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現今社會快速發展的步調之中,因此人們往往忽略生活中所留下的記憶及歲月痕跡。

在此社會發展趨勢的影響下,城市歷史脈絡往往過於膚淺,存留下來的記憶只剩華麗的 空殼,導致政府通常在都市計劃更新的過程中,也重新更新了城市的歷史文化。

城市不能沒有歷史,沒有歷史的城市,不會是魅力的城市;

地方不能沒有故事,沒有故事的地方,不會是魅力的地方。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寧靜的中山村落,茶香陣陣撲鼻而來,早晨的雲霧籠罩在幼嫩枝芽中,四面青山的 環繞,瀑布的湍流,孕育著豐富的生態。記得小時候來到中山村,當時還未規劃成為中 山休閒農業區,林務局羅東林管處開闢之國家級新寮溪森林步道也尚未開放,所以到這 的觀光民眾非常少,大部分來到村落之遊客及民眾都是為了買在地所生產的茶葉,在農 業轉型發展為休閒農業區之後,觀光人潮變多,因此也帶動了社區型產業的發展。

日據之初,當時村落中以樹薯及甘蔗為主要農作,民國二、三十年代,則改種蕃薯,

四、五十年代築水圳引新寮瀑布的水灌溉後,才開始種植水稻;民國六十年代,因為經 濟效益因素,居民紛紛由稻田改作茶園,逐漸轉型生產茶葉為主。從日據時期發展至今,

中山村在時間演化歷程中,產業也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直到民國八十年初茶作達到高 峰;擁有四面環山、氣候與土壤等環境優勢之下,茶產業成為當地主要經濟產業及特色。

在高密度都市化、人口快速成長、都市休閒遊憩設施不足及大眾運輸系統普及之社 會脈絡發展下,休閒遊憩活動之選擇更為多元,因此休閒農業成為因應時代而生的新興 產業之一。自二○○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在二○○三至二○○五年階 段國內的農業就業人口約有二至三萬人轉業,使得競爭力較低的傳統農業被迫嘗試轉型

1。在台灣十三個縣市中擁有六十二個休閒農業區,宜蘭縣就占了十三個休閒農業區;更 在農委會輔導下,中山村於民國九十四年獲選為全國休閒農業示範區。另外在週休二日 的政策推行下,國人對於休閒、遊憩及觀光旅遊需求日益增加,再透過政府政策推動結

1 陳墀吉、陳桓敦,2005,休閒農業資源開發,臺北: 威仕曼文化。

2

合農村的合作,改善了農業產業結構,透過產業轉型策略,以創意生活產業方式來經營,

使得休閒產業發展非常快速。

地方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產業」,是指特定地區居民運用區內人、地、產、景 等地區資源為基礎,同一地區居民所從事產業多半具有相似性,進而形成當地的「特色」

2。產業的特質在於它的地方化、地域化及內發性,產業型態不是以量產,而是以傳統、

創意及魅力取勝,它可能是手工且少量生產的,具有獨特地域性;地方文化產業在地性 化是參混著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產業、等特色,融入在地情感、人情與技術,它價 值性並非侷限於文化產品本身的販賣價值,也涵括無形的價值3。本研究以探討休閒農業 空間之發展,突顯在地產業存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透過文獻回顧、訪談與田野調查等方 式,展現出在地產業之發展動力與精神。

在地化產業發展面臨全球化衝擊時,採取「挑戰全球化」或「尊重在地化」;在全 球化為一體化的趨勢裡,贏家反而不是全球化均質趨勢,反而是能夠掌握自身獨特定位,

發展出自我風格「在地化」(Localization)。地方產業是以地方社區為核心,以在地智慧、

知識與文化為基礎,因應全球化的衝擊,運用在地人文地產景等資源,強調地方自主學 習與在地優勢內化4。空間不是空洞的,而是以文化方式所產生的社會關係,並透過此關 係建構出來,人們對不同空間投入了情感與承諾,地方是充滿人類經驗、記憶、意圖與 慾望之空間,並作為個人與集體認同的重要標記。

當前世界快速的變動,全球化所帶來的不只是無疆界,它更在政治、經濟、社會與 文化多個層面產生了錯綜複雜的效應,也顛覆了全世界的生活型態、習慣等核心價值,

在全球化的背後,隱藏的是龐大的經濟力量,將不斷地複製相同的思想、符號到每座城 市中,使得城市地景樣貌都顯示不出差異性,而無法展現出在地的文化特質。

2

賴彬桂,2007 年,在地全球化─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研考雙月刊 31 卷第五期,40。

3

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國立中興大學,主-3。

4 賴彬桂,2007 年,在地全球化─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研考雙月刊 31 卷第五期,42。

3 本研究主要目的整理如以下三點:

1. 探討中山休閒農業區產業空間發展在地產業轉型過程、發展的現況。

2. 以「在地體驗空間」的問題,探討空間政策面、執行面、管理面如何運作,提供未 來休閒農業區發展之參考。

3. 在全球化環境衝擊下,利用全球在地化觀點,檢視中山休閒農業區發展過程,避免 休閒農業區走向同質化趨勢,而是能展現出異質化現象,藉由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程 序研析,提供未來中山休閒農業區在產業發展中有明確方向。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流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