華佛所歸納出來的:「病人開始懷念自己以前所受到的仰慕與 歡迎的光圈,變得沮喪、憂鬱、情緒化,暴躁易怒,很容易感到疲 倦……。以前他無法忍受的眼盲,現在竟然變成內心平靜與安全的渴 望,認為如果再回去以前失明的狀況,或許能夠得到保護。」除了這 些基本問題,他原先想像的在恢復光明可以看到的景物和他現今親眼 所看到的,可能會有點出入而引起內心失望的感受,使得事情變成更 為嚴重。當然,因為所見之物正如想像中的美好而痛惜以前眼盲歲月 所錯失的一切也有可能。 閱讀這些心理解析令人百感交集,卻觸摸到海恩的心裡深處。他 也經歷過那些最基本的事實―生理的改變、行為要求的增強、失去安 全感、潛伏的失望―但是,他並沒有那些隨之而起的情緒化或感到沮 喪的情況。或許,海恩拘謹保守的個性使他免疫,但他卻也能理解HS 日記中的一段話: 「最讓我難過的是,我內心有種朦朧而難以形容的感 覺。即一件關乎我的存在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了,記得在我父親去世 的時候,我也有過類似的感受,有種命中注定的感覺。」. 四、為何殘障:解析「視覺、障礙」的迷思 然而,海恩在文中提及,他確實可以見證盲人可以發展一種像是 蝙蝠「對障礙物的直覺」 ,一種「看得見障礙物的視覺」或「面部的視 力」 。如果盲人在感官上比明眼人更為敏銳的話,不是盲人在生理機能 上的改變,而是盲人本身不斷地努力與下工夫所得到的成果。而華格 納更與海恩的看法一致,她說:「那些你確實專心傾聽而聽不到的聲.

(39)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39. 音,我也聽不到。」 此外,想要討論完整性也是自找麻煩。海恩發現,要測量或觀察 原子與星雲,即使具備了種種感官也無法做得完全,那麼誰說只有四 種感官的就不能算是完整,不能算是一整副的紙牌呢?不過是定義上 有了改變罷了!是整個型態上的改變,並非其基本的精神;眼盲只是 在新的限制下,將整個單位加以重新組合而已。 殘障是個偉大的教師,而如果真願意用心傾聽的話,殘障可以很 信實地教人甚麼是自尊、虛榮,與人的有限性。有人問比塞一個假設 的問題,問他殘障那麼多年以後,是否還會希望回到過去他那種身體 可以活動自如的情況?我很喜歡他選擇用另外一個問題來回應說: 「那 麼,我現在到底必須要放棄甚麼了呢?」這當然不是一個樂觀者的答 案,但是,不難提醒我們,喜樂與哀傷彼此分庭亢禮,兩方面永遠串 聯在一起的。 盲人需要的依賴和合作就像是一件震教徒衣服的釦子(譯註: Shakers乃基督教的一個派別,在19世紀時非常盛行,崇尚獨身主義, 教友一起生活,財產共有與共享)故意縫在後面而讓人摸不到,用來 教導人必須彼此有愛與互助一般。 可是,回想過去,盲人的依賴和明眼人的依賴,其實只是很短的 一步之差。盲人依賴的生活不過是依賴的世界中另一個依賴世界罷 了,弱者因為比較可以了解共同生活的重要性而適應得好些。 當海恩讀到比塞所寫的這個問題:「我們並不孤獨,雖然我們的 眼睛告訴我們如此。」不知他是否影射我們眼睛看不到時,比較容易 看到彼此相互的依賴: 「若真是這樣的話,我可以跟他說,重見光明後, 將可以看得更為清楚。」.

(40)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40. 此外,海恩發現有時殘障讓他比較容易為自己定位:「我不只是 一個男人,我是一個眼睛失明的男人。我不只是一個教授,我是一個 視障的教授。」當殘障的身分,尤其那身分能給予自己一種支柱性的 補償,難免會使人有種想如此持續下去的安適感。對他來說: 「那種感 覺在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手術後就被除掉了,不允許我保持那種幻想。」 重見光明以後,海恩被迫看清:「原來,健康與殘障其實是一體 的兩面,我們同時是贏家也是輸家,有時贏,有時輸;有時敏捷,有 時無能;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我有個盲人朋友說,每一個人不 過是『暫時的健全』罷了。」 海恩更覺得自己像是海倫凱勒,在安.蘇利文走入她的生命,感 到了奇蹟的發生。蕭伯納在《聖女貞德》中說,任何事件使人產生信 心都叫做奇蹟: 「我出了埃及,站在西乃山前,一種屬天的力量摸到我 內心深處,給予我光,因此,我看見了許多奇蹟。」 海恩現在對醫學當然具有更多的信心,可是對他來說,他的重見 光明或許早就超乎科學之外了:「我不想說科學的盡頭就是奇蹟的開 頭,但可以重見光明,你們想如何解釋都可以,我知道我的內心真是 充滿了不可名狀的感激,由此,也更新了我對那超乎科學之上生命主 宰的信仰。」 我實在是幸運的,因為像泰拉喜阿斯一樣,我畢竟經歷過兩種世 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一些殘障的。我將會為自己在盲人國度裡曾 經熱切地想當個小小的帝王而請求原諒。我將會嘗試吟誦著我以前在 某處所讀過的一首詩,其中一句說:每一隻高歌的小鳥內心深處都隱 藏著「一隻熱愛黑暗的蝙蝠。」(羅勃V.海恩).

(41)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41. 貳、艾立克.魏恩梅爾(Erik Weihenmayer):用心,走在世界頂峰. 一、遺忘的角落:取走、給回、蛻變 艾立克.魏恩梅爾,一出生就患有視網膜病變,13 歲視力完全喪 失,失明的打擊曾讓他失意、抗拒甚至逃避,但最後他選擇了面對, 從基本的走路開始,然而,許多伴隨著失明而來的,往往是對音樂的 偏好,那似乎是整套交易的一部分。身在失明悲劇裡的人,都被賦予 音樂的天份,來帶他度過悲傷的日子。他可能會彈鋼琴或唱歌,但艾 立克卻好像被人遺忘而獨缺這個方面的恩賜,他甚至不會欣賞音樂, 似乎像是世界上唯一不知道為何毛蟲爬出錫罐來的盲人。 但是,幸好他找到摔角運動的興趣,然而,艾立克知道一些和他 同年紀的盲人就沒像他那麼幸運。此外,他也體會到攀登之美: 「攀登, 就是將不一致的各部分連接起來,把裂隙、槽溝、凹處、小凸點、大 凸點、岩緣、凸岩和凹袋等等連接在一起,把所有的都拼裝在一起而 成為地圖,然後銘刻在心裡。」 因此,艾立克總是拳揮腳踢,岩面上血跡斑斑,他用自己的方法 在岩面上攀升;儘管困難重重,他仍舊把自己的身體推上一個岩壁, 那塊岩壁對平面世界是如此特異。 而當他到達頂點的時候,坐在一個袋狀的岩緣,將手掌平放在岩 壁上,雙腳懸掛在旁邊: 「此時,我深深感受到山嶺的震撼,風吹身背、 岩壁的亮麗紋路、觸摸的忽冷忽熱感覺,都讓我沉醉著迷;我所有的 感官似乎都覺醒過來,每一個音響、味道和觸摸都是那麼生動而亮麗, 讓我深感痛快不已。我認為失明是件惱人的事情,而且毫無疑問地造 成攀登的困難,並逼我使用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方法,但是,這些都不 能阻止我去攀登,反而讓我更加喜歡攀登。我不再喜歡破壞籃球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形成 形成 形成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形成問題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的步驟及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 QCSE and band-bending are induced by polarization field in C-plane InGaN/GaN and create triangular energy barrier in active region, which favors electron overflow. •

Profess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air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 history subjects : The Centenary of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ife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