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德休閒農業發展概況

日本近二十年來致力發展「綠色旅遊」(Green Tourism),並利用綠色旅遊機制巧妙 的帶動鄉村社區、休閒農業永續發展,而「綠色旅遊」乃是泛指從事農業、鄉村型的活 動,比如在草地上奔跑、爬山享受森林浴、種植蔬果、養殖小動物、插秧耕種等都是算 綠色旅遊的一部分78。日本休閒農業萌芽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初步發展於八○年 代中期,快速發展於九十年代初,二十一世紀初進入產業升級階段,目前正朝著綠色休 閒與體驗農業方向演進,八○年代中期衍生度假農場,後期以休閒農場發展為市民農園,

逐漸突破以往只有觀光與休閒功能的局限,進一步拓展其體驗與學術功能,真正體驗到 農事的原汁原味,例如,日本一些旅行業者推出插秧割稻旅行、採茶旅行,在耕種的時 節利用假期,組織城市遊客到農村去和農民共同生活,在收穫的季節旅行社選出一小包 稻米或茶葉寄給先前的遊客,讓他們親口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體驗耕種與收穫的喜悅,

同時又為下一次吸引遊客回農村故地重遊埋下伏79

長期以來日本的經濟重心均集中於都市地區,而農村地區則有人口外流,資金及物 力不足等現象,為了振興農村日本政府想盡了各種方法,由於受歐美農村旅遊的影響,

日本也重新檢討如何妥善利用農村資源,於是利用農村資源發展遊憩事業就成為振興農 村方案,而日本休閒農業經營型態可分為80

1. 農產品直接利用型:利用當地栽培之頻果、葡萄、李、櫻桃、草莓等規劃為 觀光果園。

2. 畜產利用型:以飼育家禽及可愛動物,如:小羊、迷你豬、兔子為主、並飼 養牛供作擠牛奶表演等。

3. 水產利用型:以水上活動為主,如海釣、潛水、海上旅遊、水族館參觀等,

如森林公園、野營場等。。

4. 農作過程利用型:讓市民參與農業生產過程,如市民農園。

78 林詩音(2005)。台灣的休閒農業。台北縣:遠足文化事業股份公司。頁 56。

79

尹义坤、刘国斌、胡胜德(2008)。日本旅游休闲农业经验对吉林省的借鉴。現代日本經濟,158,55。

80 段兆麟(1996)。休閒農業工作手冊。臺北市: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究所。頁 64。

34

5. 文化資源利用型:以傳統的鄉土文化為主,如:鄉土文化保存館、文化傳習 所、民藝加工處。

6. 農村環境利用型:提供農村民莊給遊客住宿,體會農村生活,較著名的有故 鄉之家、農家別墅等

然而在日本,市民農園原是重要的休閒農業發展類型,誕生於一九七○年因都市化 過程,農家想活用土地、市民想接觸土地而興起,目的在於保護地方有重要價值的事物,

推進城鄉交流,激發村庄活力81,其日本市民農園以使用對象不同而區分成以下五種農 園82

1. 家庭農園:這是由家族成員一起到農園享受田園耕種的樂趣為主要目的,其名稱有 很多種,如休閒農園、家庭農園、健康農園、興趣農園、交流農園、綠色農園、娛 樂農園等,也有不撐農園稱為菜園者。

2. 農學農園:以讓學童體驗農耕甘苦,認是農業為主要目的而設立。

3. 高齡農園:這是提供高齡市民調劑生活、舒暢筋骨、結識老伴、享受田園樂趣為目 的而設立者。

4. 特殊農園:這是提供殘障者、醫療者使用的農園,也有專供盲人使用的盲人農園。

5. 租賃農園(Owner 農園):這是比較特別的農園,是將觀光農園中的果樹出租給市民,

或將竹筍園、草莓園等區分成小坵出租給市民 ,任由其採收,及觀光農園與市民農 園結合之混合型態的農園。

日本休閒農業從最初的低級狀態變成世界農業公園典範,這一巨大發展與其農業基 礎設施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因此日本經驗佐證基礎設施設施的優劣是旅遊休閒農業發展 快慢的先決條件之一,而有效的組織能成為農民利益代言人,與負責義務覆行的監督者,

能引導農民群體參與建設,並使農民逐漸成為旅遊休閒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在日本經 驗表明休閒農業旅遊發展與政府支持分不開,一般來說,政府支持與休閒農業發展績效 呈現正相關關係,及支持力越大則績效越明顯,加上農業與農村公共設施是現代農業與 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基礎條件,在建設旅遊休閒農業的過程必須強調環境的保護,走可持 續發展的道路,並要求農民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來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讓其充分的認 識到自然環境與他們生存辯證關係,要求每一項發展都必須符合不破壞環境為原則,由 其是當代人的幸福,不允許建立在子孫後代的痛苦之上,因此日本並推行「綠色」為主

81

徐克帅、朱海森(2008)。日本绿色旅游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17-2,107。

82 段兆麟(2006)。休閒農業體驗的觀點。台北市:偉華書局有限公司。頁 85。

35

題的旅遊休閒農業戰略,在發展的戰略、規劃與計劃制定中,都要在環境保護框架下來 進行,制定出綠色旅遊的制度,向遊客宣導綠色旅遊的理念,倡導綠色旅遊的行為,來 強化綠色旅遊的價值觀83。日本草根性自力發展休閒農業的做法在於促進都市與農村的 交流,而不是純為提高所得的經濟目的,並且也是基於農業在社會上的評價不高,因此 透過休閒農業,讓都市所有遊客來了解並進一步關心農業,而發展休閒農業是整體地區 的發展,而不是僅僅為了振興農業、提高所得等單一目標而以,如果沒有考慮與整個地 區的發展相互配合,將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具體的做法將是借由農產品直接販售、農村 文化交流及讓都市人經常到農村,來體驗農業經營等,如此才能發揮休閒農業多方位的 功能,特別是文化交流,使國人能夠對農村文化多予重視,對保存傳統優質文化有更深 一層的認同,而隨著消費者品味的提高,休閒農業必須具有當地特殊的農產品或主題特 色,配合辦理各項活動、透過解說,攘遊客更深入瞭解當地文化,在發展休閒農業必須 與當地結合,應該尊重地方農民的想法,鼓勵當地農民及居民多主動積極參與,並以其 為主體來從事與都市交流,如此在工作的推動將更具有成效84

二、 德國休閒農業

一般人走訪德國大多造訪的是大城市,其實散播在平原或高源中的農村,才是德國 人的渡假休閒的主要地方,在德國農村裡公共建設及環境的完善,足以讓居住者宛如在 都市一般便利,從日常生活起居的必備用品,到大大小小的醫療設施、中小學校、郵局、

銀行與散佈在各處的國際電話一應俱全,許多農村為了吸引休閒人潮,更有許多紀念品 商店、工藝品店、超商等等商業活動,因此讓來渡假的遊客,不僅能享受都市的便利與 舒適,更能體驗村民的熱情與不同的民情85。以發展型態來說,德國渡假農場的形成是 自發性的,其原動力來自農業尋求兼業所得,及民眾對於戶外休閒遊憩之需求趨勢,並 以德國農民社(Deutcher Landwirschafts Gesellschaft)著手訓練推廣人員,針對農民所需 提供諮詢服務,如農場內休閒服務收入帳、客房安排與整理的技巧、觀光收入之稅務等,

都可透過農社尋求專業的協助與訓練86

83 尹义坤、刘国斌、胡胜德(2008)。日本旅游休闲农业经验对吉林省的借鉴。現代日本經濟,158,59。

84 邱湧忠(2002)。休閒農業經營學。臺北市:茂昌圖書有限公司。頁 164。

85 韓選棠(2000)。農村轉型與休閒產業之經營。農業周刊,25-9,65。

86 鄭惠燕(1995)。台灣與德國休閒農業之比較。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2-2,183。

36

在德國大自然中處處都是學問,從鳥類、魚類、野生動物、傳統博物館、傳統農耕 文化、如何織布、如何從沼澤中抽取媒燃料、如何經營有機花草園等,均是休閒農業的 賣點,這些休閒活動從小認識野花、野鳥、魚類與小動物、在各個湖邊或保育區邊緣,

皆可看到解說牌與各類生活生物,大的到各類傳統農村文物與露天博物館,鉅細靡以的 詳細解說與複製實物等,均讓短暫造訪的遊客對農村歷史及文物,留下深的印象,德國 發展休閒農業已有很長的歷史,依其性質主要可分為87

1. 渡假農場:渡假農場在德國歷史悠久,農場大部分提供家庭遊憩渡假,享受綠色與 清靜的環境及健康的食物。

2. 鄉村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兼具區域性、文化性為開放空間的特質為民俗展是園地。

在館區內農業生產是沒有使用化學肥料,以農場樹木製作木炭,以畜力或人力耕種,

農場雖然產量不高,但產品卻是很健康、鮮美,因此除了展示當地民俗文化外也使 社區居民增加收益。

3. 市民農園:德國市民農園的作法,是由政府提供公有地或向農民農民租地,出租給 沒有農地的市區居民耕作體驗,耕作活動兼生產、運動、教育、體驗及享受田園生 活的樂趣。

4. 森林休閒宜遊憩公園:德國中南部擁有大片平地森林,每個林業管理單位均有設置 森林休閒遊憩公園,提供遊客體驗森林浴,遊憩體能設施,但不像台灣各地森林遊 樂區,除了休閒遊憩設施還提供食宿。

休閒農業是近年來德國政府所重視的,並為推動農業轉型成功的農業經營模式,除 了農民之認知與熱衷外,歸功於政府的相關部門之整合規劃,同心協力輔導,並有農業 學校培育人才,農協組織辦理講習訓練、促銷活動及文宣推廣等服務,發展休閒農業,

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取得地方的共識,更需要農民的自助;同時必需整合政府或非政

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取得地方的共識,更需要農民的自助;同時必需整合政府或非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