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以客觀的角度進行田野調查,

試圖找出休閒農業發展的歷程、內容、推動方式等,並對所收集的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 析整理,再以全球在地化觀點進行探討。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中山休閒農業區為研究對象,因宜蘭縣政府在推動休閒農業政策下,以中 山休閒農業區設為示範區,於九十四年獲選為全國休閒農業示範區,九十七年休閒農業 區評鑑中更獲得良等(表 1),發展情況為營運發展成長中階段。故本研究以訪談方式收 集資料,針對由一級產業轉型至三級產業的居民,進行產業轉型訪談。

訪談研究對象大致分為兩層面,第一層是參與產業轉型為體驗的居民,在主要受訪 者中,可得知居民由傳統產業轉型為休閒產業中的歷程與想法;第二層為參與協會的組 織成員,在這裡可得知在產業發展中運用的策略及成效為何。本研究試圖從不同的角度 進行不同資料的收集,將發展概況作為最客觀的分析。

表 1 九十七年休閒農業區評鑑結果 休閒農業區

名稱 97年度 96 年度 95 年度 休閒農業區

名稱 97年度 96 年度 95 年度 時潮 中可 不列等 可級 珍珠 不列等 可 可級 新南 中可 不列等 可級 中山中山 中山中山 大良大良 大良大良 -- -- 良級良級良級良級 枕頭山 小良 可 良級 梅花湖 小良 可 良級 大湖底 中可 - - 大進 小良 可 可級 橫山頭 中良 良 良級 天送埤 小可 不列等 可級 羅東溪 大良 良 良級 玉蘭 大可 可 良級 冬山河 小可 不列等 可級

資料來源:2008,宜蘭縣政府。

備註-等級分數:大良:77-79 分 中良 74-76 分 小良 70-73 分 大可:67-69 分 中可 64-66 分 小可 60-63 分 不列等 59 分以下

本研究以全球在地化觀點探討,農民轉型為休閒產業發展,探討各因素之間的影響 與關係,以中山休閒農業區為本研究個案,進行實地訪談如(表 2)。

8 表 2 訪談對象表

代碼 訪談地點 背景 訪談時間 月份

E-1 體驗館 體驗業者

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理事 1小時 33 分 08 秒 98年 8 月 E-2 體驗館 體驗業者

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理事 1小時 36 分 56 秒 98年 8 月 E -3 體驗館 體驗業者、體驗組組長 1小時 21 分 57 秒 98年 8 月 42分 37 秒 98年 11 月 E-4 體驗館 體驗業者 1小時 22 分 02 秒 98年 7 月 E-5 體驗館 體驗業者

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理事 1小時 40 分 06 秒 98年 8 月 E-6 體驗館 體驗業者

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1小時 36 分 56 秒 98年 9 月 36分 56 秒 98年 11 月 E-7 民宿 體驗業者 1小時 23 分 57 秒 98 年 11 月 E-8 體驗館 體驗業者 2小時 03 分 13 秒 98 年 11 月 D-1 體驗館 體驗餐飲業者 1小時 50 分 20 秒 98 年 11 月 C-1 服務中心 台灣休閒漁業秘書長 40分 37 秒 98年 11 月 C-2 社區活動

中心 村長 40分 37 秒 98年 11 月 註:E-體驗業者;D-餐飲業者;C-組織領導者。

二、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宜蘭縣中山休閒農業區,由一級產業轉三級產業的業者為研究對象,而導 致研究結果推論僅能在體驗類別的業者,未能顧及到餐飲及住宿業者,加上在選擇研究 對象中,缺乏其他休閒農業區在發展上的比較於檢視,故本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抽樣中,

可針對不同業者進行探討,另宜考量不同地區休閒農業的發展,相互比較後是否會產生 不同的發展模式。

三、 資料收集與檢視

本質性研究的資料收集方式,主要為經由研究者之「觀察」、「錄製」、「訪談」三種 方式5,研究以深度訪談法為主要基礎資料,以一手資料及二手資料進行資料蒐集,在進 行訪談資料後,本研究將錄音及訪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做為分析的基礎,是將各個受 訪者口述資料,轉化成文字的符號,進一步進行資料分析。

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 150。

9

四、 質性研究方法之紮根理論採用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一詞,由非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方法來獲得研究 發現的任何類型研究,指資料非數量化歷程,將發現原始資料間概念和關係,然後組織 成一個理論性的解釋架構6。在方法上來說,質性研究是一個建立在研究者和參與者充分 互動基礎上的探討方式,研究者必須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經過長時間的浸淫和學 習以收集資料;並在研究過程中觀察、學習、體認,包容和欣賞被研究者的認知架構;

而在量化研究中考量的不是在於對觀察的標準化,而是延伸到標準化之後對數字的操弄、

計算、比較和預測,也就是說將觀察到的現象背景後所具有的意義數字化7。因此質化與 量化方法不僅僅是在相同事情上方法不同而已,它們各有不同常處與邏輯,質性研究主 要是得自於歸納性的取向,強調文字而非數字。A.Maxwell(2001)質性研究特別適用 於以下五種研究目的8:

(一)、 了解意義:在質性研究中,不只對發生的事件及行為感到興趣,也須對於研究參 與者如何了解事件,以及他們的了解,是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而感到興趣,將焦 點放在有意義上。

(二)、 了解特定的情境:了解參與者活動期中的特定情境,以及此特定情境對他們的行 動產生的影響,了解這些事件、行動及意義是如何被獨特的情事造所塑造。

(三)、 界定未預期的現象及影響,並為後者歸納出一個理論。

(四)、 了解歷程:了解事件及行動發生的過程。

(五)、 發展因果解釋:從中獲取因果的解釋。

在研究中不同的不同科學領域之學者會使用不同類型的質化方法,不同質化之研究 類型有:紮根理論研究法、民俗誌、現象學派、生命史及對話分析等9,質化研究可以用 來探討有關個人、團體及組織的現象等,從分析方式與研究議題而言,因此本研究與探 討主題相符,也是本研究採用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之原因。最早發展紮根理論之社會學 者為 Anselm Strauss 及 Barney Glaser 所提出,以統籌方式運用系統化的程序,對提析出

6

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 嘉義 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 17。

7 王雅各(2005)。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頁 18- 20。

8 A.Maxwell, Joseph(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臺北 市:心理出版社。頁 26。

9 A.Strauss, J.Corbin(2005)。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公司。頁 23。

10

的現象加以歸納整理,針對某一些現象發展並以歸納式的導出理論,理論的構成不是由 一組數字或是由一羣彼此相關鬆散的主題所構成10,而是經過紮根理論策略所建構出來 的概念以及之間的關係,並且能反映社會現象的理論。

休閒農業之發展經營是需由多面向相互支援,任何社會現象的構成,都必有形成的 因素,因此彙整田野資料、參與觀察、影像圖片、逐字稿等,收集綜合資料脈絡下進行 休閒產業空間探討,瞭解產業變遷過程,故透過紮根理論的核心,將資料分析作為系統 化的整理,釐清休閒農業在地發展中相關概念,連結各個概念,在資料中建立理論。

五、 研究步驟

本研究採用紮根理論,主要是透過編碼的過程分析,衍生出概念性架構或理論,過 程乃是對於一個現象所作的經營管理、控制與對之反應,而串連出一系列的行動與互動

11。藉由資料(Data)取得,如訪談、觀察、文件、記錄及影片等,將資料概念化及縮減,

再依照屬性和面向來銜接類別,將現象概念化、推衍及連結等,再依序以開放編碼(Open Coding )、主軸編碼(Axial Coding)及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三步驟進行紮根編碼。

(一)、 開放編碼

以界定資料中所發現的概念,及屬性和面向的分析歷程稱之為開放編碼,是第一關 對最近所蒐集到的所執行的工作,研究者在第一次的嘗試中,找出主題並且指派最初的 符號或標籤,把大量的資料濃縮成數個類別12,開放編碼步驟13A.Strauss&Corbin(2001): 1. 定義現象(概念化):在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裡,我們必須要將觀察到的每一個現象、

訪問稿及任何文件裡的句子與段落,將資料加以分解而轉化為概念化,再賦予一個 可以代表它們各別現象所涉指的名字。

2. 發現類別:收集到龐大的資料後,為了縮減處理概念的數量,我們把相似的概念歸 類在一起成為概念群,將概念以更抽象的解釋性名詞來加以歸類。

3. 類別與次類別之命名:在譯碼過程中給予所指涉的概念,更高層次之抽象命名。

10

A.Strauss, J.Corbin(2005)。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公司。頁 26。

11 A.Strauss, J.Corbin(2005)。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臺北市:巨流圖書股份公司。頁 163。

12 W.Lawrence Neuman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臺北市:楊智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頁 792。

13 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市:

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 107-120。

11

4. 發掘類別的屬性和面向:屬性即是類別的特徵,以界定類別並賦予意義;面向則代 表屬性在一個連續範圍內的落點,使類別具有特定性,所以一但類別被確認出來,

就能依據其特定的屬性與面向來發掘類別。

(二)、 主軸編碼(Axial coding)

關連類別與次類別的歷程,稱之為「主軸」,是藉由所分析現象的條件、脈絡、行 動/互動的策略和結果把各類別之間加以聯繫,檢視各類別之間交互關係。

(三)、 選擇編碼(Selective Coding)

選擇編碼是統整與精鍊理論的歷程。因此在進行理論建立時包含兩大步驟14 (Corbin, 2001):

1. 發現核心類別:核心類別代表的是該研究的主題,是濃縮所有的分析結果而得到的 字詞,此字詞包含整個研究之內涵,連結所有其他的主要類別。

2. 理論的精鍊:在理論架構勾勒出後可藉由:理論架構是否一致(Lnternal Consistency)、

是否存在邏輯的縫隙(Gaps in Logic)、補足(Filling)發展不足的類別,三項工作來精 鍊理論。

14 Anselm Strauss & Juliet Corbin(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市:

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 152-163。

12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與探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