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元件基本量測與結果分析

2.1 實驗方法及步驟

在研究元件可靠性的過程中,實驗室量測環境如圖 2-1 所示,所測量的晶片 為聯華電子所提供的 28 吋 double gate FinFET,經由鑽石刀切割成四分之一片。

並經由半導體參數分析儀量測如圖 2-2 所示,本節講述說實驗室儀器的使用,並 如何處理量測所獲得之數據。

2.1.1 實驗儀器之簡介

本實驗中所使用到的儀器將如下一一介紹,首先八吋探針座(DC Probe Station)如圖 2-3 所示,此裝置連接著幫浦,當晶片置於探針座載台上,利用幫浦 將晶片牢牢吸住,以防在下針量測過程中,晶片移動造成量測上的誤差,再利用 粗調以及微調方式,找到量測的位置並將四枚探針下在四個腳位,而探針各代表 電晶體的四個電極:閘極(Gate)、源極(Source)、基極(Base)、汲極(Drain),再利 用機台開關轉換裝置 E5250A(Low-Leakage Switch Mainframe)如圖 2-4 選取所要 量測之儀器。

本 論 文 主 要 是 用 半 導 體 參 數 分 析 儀 HP4156B(Semiconductor Parameter Analyzer)量測電晶體之基本電性 IG-VD、ID-VD、IG-VG(Leakage),探討 I-V 曲線 數據並了解所造成現象之原因。

17

2.1.2 量測數據之處理

本 實 驗 室 機 台 利 用 安 捷 倫 公 司 (Agilent) 所 提 供 的 軟 體 ICS(Interactive Characterization Software)如圖 2-5 所示,當半導體參數分析儀利用 E5250A 連接 到電腦之後,利用電腦操作給予是當條件,所產生之量測實驗數據便匯進電腦,

並將數據使用軟體(Origin.6 或 Origin.8)如圖 2-6 所示,整理成 I-V 圖形之關係圖。

2.2 FinFET 元件先進製程

FinFET 技術的導入可說是電子產業的一大突破,不同於一般平面電晶體,

FinFET 如圖 2-7 所示,為 3D 電晶體且具有新型的多重閘極通道,超越了平面電 晶體 20nm 所擁有的基本效能與功率消耗特性,遠遠勝過傳統 CMOS 元件,

FinFET 元件閘極環繞通道,可提供較低的臨界電壓,減少漏電流,具有更佳的 電子特性。

本實驗所使用之 Wafer 是由聯華電子所提供之 FinFET,不同於上述元件,

主要結構是 Double-Gate 型而非 Tri-Gate 型,採用 High-K/Metal Gate 製程。隨著 半導體產業的不斷發展,元件尺寸不斷微縮來提供元件效能,但元件微縮並不是 沒有極限,當微縮到奈米等級時,也影響了材料特性。為了提升被動元件的效能,

減少被動元件的數量,漸漸被埋入式被動元件(Embedded Passives)所取代,故高 介電(High-K)薄膜便在半導體產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於傳統的二氧化矽,

高介電薄膜具有更高的介電系數,在氧化層厚度相同的情況下,具較大的物理厚 度,可提供足夠驅動電流並改善閘極漏電流。

吾人在本篇論文實驗主要探討 P-Channel FinFET, L 為通道長度,W 為鰭 的寬度,H 則是鰭的高度。

18

2.3 元件基本電性設計

基本電性量測已在 2.1 節介紹完畢,基本電性主要分為 ID-VG、ID-VD、IG-VG

三種特型曲線,實驗設計主要以不同通道長度、寬度、偏壓去對 FinFET 元件做 比較,再以一般傳統 CMOS 理論深入探討,進而觀察其中不同處。其基本特性 量測流程圖如表 2-2 所示。

2.3.1 I D -V G 特性曲線

ID-VG量測是用 Agilent HP-4156B 半導體參數分析儀(Precision Semiconductor Parameter Analyzer)來進行量測。以 p 型為例,其量測設定首先將元件的基極端 (Body)跟源極端(Source)同時接地(VB=VS=0)及設定為 Common,閘極端(Gate)設 定為 Sweep(從 0.5V 到-1.5V)給定一範圍電壓,汲極端(Drain)給定常數值-0.5V 跟 -1V,即代表分別求出線性區(VD=-0.5V)及飽和區(VD=-1V),X 軸以閘極電壓為 變數萃取出相對應 Y 軸之電流值,取對數後所構成之圖形,而透過 ID-VG之間的 關 係 , 進 一 步 可 求 出 臨 界 電 壓 (Threshold Voltage , Vth) 與 轉 移 電 導 (Transconductance,Gm)。

轉移電導 Gm 乃是 FET 作為放大器重要的參數,其代表輸出電流(IDS)變化 與輸入電壓控制(VGS)的比值,當 Gm 值越大,即代表微小電壓變化就能導致很 大的輸出電流變化,其公式為:

Gm = 𝜕𝜕𝐼𝐼𝐷𝐷𝐷𝐷

𝜕𝜕𝑉𝑉𝐺𝐺𝐷𝐷 (1)

19

2.3.2 I D -V D 特性曲線

ID-VD 量 測 亦 是 用 Agilent HP-4156B 半 導 體 參 數 分 析 儀 (Precision Semiconductor Parameter Analyzer) 來進行量測,以 p 型為例,其量測設定首先將 元件的基極端(Body)跟源極端(Source)同時接地(VB=VS=0)及設定為 Common,閘 極端(Gate)設定為常數(VG=Vth-1),汲極端(Drain)設定為 Sweep(從 0V 到-1V)給定 一範圍電壓,X 軸以汲極電壓(VD)為變數萃取出相對應 Y 軸之汲極電流值(ID)所 構成之圖形。

本節中,產生汲極的電流主要有三種工作模式:

(一) VGS≤Vth,閘極源極之間無通道產生,且汲極電壓高於源極,此時閘極汲 極間更無通道,故汲-源間不導電,稱為截止區(Cut-Off Region)。

(二) VGS≥Vth,是當閘極電壓超過臨界電壓(VGS>Vth),會產生電子反轉層,當 外加汲極電壓後,反轉層內汲極端與源極端之間電荷流動,閘極間產生通 道,形成汲極電流(ID),可分為兩種情形。

(1) VGD≥Vth,閘極汲極間產生通道,稱為歐姆區(Ohmic Region;Triode Region),電流方程式遵守

𝐼𝐼𝐷𝐷𝐷𝐷 = K × [2(𝑉𝑉𝐺𝐺𝐷𝐷 − 𝑉𝑉𝑡𝑡) × 𝑉𝑉𝐷𝐷𝐷𝐷− 𝑉𝑉𝐷𝐷𝐷𝐷2 ] ( 2 )

其中K =12× 𝜇𝜇𝑛𝑛× 𝐶𝐶𝑂𝑂𝑂𝑂× �𝑊𝑊𝐿𝐿

𝑁𝑁= 12𝑘𝑘 ́ ×𝑊𝑊𝐿𝐿

𝜇𝜇𝑛𝑛:電子遷移率;𝐶𝐶𝑂𝑂𝑂𝑂:單位面積電容;W:通道寬;L:通道長

(2) VGD≤Vth,閘極汲極間無通道產生,稱為飽和區、夾止區(Saturation Region;Pinch-Off Region),電流方程式遵守

𝐼𝐼𝐷𝐷𝐷𝐷 = 𝐾𝐾 × (𝑉𝑉𝐺𝐺𝐷𝐷 − 𝑉𝑉𝑡𝑡)2 (3)

20

其中𝑉𝑉𝐺𝐺𝐷𝐷 − 𝑉𝑉𝑡𝑡 又稱為𝑉𝑉𝑂𝑂𝑂𝑂 (Overdrive Voltage)

2.3.3 I G -V G 特性曲線

IG-VG 量 測 亦 是 用 Agilent HP-4156B 半 導 體 參 數 分 析 儀 (Precision Semiconductor Parameter Analyzer) 來進行量測,以 p 型為例,其量測設定首先將 元件的基極端(Body)、源極端(Source)、汲極端(Drain)同時接地(VB=VS=VD=0)並 設定為 Common,閘極端(Gate)設定為 Sweep(從 1.5V 到-1.5V)給定一範圍電壓,

使元件通道進入由累積狀態進入反轉狀態,X 軸以閘極電壓為變數萃取出相對應 Y 軸之閘極電流值,取對數後所構成之圖形,進而得到 IG-VG之間的關係。

IG-VG又稱漏電流(Gate Leakage Current),漏電流即表正常操作時,流經接地 導體的電流,但對於沒接地的產品此漏電流則代表當人體碰觸此產品時,所流經 人體之接觸電流 (Touch Current),故漏電流成為元件微縮最佳化重要難題。

2.4 I-V 特性量測結果與分析

2.4.1 臨界電壓(V th )

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Vth)是 IC 製造一個重要的參數,而對於元件的 微縮,低功率、低電壓的設計更顯為重要。臨界電壓的原理相當複雜,除了與氧 化層的特性有關外,金屬層的特性也有關係,目前在萃取臨界電壓方面有相當多 種方法,而本篇論文所採用的方法為定電流方式,即固定一個電流值相對的電壓 即為臨界電壓。而定電流方法須考慮到元件尺寸效應問題,我們將量測到之電流 值除以元件的寬度與長度,進而達到規一化,而處理過的電流又叫規一化電流,

進而消除元件尺寸效應問題,而這也是目前最廣泛看到取臨界電壓的方法之一。

21

2.4.2 次臨界擺幅(SS)

當電晶體作為開關時,次臨界擺幅(Subthreshold Swing,SS)是一個很重要的 指標,定義為電流上升十倍所對應之閘極電壓增加值,其公式為:

SS = � ∆𝑙𝑙𝑙𝑙𝑙𝑙𝑉𝑉

𝐷𝐷𝐷𝐷

∆𝑉𝑉

𝐺𝐺𝐷𝐷

−1 (4)

其中 VGS為閘極電壓;IDS為汲極電流

本篇論文所採用的方法為利用量測出 ID-VG圖,萃取出電流上升 10 倍所對 應之電壓差值,利用上述公式得知。由公式可知道 ID-VG圖斜率的倒數即代表次 臨界斜率(SS),且斜率越大,次臨界斜率則越小,代表只需要用較少的閘極電壓 便可驅動電流,次臨界斜率越小代表電晶體切換能力與特性越好,而次臨界斜率 也可探討漏電流大小。

2.4.3 飽和電流

本論文的電性量測結果,採用閘極電壓(Vth-1V)所量測出汲極飽和電流(Drain Saturation Current,ID sat)來作討論。由圖2-12可觀察到,隨著元件通道長度增加,

驅動電流有下降的趨勢。當其長度越長時,汲極的電壓造成通道內汲極-源極電 場效應越小,使得驅動電流減少,此特性符合傳統場效電晶體飽和區電流公式(5) 所示。

I

D(sat)

= µC

ox

2 W

L (V

GS

− V

th

)

2 (5)

22

在固定(鰭)寬度下,當鰭寬度越大時,驅動電流越大。鰭寬度增加時,其通 道的體積亦會增加,內部通道能提供傳輸的載子也隨之增加,使元件的驅動電流 也會越高。

2.5 不同尺寸之基本電性

2.5.1 不同通道長度與(鰭)寬度實驗設計

(一) 不同通道長度元件

本實驗中,觀察 pFET 在不同長度之基本電性比較。元件尺寸,固定鰭寬度 10nm,鰭高度 30nm,長度依序為 0.05µm、0.1µm、0.2µm、1µm比較其 ID-VG、 ID-VD、IG-VG、Vth、Gm。

(二) 不同(鰭)寬度元件

本實驗中,觀察 pFET 在不同寬度之基本電性比較。元件尺寸,固定通道長 度 90nm,鰭高度 30nm,鰭寬度依序為 10nm、25nm比較其 ID-VG、ID-VD、IG-VG、 Vth、Gm。

2.5.2 不同通道長度與(鰭)寬度結果分析

(一) 不同通道長度元件

由圖 2-8 分別為 pFET 在不同鰭長度、寬度下臨界電壓圖。由觀察可得知,

在固定的鰭寬度下,通道長度越小,臨界電壓越小(正)、次臨界斜率越大、轉導 越大,代表有較佳的閘極控制力,如圖 2-9 及 2-10 及 2-11 所示。隨著通道長度

23

越長,而有較大的漏電流,如圖 2-13 所示。

(二) 不同(鰭)寬度元件

由圖 2-8 分別為 pFET 在不同鰭寬度下臨界電壓圖。由觀察可得知,在固定 的閘極長度下,施加相同汲極電壓,鰭寬度越寬的鰭式場效電晶體元件臨界電壓 越大(負)、次臨界斜率越大、轉導越大,如圖 2-14 及 2-15 所示。

鰭狀矽通道載子的分佈方面,通道載子受到邊角效應(Corner of Fin)的影響,

在角落的地方有較高的電場,會使載子傾向於聚集在角落的地方,而不是以均勻 分佈的方式分佈在鰭通道的內部。當鰭寬度持續減小時,基體內之電場增加及量 子效應的影響下,通道在寬度方向所導致的量子效應會越來越明顯,分佈在角落 的載子向中間靠近,固有較小的驅動電流,如圖 2-16 所示。[7]

2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