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格特質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4-41)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

第四節 人格特質

一、 人格特質

人格(Personality)在心理學上是很重要課題,近年來,管理學領域也開始重 視到人格這個研究課題,人格特質橫跨多個學系,因此國內學者對於人格特質做過 眾多不同的定義。

表 2 財富管理業務工作績效評核標準

四大構面 評核指標

財務構面

每月或年度為公司賺取之凈利潤。

每月或年度之產品銷售量。

重點推動之產品銷售量與凈利潤。

所分配業務量之達成百分比等。

顧客構面

年度顧客滿意度。

管理總客戶數。

每月或年度凈新增客戶數(新增客戶數減去流失客戶數)。

管理客戶於本行之總資產規模。

平均每位客戶與公司之往來餘額(所管理客戶於本行總資產規 模除以客戶數)。

拜訪客戶之次數。

顧客稱許抱怨次數……等。

內部流程

表單填製之疏失統計數字。

作業失誤須請客戶簽名次數。

代表參加跨部門溝通會議的次數與時數。

舉出公司內部流程不順暢並被接受的次數。

公司神秘訪客活動(Mystery Shopper Activity)得獎與失誤次數。

學習與成長

財富管理各項業務相關專業證照張數。

年度公司內課程與訓練的次數與成績。

年度公司外課程與訓練次數與成績。

專員學歷與經歷。

於部門內實務成功經驗分享次數與時數。

於部門內金融與行銷專業次數與時數。

團隊精神(為同仁代理輪值的次數與時數)。

資料來源:羅旭華(2004)

依據 Jerry(1993)的著作中提到,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得最早提出意識型態模式,

將人格分為意識(Conscious)、前意識(Preconscious)、潛意識(unconscious)。人格特

質之定義簡單來說就是人格與特質的結合。吳秉恩(1993)指出多數的心理學家將人 格特質視為描述一個人整體心理體系成長與發展之動態觀念。但在組織行為的領域 中,亦擴及社會或人際技能的內涵,甚至或指示組織中他人對某人之觀感。林欽榮 (1983)人為人格特質是個人構成因素的綜合表現,常因個人觀察的方向不同而有所 別。有許多學者甚至認為,人格與特質並無太大差別,只是人格特質是人格中其特 徵的強化。1980 年代,人格特質的重要性被許多實證發現,於是成為了企業甄選 人才的一個重要考量。本研究中所說的人格是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於對 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獨特個性係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成熟、

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現於身心各方面的特徵所組成,而該特徵又具有相當的 統整性與持久性。(張春興,1998)

表 3 國內外學者對人格及人格特質的定義

學者 人格及人格特質定義

Allport (1937)

1.個人內在心理社會系統的動力組。織,他決定一個人獨特的 行為與思想。

2.迷惑他人的面具或模仿、擬態。

3.個人在任一發展階段的整個組織架構。

Bonoma & Zaltman (1985)

人格是個人所具有的獨特適應於其環境的種種特性模式。

Goldenson(1969) 人格是使一個人與別人不一樣的個人屬性,特性和特質。

Guilford (1959)

人格是個人特性的獨特模式。

人格特質是個人得以與其他人相異的一種持久、特殊的特質。

Hilgard (1969)

人格是個人特性系統的結合,及其獨特的對環境的行為模式。

Janis (1969)

人格標明瞭一個人的各種行為模式及各種傾向而決定怎樣去 想、怎樣感受與怎樣的行為舉動。

Mischel (1980)

人格是個人心理特徵的統一,這些特徵決定人的外顯行為和 內隱行為,並使他們與別人的行為有穩定的差異。

Pervin (1970)

人格是個人在對情境作反應時,所表現出的結構性質與動態 性質,亦指人格代表一種使個人有別於他人的持久特性。

Prine & Morton (1924)

個人與生俱來的種種性情、衝動、傾向、嗜好、天賦、才能 以及後天惜德的種種性情傾向。

Robbins(1995) 人格特質是吾人用以區別個人的心理特質之綜合體。

表 3 (續)

學者 人格及人格特質定義

Zimbardo (1990)

人格是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情境時,所表現出來的獨特 的心理特質,其決定個人適應環境的行為模式及思考方法。

李茂興 (1992)

人格就是一個人的個性,也就是一組心理特徵。

林欽榮 (1983)

人格是個人行為特質的表現。

徐西森 (1998)

人格是指人的特性,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

人格是一個人內在特質的總稱,代表個性與行事風格。

張春興 (1998)

人格是個人在對人、對己,對事物乃至於對整個環境適應時 所顯示的獨特個性,表現於身心各方面的特徵所組成,而該 特徵又具有相當的統整性與持久性。

楊國樞 (1989)

人格是個體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持久性特 質。

餘昭 (1989)

人格係由個人的認知結構、自我觀念、興趣、態度與情感方 面的根源,以及情緒經驗與刺激的習慣反應經由統整而形成。

資料來源:吳雅玲(2002)

二、 人格特質的分類原則

運用於人力資源中的話,人格特質的分類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在人格特質的分 類中,H,J,EYSENCK 認為人格特質分類必須符合五項原則:

(一) 重複性原則(Replicability)

一個理想的人格特質分類,它在不同時間、地點、樣本、文化與測量方法間是 有重複性的。亦即人格特質不會因為測量時點火方法的不同而產生分類上的差異。

(二) 包容性原則(comprehensiveness)

好的人格特質的分類必須能夠提供或是包含已知的人格特質。

(三) 外在關聯性原則(External Correlates)

一個良好的人格特質分類,是對真實世界的結果有相當程度的關聯,這樣才會 使得人格特質具有預測的能力。尤其是人格特質對行為的預測效度,唯有具有預測 效度的人格特質測量工具,才能有效地使用於選才及考核的工作。

(四) 內在原始特性原則(Source Traits)

所謂內在原始特性乃是別於外在表面的人格特性(surface trait), Cattell (1946), Meehl (1986)將外在表面的人格特質定義為人格特質內容(content)相似 的反應群組(sets of responses)。而內在原始特性的定義,則為反應群組的內容不 相似,Hough, Schneider(1996),Fleishman & Quaintance (1984)等學者認為,外在表面 的人格特質只能做為行為現象的描述及解釋,內在原始的人格特質可進一步的行為 預測。

(五) 多層面原則(Multiple Levels)

人格特質是多層面的,亦即人格特質是一種類似階層的結構,高階的人格特質 包含較多數的低階人格特質亦非專屬於專一的高階的人格特質。

三、 人格特質的分類

Cattell(1973)修正 Allport & Odbert (1937)的架構,將人格特徵進行歸納,則開 啟了人格特質分類的大門,將人格歸類為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敏感性、持強 性、興奮性、有恆性、感為性、獨立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慮性、實驗 性、自律性、緊張性,稱為 16PF(Personality Factor)。

另一種被廣泛應用的是北美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人格主要被分為五個構 面,其中最廣為接受的是 McCrae & Costa(1986)使用的分類法:親和性、勤勉正直 性、外向性、情緒穩定性及開放學習性。

根據 Robbins(1998)的說法,在組織中有若干人格特性對行為有所影響。例如 內外控傾向(Internal/External)、成就動機、權威傾向、謀權傾向、風險傾向等。

而其中以內外控傾向及成就動機更是常見於組織行為的相關研究。Rotter(1954)最 早提出內外控人格特質,意思是對事件結果的知覺區分為兩類,一種認為事件的結 果,是個人所能控制和暸解的;一種則是認為事件的結果,是個人所不能控制和暸 解的,即個人加以控制或預測者,稱之謂內在控制信念(Belief in internal control),

簡稱內控。若個人認為增強事件的發生,不是由於其本身行為的後果,而是由於運 氣、機會、命運所造成,或由權威的他人所決定;或個人認為周遭的環境太過於複

雜,使其無法預測事件的後果,稱之為外在信念(Nelief in external control),簡稱 為外控。內控傾向特質為積極、主動、自主、應變、獨立、自信等,外控傾向特質 為消極、服從、被動、依賴等。如表 4

表 4 內控與外控研究結果

學者 研究結果

Bledsoe &

Bader (1978)

針對美國東南部一所自由派藝術學院的學生,以 Cattell 的 16 種主要人格特質問卷所作的調查發現,內控者較易於管理、情 緒穩定、誠實的、值得信賴的、機靈的、愛社交的,外控者較 易興奮且不安定(彭剛力,1981) 。

Brissett &

Nowicki (1973)

內控者比較自動、自主積極,外控者比較依賴、聽天由命,消 極,尤其遭受挫折之後,內控者比較採取建設性的適應方式,

外控者則比較會採取破壞性的適應方式(吳靜吉,潘養源,丁 興祥,1980) 。

Butterfield (1964)

內控者比較積極、自主、內在導向,能專心致力於自己感到興 趣或自認為重要的事情,外控者比較消極、依賴、他人導向,

比較關心別人認為重要的事情(邱書璿,1993)。

Joe (1971)

外控者比較焦慮、好攻擊、武斷、不信任別人、缺乏自信心與 洞悉力,對社會贊許的需求低(彭剛力 1981)。

Robbins (1995)

內控者比較主動,積極,企圖心強,外控者比較服從,消極,

聽天由(命郭欣易,2000)。

Spector

(1982) 外控者較內控者順從,也較易接受組織的領導。

Tseng (1970)

對輔導就業中心的受訓人員所作的調查發現,內控者在於他人 共同工作能力、合作、自信、禮貌、可靠性、工作耐力、工作 知識、愛惜設備、注意安全、遵守規則、訓練滿足、成就需要 上顯著優於外控者,此外,在 Cattell(1973)的 16 種主要人格 特質中,內控者傾向於迅速把握觀念,誠實正直、謹慎溫和、

冷靜滿足(彭剛力,1981)。

資料來源:鄭臻妹(2001)

四、 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的相關研究

過去二十多年來,許多學者投入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的相關性研究,但迄今仍 未得到一致同意的定論,不過在五大人格特質與個人工作績效的關係,則被兩項後 研究(Meta-Analysis)所支持,分別為 Barrick& Mount(1991)與 Tett Jackson &

Rothstein(1991);前者利用過去研究的後設分析來評估以人格特質來預測工作績效 的全面性效度,但是後者不只使用五大人格特質,尚包含內外控(Locus of Control)、

A 型人格(Type A)及混合型(Miscellaneous)共八項人格特質。兩項研究都運用後設分 析來檢定是人格特質與員工工作績效的平均相關性,最後兩者之研究結果都顯示出 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有顯著的相關性。

五大類人格特質構面的意義及典型特徵說明如下:

(一) 親和性(Agreeableness)

指一個人對於他人所訂下之規範的遵循程度,例如對主管、父母、配偶等人規 範之遵循程度越高,則其親和性程度越高。其特徵為有禮貌,令人信賴,待人友善,

容易相處,寬容。

(二) 勤勉正直性(Conscientiousness)

指一個人對追求的目標之專心、集中程度,若一個人目標越少,越專心致力於 其上,則其勤勉正直程度越強。其特徵有努力工作、成就導向、不屈不饒、有始有 終,此外也意涵負責守紀律、循規蹈矩、謹慎有責任感、細心。

(三) 外向性(Exteaversion)

指一個人對於他人間關係感到舒適之程度或數目,若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之間 舒適的關係越高或越多,則表示其越外向。特徵除了自信、主動活躍、喜歡表現、

尚有喜歡交朋友、愛參與熱鬧場合、活潑外向。

(四) 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

指能激起一個人負面情感之刺激所需之數目及強度,當一個人所能接受的刺激 越少,則其情緒敏感性越高。其特徵為不易緊張、心情輕鬆、感到安全,能夠妥善 控制情緒、脾氣。

(五) 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指一個人興趣之多寡及深度。若一個人興趣越多樣化,但相對深度較淺,則其 開放性越高,反之則開放性越低。其特徵為具有開闊心胸、富於想像力、好奇心、

創造力、喜歡思考及求新求變。

五大人格特質中,其中以勤勉正直性的人格,在各項人格評量中,被發現是最 能預測工作績效的指標(Barrick & Mount ,1991;Mount & Strauss,1993;Steward &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34-4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