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核心資源的內涵

在文檔中 Range Planning, April, p.60. (頁 29-34)

承上所述,核心資源不僅是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亦引導組織策略研擬的方向,

因此,辨識資源的內涵乃是組織發展、培養或運用核心資源的基礎,而藉由核心資 源的分類方式,將有助於我們了解核心資源的內涵。司徒達賢(1995)歸納早期學 者對核心資源或能力內涵的看法,指出多數學者係以企業的功能性能力來界定核心 資源之內涵,例如 Ansoff(1965)、Stevenson(1968)等。然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 逐漸擴大的核心資源的範疇,並突顯過去被忽視的資源內容,使得核心資源的內涵 更為豐富,同時觀察檢視的層面也較為多元。因此,以下茲將臚列出一些專家學者 對於核心資源分類的看法,再歸納專家學者意見,依據學校組織特性,分析並說明 學校組織的核心資源內涵。

Collis(1991)將無形資源分為三類:1.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係指企業 相對於競爭者的特有優勢,其可能為企業的專屬技術、互補性資源、組織習性等;

2.組織能力(organization capacility),係指企業運用管理技術,改善組織效能與效率 的能力,例如鼓勵創新、集體學習、資訊與技術移轉能力;3.管理傳統(administrative heritage),包括有形資產例如土地、廠房、設備,以及無形資產例如領導風格、文 化、歷史紀錄等。

resources):指有固定產能特徵的資源,例如廠房及機器設備;2.無形資源(intangible assets):包括品牌及創新能力等;3.財務資源(financial resources):包括內部資金 與外部資金等。

Hall(1992)認為無形資源是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而無形資源又可區分為資 產與技能二類,其中資產包括智慧財產權、智慧、聲譽、商業機密等,而技能則包 括員工技術、企業文化等。

Grant(1995)將企業資源分為:1.有形資源(tangible resources)。最容易辨認,

例如實體資產與財務資源;2.無形資源(intangible resources)。例如技術、聲譽與文 化;3.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例如專業技術與知識、溝通與應對能力以及其 動機。

Hitt、Ireland 與 Hoskisson(1995)將資源分為二類:一為有形資源,係指可 見及可以量化的資產,例如財務資源、實體資源、人力資源、組織資源等;另一為 無形資源,係指不為實體的資源,其通常較難為競爭者所模仿,例如專利權、商標、

版權、聲譽、良好的服務等。

Collis 與 Montgomery(1995)以為企業資源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別:

1.有形資產:最容易被評價且通常是唯一顯示在企業資產負債表的資源,包括 不動產、生產設備、原料等。雖然有形資源對公司策略而言是基本要素,但由於它 們本身標準化的特性,致使它們通常不是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

2.無形資產:包括企業聲譽、品牌、文化、科技知識、專利權與商標、以及累 積的學習與經驗。此類資產具有使用後不消耗的特性,若能審慎運用,部份資產甚 至隨著使用增加,不但不減損反而增長,故能提供多角化擴展的價值基礎。

3.組織能力:係為組織用來將輸入轉換為輸出之一種結合資產、人力、程序的 複雜組合。易言之,組織能力可使企業雖運用和競爭對手相同的輸入要素,但在產 製過程中,卻能以較高效率或較佳品質的轉換成產品或服務,簡言之,組織能力係 描述組織效能與效率的能力,故其在企業任何活動中皆可發現。

Hill 與 Jone(1998)認為組織的特異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來自二個主 要來源:組織的資源與運用資源的潛能。所謂資源係指企業的財務、實體、人力、

技術,而組織資源又可分為有形資源(土地、建築物、工廠、設備)及無形資源(品 牌、商譽、專利、技術或行銷的訣竅)。至於潛能則是指企業用來協調整合其資源,

並將資源作有生產力運用的技能,這些技能潛藏於組織的例行事務程序中。

吳思華(2000)歸納許多學者的看法,指出具有策略價值的核心資源內涵其實 是相當多元的,其以為資源主要包含資產與能力二部份。前者係指企業所擁有或可

控制的要素存量,並可區分為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二種;後者則指企業建構與配置

Libert, Samek 與 Boulton 認為資產是對企業未來整體經濟利益有所助益的潛在 來源,並提出「企業價值動態系統」(如圖 3-3)來加以說明。此系統將企業所擁有 的資產大致區分為五類,分別為實體資產、財務資產、員工及供應商資產、顧客資 產以及組織資產等,其中,實體資產與財務資產一般在企業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可 顯現出來,但員工及供應商資產、顧客資產以及組織資產則屬於無形資產,換言之,

企業的資產包括了有形與無形資產。Libert 等人強調每個類別的資產都可以有產 出,例如實體資產提供產能、顧客市場提供資訊與金錢等,且各項資產各有其獨特 的生命週期,企業需視資產的不同特性來加以管理。(李以仁譯,2001)。

組織資產

資料來源:李以仁譯(2001)。Boulton, Richard E. S., Libert, Barry D.與 Samek, Steve M.著。破解獲利密碼。臺北:藍鯨,頁 50。

Barney(2002)認為一般而言,資源可大致分為四類:1.財務資本(Financial capital ),包括所有可用 來規劃與執行策 略 的金錢資源; 2. 物質資本( Physical capital),包含所運用的技術、工廠與設備、地理區位以及原料的近取性等;3.人力 資本(Human capital),包括管理者與工作人員的訓練、經驗、智慧、判斷、關係以 及洞見等;4.組織資本(Organizational capital),係指組織成員集體的屬性,包括組 織的行政架構、正式與非正式計畫、控制與聯繫的系統、文化、名譽以及組織內團 體間和組織間的非正式關係。

Lynch 與 Baines(2004)認為欲辨識大學的競爭性資源,可從下列幾方面:1.

名譽,有助於與學生建立長期的學習關係,同時利於學校向外活動的發展以及吸引 贊助者;2.結構(architecture),係指學校與其他教育機構、地方政府、補助機構、

研究中心、企業的關係網路、契約或結盟;3.創新能力,係指在現行策略下,採取 新方案的能力;4.核心能力,係指有助於競爭優勢的資源和能力;5.知識為基礎的優 勢(knowledge-based advantages),係指組織所擁有的顯性與隱性的知識。此外,Lynch 與 Baines 也強調學校的優勢不僅與這些競爭性資源的「內涵」有關,並且也與資源 的發展歷程有密切關係。

綜上可知,初期學者多以企業的資產或能力來界定核心資源,近來許多學者則 擴大核心資源論述與觀察的範圍,將資產與能力整合於核心資源的範疇中。其次,

組織資源的價值並非一成不變,相同的資源在不同產業或時間背景下,所具有的價 值也有所差別。再者,隨著分類向度、方式的不同,核心資源的類型及內涵也有所 差異。茲歸納專家學者區分核心資源的依據主要為下列四種:

1.擁有(having)/使用(doing):前者係指組織可擁有或控制的資產或資源;

後者為組織配置資源的程序、技術或能力。

2.有形(tangible)/無形(intangible):前者係指可見或量化的資源;後者係不 為實體或無法具體量化的資源。

3.從屬於人(people dependent)/不從屬於人(people independent):前者係指因 人所產生或取得的資源,通常會因人員的發展或更迭而有所改變;後者則是 並非由人而產生的資源,其亦較不會受人事的變動而受影響。

4.個人(individual)/組織(organization):前者係指組織因某些關鍵人物而能 取得的資源,這些資源內涵常會隨人員的異動而有所改變;後者為組織本身 所具有的資源,這些資源附屬於組織,隨著組織的歷史文化而累積,不會因 人員的更迭而有太大的變動。

承上所述,研究者以為多數學者係採上述二項以上的分類依據,來對於核心資 源進行討論,此說明不僅核心資源的內涵較過去更為豐富,同時專家學者檢視核心 資源的層面亦較趨多元而統整。此外,專家學者對於核心資源內涵的關心重點,也 因時代的變遷與組織的性質的差異而有所調整,歸納言之,由過去偏重於「與人無 關的」、「有形的」、「擁有的」、「固定的」的核心資源,逐漸轉向「與人有關的」、「無 形的」、「執行的」、「可流動的」資源。

「核心資源」的概念雖起始於企業管理,然近年來已逐漸開始應用於學校組織 競爭性資源的分析。研究者歸納專家學者的看法,參考吳思華(2000)的架構,並 考量學校組織的特性,分析論述學校的核心資源如下(見表 3-6):

(一)資產

係指學校所擁有之利於組織經營的要素,是一種所有權的觀念。換言之,資產 是有利於學校運作且歸於學校所有的資源。而資產可區分為二類:一為有形資產,

係指資產型態為顯性,可由觀察或一些紀錄檢測出來。而學校的有形資產又包括下 列三種:1.實體資產,例如學校建築、教學設備等;2.財務資產,例如校務基金等;

用觀察或量化方式紀錄檢測出來,例如學校聲望、傑出校友、競賽榮譽等。

Prahald 和 Hamel(1990)指出核心資源有下列幾項特色:1.它是整合性的技能,

完整組合的技藝與能力;2.它並非會計帳上的資產項目,而是動態的活動,累積性 的學習,以及無形與有形兼具的知識;3.與顧客價值相結合,產品與服務需能充分

在文檔中 Range Planning, April, p.60. (頁 29-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