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的關聯及相關研究

一、人際關係的定義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為了某種目的,而產生交互作用的狀態與歷程(劉永元,

1988)。時榮華(1996)則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在互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關 係,為了滿足社會中個人或群體所需要的心理狀態,而人際關係也會引起不同的情 緒反應。黃宏民(2013)則認為,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經常的社會性接觸,彼此之 間互相影響依賴之下所產生的心理連結,且彼此的互動在未來會持續下去。人際關 係是多數人所重視的焦點,對於朋友、家人間的關係也多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並 且對於生命價值的實現非常重要。因此,對青少年而言,人際關係與其所處的環境 有直接的關係,並非只是單純的個人問題。

綜合上述觀點,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情感、想法、言語、行為,而在 互動過程中所影響彼此,互動關係的和諧與否也會影響個體看待事物的想法與態度

(陳思嘉,2015)。

對青少年而言,人際關係相當重要,一是與父母、師長間的人際關係,二是與 同儕、朋友間的人際關係(王淑娟,2006)。在同儕關係方面,依據社會心理學家 Erikson 的觀點,國中時期的青少年正面臨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危機,國小時期 的自我認同已經不再適合身心快速發展的青少年。

Cooley (1902) 則是提出了「鏡中自我」的概念,「自我」是由別人如何看自己 的結果來建立,就如同從鏡子中看見自己的行為,個人會透過想像他人對於自己的 看法而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對青少年而言,尋求認同支持是相當重要的事情,而 青少年時期也開始學習獨立與家庭脫離,為了尋求自我認同的肯定,同儕就成為最

23

直接的模仿對象 (Erikson, 1998),透過與同儕之間的互動,來確認別人眼中的自己 是什麼模樣,進而形成穩固的自我認同。

在親子關係方面,在國中以前,父母的影響力是大於同儕力量,因此,青少年 時期雖受同儕的影響很大,但父母的影響力並未消失(王柏壽,1985),但到了國 中以後,則是同儕大於父母。父母的影響在於價值觀、道德行為,而同儕的影響比 較屬於表面化的層面,多集中於趕時髦、服裝、外在表象上(黃煜峰、雷靂,1995)。

父母親在孩子的價值觀及道德行為上,仍對青少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同儕與 親子關係都影響著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兩者皆不容忽視。

二、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

近年在網路的便利性之下,網路延伸了人際關係所能觸及的範圍,使網路使用 者的人際關係更加寬廣,且網路同時也拓寬了人與人交往的管道,能使人們增加認 識不同族群的機會。

「匿名性」是網際網路的一大特色,在網路世界中,個人的年齡、性別、身高、

體重、學歷、職業、居住地點等相關個人隱私資訊都能被隱藏,人們可以重新建構 新的身分,以新的身分拓展新的人際關係網絡。研究發現,在匿名的情境之下,人 們的責任感會下降,內在的自我意識會模糊,因此在自我行為約束上較為放鬆,在 這樣的機制下,人們很容易在網路上做出在現實生活中不敢從事的行為(陳嬿竹,

2002)。

在網路具有拓展性以及匿名性的因素下,透過網路建立起的新人際關係不需要 呈現出完全真實的自己,卻又可以得到社會需求上的滿足,從網路人際關係中獲得 被關懷的感覺,藉由網路的管道滿足其親密需求,既方便又快速 (Smahel, 2012)。

24

同樣的,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也可能從網路上重新建構新的身分來滿足其親密 的需求,為他們帶來另一種逃避性社交(壽旭霞,2001),無論是外貌、社會經濟 地位、人際關係等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挫的人,可利用網路來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 憾,能從網路虛擬的世界中尋求滿足,補償心理的需求。

因此,網路提供了人們彌補真實人際不足的另一個環境,使得原本處於劣勢的 人有了發展新關係的機會,但是同時這種虛擬的溝通方式算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

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寂寞孤單與缺乏安全感的人,可以在網路的世界中投注情感、表 現自身內心深處的渴望,訴說祕密,也可能在自尊、自我認同及自我價值上獲得滿 足 (Suler, 1996)。

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確實有著相異之處,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透過 互動來滿足其心理需求,而在網路上其實也能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同樣地能夠 滿足其心理需求,但網路上的虛擬世界中,不論是具有交談功能的即時通訊軟體聊 天室,或是透過網路遊戲及交友平台的形式,還是有著書信功能的電子郵件,透過 網路的快速便利,電腦螢幕兩端彼此陌生的人們可以藉由這些管道形成社交關係,

甚至成為朋友、戀人,這樣特殊的管道與特性是與真實生活的不同之處,也是我們 在網路使用上必須要小心謹慎的地方。

網路人際關係與真實人際關係兩者之間也有著類似與重疊的部分。但比較起來,

網路的人際互動似乎更為脆弱以及不確定,只要一離線,所有關係可能也隨之消失。

事實上,網路的虛擬世界也非全然虛無飄渺的,網路上的人際關係也未必不能轉移 到現實生活中,現今生活周遭甚至也有因網路而結識,進而在現實生活中進一步發 展關係的例子(黃厚銘,2000)。有研究也發現網路社交活動因為快速便利、發展 迅速,但相對地關係也很脆弱(林以正,1998)。網路使用者也許花了許多的時間

25

與精神在經營網路世界中的友誼,也更喜歡自己在網路上型塑出來的角色特質,但 虛擬與真實之間終究還是存在著不同,使用者還是得回歸現實,面對現實中的人生,

不論使用者是否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獲得了滿足,向外拓展了虛擬的生活圈,這種 新的網路人際關係還是多多少少影響了他在真實世界裡的人際關係。

在正面的作用方面,青少年時期是邁向自主獨立和同儕朋友建立彼此認同的時 期,而網路交友就可以使現實生活中不滿足的青少年逃避生活中的寂寞和孤單(陳 增穎,2000)。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網路並不會造成人際關係疏離,有超過六成的 受訪者表示,網路對親朋好友的互動有正面的影響(胡玲玲,2001)。網路除了提 供拓展人際的功能之外,也能夠增強現有的人際關係互動,利用網路即時性的聯絡 功能,與真實生活中的朋友互動來往,對於真實人際關係也有提升的作用(黃玉蘋,

2003)。

在負向的作用方面,使用者可能會為了逃避現實而更加沉迷於網路,並因此破壞了 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學者認為,網路使用會使人產生人際互動快感以及逃避壞感,

意即在網路上因與他人溝通即因逃避困難與責任而獲得的快感(王澄華,2001)。

Suler (1996) 指出,社會型的網路成癮者,在網路世界中,可以不需真實呈現自我 的角色來獲得關懷;非社會型的網路成癮者,則是為了逃避生活中的不滿足,而導 致了網路成癮。國外研究發現,網路的重度成癮者,其沮喪感與寂寞感較為嚴重,

且真實人際關係也相對的縮小。根據 Young (1998) 的研究,也顯示了網路過度使 用者,會因上網時間失序,而造成人際、學業、休閒的時間減少等產生負面的影響。

表 2-4-1 為真實人際關係與網路人際關係之相關文獻總整理。

26

27

中未被滿足的人際需求,不但無法使其獲得滿足,反而會因為網路人際關係的不滿 足而更加焦慮。

廖家和(2009)研究則發現,網路人際關係是真實人際關係的擴大,其過程發 展與真實人際關係發展過程相似。因此,網路人際關係可以使人發展親密關係並建 立情感互動,然而由電腦傳播媒介建構的情境只是一項情感交流的管道,人們不可 能脫離現實的人際關係。

以親子互動而言,Lin and Wu (2009) 認為,網路使用時間的增加會減少家庭 生活上溝通與互動的時間,引起家庭成員間的孤立與退縮。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良 好,則其子女較不易產生孤獨寂寞感,可能會減少網路成癮行為的發生;孩子網路 的使用時間愈長,與家人溝通相處的時間愈少,網路成癮發生的機會愈高(陳新豐,

2009)。

戴怡君(1999)的研究發現,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差者,透過網路與他人互 動的頻率較高;游森期(2002)也提到,真實人關係愈差者,網路成癮傾向愈高;

蕭銘鈞(1998)則提到,網路成癮者會利用網路來發展人際關係,且依賴網路人際 關係的頻率較高。

表 2-4-2 人際關係與網路成癮之相關文獻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蕭銘鈞 1998 台灣大學生網路使

用行為、使用動機、

滿足程度與網路成 癮之初探

網路成癮者會利用網路來發展人際關 係,且依賴網路人際關係的頻率較高

戴怡君 1999 使用網際網路進行 互動者特質之探索

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差者,透過網路 與他人互動的頻率較高

(續下頁)

28

(續上表 2-4-2)

研究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結果 劉家儀 2001 以人際關係論與計

畫行為論探討網路 交友之現象

在高度網路成癮的使用者中則發現,他 們企圖透過虛擬人際情感滿足其現實生 活中未被滿足的人際需求,不但無法使 其獲得滿足,反而會因為網路人際關係 的不滿足而更加焦慮

游森期 2002 大學生網路使用行 為、網路成癮及相關

游森期 2002 大學生網路使用行 為、網路成癮及相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