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美國大學通勤生學習需求之調查

Johnson, E. (1981) 研究 Indiana 大學大一通勤生的特性與需求,該大學是一 所以住宿生為主的學校。在受試的111 名通勤新生中,多數的填答者在 17-19 歲 之間,他們是全職的學生,且與父母同住,而有三分之一在20 到 30 歲間,已婚 且多數已有小孩,並和另一半同住。這些學生當中,大多以汽車為主要的交通工 具,但學校幾乎沒有標準的停車場。對他們來說,家人是求學的最大支持網路,

而他們的朋友主要來自家鄉、大學以前所認識的。這些通勤生與教授間的溝通並 不多,他們較偏愛選修早上的課,且大多數的學生對課外活動缺乏興趣,雖然少 數指出時間因素是他們無法參與課外活動的原因。

研究指出,學校的服務中通勤生認為重要的有學術指導、新生定向、健康、

體育課以及活動中心的設備,還有學校一般的餐飲服務。他們建議能給通勤生的 服務是免費的諮詢電話,更好的停車設備,通勤生的資訊中心,中午開放的辦公 處,以及更多課餘與老師互動的機會,置物櫃,以及通勤生專用的休息室。

這篇研究也指出,這所學校通勤新生的特性與一般文獻中所描述的通勤生特 性並無特別的不同之處,他們不覺得住宿大廳對他們而言有何價值,但卻肯定課 外活動的價值。雖然通勤生主要的關注還是在能幫助他們學術方面的成長,但也 能點出那些與他們福利相關的服務和設施。

Rue (1981) 指出通勤生常被遺忘在學校的方案之外,因為他們的需求和行程 在本質上和方案所計畫的對象--傳統學生有所不同。只要通勤學生的基本學習需 求能被滿足,方案計畫者便無法發展能夠適合通勤生其他衍生需求的方案,例如 個人成長和歸屬感的發展。而為通勤生發展方案的第一步,是進行通勤生個人背 景的調查以瞭解通勤生的特徵是什麼,接著,應該進行需求評估;需求評估應該 指出當時所提供的以及建議提供的學生服務。利用需求評估的結果,針對通勤生 特殊需求的方案便可發展出來。

Bare (1983) 針對五所以通勤生為主的大學,研究學生對於學校環境的滿 意。在發展了具信度的工具後,調查2392 位學生對於學校環境中 30 個面向的感 觀,而以迴歸分析瞭解學生特性與他們評估學校環境間的關係。結果指出學生對 於托兒設施、停車、餐飲、大眾運輸、學生中心以及學生活動方面均呈現負向的 觀感。所有學生對純學術方案的評價高於應用方案;非傳統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較 傳統學生高;非裔美人學生對學術支持方案的感受比其他學生正面;而女性對校 園文化的感覺較男性為負面;研究提供每個題目和量表得分的相關,也提供迴歸 分析的結果。這個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方法以及以經驗為基礎的發現,對 於提供適合通勤生需求的方案及解決其所遭遇問題有進一步的瞭解。

Matross 與 Ron (1984) 在 Minnesota 大學調查了 2112 位學生有關學校的服務 需求,調查後發現回應的學生當中有81%通勤學生。約 32%的學生表示他們一 點都沒有融入校園生活的感覺,同時47%的學生只覺得有一點融入。大多數的通 勤生住在他們自己租的地方(46.7%)或他們自己的家(11%),而有 39%和父母 住在一起。其他發現包括:有五分之一的學生使用校外的租賃服務;而通勤生最 常使用的通勤方式是開車,不管是自己(33.6%)或共乘(11.3%);29%的學生 較常搭公車;而開車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二不滿意學校提供的車位數量;多數學生 不曉得學校的安全與照明是否適當;而大多數的學生都會使用學校的自動販賣機 以及餐廳/咖啡館。

Johnson, L. (1991) 研究傳統年紀通勤新生第一學期的大學經驗,以九個傳統

年紀(17-19 歲)的通勤生為對象,透過各種事件、活動、行為以及他們大學經 驗中詮釋瞭解傳統年紀通勤生的大學生活,例如新生定向活動、課程、學術指導、

與同儕、老師的互動,以及利用學校的服務及方案都是調查的標的。

研究主要的發現是在大學校園中,通勤生在方案、服務等是被忽略的。甚至,

他們的同儕互動機會也是比較少的,和教師的互動更是幾乎沒有。雖然學校中接 近半數是通勤生,但受訪的學生多數對於自己通勤生的地位感到被漠視。許多參 與者覺得自己被隔絕在校園社交生活之外,也沒有通勤生團體可尋求認同。他們 多數很少利用學校的方案和服務。本研究也指出了其他負面的影響:例如較少的 學術指導機會、有限的校園停車服務、課堂間有太多的空閒時間等。同時,有些 參與者覺得他們沒有舒適及方便的場所打發他們的空閒時間,最後,大多數參與 者覺得他們在班級或是同儕間獲得了歸屬感,但並沒有與整個大學環境有強烈的 連結。

Bolender (1994) 提出調查通勤生需求之必要,並為通勤生編製新生手冊,其 研究問題為:What appropriate elemen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student orientation brochure for MVNC’s commuter?這個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個清楚簡要 的、直接針對通勤生的手冊。而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發展法進行,研究者向 136 所學校索取通勤生新生手冊,而獲得 37 所學校的紙本手冊,再以其中適合 用來發展通勤生手冊的10 所學校,作為發展手冊的基礎。

研究結果將通勤生新生手冊所需包含的要素分為:(一)學術指導 (二)體育活 動 (三)繳費 (四)書局 (五)餐飲 (六)停車問題 (七)禮拜堂 (八)孩童照顧 (九)申 訴 (十)電腦使用 (十一)輔導(個人及生涯) (十二)加退選 (十三)藝文活動 (十四) 工作機會 (十五)獎學金申請 (十六)急救中心 (十七)校外租賃 (十八)置物 (十 九)校內運動 (二十)失物招領 (二十一)信箱 (二十二)註冊 (二十三)安全 (二十 四)學生輔導 (二十五)學生組織 (二十六)自習室 (二十七)休學

Dunham (2000) 以 Northern Colorado 大學和 Western Michigan 大學的通勤生 為研究對象,企圖瞭解兩校通勤生使用學校服務的狀況、他們對學校服務的滿意

度,以及他們在各方面發展成熟度是否與使用學校服務的情形有關。同時也研究 性別、宗教、社經背景、工作狀態、家庭狀態、生活安排、校園距離、通勤方式、

教育期望以及學生所投入的學術能力等與使用學生服務的關係。

他在兩校各隨機取了一百位參與者,而研究發現,傳統年紀通勤生在使用學 生服務的面向非常少,對各項學生服務也使用的相當節制,多數的學生在滿意度 方面落在不滿意的範疇。就各項背景資料而言,研究中並不存在特定的使用模 式,而與滿意度最有關的幾個變項是社經背景、工作狀態以及與校園的距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