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交易易成本理理論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

第二節 交易易成本理理論論

廠商與市場是兩兩種相對的治理理方式,採取不不同治理理方式的原因取決於哪一種 方式的交易易成本相對較低。這個成本包含事前成本(如資訊蒐集、契契約協商和簽 訂)和事後成本(監督契契約執行行之成本),這些統稱為交易易成本(Coase, 1937)。交易易 成本包括管理理關係的直接成本和作次級治理理決策的可能機會成本。而市場與廠商 是完成交易易的方法之一,選擇哪一種治理理模式視交易易成本的高低而定。當適應、

績效評估和防衛成本不不存在或很低,則經濟行行為人將偏好市場治理理。若若這些成本 高於市場生產成本利利益益,代表有市場失靈靈的傾向,廠商將偏好內部組織

(Williamson, 1975; Williamson, 1981)。

表2-2 交易易成本比較表

資料料來來源:(Rindfleisch & Heide, 1997)

交易易成本的對行行為的假設包含以下二者,包含有限理理性、投機主義(Williamson, 1985):

1. 有限理理性是指人對處理理資訊的能力力有限,原因來來自外在環境及交易易行行為的不不 確定性。在環境的不不可預測及複雜度度下,對於契契約簽訂過程中的協商、訊息 傳遞等反應環境變化的成本,就成為事前的契契約成本。而簽約後則因契契約無 法涵蓋所有可能情況,並且監督對方執行行交易易的過程有其困難,進而產生事 後的績效評估成本。

不不確定性(Williamson, 1979):

1. 資產專屬性(Specificity of assets):指的是為了了特定的交易易或交易易對象,必 須投入的特殊投資。

2. 交易易頻率率率(Frequency):指交易易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次數數。

3. 不不確定性(Uncertainty):在有限理理性的前提下,造成無法對未來來做出毫無 遺漏漏的規劃。

而以交易易成本為基礎,進入模式可以透過「控制」與「資源投入」作為條件轉換,

控制程度度則由以下四個變數數決定,在不不同情境下使用不不同控制程度度的進入模式,

最終達到長期效率率率的結果(Anderson & Gatignon, 1986)。

1. 交易易專屬性資產(Transaction-specific assets):特別針對單一或少數數使用者 的資產投資,包含實體實體資本及資本及人力力資本。

2. 外部不不確定性(External uncertainty):進入者所面對外部環境中的不不可預 測性。

3. 內部不不確定性(Internal uncertainty):進入者沒有能力力透過觀察產出的方法,

以確保其代理理人的表現。

4. 坐享其成的可能性(Free-riding potential):代理理人不不用付出相關的代價即 可獲益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

圖2-1 交易易成本進入模式控制變數數 資料料來來源:(Anderson & Gatignon, 1986)

另外在資產的專屬性上,當資產專屬性高時,企業傾向使用高控制程度度的進 入模式;相反當資產專屬性低時,則傾向使用低控制程度度的進入模式。上述的連連 結會受到五個中介變數數的影響,包含資本密集度度、不不可分離離性、文化差距、國家 風險、企業規模(Erramilli & Rao, 1993)。

部化優勢的評估,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進入策略略(Dunning, 1981)。

1. 所有權優勢(Owner advantage):指企業所擁有的特殊性資產,可分為從無 形所帶來來的資產優勢,例例如:管理理能力力、獨特研發技術等。另一個則是交易易 優勢,特指因國際化所帶來來的規模經濟,不不論論是共同採購、共同研發、產能 調配等。

2. 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主要指所選定之進入國所會帶來來的獨有好 處,包含靠近原料料產地、當地消費市場或是政府法規鼓勵勵等。

3. 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重點在是否要將整個交易易流流程進 因此折衷理理論論的重點在於,透過這三個優勢的分析,可以決定國際營運的進 決策的平衡;而內部化優勢則以契契約風險作為討論論的主軸(Agarwal & Ramaswami, 199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