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休閒農業之發展

休閒農業一詞來自於「休閒產業」,而「休閒產業」泛指能提供休閒服務、滿足人 類休閒需求之產業,有人以「農業觀光」、「農村旅遊」、「鄉土旅遊」等名詞詮釋;在國 外,休閒農業則稱之為「假日農場 Holiday Farms」、「休憩農場 Recreational Farms」或「農 場旅遊 Farms Tourism」70

休閒農業包括休閒農場、休閒農園、觀光果園、教育農園、市民農園、體驗農園等,

凡舉促進農村發展,改善農村生活,促進農民福祉,達到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 為目標(圖 5),均可稱休閒農業71,其休閒農業類型可分為72

1. 農作體驗型:以果園採摘、蔬菜採收及其他農作體驗,包括:水稻、花卉、茶園、

香草、藥用植物、菇類、咖啡等。

2. 畜牧體驗型:主要以家禽及動物為主,如:雞、鴨、鵝、羊、兔、鳥等。

3. 漁業體驗型:以接近水體為主要發展,如:魚蝦垂釣、親水活動、捉泥鰍、摸蜆等。

4. 森林體驗型:以樹木及竹類為主要體驗。

70

林詩音(2005)。台灣的休閒農業。台北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公司。頁 14。

71 監察院財政及經濟委員會(2005)。休閒農業之推廣績效與發展。台北市:監察院。頁 64。

72 段兆麟(2006)。休閒農業體驗的觀點。台北市:偉華書局有限公司。頁 17。

生產

體驗農園

生活 生態

促進農村發展

改善農村生活 促進農民福祉

在地資源 在地產業

農村文化

休閒農業 休閒農場

休閒農園 觀光果園

教育農園

市民農園

圖 5 休閒農業發展概念圖,本研究繪製。

26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二○○三年修正發布之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第五款之定義為:

「利用田園景觀、生態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之活動、農村文 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表 4)

73

表 4 休閒農業定義

立場 定義

公部門觀點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二○○三年修正發布之農業發展條例第 三條第五款之定義為:「利用田園景觀、生態及環境資源,

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之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 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之農業 經營」。

農 場 經 營 管 理 者 觀點

將休閒農業定義在農業生產或農村生活環境中所從事的一 種休閒服務業,與休閒旅遊屬於同一產業範疇。

消費者觀點 利用假日及空閒時間,以及工作所獲得之所得,參與和體驗 一系列的農業環境資源所提供的遊憩體驗活動,利用休閒體 驗來滿足身心的需求。

專家學者觀點 (陳昭郎, 2005)

休閒農業結合生產、生態、生活三生一體的農業,在經營更 是結合農業產銷、農產加工及遊憩服務等「三」級產業於一 體的農企業。

(段兆麟, 2006)

休閒農業資源主要來自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利 用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活 動,來讓遊客在休閒的同時能參與農業及農村的體驗,因此 休閒農業是種農業經營的新興企業。

(鄭健雄, 2006)

休閒農業指在鄉村旅遊地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過著農村生活 的農民們,他們以原有的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的場地,配合 著當地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環境,經由適當的規 劃設計,提供遊客鄉土性的鄉村旅遊生活方式。

資料來源:段兆麟,2006、鄭健雄,2006、陳昭郎,2005、行政院農委會,本研究整理。

二、 休閒農業發展歷程

台灣農業曾是國家發展之基礎,提供糧食重視農業的生產,在社會快速發展之下,

隨著科技不斷的演進,經濟自由化、貿易自由化,因此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直到一九七

73 行政院農委會(2003)。取自:http://www.coa.gov.tw。

27

○年台灣陸續的出現觀光果園,因此逐漸發展為休閒農業,在假日提供給民眾參與,如 假日花市、茶業展示推廣服務、休閒農場等,相關各類的休閒活動,行政院農委會在一 九八九年委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召開「發展休閒農業研討會」,於隔年開始推 動「發展休閒農業計劃」,於一九九○年公布實施「休閒農業設置管理辦法」,綜合而言 台灣發展休閒農業可分為四個階段(表 5):自發階段(1970 年以前)、合作階段(1970 年以後)、社會團體經營階段(1986 年)、政策推動階段(1989 年)74

休閒農業在許多先進國家已經有多年發展經驗,是培育社區共同體意識的產業,以 及維護人類健康與資源永續的產業,農業部門不像過去那樣耗費大量能源及工業產品,

以提昇產出的效率,相反的以維護自然資源為重點,將農業當作一種生命的產業與生活 的產業,提供需要休閒人口回歸農村及體驗田園之樂,在週休二日推廣下,國人對於遊 憩、休閒、旅遊需求已日益增加,使得休閒產業發展非常迅速。

表 5 台灣休閒農業發展歷程 年份 發展

1953 台灣開始實施四年經建計劃,以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農民生產誘因提昇。

1953

| 1968

四期四年經建十六年間,農業政策秉持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之 策略。

1965 第一家觀光農園成立,為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先驅。(1970 年以前自發階段) 1970

│ 1980

產業結構產生變動,農業施政方面以提高農民所得加速農村建設方案,及推 行加速農村建設計劃,來改進農業生產結構及加速農村建設的投資。

1980 台北市政府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1970 年以後合作階段)

1986 開始出現休閒農場、森林農場、自助耕種農園等,農場型並無共同的發展特 徵,發展內涵尚未具體化。(1986 年社會團體經營階段)

1988 -英國推展假日農場的成功經驗,在日本由亞洲生產力組織舉辦的多國性農 業推廣研討會中被提出來,因此假日農場之觀念引進台灣並列為 1989 年重 要農業推廣策略之一。

-宜蘭縣香格里拉休閒農場開始營運

1989 召開「以共同、委託及合作經營發展休閒農業研討會」,使產、官、學對休 閒農業的理念及內涵獲得共識,並於隔年開始推動「發展休閒農業計劃」。

(1989 年政策推動階段)

1990 公布實施「休閒農業設置管理辦法」。(1990-1994 休閒農業區時期)

74 邱湧忠(2002)。休閒農業經營學。臺北市:茂昌圖書有限公司。頁 11。

28

1992 -發布實施之「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是採休閒農業區與休閒農場合一 認定之方式輔導,凡從事農業經營之農民、合作農場、農民團體、農業企業 機構均可依該辦法設置休閒農業區而經營休閒農業,換言之休閒農業區為經 營主體,各自負責休閒農業經營的盈虧。

-宜蘭縣頭城休閒農場開始營運

1996 將「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修訂為「休閒農業輔導辦法」,將休閒農業 區與休閒農場之不同觀念加以區隔,屬於區域性、大面積之休閒農業區,由 地方政府負責規劃,並由農委會補助公共工程之建設。(1994-2000 休閒農業 區、場時期)

2001 推動「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計畫」,計劃宗旨希望帶動農村經濟的活絡與轉 型,鼓勵農民的參予與經營休閒農業之經營能力的提昇,創造農村在地就業 機會,並鼓勵利用閒置的空間發展休閒事業,以一個鄉鎮設置一個為原則。

(2001年起休閒農業園區時期)

休閒農業從單一經營休閒農場,擴大為鄉村社區共同經營的休閒農業園區,

容納休閒農場及農業與相關產業之參與。

2002 -「發展觀光條例」修正,正是將民宿納入輔導觀光之範疇,使偏遠地區及 休閒農業區內的農舍及休閒農場得以轉型為民宿經營。

-將「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計畫」名稱改為「休閒農漁園區計劃」。

2004 農委會委託台灣休閒農業學會,舉辦休閒農業,全面性調查及休閒農場評鑑。

2005 開始進行休閒農業區評鑑。

2006 推動農村風貌改造,確保農村永續經營,休閒農業將朝向健康體驗、生態旅 遊、自然景觀及在地農業產業與農村文化等主題發展。

2007 「看見新農業-建構農業新形象行銷計畫」,加強農業施政整合、創新與改 革,總合農業研發、產銷升級及消費安全,發揮創意、革新觀念,強調「創 力農業、活力農民、魅力農村」,以均衡發展三生(生產、生活、生態)、三 力(創力、活力、魅力)之永續農業為發展目標。

2008 -發展休閒農漁業,農業主題行銷活動,結合當地休閒業者及社區推出套裝 行程,創造休閒農業產值。

-推動農村再生 建設富麗農漁村

資料來源:段兆麟,2006、邱湧忠,2005、陳昭郎,2005、行政院農委會,本研究整理。

三、 傳統農業的轉型

當傳統農業在面對生存發展的困頓時刻,休閒農業是能讓傳統農業在面臨經營困頓 時帶出一條新生途徑,將生產性的農業經營轉化為觀光遊憩,創造農村就業的機會,提 高農民所得,在台灣加入 WTO 之後,農業面臨了極大挑戰,而發展休閒農業適時因應

29

加入 WTO 調整農業結構,促使農業由生產性導向服務性,以釋出廣大的休憩開放空間,

尋求一種既可確保糧食供應安全,有可能有效利用農地75

四、 休閒農業區之經營

休閒農業區之管理是協調工作為重心,透過區管理的組織成立來執行區內的各項公 共事務的協調管理工作,以利休閒農場能在最佳的環境下營運,休閒農業區之管理工作 可由下(圖 6)表示76

五、 宜蘭休閒農業區發展概況

宜蘭縣於八十四年執行休閒農業整體規劃,目前已有十三個休閒農業區,以在地產 業特色,延伸發展為產業體驗項目,並配合中央政策,輔導農民轉型為休閒農業,結合 休閒農業之業者推動套裝旅遊,並配合政府辦理春、夏、秋、冬等,大型產業文化活動,

如宜蘭綠色博覽會、蘭雨節等大型活動,使宜蘭縣休閒農業發展更為優勢,由(表 6)

可看出宜蘭休閒農業發展,百分之 70%與區域中產業結合,並發展 DIY 體驗活動,因 此在同一個軀殼下的休閒農業,相對區域文化內涵及區域的環境特色,將會區隔出每個 休閒農業的特質。

75

陳墀吉、陳德星(2005)。休閒農業概論,威仕曼文化企業股份公司。頁 2。

陳墀吉、陳德星(2005)。休閒農業概論,威仕曼文化企業股份公司。頁 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