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文化養成、社經環境與成長背景對休閒參與皆有其不同認知與定義;同樣的不 同年齡或性別在休閒參與動機、個人偏好、活動類型及影響因素上亦大相逕庭。例如青 壯年喜歡參與的休閒活動較動態、耗費體力較多、場所較喧鬧吵雜、與住家距離較遠;

舉凡運動、登山攀岩、舞蹈、健身等。而老年人則因其體力消退、身體機能退化,從身 體的體能來看阻礙就比較多一些,大多選擇住家附近不費體力的靜態休閒或強度較低的 運動;例如閱讀、散步、養花蒔草、看電視等休閒活動 (張俊一、許建民,2012) 。當 然除了體能以外還有許多方面也可能成為阻礙,以下分為三個部分來對阻礙做說明:

一、休閒阻礙的定義與內涵;二、休閒阻礙的因素;三、休閒阻礙的模式。

一、休閒阻礙的定義與內涵

依韋氏字典定義,barrier 指的是:由於心理或身理上特性,阻礙個人或群體自 由往來。中文可翻譯為:限制、阻礙、障礙、阻斷、妨礙、柵欄等詞。Constraint 一詞, 可解釋為在受抑制狀態下,所採用、避免的一些行為,中文可翻譯為壓抑、

壓制、受限制、受束縛 (吳佳玲,2003) 。李枝樺 (2004) 則認為:「barrier」是假 設:個人雖然對某些休閒活動感興趣,但受到外在因素影響,阻礙了個人參與;至 於「constraint」,則是強調個人的休閒偏好與休閒參與當中的變數,假設休閒偏好、

休閒阻礙、休閒參與間存在一種關係,換言之,個人的休閒偏好是可以克服環境阻 礙的 (李枝樺,2004) 。

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興趣與參與熱忱,往往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倘若某個因素 限制或拘束個人休閒參並影響其參與意願,就可將其稱之為阻礙 (constraints) (Raymore, Godbey, Crawford, & Von Eye, 1993) 。有關休閒阻礙的研究,可回溯至上 世紀,然而有系統、有架構的休閒阻礙研究則始自 1970 年代 (Jackson, 2000) ,並 將休閒阻礙定義為個體無法參與休閒活動的各項原因。

一般而言,早期休閒阻礙被假定為介入個人偏好與參與之間的變數;然而某些

23

休閒阻礙研究並無理論依據,並將休閒偏好、阻礙和參與間簡化為僅有單一的關係 與結果,並不考慮其他後果或可能。簡單說當個人有其偏好時,一旦阻礙介入,其 結果一定是不參與;假使沒有阻礙存在,個人就能也必定會參與其中 (Crawford &

Godbey, 1987) 。往後學者 Crawford, Jackson, & Godbey(1991) 則指出個體面臨休閒 阻礙時不一定會消極地拒絕或放棄參與休閒活動,而是透過協商 (negotiation) 後繼 續或開始參與休閒活動;此一概念被學者 Jackson, Crawford, 與 Godbey (1993) 引 用與研 究,並 陸續 提出 兩項有 關休 閒阻礙 的觀點:協 商 (negotiation) 與平衡 (balance) 。所謂協商係指休閒參與可能是休閒阻礙協商之後成功的結果,阻礙未 必會導致放棄,亦可能於阻礙後經由協商或改變策略成功克服該項阻礙,以增加參 與機會達成休閒之目的 (Scott, 1991) 。

有學者認為休閒阻礙係指抑制個體休閒活動參與次數或降低參與者感官愉悅 的種種因素 (張少熙,1994) 。在相關研究項目中,亦有其他研究者涵蓋到這個層 面,並將休閒阻礙區分為狹義休閒阻礙及廣義休閒阻礙兩種。狹義的休閒阻礙係指 人們傾向參與某項休閒活動時,因一項 (或一項以上) 的阻礙影響,例如某因素所 帶來的挫折失落,使參與者無法在休閒活動中獲得滿意或自我肯定的個人體驗,並 且因此阻礙的介入與影響,進而阻撓個體不能進行 (或繼續進行) 此項活動的機會 或意願;廣義的休閒阻礙則將介於有無此一休閒阻礙的知覺感受,到能或不能參與 此一活動之一切原因,皆劃入休閒阻礙範疇 (楊宏志,1989) 。

二、休閒阻礙的因素

依研究的目的與對象不同,休閒阻礙也會產生差異:Francken 與 van Raaijj (1981) 首先分類休閒阻礙,他們將休閒阻礙分為「外在阻礙」及內在阻礙。所謂的

「外在阻礙」是:缺乏時間、金錢、地點及設備。「內在阻礙」則是:個人能力、

知識程度和個人興趣等。另一組學者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則是以個體的自 我偏好為依據,將阻礙個體參與休閒的因素分為 3 類:

(一) 個體內在阻礙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個體的內在心理狀態,如壓力、

24

憂慮、失落、信仰等,影響到休閒參與度,或是休閒偏好。

(二) 人際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個體受到人格特質,或是人際關係所影 響,得不到適宜、足夠的同伴,如婚姻、家庭、和同伴價值觀、和同伴的時間 配合,因此影響了休閒參與。

(三) 結構性阻礙 (structural constraints) :指影響個體休閒參與或休閒偏好的外在因 素,例如個人的生活圈、經濟收入、資源設備、天候狀況、體能、職業等。

由於休閒活動多在閒暇時進行,個體可自由選擇,因此,結構性阻礙相對於另 外兩項因素,更易因個人高度偏好被排除。而影響個體的休閒阻礙,可能是上述因 素其中之一,甚至包含的 3 項。

Edington, Compton, 與 Hanson (1980) 將休閒阻礙分為 9 類:

(一) 態度的阻礙:個體不注重休閒,認為休閒活動僅屬於特殊階級。

(二) 知覺的阻礙:個體在遭到拒絕、或是失敗後,在真實生活中或是想像中排斥休 閒活動。這種阻礙也會出現在少數民族,甚至在肢體障礙者的身上。

(三) 訊息的阻礙:偏鄉地區受限於資源不足,較缺乏發展休閒活動的機會;都會區 住民則相反,可能會因選擇過多,接受訊息過多,反而變成休閒障礙。

(四)消費的阻礙:屬暫時性障礙。

(五) 社會文化的阻礙:少數民族或是女性,在從事休閒活動時,受社會或是父權主 義者排斥。

(六) 經濟的阻礙:休閒活動一般都要花費金錢,若無一定經濟基礎者往往難以為,

對經濟匱乏者而言尤為明顯。

(七) 健康的阻礙:指的是因傷殘疾病,改變個人生活形態,而無法克服的阻礙。

(八) 經驗的阻礙:有些人會因缺乏經驗,自信或技巧不足,避免參加休閒活動。

(九) 建築的阻礙:缺乏無障礙空間,這是肢障礙人士難以跨過的阻礙。

張少熙 (1994) 在做青少年休閒活動的研究,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漸趨成熟,學習經驗機會也會逐漸增加,但是青少年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期望有所

25

差異。主要因素可分為 8 種類型: (一) 依序為工作或者課業繁重。 (二) 父母也 缺乏支持的態度。 (三) 陪伴的時間缺乏或餘暇不同。 (四) 缺乏充足的經費。 (五) 不同的個人特質或個性。 (六) 沒有足夠的休閒場地及設施。 (七) 對於輔導單位 及指導老師的資源缺乏。 (八) 對休閒活動觀念瞭解不深。

Alexandris 與 Carroll (1997) 用的方式為家庭調查,對希臘人民的休閒阻礙進 行研究,將個人内在、人際及結構性阻礙等三項阻礙因素發展到 7 項,分別為個人 心理、缺乏興趣、缺乏知識、缺少夥伴、設備/服務、可接近性/財務及時間。

Alexandris, Kouthouris, Funk, 與 Chatzigianni (2008) 以希臘滑雪愛好者為研究 對象,研究滑雪愛好者的休閒阻礙與涉入程度的關係,將 Alexandris 與 Carroll (1997) 的 7 項休閒阻礙因素,調整為個人心理、缺少夥伴、可接近性/財務、時間 及滑雪經驗等 5 項因素。

三、休閒阻礙的模式

在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的研究架構中,提出 3 種休閒阻礙分類和定 義,把「偏好-參與」兩個主題加入在阻礙中的運作模式,說明阻礙、偏好及參與 之間的影響,如果個人的偏好或阻礙消失時,將會參與休閒活動,相反則不會參與 休閒活動。3 種阻礙的特性分述如下:

(一) 個人內在阻礙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當個人對活動的偏好還沒形成以前,個人內在阻礙就會影響偏好的形 成,關係到個人心理狀態與態度,間接的影響到參與,詳圖 1 所示。

(二) 人際間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當個人對活動已經產生偏好時,人際間阻礙會同時影響個人的偏好,也 同時會影響下一步的參與,詳圖 2 所示。

(三) 結構性阻礙 (Structural Constraints)

當個人對活動已經產生偏好時,結構性阻礙則成為一個中間變項,介於 偏好與參與之間的關係,詳圖 3 所示。

26

圖 1 個人內在阻礙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Crawford, D., & Godbey, G., 1987, Leisure Sciences, 9, 123-124.

圖 2 人際間阻礙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Crawford, D., & Godbey, G., 1987, Leisure Sciences, 9, 123-124.

圖 3 結構性阻礙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Crawford, D., & Godbey, G., 1987, Leisure Sciences, 9, 123-124.

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ey (1991) 以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提出 3 種 休閒阻礙型態分別為個人阻礙、人際間阻礙與結構性阻礙,而且修正並演繹認為所 發展的休閒阻礙模式具有階層性 (Hierarchical) ,在休閒阻礙上也存在階層關係。

該模式顯示,3 種阻礙類型按照順序的排列,個人必須以階層的方式依序經過且克 服不同類型的阻礙後,才能參與某一項休閒活動。換句話說,個人如果依序經過且 克服結構性阻礙就可能參與休閒活動,反之則未參與。受到很多學者都認同階層性 的休閒阻礙模式 (黃章展,2002) 。以圖 4 說明 3 種休閒阻礙階層的關係。

人際關係

偏好 參與

個人內在阻礙 偏好 參與

結構性阻礙

偏好 參與

27

圖 4 休閒阻礙因素間的階層模式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rawford, D., Jackson, E. & Godbey, G., 1991, Leisure Sciences, 13, 313.

Jackson 等 (1993) 在建構休閒阻礙模式基礎上提出兩個新概念,分別為協商 (negotiation) 與平衡 (balance) 。協商概念指的是個體行為的決策是否從事某項休 閒,並非建立在個體完全克服各種阻礙後,才能參與的假設上,而是個體將會進行 調整在各種阻礙因素之間。在協商過程中已經被克服的阻礙,有可能會再透過反饋 (freedback loop) 的形式,再次的產生 (已克服或未知覺到) 阻礙,如圖 5 所示。藉 由一個情境來闡述此概念,居住在佛羅里達的居民想參加高山滑雪活動 (已通過個 人內在阻礙,並對於滑雪活動產生偏好) ,但發現當地的氣候與地形條件皆不適宜 進行該項活動,同時費用上也無法支付 (上述均屬於結構性礙)。

圖 5 休閒阻礙因素間的相互作用模式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ackson. E. L.,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93, Leisure Sciences, 15, 7.

休閒偏好 人際統合與協調 參與或不參與

個人內在的阻礙 人際間阻礙 結構性阻礙

休閒偏好 人際統合與協調 參與或不參與

個人內在的阻礙 人際間阻礙 結構性阻礙

28

Jackson 等 (1993) 進一步說明協商的過程,對於活動阻礙和參與動機之間有關 的互動與強度,意即平衡概念是指協商的結果,就是各種阻礙與動機因素互相影響 的結果。如圖 6 所示。

Jackson 等 (1993) 進一步說明協商的過程,對於活動阻礙和參與動機之間有關 的互動與強度,意即平衡概念是指協商的結果,就是各種阻礙與動機因素互相影響 的結果。如圖 6 所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