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力資本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在文檔中 摘要 (頁 58-65)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2.5.3 人力資本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王 素 彎 【 1】 談 論 及 在 台 灣 的 經 濟 重 心 由 傳 統 產 業 向 知 識密 集型產業轉型的過程中, 存在失業率升高與勞動短缺並存現象 ,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 2001 年 1 月份失業數字 (應 找 2002 年 的 失業數字), 顯示該月份失業人數攀升至 32 萬 9,000 人 , 其中因 為廠商業務緊縮及關廠歇業而失業的人數高達 11 萬 7,000 人 , 創歷年同月新高, 若加上隱藏性失業人口 (想找工作卻未找工作)

, 廣義的失業率更高達 4.96%, 也是歷年同月新高 。然而 ,根 據 經濟部統計處「 2000 年製造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受查廠商中 有 員 工 不 足 問 題 之 業 者 占 44.56%(較 99 年 調 查 之 48.62% 減 少

4.06 個 百 分 點 ), 顯 示 缺 工情形有所改善, 但另一方面以資訊電 子業有員工不足問題之比例高達 50.70%, 其缺工類別主要為技 術開發 或應 用研 究人 員, 比率高達 66.82%, 而民生工業有員工 不足問題之比例為 40.50%, 主要缺工類別以工廠一般作業員或 操作工為主 。另 外, 根據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的估計 , 到 2002 年 止 ,台灣的高科技人才將會短缺五萬七千多人 。

此現象顯示由於勞力密集產業紛紛外移, 釋出大量就業人口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 2000 年 1-9 月以生產有關工人 、機 械 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之失業人數 11.6 萬 人 最 多, 較 1994 年 增 加 7.5 萬 人 ,增幅達 1.9 倍 ), 但另一方面由於社會價值觀轉變, 勞 力密集產業因勞動條件較差、吸引力不足 ,導致基層操作性勞力 嚴重欠缺, 必需依賴引進外籍勞工補充, 且在產業轉型為知識性 產業的過程中, 知識人才也有不足現象。

2. 加 入 WTO 導致勞動市場結構調整

雖然加入 WTO 有助於政府參與多邊談判 、提昇國際地位、

也有助於在國際市場爭取公平合理待遇, 並提升消費者權益。 但 減讓關稅和開放市場所形成的經貿政策與市場競爭態勢的轉變 , 不但對亟須升級的國內產業結構帶來挑戰 ,也將導致勞動市場結 構的轉型。

根 據 勞 委 會 職 訓 局 委 託 成 之 約 等 教 授 之 研 究 , 若公元 2000 年我國若能加入 WTO, 當年度勞動需求成長將攀升至 2.63%,

較基線預測之 1.94﹪ 增 加 0.69 個百分點 ,而 2001-2004 年 勞 動

需求成長分別為 2.45%、 2.09%、 1.59%及 1.24%, 各年勞動需求 增幅均較基線預測值為高 。就產業別觀察 ,除農業勞動市場將隨 著 加 入 WTO 而加速萎縮外,入會初期技術密集工業將成為勞動 機會創造最多的工業部門 , 2000 年該業勞動需求成長達 6.42﹪

, 而 後 受 到 運 輸 工 具 負 面 衝 擊 效 果 逐 年 浮 現, 2001 年 勞 動 需 求 成長減為 4.65%、 2004 年 為 0.72%。 運銷服務業則因國際 貿易的 大幅擴張, 2000 年勞動需求成長可望達到 2.61%。

3. 高級專業及管理人力不足

對企業而言 ,不論是管理效率、 品質控制及創新能力的提升

, 均需要中高級人力 ,製造業而言, 各類工程師占總雇用人數的 比 率 由 1986 年 的 1.42%, 上升至 1998 年 的 3.94%; 各類專業人 員的比率亦由 4.02%上升至 7.98%, 顯示製造業對各類高級勞力 的需求增加 。

然而根據經建會 「中高級人力培育與需求配合檢討報告 」顯 示 , 相 對 於 中 級 人 員 剩 餘 的 現 象 , 高 階 層 主 管 與 專 業 人 員 在 1997-2000 年 之 間 短 缺 1 萬 8 千 人, 在 2001-2006 年 間 短 缺 2 萬 1 千 人 ,請參考表 2.9。

另 外, 資策會估計現階段高科技廠商人才需求數目每年成長 率約二成左右, 而相關畢業生成長率僅在 5%左 右 , 人才數量顯 然不足 ;台灣區電子電機工業同業公會於 2000 年 發 表「 資訊 、 電 機 、 電 子 業 當 前 及 未 來 3 年 科 技 人 力 調 查 報 告 書 」 推 估 到 2002 年 電 機 電 子 相 關 產 業 實 際 總 需 求 高 級 科 技 人 力 共 162,559

人 ;而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估計 ,未來十年南科所需要的相關產 業技術人才約在 6 萬人左右,而以目前南部地區相關的半導體 、 生物科技、 精密機械等產業之技術人才供應數量而言,顯然有短 缺的現象。

表 2.9 技術層次別人力供需比較推計 單 位: 千人 技 術

層 次

1 9 9 7 - 2 0 0 0 年 平 均

2 0 0 1 - 2 0 0 6 年

平 均

1 9 9 7 - 2 0 0 6 年

平 均

供 給 需 求 比 較 供 給 需 求 比 較 供 給 需 求 比 較 總 計 362 736 -373 308 756 -448 330 748 -418 高 級 專

業 及 管 理 人 力

47 65 -18 51 72 -21 50 70 -20

中 級 人 力

205 164 40 185 176 8 193 171 21

基 層 人 力

110 505 -395 71 507 -436 86 506 -419

資料來源:【 8】

註 :需求人力包括國人就業淨增加人數、 外籍勞工人數及空缺人 數 。 (1)高 級 專 業 及 管 理 人 力 包 括 主 管 與 經 理 及 專 業 人 員;

(2)中 級 人 力 包 括 技 術 員 及 助 理 專 業 人 員、 事 務 工 作 人 員、

保 安 人 員 、 旅 運 服 務 工 作 人 員 、 技 術 工 及 有 關 技 術 人 員;

(3)基 層 人 力 包 括 服 務 工 作 人 員 及 售 貨 員、 農 林 漁 牧 工 作 人 員 、機 械設備操作工及體力工。

4. 技術人力供需失衡

在台灣產業急需進行技術提升之際, 技術人力供需卻面臨失 衡 現 象 。 根 據 經 建 會「 中高級人力培育與需求配合檢討報告」,

專科工程類人力 ,若畢業生全數投入就業市場 ,則除工業設計供 給不足 ,材料工程約可平衡外, 其餘各類科供給大於需求 。大 學 及以上理科人力 ,除氣象類科約可平衡外 ,其餘各類科供給均大 於需求 。至於工程類人力 ,若大學畢業生全數投入就業市場, 則 除電機電子供給不足 ,工業工程約可平衡外, 其餘各類科供給均 大 於 需 求 , 如 表 2.10, 此 一 現 象 顯 示 由 於 電 機 電 子 產 業 規 模 擴 充速度遠大於大學相 關系所之擴充。

表 2.10 1998-2007 年大學及以上程度工科人才供需比 較單位 : 人

類 群 供給(A) 供 給 (B) 需 求

畢 業 生 全 部 投 入 就 業 市 場 之 供需比較

扣 除 20%

國 內 外 進 修 後 之 供 需比較 電機電子

機械工程 土木工程 環境工程 化學工程 材料工程 工業工程 工業設計 運輸管理 資訊工程

5,754 5,386 4,456 2,387 2,528 596 1,807 718 906 6,730

4,603 4,309 3,565 1,910 2,022 477 1,446 574 725 5,384

9,410 4,145 3,360 410 955 385 1,840 390 70**

5,920

#

# 總 計 31,268 25,014 26,885 * # 資料來源:【 8】

註 : (A)為畢業生全部投入就業市場之供給人數 ; (B)為 扣 除 20%

國內外進修後之供給人數 ;*供給大於需求; #供給小於需 求 ; @ 供 需 約 可 平 衡 (供 需 差 額 在 一 百 名 以 內 或 小 於 需 求 人 數 5% 以 內 者 )。 **是 類 人 力 僅 進 行 包 括 行 政 機 關 、 學 校 及 研究機構之人力需求推計 ,公民營運輸業則因缺乏運輸管理 人力統計資料法推估 。

5. 企業研發人力不足

如 前 所 述 , 資訊電子業有員工不足問題之比例高達 50.70%

, 而技術開發或應用研究人員正是其最欠缺的 ,特別是在半導體 資訊通訊產業, 技術層次較高的研發人才十分缺乏 ,導致更高技

術或較前瞻技術研發能力無法建立或建立緩慢 。根據經濟部估計

, 台灣科技產業每年需求約 3 萬名科技人才, 但只能供應 2 萬 人

, 短缺約 1 萬 人 。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 主要是因為有博士學位 的研究人員大都在高等教育學府進行教育與研究工作。據統計目 前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約 1 萬 2 千 多 人, 但只有 10.1% 在 產 業 界 , 23.6% 在 研 究 機 構 , 66.3% 在 高 等 教 育 學 府 , 在高等教 育學府的研究人員著重於將研究成果寫成論文 ,只有很少部分獲 得專利 ,更少部分得以商品化, 而產生市場價值。

6. 產業與研究機構和大學院校之合作有待強化

成功的創新網路取決於合作與資訊共享, 亦即唯有透過知識 機 構 (企 業 、學 校 、研究機構與政府)間的相互溝通與互信,強 化 合作與創新網路 ,才能促進技術創新與提升生產力 。然而 ,目 前 國內大學、 科研機構 、企業三者間存在研發能力的不均衡現象 , 如企業產品開發與製造能力強, 但科技及研發人才不足, 創新研 發能力弱; 大學研究所研發人才多、 基礎研究能力強,但實務經 驗不足 ;科技研究機構研發經驗人力豐富 、研究設施與研發體制 良 好, 但缺乏商品化經驗 、製造技術能力弱, 加上技術研究機構 間之研究人員聯繫及其與民間企業之認知差距 ,使得大學 、科 研 機構和企業間密切的合作與互動關係難以建立 ,亦難以有效率運 作的創新體系。

7. 跨國經營人力不足

依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 我國累計至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底

之對外投資金額(含 大 陸 地 區 )約為四二四億美元 , 但依據投資業 務處蒐集之當地國統計資料統計 ,同期我對東南亞地區之協議投 資 已 超 過 四 三 九 億 美 元 (實 際 投 資 約 為 協 議 投 資 之 三 至 四 成 約 一 五 ? 億美元 ), 此 外, 根據大陸之統計, 我對大陸地區之協議投資 金額亦達四七三億美元(實際投資約二五五億美元)。 由於台商的 國際化經營活動 ,不但已逐漸構建全球分工網路, 透過台灣的技 術 、設 備、 原料及零組件或半成品與海外生產基地間的聯繫, 更 使得台灣與海外生產基地間形成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架構 。

在文檔中 摘要 (頁 58-6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