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與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主要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九年一貫與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主要內涵

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本,並融入特殊需求課程,使特殊 教育課程與普通較預課程能有所銜接與統整,希望讓每一位特殊需求學生都能接受 合適且完整的課程(梁明華,2010)。因此,本節就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特殊教育課 程綱要的內涵進行瞭解。

壹、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主要內涵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主要內涵,分為九年一貫課程之基本內涵、九年一貫課程 目標、九年一貫課程之學習領域等三部份,茲敘述如下。

ㄧ、九年一貫課程之基本內涵

在本質上,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歷程(林鏡 湖,2002)。因此,跨世紀的九年一貫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 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終身學習的健全國民,其基本內涵包含以下五點(張錫 勳,2005;林鏡湖,2002;林清江,1998;教育部,1998;Smeyers, 1995):

(一)人本情懷

以瞭解自我、尊重他人,並能欣賞接納不同文化為學習思考,培養心胸寬廣之 現代人,並且強調人文氣息之孕育與涵養,發揚民胞物與之珍貴情操,讓未來新國 民更具備雍容高貴之氣質。未來的教育將朝向鼓勵學生發展新的觀念,且對舊觀念 能提出質疑,以培養學生對「差異」具敏銳的感受。

(二)統整能力

具備整合人文與科技之能力,讓理性與感性之發展更臻帄衡調和,促使知識融入 生活,藉知識能力提升文化品質,並達成知與行合一,追求真善美之人生與社會。

(三)民主素養

培養新國民獨立思考、勇於表達、善於溝通,並能兼顧大局,進而願意投入團

隊、參與合作。同時依據共同規則,追求個人與團體目標,並願意擔負起責任與義 務。教育在協助學生瞭解個人在社會關係網絡中的經驗,參與社會論述與他人之間 的各種關係,認同自己也認同他人。

(四)本土與國際意識

對家鄉故土的珍愛與情懷,對國家社會的認同與觀念,對世界地球村的意識與 視野,並兼顧對文化、風土、民情、生態等層面之尊重與學習。

(五)終身學習

充分運用資訊和語言等工具,持續不斷從事學習活動,且能主動探究問題、進 而解決問題,讓學習與人生與時俱進。在後現代社會中,資訊的氾濫使人產生焦慮,

若不時常學習,將無法趕上時代脈動與社會發展。惟有透過探究與解決的過程,方 可累積學習的效能,提升人生的意境。

二、九年一貫課程目標

九年一貫課程從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數學、

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強 調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 學習」之健全國民與具世界觀之公民。為了實現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目的,頇引 導學生達成下列課程目標(教育部,1998):

(一) 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

(二) 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三) 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四) 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五) 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六) 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七) 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八) 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九) 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十) 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根據十大能力所列出的十項課程目標,是所有特殊學生均可全 部或部分達成者。然而,因應各類身心障礙學生之障礙程度與能力的差異性,各項基本 能力之培養應以學生之生活經驗為出發點,並隨著學生之年齡與能力的不同,由低至高 逐步調整課程層次,以漸進方式達成各項能力的目標 (盧台華,2011)。

三、九年一貫課程之學習領域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揭示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然 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生活 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教育部,1998)。

臺灣自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以來,採循序漸進的改革途徑,希望能使七大學習領 域的課程進行統整,從而達到學校課程與社會生活經驗緊密結合的融合境界,培養 新世代青少年與自己對話、與人群溝通、與大地感通、與天人合一的教育目標(廖春 文,2005)。此理念與特殊教育強調統整經驗,為使學生獲得完整經驗,結合知識與 日常生活經驗的統整理念,進而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之精神不謀而合(張素貞,

2002;盧台華,2004)。

貳、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的主要內涵

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與舊有的四類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與 普通教育課程接軌」(梁明華,2010)。為了增進特殊教育學生與普通教育學生的互 動與交流,新修訂的特殊教育課程綱要配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來進行調整,因應學 生的個別能力差異,設計具彈性與多元化的學習內容與課程。以下就新特殊教育課 程綱要的主要內涵進行說明。

一、與普通教育課程的連結

由上節特殊教育發展的情況可知,臺灣的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分化已久,課程、

教學、師資培育等都有極大的差異,即使近年來融合教育興起,特殊教育仍就獨立 於普通教育之外,缺少連繫和銜接(黃姿綾、李子貝,2012)。這種情況使得特殊教 育學生在接受「融合教育」的課程安排時,並不如預期中順利。課程重複、脫節的 情形,不但造成資源的浪費,對學生來說也是學習權益的的損失(盧台華,2004)。

為了修正此缺失,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採取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藍本,輔以

「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的方式以配合學生的個別差異,使特殊教育課程與普通教育 課程能有所銜接與連結,期能使每位特殊需求學生都能接受適性且完整的課程(梁明 華,2010)。特殊需求領域之學習內涵包含「職業教育」、「學習策略」、「生活管理」、

「社會技巧」、「定向行動」、「點字」、「溝通訓練」、「動作機能訓練」、「輔助科技應 用」、「領導才能」、「創造力」、「情意課程」等科目。新特殊教育課程綱要配合學生 身心特性和需要,彈性調整九年一貫課程的七大學習領域,並增加「特殊需求」領 域課程而成為八大學習領域,讓特殊學生獲得適性的學習,並充分讓普通教育與特 殊教育有所連結(黃姿綾、李子貝,2012;盧台華,2011)。

二、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特殊教育課程除了一般認知、概念方面的課程內容,也相當強調特殊需求學生 是否能融入、運用「實用」的知識與技能。六大領域課程的安排,可顯示舊有的特 殊教育課程綱要之精神非常重視學生是否能在生活中應用所學。新特殊教育課程綱 要則將此精神延續下去,並使其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之「十大基本能力」作結合,

以作為課程設計、教科書編寫、學校評鑑及評量的基礎架構(盧台華,2004)。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旨在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並「帶好每一位孩子」,而 特殊教育強調「最少限制環境」,若能將兩者之精神結合,使之應用於每一位學生,

不僅有助於特教學生學習更多元化的知識及技能,也讓普通學生可以有更多機會認 識特教學生,進而付出關懷及尊重,也能將「零拒絕、無障礙」的特教理念發揮到 最大境界(梁明華,20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