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代謝症候群

1.代謝症候群為一個全球性之健康問題

代謝症候群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和經濟問題,它的盛行率 不論是在已開發國家或較貧窮之國家皆不斷之攀升,男人、女人、小

孩及老人皆受其影響,它已經取代了傳統上公共衛生營養不良和傳染 病的問題,而成為全球的重要健康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於 1998 年對代謝 症候群提出了以下的定義:除了第二型糖尿病、血糖耐受性不良(或空 腹葡萄糖受損)、胰島素阻抗增加之外,至少再加入下列兩項條件:

1.高血壓:血壓≧160 mmHg /90mmHg;

2.血脂異常:三酸甘油脂≧150mg/dl 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 性<35mg/dl、女性<39mg/dl;

3.肥胖: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 或 BMI≧30 kg/m2; 4.微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酸酐≧20mg/g 或代謝速率≧20

µg/min。

但次年(1999)也針對血壓及微白蛋白尿的準則作了一些修改:若血壓

≧140 mmHg/90mmHg、微白蛋白尿:代謝速率≧20 µg/min 或白蛋白/

肌酸酐≧30mg/g 則被定義為異常。

歐洲陣營(European Group for the Study for Insulin

Resistance,EGIR)認為胰島素阻抗才是引起代謝症候群的主因,所 以 1999 年提出了另一操作型定義,EGIR 認為代謝症候群除了胰島素 阻抗增加或具有高胰島素症,需再加入下列至少兩項:腹部肥胖(男 性腰圍>94cm;女性腰圍>88cm)、血脂異常(三酸甘油脂≧180mg/dl

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0mg/dl)、血壓(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

90mmHg)、空腹血糖(≧110mg/dl)。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之成人治療準則第三次報告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 ATP III)亦在 2001 年提出臨床上較適宜運用的定義,它認為在下列 5 項危險因子 中,包含 3 項或大於 3 項危險因子則可定義為代謝症候群,5 項危險 因子分別為腹部肥胖(男腰圍>102cm;女腰圍>88cm)(亞太地區的標 準,男腰圍>90cm;女腰圍>80cm)、三酸甘油脂(≧150mg/dl)、高密 度脂蛋白膽固醇(男<40mg/dl;女<50mg/dl)、血壓(收縮壓≧130mmHg/

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110mg/dl)。

於 2005 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也提出了對代謝症候群之定義如下:腰圍:男性≧

90 公分或女性≧80 公分,且在下列四項中至少有兩項以上異常:

1. 三酸甘油脂≧150mg/dl;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40 mg/dl 或女性<50 mg/dl;

3.血壓:收縮壓≧135 mmHg 或舒張壓≧85 mmHg;

4.空腹血糖≧100mg/dl(Ford ES ,2004;Alberti KG, 2005)。

為了提供更適合台灣地區民眾的代謝症候群標準,在 2004 年行政院 衛生署提出了適用於台灣地區民眾的代謝症候群準則,其概念較接近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之成人治療準則第三次報告 (NCEP ATPIII ) 的準則,認為在下列五項準則中超過三項以上(包含三項)異常者則會 被定義為代謝症候群:

1. 腹部肥胖或身體質量指數(BMI)偏高:

男性腰圍≧90 公分,女性≧80 公分,或BMI≧27kg/m;

2. 血壓上升:收縮壓≧135 mmHg 或舒張壓≧85 mmHg 3. 高密度脂蛋白過低:男性<40mg/dl 或女性<50mg/dl;

4. 空腹血糖值上升:空腹血糖≧110mg/dl;

5. 三酸甘油脂上升:三酸甘油脂≧150mg/dl;

在危險因子中(血壓上升) 、(空腹血糖上升)之定義方面,包括使用 醫師處方降血壓或降血糖等藥品,使血壓或血糖之檢測值正常者。

2.代謝症候群的盛行情況

代謝症候群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尤其是在已開發的國家盛行率 較高,已經成為全球的重要健康問題。美國第三次國民營養調查 (1988-1994 年)發現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在採用 NCEPATP III 與 WHO 定 義下各為 23.9%及 25.1%,且均發現隨著年齡或 BMI 的增加而升高 (Ford et al, Giles et al, 2003),隨後 Ford 等人 將 1988-1994 年

代謝症候盛行率由 1988-1994 年 24.1%增加至 1999~2000 年的 27.0%,顯示代謝症候盛行率有上升趨勢(Ford et al, 2004)。

歐洲地區方面 Marques-Vidal 等人及 Balkau 等人採用 WTO 的準 則,在法國所做的研究發現其盛行率為 17.3%,男性盛行率約

23.0-23.5%,女性盛行率在 9.6-12.0%之間;若改採用 EGIR 的準則,

男性的盛行率有些微的下降.而在 1991-1992 年 Balkau 等人針對英 國所針對 40 歲以上民眾作的研究發現,採用 WHO 的準則下男性盛行 率為 12.6-44.0%,女性盛行率 13.3-33.9%.

而國內因生活型態逐漸西化,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也逐年上 升,與世界各國相同的是代謝症候群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由於國內 較適用 Modified NCEP ATP III(即中心性肥胖定義採用亞太區的標 準男性腰圍大於 90 公分,女性腰圍大於 80 公分),故莊紹源等人於 金門採用此準則下,發現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 17.7%,女性為 23.8% (Chuang et al, 2002)。林志學等人於台中亦發現此準則下之 代謝症候群的盛行率於男性為 30.0%,女性為 22.9%,且發現不論男 女均隨著年齡或 BMI 的增加而升高(林志學 et al ,2006)。

根據衛生署國健局委託台灣公共衛生學會,進行台灣地區 91 年 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研究(採用 NCEP ATP III 的定義) ,結果顯 示:15 歲以上盛行率 15.0%,男性為 16.9%略高於女性的 13.8%,隨

年齡增加而升高,由 20~29 歲的 5.1%升高至 70~79 歲的 32.8%(陳建 仁 et al ,2002)。

3.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

目前有許多研究(Bao et al, 1994; Reaven et al, 1998; Liese et al, 1998; Lakka et al, 2002; Klein et al,2002;)顯示代謝症 候群不但會造成許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第二型糖尿病等 的發生,並會增加死亡率。Lakka 等人發現根據 NCEP ATP III 定義 為代謝症候群者,其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血管疾病之相對危險性 (Relative risk)分別為為非代謝症候群者的 2.39-4.26 倍及

2.08-2.52 倍(Lakka , et al., 2002)。在另一個芬蘭與瑞典的研究 顯示,4,483 位年齡 35-70 歲有糖尿病家族史個案,追蹤 7 年的研 究中,有代謝症候群者,相對於無代謝症候群者罹患糖尿病與中風的 相對危險性為 2.63 倍與 2.27 倍(Isomaa B, 2001)。陳建仁等人在台 灣地區所做的研究亦發現代謝症候群者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勝算比為無代謝症候群者的 3.67,6.02,2.77,

1.31,與 2.22 倍。

4.代謝症候群的相關危險因子

許多研究證實代謝症候群與人口學因子、生活型態因子以及遺傳 因子有關。

A.人口學因子

以人口學因子來說,在年齡方面,大部分的研究都認為代謝症候 群的盛行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Meigs et al,2002;Azizi et al,2003;) 。

國內莊紹源等人,針對金門地區所做的研究亦發現:30-40 歲,40-50 歲,50-60 歲,60-70 歲及 70 歲以上民眾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分別為 5.6%,11.7%,17.3%,27.8%及 30.4%,若腰圍改以亞太地區的標準 期盛行率分別為,9.2%,17.5%,23.1%,34.5%及 39.3%,亦可發現 其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的趨勢。

在性別方面,因為種族的不同,各個國家在性別方面代謝症候群 的盛行率並非呈現相同的趨勢,歐美地區及國內大多地區研究顯示,

男性比女性有較高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Zavaroni et al,1989;

Wareham et al,1996,莊紹源 et al ,2002;陳建仁 et al,2002) . 莊紹源等人針對金門地區的民眾進行調查,發現男性的盛行率略高於 女性(23.8% vs 17.7%)。

在種族方面,Park 等人研究顯示黑人有代謝症候群的勝算比最低,

白人次之,墨西哥裔美國人最高,在社經地位方面,有研究顯示,社 經地位越低或教育程度越低的人,有代謝症候群的勝算比越高

(Lidfeldt et al,2003;Park et al,2003)。

B 生活型態因子 1.營養

許多研究均指出代謝症候群主要是因不適當的營養及缺少活動所引 起(Reaven et al, 1999; Granberry et al, 1999; Blackburn et al, 2002;Ford et al, Giles et al, 2003),例如 Wirfalt 等人針對近 5000 位的瑞典民眾進行飲食與代謝症候群關係之研究,發現富含纖 維質的麵包有助於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精緻化的麵包或是蛋糕類 的食物對於代謝症候群有負面的影響。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典 型的西式飲食(Western diet-high in fat and

refined/carbohydrates, low in fiber)比富含蔬菜水果、全麥、魚 的飲食(prudent diet)多 60%的機會得到第二型糖尿病。而林氏及李 氏的研究均發現蔬菜的攝取有助於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經常攝取 蔬菜者有代謝症候群的勝算為很少攝取蔬菜者的 0.79 倍(林文元 et al,2003;李奕偉 et al,2004)。

2. 運動

在運動習慣方面,許多研究都發現: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 阻抗並避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而且具有運動習慣的人可以降低有 代謝症候群的勝算(OR=0.14-0.84),其降低的效果與運動的強度有關 (Brunner et al, 1997;Whaley et al, 1999; Carroll et al, 2000;Wannamethee et al, 2000; Park et al, 2003; Rennie et al , 2003;Park et al, 2004)。

3.喝酒

酒精的攝取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則尚有爭論,許多研究顯示輕 度至中等程度的酒精攝取,可減少空腹胰島素的濃度並增進其敏感度 (Kiechl et al , 1996; Brunner et al,1997; Rosell et al, 2003),例如,Kiechl 等人發現輕至中度飲酒可改善胰島素的抗性進 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Kiechl et al, 1996),然而,大量的飲酒 則並不能改善胰島素的抗性。

4. 檳榔

李奕偉等人發現,每天嚼檳榔 1-10 顆以上者有代謝症候群的勝算 比是從未嚼過檳榔者的 1.7 倍,每天嚼過 10 顆以上者有代謝症候群 的勝算比為從未嚼過檳榔者的 2.4 倍,養成嚼檳榔習慣超過 10 年以 上者,有代謝症候群的勝算為無嚼檳榔習慣者的 1.6 倍(李奕偉 et al,2004).

5.抽菸

許多研究發現抽菸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Mykkanen et al, 1993; Brunner et al, 1997; Haire et al, 1999; Roberts et al,2000),例如 Park 等人發現現在有吸煙者的女性有代謝症候群的 勝算比為從沒有吸煙習慣之女性的 1.8 倍,而以前有抽煙習慣但現在 已經戒掉的女性有代謝症候群的勝算比是從沒有吸煙習慣之女性的 1.5 倍(Park et al, 2003);Haire 等人發現抽菸會增加發生糖尿 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的機會(Haire et al, 1999),然而,

Carroll 等人卻發現抽菸與代謝症候群無關(Carroll et al,20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