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地政士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地政士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研究"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市地政士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 之研究. 研 究 生:彭秀梅 指導教授:朱文增. 中華民國 104 年 6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臺北市地政士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研究 2015 年 6 月 研 究 生:彭秀梅 指導教授:朱文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於瞭解臺北市地政士的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情形,並探 討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差異情形,以及休閒參與、 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間的關係情形。本研究之對象為臺北市地政士職業工會成員中 目前仍獨立開業或受人雇用之地政士,採問卷調查法,以隨機抽樣方式發放問卷瞭解受 試者的休閒參與現況,自 2015 年 2 月 1 日至 2015 年 2 月 28 日進行預試、自 2015 年 3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進行正式施測,結果發現:一、臺北市地政士較喜愛參與靜態休閒 活動。二、男性地政士較女性同業更為投入休閒活動,並且高中 (職) 學歷地政士與研 究所以上學歷地政士相比,在休閒參與上更為投入,健行受到年長者的喜愛。三、教育 程度及每月收入會影響休閒阻礙的感知程度。四、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休閒無聊感未 達顯著差異。五、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及休閒無聊感無顯著相關;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 感則具有中度至低度相關。本研究建議:一、臺北市地政士地政士應多元化的參與休閒 活動。二、臺北市地政士公會能夠定期舉辦活動以提高地政士之休閒參與意願。三、增 加高中 (職) 學歷之地政士之休閒知識及資訊取得方法。四、降低地政士之休閒無聊感。 並對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一、以不同的研究方法來進行臺北地政士的相關研究。二、增 加研究範圍與研究對象。三、增加研究變項如不同的社會因素變項。. 關鍵詞:地政士、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 i.

(3) A Study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sisure Boredom of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in Taipei City June, 2015 Author: Peng, Hsiu-Mei Advisor: Chu, Wen-Tseng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Abstract.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boredom of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in Taipei city;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demographic context variable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boredom;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boredom.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members of the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who are independent or employed. The research is done through random distribution of questionnaire to understand the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the subject. Pretest was done from February 1, 2015 to February 28, 2015. Formal test was done from March 1, 2015 to April 30, 2015.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prefer static leisure activities. 2. Male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are more into leisure activities than the female counterpart. Furthermore, graduate school agents are more involved in leisure activities than high school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 thus garnering the love of the elderly. 3.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monthly income influence the degree of leisure constraints. 4. Different demographic context variables does not show any difference in leisure boredom. 5. 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leisure boredom; there is a very small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constraint and leisure boredom. The research suggests: 1.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in Taipei City should be involved in diverse leisure activities. 2.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union should regularly hosts activities to increase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agents. 3. Increase the knowledge and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for the high school (vocational) graduates. 4. Lower the leisure boredom of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Sugges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1. Use different methods to research on related studies on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in Taipei City. 2. Increase the scope of research and object. 3. Increase the research variables such as the different social factors.. Keywords: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Constraints, Leisure Boredom, Land Administration Agents ii.

(4)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論文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vi 表次…………………………………………………………………………………………….ix 圖次…………………………………………………………………………………………….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地政士的沿革與現況 ........................................................................................ 5. 第二節. 休閒參與理論與相關研究 .............................................................................. 12. 第三節. 休閒阻礙理論與相關研究 .............................................................................. 22. 第四節. 休閒無聊感理論與相關研究 .......................................................................... 29 iii.

(5) 第五節. 第参章. 本章總結 .......................................................................................................... 34.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設計 ......................................................................................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7. 第五節. 預試分析 .......................................................................................................... 4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 50.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 50. 第二節. 人口背景變項在休閒參與之差異分析 .......................................................... 59. 第三節. 人口背景變項在休閒阻礙之差異分析 .......................................................... 72. 第四節. 人口背景變項在休閒無聊感之差異分析 ...................................................... 78. 第五節. 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之關係情形 .......................................... 8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 84. 第一節. 結論 .................................................................................................................. 84. 第二節. 建議 .................................................................................................................. 86. 引用文獻 ......................................................................................................... 89 iv.

(6) 附錄 ................................................................................................................. 97 附錄一. 調查問卷 (預試) ............................................................................................. 97. 附錄二. 調查問卷 (正式) ........................................................................................... 101. 附錄三. 相關文獻之研究架構 .................................................................................... 105. 附錄四. 地政士相關執照 ............................................................................................ 109. v.

(7) 表. 次. 表 1 歷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特種考試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考試及專門職業及技術人 員普通考試地報考、到考、及格人數暨及格率統計表........................................... 7 表 2 全國地政士開業概況-持有證照的數量......................................................................... 9 表 3 全國地政士開業概況-按性別及年齡別分................................................................... 10 表 4 國內學者休閒參與研究構面比較表 ............................................................................ 21 表 5 問卷設計表─人口背景變項 ........................................................................................ 38 表 6 問卷設計表─休閒阻礙 ................................................................................................ 39 表 7 問卷設計表─衡量休閒無聊感的題項 ........................................................................ 41 表 8 休閒阻礙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43 表 9 休閒阻礙信度分析表 .................................................................................................... 45 表 10 休閒無聊感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 46 表 11 休閒無聊感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修正後 .................................................................. 47 表 12 人口背景變項摘要表 .................................................................................................. 51 表 13 休閒參與摘要表 .......................................................................................................... 54 表 14 國內學者休閒參與研究比較表 .................................................................................. 55 表 15 休閒阻礙因素分析表 .................................................................................................. 56 表 16 休閒無聊感摘要表 ...................................................................................................... 58 表 17 性別對休閒參與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59 表 18 年齡對休閒參與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0 表 19 婚姻狀況對休閒參與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63 表 20 教育程度對休閒參與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5 表 21 地政士年資對休閒參與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6 表 22 個人每月收入對休閒參與 ANOVA 分析摘要表 ...................................................... 69 表 23 性別對休閒阻礙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72 vi.

(8) 表 24 年齡對休閒阻礙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3 表 25 婚姻狀況對休閒阻礙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74 表 26 教育程度對休閒阻礙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5 表 27 地政士年資對休閒阻礙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6 表 28 個人每月收入對休閒阻礙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7 表 29 性別對休閒無聊感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78 表 30 年齡對休閒無聊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8 表 31 婚姻狀況對休閒無聊感 t 檢定分析摘要表 ............................................................... 79 表 32 教育程度對休閒無聊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9 表 33 地政士年資對休閒無聊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79 表 34 個人每月收入對休閒無聊感 ANOVA 分析摘要表 .................................................. 80 表 35 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相關分析表 .......................................................................... 80 表 36 休閒參與及休閒無聊感之相關分析表 ...................................................................... 82 表 37 休閒阻礙及休閒無聊感之相關分析表 ...................................................................... 83. vii.

(9) 圖. 次. 圖1. 個人內在阻礙 ............................................................................................................. 26. 圖2. 人際間阻礙 ................................................................................................................. 26. 圖3. 結構性阻礙 ................................................................................................................. 26. 圖4. 休閒阻礙因素間的階層模式 ..................................................................................... 27. 圖5. 休閒阻礙因素間的相互作用模式 ............................................................................. 27. 圖6. 休閒阻礙與動機因素間的平衡模式 ......................................................................... 28. 圖7. 研究架構圖 ................................................................................................................. 35. 圖8. 研究流程圖 ................................................................................................................. 36. viii.

(10)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闡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提出 研究問題,第四節界定研究範圍及限制,第五節為本研究的名詞操作性定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週休二日實施後,地政士的非工作時間增加,看似休閒時間理當隨之增漲;然而 因時代變遷房地產市場不斷變化、法律條文日日更新資料龐雜,地政士須因應環境變革 不斷自我惕勵進修,相對壓縮個人閒暇時間,龐大的壓力亦影響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 社會普遍認為適當的休閒活動可以放鬆心情、抒發個人壓力、排解負面情緒、維繫人際 關係、提升生活品質、增加生活滿意度與自我肯定;對個人對社會助益甚大。 地政士的工作絕大多數都和政府公務部門或銀行息息相關,在休假的天數與確定性 上較一般勞工明確,也少有其他服務業颱風來襲大家都放假、獨獨他有甘冒風雨出門上 班的困擾,在休閒活動的安排上看似較其他行業容易。 然而,因地政士經手的業務往往是民眾積其一生努力方才購得之不動產,稍一不慎 即影響甚鉅,故勞心又勞力不敢鬆懈,工作壓力極大。等到放假時往往有閒暇無閒情, 不一定想有效應用時間參與休閒,反而只想悶坐家中閒躺半日與家人相聚,對任何休閒 通常提不起勁。此外,地政士有大量文書工作,案牘勞頓,需長時間使用電腦,久坐辦 公桌造成身體肌肉缺乏適度伸展,也往往對需要肌力的動態活動有心無力,體能上無法 負荷。加之工作內容牽涉大量法律條文,又需要跟上社會演變與法律條文的更新自我進 修,經年累月下來對於深度閱讀亦容易感到煩躁厭倦,影響地政士休閒參與的休閒阻礙 與休閒無聊感實在是盤根錯節互為影響。影響個人休閒參與的內外在因素很多,也很複 雜,這種種因素肇始人們在想從事休閒活動與實際上真正參與休閒活動之間造成落差, 例如距離、時間、休閒場地的缺乏、或是法律限制等 (許建民,1999) 。 有識之士皆認為,不動產市場之穩定與地政士之專業有密不可分割之關係。隨著學 術界對休閒參與的研究日亦深入廣泛,學者大都認為休閒生活的滿意度越高當事人生活 1.

(11) 態度與生活品質越朝正面方向發展,並有助於增加其自我肯定、維繫並發展穩定的人際 關係提升工作效益,並調劑、紓解個人壓力 (趙善如,1995) ;健康良好的休閒活動可 以使個人擁有更為良好的身心狀態。亦即健康良好的休閒參與能引導地政士在工作上、 社會上與客戶互動上發揮正向力量。地政士以處理攸關社會大眾身家財產的不動產為 業,其休閒狀態自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討之課題。 休閒活動有助於個人身體的舒暢和安全、情緒穩定和個人成長。因此要提升地政士 對個人生活的滿意度與工作水準,研究瞭解地政士普遍的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 聊感實為現代社會刻不容緩的議題,也能補足國內有關地政士這一職業類別在休閒參 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研究上的不足。休閒阻礙對休閒參與或休閒滿意度的影響 和重要性,研究者期望能深入凸顯此一問題的嚴重性,並提供相關人等就此做有效且妥 善之規劃,以提升個人休閒參與之參與意願及完成度,有效消弭休閒阻礙之產生。 研究者本身即為地政士資深從業人員,就個人經歷來說對於地政士可能遇見之各項 壓力與困境實在是身歷其境難以釋懷,期能從實務與學術研究著手,就各個不同層面深 入了解,從各方面協助地政士們樂於參與並享受休閒活動,使個人及其家庭生活更美滿 充實,以提升其對生活及工作的滿意度;為研究者努力的方向。因此,本研究進一步瞭 解臺北市地政士的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情形,並探討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 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之差異情形,以及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無聊感 之間的關係情形。.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依據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針對臺北市地政士,導引出以下三點研究目的: 一、瞭解臺北市地政士人口背景變項、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之現況。 二、比較臺北市地政士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之差異情 形。 三、探討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之關係情形。 2.

(1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發展出以下三點研究問題: 一、臺北市地政士人口背景變項、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之現況為何? 二、臺北市地政士不同人口背景變項在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之差異情形為 何? 三、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之關係情形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分別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時間範圍:本研究於 2015 年 2 月 1 日至 2015 年 4 月 30 日進行問卷調查,包 括預試及正式施測: 1.預試:2015 年 2 月 1 日至 2 月 28 日。 2.正式施測:2015 年 3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 (二) 地理範圍:本研究於全臺北市六間地政事務所 (即中山、士林、建成、古亭、 大安、松山,共管轄臺北市十二個行政區域,如中山地政事務所轄區範圍包含 中山區及內湖區) 及臺北市地政士公會專業訓練講習會進行隨機問卷發放。 (三) 對象範圍:針對於臺北市地政士職業工會成員中目前仍獨立開業或受人僱用者 進行調查。 二、研究限制 (一) 對象限制:本研究僅針對於臺北市執業的地政士或受人僱用者進行調查,若欲 推論至其他地區地政士,需考量其適切性。 (二) 地理限制:本研究之問卷發放範圍主要為臺北市中山、士林、建成、古亭、大 安、松山地政事務所。 (三) 時間限制:本研究係就橫斷面的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無法以縱貫面的方式針對 3.

(13) 研究對象進行長期調查。.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本研究使用的特定名詞共有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無聊感等三項,各名詞於本 研究的操作性定義分述如下: 一、休閒參與 Ragheb 與 Griffith (1982) 定義休閒參與為個體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或參與一 般休閒活動之類型。本研究則指地政士在最近一年內平均每週所參與的休閒活動項 目及次數,並以 Ragheb(1980)的休閒活動分類為基礎,產生適合臺北市地政士休閒 現況的休閒項目。 二、休閒阻礙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定義休閒阻礙為個人主觀知覺不喜歡或無法投入參 與休閒活動的原因。本研究採用 Raymore, Godbey, Crawford, & Von Eye (1993)的研 究,定義為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個體休閒參與和決策過程中的所有影響因素,並分為 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間阻礙及結構性阻礙三類,以李克特 5 等量表進行測量,分別 給予 5、4、3、2、1 的分數,分數越高表示休閒阻礙的程度越高。 三、休閒無聊感 Iso-Ahola 與 Weissinger (1987) 將休閒無聊感定義為休閒無聊感是一種個體 主觀的知覺感受,係個體在休閒活動中無法經驗到充分的需求滿足,無法獲得適當 覺醒的主觀感受、當個體感受到休閒無聊時,將伴隨著負面的情感與認知,知覺休 閒參與不足、涉入程度不夠,以及沒有興奮、變化與新奇的感受。本研究採用 Iso-Ahola 與 Weissinger (1987)所設計的開放性問題的質性研究結果,編製成休閒 無聊感量表 (Leisure Boredom Scale, LBS)。定義為地政士在休閒活動中無法獲得愉 悅體驗,以及沒有興奮、變化與新奇的感受,以李克特 5 等量表進行測量,分別給 予 5、4、3、2、1 的分數,分數越高表示休閒無聊感的程度越高。 4.

(1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介紹地政士的沿革與現況,第二節探討休閒參與理論與相 關研究,第三節探討休閒阻礙理論與相關研究,第四節探討休閒無聊感理論與相關研 究,第五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 地政士的沿革與現況. 許多人並不明瞭何謂「地政士」,其實就是一般人慣稱的「土地代書」。2001 年 10 月 4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 10 月 24 日公布後 6 個月,即 2002 年 4 月 24 日起施行 「地政士法」 ,以往的「代書」正名為「地政士」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a) 。藉由「地 政士法」的實施,更能提升不動產的交易安全,保障人民財產權益。 一、地政士的歷史演進歷程 (一) 日治時代的司法書士 司法書士係以 1872 年日本所制定「司法職務定制」法律為根據,該法提 及的「證書人」、「代書人」、「代言人」等詞,即是後來「公證人」「司法代書 人」「辯護士」的前身。 日治時代的代書人,須獲管轄廳許可,且無重大犯罪事證,主要工作是 接受他人委託,以代寫文書為業。由此可知,日治時期的代書業務,亦非專 門從事不動產買賣人員 (吳俊瑩,2007) 。 (二) 臺灣光復後的代書人 1946 年官方首次將「土地」與「代書」在名稱上結合,形成「土地代書」 名稱。「代書」一詞意義始從代寫文書人員,成為不動產買賣承辦人員。為提 升土地代書人素質,1952 年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土地代書人管理規則」, 由各縣市政府舉辦考試,以確定土地代書人是否具備專業能力,考試及格者 發給土地代書人登記合格證書,代書人始得掛牌執業。惟政府僅於 1954、 1956、1958、1960 年共舉辦四次考試後,則不再舉行考試。1960 年為止,獲 5.

(15) 得合格證書的土地代書人,約有 1,200 人。 雖然政府確立了土地代書人證書制度,但其後仍有部分不法的土地代書 人勾結地政事務所承辦人員,以及稅捐處稅務員,向須從事買賣、繼承不動 產等案件的民眾趁機敲詐索取紅包。此風氣嚴重影響政府聲譽,迫使內政部 於 1968 年,以過多代書人員從事不法勾當影響國家秩序為由,頒行台 57 內 字第 0470 號令,廢除土地代書制度。此後的土地代書業者,不再受政府管理。 坊間無照代書業者林立,上述問題依舊無法獲得解決。 (三) 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 1981 年,依據土地法 37 條之 1 授權,內政部頒布「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 管理辦法」,將「土地代書」更名為「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土地代書制度 從此成為歷史名詞。礙於多年未舉辦考試要求從事代書業者,但街坊間「土 地登記專業代理人」招牌卻日益增多,政府相關單位為了管理方便,要求「土 地登記專業代理人」須於 1981 年 6 月到 1982 年 2 月,半年期間內向事務所 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登記,領取「代理他人申辦土地登記案件專業 人員登記卡」,始得執業 (魏家弘,1995) 。 1989 年,內政部修正土地法第 37 條之 1,規定代書從業人員須符合下列 任一資格,始得執業:第一、之前有向政府登記,領有「代理他人申辦土地 登記案件專業人員登記卡」的代書業者;第二、過去曾透過考試或檢覈方式 合格,取得證照者。1991 年,內政部核發上述符合資格之代書業者–土地專業 代理人證書,並規定從事代書業者,須向各縣市申請開業執照。不符以上資 格但欲從事土地專業代理人者,得參加同年考試院舉辦的考試及檢覈,通過 者成為土地專業代理人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b) 。 (四) 地政士 由於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係屬專門職業,因此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公 會、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全國聯合會,積極介入並提出「地政士法草案」,經 6.

(16) 過不斷地研討與修正後,於 2001 年 10 月 4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 10 月 24 日公布後六個月,即 2002 年 4 月 24 日起施行。地政士法施行後,更奠定 地政士之社經地位,日後在 2014 年 2 月 5 日修法使得此法對地政士更具有約 束力,讓社會大眾對地政士更有信賴感。 二、地政士從業人員資格 地政士替民眾處理有關不動產事務,所經手承辦的土地、房屋往往是民眾一輩 子的身家積累,所以不僅在道德上不能有瑕疵,對專業能力的要求也很高。一般說 來,地政士從業人員必須是身家清白、無前科紀錄者;在學歷方面,必須是公立或 私立高級中等或高級職業以上學校畢業,領有畢業證書,或是經高等或普通檢定考 試合格者;另依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普通考試地政士考試規則,如果於 1989 年 12 月 29 日前已經從業者亦有資格應試。專業考試科目包含土地法規、土地稅法規、 土地登記實務、民法概要與信託法、國文,合格後始得從事地政士工作。近年來報 考、到考與及格人數統計如表 1。 表 1 歷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特種考試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考試及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普 通考試地報考、到考、及格人數暨及格率統計表 類科. 土地登 記專業 代理人. 年別. 報考人數. 到考人數. 及格人數. 及格率(%). 1991. 18,187. 12,805. 1,347. 10.52. 1992. 13,483. 9,149. 1,636. 17.88. 1993. 15,059. 10,464. 937. 8.95. 1994 第 1 次. 19,000. 13,396. 1,317. 9.83. 1994 第 2 次. 16,353. 8,667. 1,790. 20.65. 1995. 13,021. 8,051. 2,459. 30.54. 1996. 11,977. 7,709. 1,541. 19.99. 1997. 10,035. 6,493. 1,034. 15.92. 1998. 8,200. 4,976. 877. 17.62. 1999. 6,586. 3,914. 680. 17.37 (續下頁). 7.

(17) 表 1 歷年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特種考試土地登記專業代理人考試及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普 通考試地報考、到考、及格人數暨及格率統計表 (續) 類科. 年別. 報考人數. 到考人數. 及格人數. 及格率(%). 土地登 記專業 代理人. 2001. 4,757. 2,681. 476. 17.75. 2002. 3,580. 1,798. 75. 4.17. 2003. 4,298. 1,723. 212. 12.30. 2004. 4,128. 2,097. 219. 10.44. 2005. 4,630. 2,174. 113. 5.20. 2006. 5,026. 2,281. 135. 5.92. 2007. 4,537. 2,284. 209. 9.15. 2008. 4,363. 2,328. 121. 5.20. 2009. 4,975. 2,741. 176. 6.42. 2010. 6,401. 3,356. 231. 6.88. 2011. 6,498. 3,420. 221. 6.46. 2012. 6,101. 3,258. 320. 9.82. 2013. 6,607. 3,627. 195. 5.38. 2014. 7,183. 3,768. 273. 7.25. 地政士.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參考中華民國考選部資料整理。http://wwwc.moex.gov.tw/ 註:1.1995 年地政士錄取率偏高,達 30.54%,係因次年政府規定地政士須有證書才能申請執業,也為讓 已在執業的地政士能繼續執業,因而放宽錄取標準。 2.2002 年錄取率偏低,係因證照考試方式改變,錄取不易,造成最終錄取率僅 4.17%。. 地政士考取之後應檢具申請書及資格證明文件,向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 申請登記,並領得地政士開業執照,始得執業。開業執照有效期限為 4 年,期滿前, 地政士應檢附其於 4 年內在中央主管機關認可之機關 (構) 、學校、團體完成專業 訓練 30 個小時以上或與專業訓練相當之證明文件,向直轄市或縣 (市) 主管機關辦 理換發開業執照。屆期未換照者,應備具申請書,並檢附最近 4 年內完成專業訓練 30 個小時以上或與專業訓練相當之證明文件,依前條規定,重新申領開業執照。 按照內政部的統計截至 2013 年底,全國開業地政士為 11,337 人,男性比例為 57.01%,女性比例為 42.99%。地政士開業之相關統計請參考表 2 與表 3。 8.

(18) 表 2 全國地政士開業概況-持有證照的數量 項目. 數量. 同時具有地政士證書者. 地政士. 地政士證書. 27,108 人. 地政士開業執照. 10,864 人. 登記助理員. 6,292 人. 不動產經紀人證書. 10,503 人. 3,294 人. 8,373 人. 2,558 人. 不動產經紀營業員證明有效人數. 155,255 人. 1,546 人. 受僱之不動產經紀營業員. 39,444 人. 444 人. 受僱之不動產經紀人. 地政士專業訓練單位. 26 家. 不動產經紀人專業訓練單位. 50 家. 不動產經紀營業員專業訓練單位. 72 家.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參考內政部地政司 (中) 不動產交易科資料整理。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 註:由表中資料可統計出,擁有地政士證書者,人數達 34,860 人,但實際開業者僅 10,864 人,尚不足三 分之一,意味者經營地政士相關工作相當不易,即便已考取證照者,亦多不願進入此業。. 9.

(19) 表 3 全國地政士開業概況-按性別及年齡別分類 年底別及年齡別. 總計. 男性. 比例 (%). 女性. 比例 (%). 2006 年底. 11,341. 6,467. 57.02. 4,874. 42.98. 2007 年底. 11,596. 6,617. 57.06. 4,979. 42.94. 2008 年底. 11,679. 6,674. 57.15. 5,005. 42.85. 2009 年底. 11,806. 6,742. 57.11. 5,064. 42.89. 2010 年底. 11,207. 6,384. 56.96. 4,823. 43.04. 2011 年底. 11,352. 6,482. 57.10. 4,870. 42.90. 2012 年底. 11,477. 6,543. 57.01. 4,934. 42.99. 2013 年底. 11,337. 6,465. 57.02. 4,872. 42.98. 未滿 20 歲. -. -. -. -. -. 20 歲-29 歲. 130(1.13%). 67. 51.54. 63. 48.46. 30 歲-39 歲. 1,001(8.72%). 483. 48.25. 518. 51.75. 40 歲-49 歲. 3,589(31.27%). 1,956. 54.50. 1,633. 45.50. 50 歲-59 歲. 4,222(36.79%). 2,178. 51.59. 2,044. 48.41. 60 歲以上. 2,535(22.09%). 1,859. 73.33. 676. 26.67.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參考各直轄市、縣 (市) 政府等資料。http://www.president.gov.tw/ 註:1.年齡別資料係按各年底之實際歲數統計。 2.臺北市地政士公會統計 2014 年為止臺北市執業人數為 1,838 人。. 三、地政士從業人員工作狀況及待遇 蔡尚正 (1979) 提出地政士的特點: (一) 工作入門不易 剛考上證照的地政士因為實務經驗不足,多從地政士助理做起,協助主 辦代書處理內外勤工作,內勤包含電腦文書處理,聯繫客戶等工作,外勤如 10.

(20) 向稅捐稽徵處報稅、領稅單、查欠,再向地政事務所送件、領件。整個案件 處理過程極為繁雜瑣碎,造成入門新人怯步。 (二) 工作時間長 因為要配合客戶簽約的時間,常常不分上下班之時間或假日都是造成工 作時間過長的原因。每日工時往往超過 12 小時。 (三) 工作地點不定 簽約地點必須遷就客戶,客戶指定的地點,即便不適合簽約,為使案件 成交,地政士仍然要忍受不便,前去客戶指定的地點簽約。常常騎摩托車南 北奔波,相當勞苦。 (四) 收入不穩定 收入是按件計酬,視案件數量,決定收入多寡。建案戶數多,收入愈高;反之, 整個月未有進帳也非稀奇之事。收入的不穩定,常常是壓力的來源。 從個人經驗來說,筆者早年也是先尋找代書事務所累積經驗,兩年後自己出來 開業,景況最好的時候底下員工近達十位。單以收入來說,自己開業當然收入較高, 但在初期沒有客戶時財務會很吃緊。但不可諱言的,高風險必然伴隨著高報酬,舉 例來說,同樣一個月處理 20 件買賣簽約,自己開業的利潤可高達約 30 萬元,但若 當員工處理同樣業務量的話,薪資加獎金約 5、6 萬元。是否要自己開業端賴自己 考量。 關於一般於房屋仲介服務之地政士的薪資福利,以信義房屋代書為例,儲備期 間前 6 個月保障月薪 40,000 元,正式人員則採獎金制,資料上顯示:底薪含全勤 25,000 元+個人獎金 1~2 萬元不等+每月團體獎金 2,000 元左右+加班費(時薪約 130~250 元,視加班情況,一個月 5,000~20,000 元都有可能)。 綜上所述,從業務上來看,地政士之工作負擔大,從工時來說,地政士一天中 超過 12 小時的時間皆要等候 (on call) ,所以工作量也大,按大部分地政士的同業 所說,工作量及工作壓力時常造成他們的身體出問題。 11.

(21) 四、小結 產權的移轉攸關民眾一輩子的積蓄,政府對不動產的買賣流程有嚴謹的規範, 地政士須熟稔政府法規和流程,才能使不動產買賣順利成交,故地政士須具備相當 的專業能力和經驗,方足以應付工作需求。再者,地政士收入多寡主要依賴案件數 量,須有一定人脈、穩定客源,方能維持生計;在客源不穩定的情況下,對收入的 不確定感往往導致巨大的心理壓力。隨著現代房地產仲介業的發展,房仲業往往會 和其他地政士合作,壓縮到單獨開業的地政士事務所客源。凡此種種,皆對地政士 從業人員身心產生巨大壓力。筆者從過去文獻及自身的實務經驗,了解新人要從事 這個行業有一定的困難度,加以上述壓力下,一般從事地政士的同仁,極需有適當 管道紓發情緒。然而地政士行業的特質卻有工時長、工作時間不確定、工作地點常 常轉換的特性,比起其他行業更容易遇到休閒阻礙。有關地政士休閒情況的相關研 究在國內往往付之闕如,故須加以研究,以提出解決之道。. 第二節. 休閒參與理論與相關研究. 時代一直往前邁進,醫療與科技不斷進步,生產率降低、生活質量提升、平均壽命 提高使得社會逐漸高齡化;通信技術快速電子化、運輸產能量化使得國與國的界線模糊 化,世界趨近於一個地球村,人與人的關係卻益發冷漠疏離。因著時空背景與人際關係 的變化,專家學者們所著重的特點也不同,為了認識休閒的基本概念,且對休閒參與有 更深入的了解,本節將分四個部分逐一說明:一、休閒定義,二、休閒參與的理論,三、 休閒參與的類型,四、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一、休閒意義 (一) 休閒的文化背景 現代英文中「休閒」 (Leisure) 一詞語源,來自拉丁文中 Licere 一詞,意 即「被允許」 (to be permitted) 。換言之,即是不受強制的自由狀態 (翁宗慶, 2008);現代法文 Loisir 一詞和英文 License 相近,亦指被允許的自由時間。社 12.

(22) 會科學百科全書中提出,Leisure 一詞是源於希臘文的 Schole,是工作 (Business) 的反義詞,Schole 一詞日後更進一步發展為英文中的 School。由此可知,休 閒在西方觀念中,實有教育和深刻的人文意義 (謝政諭,1989) 。中文字源上, 對於「休」一詞由來,「卜辭」作:「人依木,會意」,意指人在過度疲勞時, 倚靠樹木以恢復氣力,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注亦採同樣看法。 「閒」字通「閑」 , 清代段玉裁注解「說文解字」中曾說明道:「閒」字是由「門」與「月」組合 而成,指「隙也,從門月,門開而月入,門有縫,則月光可入」 (高樹藩,2003) 所以「閒」有放鬆、自在之意 (呂建政,1994) 。 (二) 休閒在現代社會的評價 休閒的意涵和型態,會隨著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從「人依木」 、 「月入門」 等概念可知,東方對休閒一詞認知,接近「天人合一」概念,人需與自然融 合,才能真正放鬆;相較於東方,西方對休閒的概念,更強調教育和啟蒙意 義。但無論如何,兩邊都強調:休閒是一種免於謀生的時間,以休息、教育、 運動、藝術等行為,提升心靈的活動 (孫謹杓,2006) 。 休閒在不同的時空下,評價也會有所不同,對休閒活動影響最大的歷史 事件首推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人力,人類休息時間較諸古代有明 顯提升;機械化的工作環境亦使人們難以從工作中滿足自我實現需求,使得 人們將工作情感移轉至休閒 (羅明訓,1999) 。Brightbill (1960) 年對休閒提出 定義:不被占據的時間內,各人可依自己的喜好,隨意從事休閒、娛樂、遊 戲或是其他有益身心活動。 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東方學者亦有類似看法。張春興 (1983) 認為「自 由時間內,可任意擺脫職業上有目的的活動,不做任何事,也可隨心所欲, 自定目標從事其他活動」。許義雄 (1980) 認為,休息意謂著從拘束性生活中 取得非拘束的時間。李明宗 (1988) 認為,休閒指的是「自由時間」 (free time) 或「可自由分配」的時間 (discretionary time) ,此段時間內,人可不受制於外 13.

(23) 界加諸在身上的義務。 由此可知,現代對休閒的看法是:1.可自由支配的時間。2.解除工作和責 任的時間。3.滿足心靈活動的時間。 (三) 休閒的心理狀態 從休閒的基本字源可知,休閒的心理概念,是一種理念上的自由狀態 (an ideal state of. freedom) 和精神啟蒙 (spiritual enlightment) ,也就是從休閒活. 動中體會自在、放鬆、舒暢、淡雅的心情 (Kando,1980) 。Godbey (1985) 則 認為休閒是某種生活情境,在此情境中幾乎不受文化上或實際上的外在強制 力所逼迫。休閒時,在心態上會感受到自由,此心態也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 要件 (Grazia,1962) 。 以心理狀態而言,休閒是:1.處在愉快的心靈狀態下。2.休閒強調的情緒, 而非動作。3.休閒時,人可依自由意志做出選擇,不受外在環境拘束。 二、休閒參與的理論 Nash (1953) 提出參與層級模式,再由 Godbey (1994) 依據這模式所提出的理 論,把休閒參與的價值分出層級「0 以下」是接近危害社會的參與,「0」是危害自 身的參與, 「1」是旁觀的參與, 「2」是情緒的參與, 「3」是積極的參與, 「4」為創 作的參與。 (一) 危害自身參與及危害社會參與的原因,最常見現象是吸毒、酗酒、飆車、閱覽 色情書刋或色情影音資料等。參與危害性的休閒活動,大多數是出現在暴力 或親子疏離缺乏關愛的家庭裡,因為親人缺乏何謂正確休閒的認知,導致孩 子在選擇休閒活動的時候,無法引導正當的休閒活動,而造成休閒行為的偏 差現象。 (二) 旁觀者的參與乃是指被動式的參與多數人的休閒活動,這是一種從眾行為,並 非依個人需要或興趣,而是配合式的依從眾人或僅只是打發無聊;此類活動 被動消極,毫無價值意義,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無目的性的看電視、聽廣播、 14.

(24) 遊蕩閒晃、做白日夢,來排解多餘的時間。 (三) 情緒參與是指當參與某些休閒活動的時候,會勾起某些以往參與活動時深受影 響的經驗,觸發內心共鳴。此類參與重在自我感覺,但不一定實際參與此項 活動。例如曾是一位網球運動參與者,當觀賞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時,個人情 緒會隨著比賽過程與球員表現起伏,並與之共鳴,還可能從比賽球員身上找 到了自我價值和肯定,而且期待自己和參與球員能夠成為生命共同體。 (四) 積極參與是指參與此類活動時能為個人帶來愉悅心情,參與者不但有有主動的 熱忱,積極的參與態度和無限的活力,即使是初步學習者,或者僅具備些微 基礎,仍然能在過程中保持一貫高昂的學習精神,並不因難易度或挫折而間 斷參與,並能從參與體驗的過程中獲得絕對的滿足感。 (五) 創作的參與是指個體藉由經驗與專業知識,不斷從自我學習、個人經驗情感、 智慧與悟性,甚至是客觀的材質上,不斷發想獲得創作靈感,例如發明家、 文學藝術創作家,科學家等。 三、休閒參與的類型 休閒參與活動種類很多,專家學者們在休閒的領域中,對休閒活動實證研究 時,為了研究及統計上的方便,將具有共同類型的活動加以整理歸納,把休閒活動 的分類使用三種方法: (一) 主觀分類法 (subjective categorization) ;二、因素分 析法 (factor analysis) ;三、多元尺度評定法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張少熙,. 1994;黃立賢,1996;連婷治,1998;劉佩佩,1999;吳文銘,2001;孫謹杓,2006) 。 因素分析法及多元尺度評定法,可藉電腦的運用整合,將資料歸納為有意義的分 析。休閒參與的類型,因研究對象的不同,在分類上會有所不同,茲詳述於如下。 (一) 主觀分類法 研究者依個人主觀的看法及判斷,對休閒活動加以分類及命名。分類時 依研究者所需活動類型來分類,較能符合研究主題,因分類受個人主觀判斷, 故分類較不客觀。各研究對休閒活動的主觀分類,考量原則性為主,其歸納 15.

(25) 結果。 (二) 因素分析法 以統計的方法,將休閒活動進行分類最主要的目的,是考驗量表的建構 效度,將休閒活動類型分配到不同的因素而命名,如依照活動參與的行為模 式、程度或頻率、參與次數等,再依代表因素中所包括的活動項目的特徵命 名 (陳冠惠,2003) 。此方法為研究者最普遍使用,在休閒類型分類上是較具 客觀,但缺點依舊無法將各休閒類型的特徵整合,因此造成各類型間關係的 不明確,其歸納結果。本研究於進行預試後,將採用因素分析法,進一步將 休閒活動予以分類。 (三) 多元尺度評定法 此方法主要把休閒活動兩兩相配,形成多組相對的休閒活動,由受試者 依據自己的知覺從最相似到最不相似加以評定,然後分出其相似類型。以多 元尺度評定法所分類的結果較簡單,一般分為二、三類型,因此可以清楚地 了解每一類型休閒活動特性,且各類型之間的關係很清楚 (陳冠惠,2003) 。 且此法採取兩兩相對,有 N 個休閒活動尌有 N (N+1) /2 種配對,因此可以分 析的休閒活動相當有限,一般來說不會超過 12 個活動項目。Brent (1975) 所 提出的休閒參與類型,即依據此法的配對方式編製其休閒內容,例如,主動被動性、個人-團體性、心智-非心智性、戶內-戶外。 四、休閒參與的相關研究 Ragheb (1980) 研究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休閒態度,以 383 位美國青少年 為對象,研究結果指出,休閒參與的決定因素是休閒態度、年齡及性別,將休閒參 與活動區分為六個型態,分別為「大眾媒體」 、 「文化活動」 、 「運動類活動」 、 「社交 活動」、「戶外活動」、「嗜好活動」。在大眾媒體方面是以看電視、看電影、看報紙 或雜誌等。運動方面則可區分為體適能活動如游泳、團體運動如足球、個人運動如 高爾夫、雙人運動如網球。社交方面則是以探訪朋友、招待朋友、約會、參加聚會、 16.

(26) 社交、跳舞、室內遊戲聚會等。文化方面則是以參加音樂會、參加芭蕾舞、音樂、 歌劇、舞蹈、參觀藝術博物館、參加戲劇等。戶外活動方面則是以野餐、釣魚、打 獵、園藝、徒步旅行、划船、露營等。個人嗜好方面則是以雕刻、繪畫、收集、縫 紉、製陶、攝影 (王梅香,2003;孫謹杓,2006) 。 高俊雄 (1999) 認為衡量個體的休閒參與法有兩類:一是自由時間運用 (free time use or time budget) ,一是休閒活動參與頻率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自由時間運用乃將一個人在一天中分成數個單位時間, 將每一個時 段從事的活動加以紀錄。參與頻率法為將一個人在某段時間參與某一種活動的頻 率,以數字或描述差異,如很少參與、經常參與等方式表達。一般休閒活動的實證 研究過程分析,常將休閒活動類型加以整理及歸納,將具有相同相似屬性的休閒活 動加以歸類成一體,分成數個具代表性的類型,再加以分析探討。陳南琦 (2000) 亦 將休閒參與研究方法分為兩類,第一類以參與活動頻率的多寡來探討,運用因素分 析 (factor analysis) 、集群分析 (cluster analysis) 等統計方式將活動項目歸類。第 二類則以時間運用探討參與活動時所花費的時間及在什麼時間參與活動。前行政院 體委會針對國民參與休閒運動調查顯示,國人經常參與之休閒運動項目中,以「戶 外活動」最受國人所青睞,其次依序為保齡球、登山、游泳、籃球、羽球、網球、 桌球、自行車、高爾夫等。較不受國人歡迎之後五項休閒運動項目為騎術、柔道、 划船、韻律操、排球等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 。 周慶和 (2006) 以 264 位臺北市公立國小、國中、高中(職)學校人事人員為 對象,探討休閒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及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之相關情形,其結果顯 示學校人事人員最常參與的休閒活動前三項依序為看報紙、聽音樂廣播、打電腦、 上網等靜態活動,並且休閒參與與休閒阻礙呈正相關,但並不顯著。 關勝方 (2011) 以 255 位臺中市刑事警察為對象,探討刑事警察的休閒運動參 與現況及休閒運動阻礙因素,結果發現:臺中市刑警最常參與的休閒運動為跑步、 爬山等,屬於戶外有氧運動。29 歲以下較年輕者更多參與較激烈且有競爭性質之 17.

(27) 運動,但司職分隊長之階層受阻礙程度最高。不過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運動阻礙間 僅有低度相關,可見普遍資深的刑警對阻礙之影響能夠取得平衡。 簡新添 (2013) 探討 485 位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的休閒參與行為,結果 發現:休閒參與行為以「與同伴前往」居多,且以「公共運具或步行」為主要交通 方式,所需交通時間以「一小時內」比例最高,多數「每週參與不到 1 次」,活 動時段以「上午 8~11 點」最多並以「假日」為主,活動時數多在「1~2 小時」。 賴家慶 (2011) 探討 377 位長榮航空國籍空服員的休閒參與情形,結果發現 為:空服員在休閒參與類型中,以「視聽活動」的參與程度最高,以「文化活動」 的參與程度最低。 張澤君 (2011) 探討 370 位臺北市高中職軍訓教官之休閒參與情形及不同背景 變項在休閒參與之差異情形,結果發現:在休閒參與類型上,以「視聽活動」類的 休閒活動平均數最高 (M=4.06) ,其次為「戶外活動」類 (M=3.45) ,「其它嗜好 活動」類 (M=2.93) 則為最低。性別、階級及子女數則對於休閒參與各類型有顯著 相關。 林明芳 (2011) 探討 216 位精神科護理人員之工作壓力、休閒因應策略、休閒 參與及身心健康之情形者間之關係,結果發現:休閒因應策略對休閒參與有正向顯 著影響;休閒參與對於身心健康有顯著正向影響。 鄭明興 (2011) 則針對 126 位移民署國境事務大隊南部勤務區的移民官為研究 對象,發現個人社經背景與休閒參與有顯著差異。另楊馥如 (2011) 探討 480 新北 市國小教師休閒參與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在休閒參與之差異情形,結果發 現:新北市國小教師之休閒參與為中等程度,休閒參與現況受性別、婚姻及子女狀 況影響而有所差異。 林芯榆 (2012) 探討 334 位未婚熟齡女性的休閒參與現況,結果發現:未婚熟 齡女性之休閒參與類型可分為知藝性、消遣性、閒逸性、運動性、居家性以及社交 性,其中知藝性、消遣性為未婚熟齡女性休閒參與的關鍵因素。未婚熟齡女性會因 18.

(28) 其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類別、月薪所得及是否有固定交往對象之不同,而有不同 的休閒參與。洪春昇 (2012) 探討 421 位嘉義縣警察局局本部及所屬六個分局警察 人員休閒參與之情形,結果發現:不同性別、婚姻狀態、年齡、子女數、官階、年 資、教育背景的警察人員在休閒活動參與有顯著差異。 呂淑菁 (2013) 以 346 位高雄市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高年級學生為對象,探討 其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休閒阻礙及休閒無聊感之現況,結果發現:國小一般智能資 賦優異學生在休閒活動參與程度不高,休閒參與頻率較高者為「運動性」休閒活動, 較少參與的則是「戶外遊憩性」休閒活動。性別、就讀年級、父母管教方式、課業 負擔及可支配零用錢均會影響其休閒活動參與類型。 詹惠吟 (2014) 探討有進修經驗之職場女性對第二專長之偏好現況,結果發 現:職場女性偏好之第二專長前三名為:語言學習類型,中餐烹調、烘焙食品等類 型與在職專班、學分班、社區大學班等類型。不同的背景條件因素,會影響職場女 性偏好之第二專長類型。 體育委員會運動城市調查 (2011) 之運動分類為基礎,含八類: ( 一 ) 球類運動:籃球、羽球、棒球、桌球、排球、網球、壘球、高爾夫球、 保齡球、撞球、足球、躲避球、槌球、手球、板球、橄欖球、壁球、曲棍球、柔力 球、巧固球。 ( 二 ) 戶外運動:散步、騎單車、爬山、慢跑、健走、釣魚、賽車、田徑、射 箭、飛盤、溯溪、飛行傘、騎馬、射擊、極限運動。 ( 三 ) 水上活動:游泳、潛水、衝浪、划船、滑水、輕艇、風帆船、獨木舟、 風浪板、跳水、水上摩托車、泛舟。 ( 四 ) 養身運動:氣功、太極拳、國術、防身術、內外丹功、跆拳道、香功、 易經操、五行操、法輪功、柔道、拳擊、合氣道、空手道、劍道、西洋劍、禪功、 相撲、回春操、摔角。 ( 五 ) 伸展運動:伸展操、瑜珈、有氧舞蹈、國標舞、韻律舞、街舞、元極舞、 19.

(29) 體操、肚皮舞、芭蕾舞、拉丁舞、皮拉提斯、爵士舞、扇子舞、踢踏舞、土風舞。 ( 六 ) 健身房運動:上健身房使用器材、在家使用健身器材 ( 七 ) 室內運動:Wii/跳舞機、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跳繩、搖呼拉圈、爬樓 梯、扯鈴、交互蹲跳 ( 八 ) 戶外休閒:園藝、拉單槓、溜冰、直排輪、滑板、漆彈、公園/社區運 動器材、拔河、放風箏、雙槓 國內休閒參與研究論文如表 4 所示,由列表得知從 Ragheb (1980) 以美國青少 年為對象所做的休閒參與研究以來,以大眾媒體(視聽活動)、文化活動、運動類活 動、社交活動、戶外活動、個人嗜好六大分類,為休閒活動主要分類方式。逐漸受 到國內學者地採用。故本研究也採用此休閒活動分類為基礎。. 20.

(30) 表 4 國內學者休閒參與研究構面比較表 研究者(年分) 研究對象. 楊國隆 1. 施必成 2. 周慶和 3. 許豐祺 4. 賴家慶 5. (2006). (2006). (2006). (2007). (2011). 精神科醫師. 空服員. 構面. 臺北市公立 高中女學生. 臺北郵局員工 學校人事人員. 大眾媒體. 3.24(1). 3.01(1). 3.05(1). 4.34(1). 4.47(1). 文化活動. 2.76(2). 2.13(4). 2.86(2). 3.24(2). 2.23(6). 運動活動. 2.07(5). 2.00(6). --. 2.61(6). 2.64(4). 社交活動. 2.45(3). 2.71(2). 2.72(3). 3.09(4). 3.28(2). 戶外活動. 2.07(5). 2.14(3). 2.16(5). 2.86(5). 2.81(3). 個人嗜好. 2.22(4). 2.10(5). 2.33(4). 3.12(3). 2.49(5). 註:1.採用李克特5點量表,由受試者根據自己過去一年來,實際參與休閒活動的程度,計分方式以「不 曾參與」、「很少參與」、「有時參與」、「較常參與」、「經常參與」,分別給予1、2、3、4、5分的 給分方式。 2.採用李克特5點量表,由5分至1分分別為常常參加:平均每月10次以上參加該項休閒活動, 較常參加:平均每月6次至9次參加該項休閒活動,有時參加:平均每月3次至5次參加該項休閒活動,很 少參加:平均每月2次以下參加該項休閒活動,不曾參加:表示從未參加過該項休閒活動。 3.採用李克 特5點量表,由受試者根據自己過去一年內實際參與休閒活動的程度,計分方式以「不曾參與」、「很少 參與」、「有時參與」、「較常參與」、「經常參與」,分別給予1、2、3、4、5分的給分方式。 4.詢 問受訪者對於每一項活動的「實際參與頻率」之情形,且分別依「每天至少1次」、「每週至少1~2次」、 「每月至少1~2次」、「每年至少1~2次」、「從未參與」等之勾選作答,並採用李克特(Likert)5點 量表尺度作為評分基礎,依序給予5至1分。 5.並由受試者根據自己過去一年內實際參與休閒活動的頻 率,分別給予1~5分,其分別為「沒做過」、「每年1~3次」、「每月1~3次」、「每週1~3次」、「每週 4次以上」,受試者在所有休閒活動項目所得的分數越高,則表示受試者傾向參與該活動的休閒頻率越高。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21.

(31) 第三節. 休閒阻礙理論與相關研究. 不同文化養成、社經環境與成長背景對休閒參與皆有其不同認知與定義;同樣的不 同年齡或性別在休閒參與動機、個人偏好、活動類型及影響因素上亦大相逕庭。例如青 壯年喜歡參與的休閒活動較動態、耗費體力較多、場所較喧鬧吵雜、與住家距離較遠; 舉凡運動、登山攀岩、舞蹈、健身等。而老年人則因其體力消退、身體機能退化,從身 體的體能來看阻礙就比較多一些,大多選擇住家附近不費體力的靜態休閒或強度較低的 運動;例如閱讀、散步、養花蒔草、看電視等休閒活動 (張俊一、許建民,2012) 。當 然除了體能以外還有許多方面也可能成為阻礙,以下分為三個部分來對阻礙做說明: 一、休閒阻礙的定義與內涵;二、休閒阻礙的因素;三、休閒阻礙的模式。 一、休閒阻礙的定義與內涵 依韋氏字典定義,barrier 指的是:由於心理或身理上特性,阻礙個人或群體自 由往來。中文可翻譯為:限制、阻礙、障礙、阻斷、妨礙、柵欄等詞。Constraint 一詞, 可解釋為在受抑制狀態下,所採用、避免的一些行為,中文可翻譯為壓抑、 壓制、受限制、受束縛 (吳佳玲,2003) 。李枝樺 (2004) 則認為:「barrier」是假 設:個人雖然對某些休閒活動感興趣,但受到外在因素影響,阻礙了個人參與;至 於「constraint」 ,則是強調個人的休閒偏好與休閒參與當中的變數,假設休閒偏好、 休閒阻礙、休閒參與間存在一種關係,換言之,個人的休閒偏好是可以克服環境阻 礙的 (李枝樺,2004) 。 個人從事休閒活動的興趣與參與熱忱,往往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倘若某個因素 限制或拘束個人休閒參並影響其參與意願,就可將其稱之為阻礙 (constraints) (Raymore, Godbey, Crawford, & Von Eye, 1993) 。有關休閒阻礙的研究,可回溯至上 世紀,然而有系統、有架構的休閒阻礙研究則始自 1970 年代 (Jackson, 2000) ,並 將休閒阻礙定義為個體無法參與休閒活動的各項原因。 一般而言,早期休閒阻礙被假定為介入個人偏好與參與之間的變數;然而某些 22.

(32) 休閒阻礙研究並無理論依據,並將休閒偏好、阻礙和參與間簡化為僅有單一的關係 與結果,並不考慮其他後果或可能。簡單說當個人有其偏好時,一旦阻礙介入,其 結果一定是不參與;假使沒有阻礙存在,個人就能也必定會參與其中 (Crawford & Godbey, 1987) 。往後學者 Crawford, Jackson, & Godbey(1991) 則指出個體面臨休閒 阻礙時不一定會消極地拒絕或放棄參與休閒活動,而是透過協商 (negotiation) 後繼 續或開始參與休閒活動;此一概念被學者 Jackson, Crawford, 與 Godbey (1993) 引 用與研 究,並 陸續 提出 兩項有關休閒阻礙的觀點:協商 (negotiation) 與平衡 (balance) 。所謂協商係指休閒參與可能是休閒阻礙協商之後成功的結果,阻礙未 必會導致放棄,亦可能於阻礙後經由協商或改變策略成功克服該項阻礙,以增加參 與機會達成休閒之目的 (Scott, 1991) 。 有學者認為休閒阻礙係指抑制個體休閒活動參與次數或降低參與者感官愉悅 的種種因素 (張少熙,1994) 。在相關研究項目中,亦有其他研究者涵蓋到這個層 面,並將休閒阻礙區分為狹義休閒阻礙及廣義休閒阻礙兩種。狹義的休閒阻礙係指 人們傾向參與某項休閒活動時,因一項 (或一項以上) 的阻礙影響,例如某因素所 帶來的挫折失落,使參與者無法在休閒活動中獲得滿意或自我肯定的個人體驗,並 且因此阻礙的介入與影響,進而阻撓個體不能進行 (或繼續進行) 此項活動的機會 或意願;廣義的休閒阻礙則將介於有無此一休閒阻礙的知覺感受,到能或不能參與 此一活動之一切原因,皆劃入休閒阻礙範疇 (楊宏志,1989) 。 二、休閒阻礙的因素 依研究的目的與對象不同,休閒阻礙也會產生差異:Francken 與 van Raaijj (1981) 首先分類休閒阻礙,他們將休閒阻礙分為「外在阻礙」及內在阻礙。所謂的 「外在阻礙」是:缺乏時間、金錢、地點及設備。「內在阻礙」則是:個人能力、 知識程度和個人興趣等。另一組學者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則是以個體的自 我偏好為依據,將阻礙個體參與休閒的因素分為 3 類: (一) 個體內在阻礙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個體的內在心理狀態,如壓力、 23.

(33) 憂慮、失落、信仰等,影響到休閒參與度,或是休閒偏好。 (二) 人際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個體受到人格特質,或是人際關係所影 響,得不到適宜、足夠的同伴,如婚姻、家庭、和同伴價值觀、和同伴的時間 配合,因此影響了休閒參與。 (三) 結構性阻礙 (structural constraints) :指影響個體休閒參與或休閒偏好的外在因 素,例如個人的生活圈、經濟收入、資源設備、天候狀況、體能、職業等。 由於休閒活動多在閒暇時進行,個體可自由選擇,因此,結構性阻礙相對於另 外兩項因素,更易因個人高度偏好被排除。而影響個體的休閒阻礙,可能是上述因 素其中之一,甚至包含的 3 項。 Edington, Compton, 與 Hanson (1980) 將休閒阻礙分為 9 類: (一) 態度的阻礙:個體不注重休閒,認為休閒活動僅屬於特殊階級。 (二) 知覺的阻礙:個體在遭到拒絕、或是失敗後,在真實生活中或是想像中排斥休 閒活動。這種阻礙也會出現在少數民族,甚至在肢體障礙者的身上。 (三) 訊息的阻礙:偏鄉地區受限於資源不足,較缺乏發展休閒活動的機會;都會區 住民則相反,可能會因選擇過多,接受訊息過多,反而變成休閒障礙。 (四)消費的阻礙:屬暫時性障礙。 (五) 社會文化的阻礙:少數民族或是女性,在從事休閒活動時,受社會或是父權主 義者排斥。 (六) 經濟的阻礙:休閒活動一般都要花費金錢,若無一定經濟基礎者往往難以為, 對經濟匱乏者而言尤為明顯。 (七) 健康的阻礙:指的是因傷殘疾病,改變個人生活形態,而無法克服的阻礙。 (八) 經驗的阻礙:有些人會因缺乏經驗,自信或技巧不足,避免參加休閒活動。 (九) 建築的阻礙:缺乏無障礙空間,這是肢障礙人士難以跨過的阻礙。 張少熙 (1994) 在做青少年休閒活動的研究,其結果發現,青少年的身心發展 漸趨成熟,學習經驗機會也會逐漸增加,但是青少年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期望有所 24.

(34) 差異。主要因素可分為 8 種類型: (一) 依序為工作或者課業繁重。 (二) 父母也 缺乏支持的態度。 (三) 陪伴的時間缺乏或餘暇不同。 (四) 缺乏充足的經費。 (五) 不同的個人特質或個性。 (六) 沒有足夠的休閒場地及設施。 (七) 對於輔導單位 及指導老師的資源缺乏。 (八) 對休閒活動觀念瞭解不深。 Alexandris 與 Carroll (1997) 用的方式為家庭調查,對希臘人民的休閒阻礙進 行研究,將個人内在、人際及結構性阻礙等三項阻礙因素發展到 7 項,分別為個人 心理、缺乏興趣、缺乏知識、缺少夥伴、設備/服務、可接近性/財務及時間。 Alexandris, Kouthouris, Funk, 與 Chatzigianni (2008) 以希臘滑雪愛好者為研究 對象,研究滑雪愛好者的休閒阻礙與涉入程度的關係,將 Alexandris 與 Carroll (1997) 的 7 項休閒阻礙因素,調整為個人心理、缺少夥伴、可接近性/財務、時間 及滑雪經驗等 5 項因素。 三、休閒阻礙的模式 在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的研究架構中,提出 3 種休閒阻礙分類和定 義,把「偏好-參與」兩個主題加入在阻礙中的運作模式,說明阻礙、偏好及參與 之間的影響,如果個人的偏好或阻礙消失時,將會參與休閒活動,相反則不會參與 休閒活動。3 種阻礙的特性分述如下: (一) 個人內在阻礙 (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 當個人對活動的偏好還沒形成以前,個人內在阻礙就會影響偏好的形 成,關係到個人心理狀態與態度,間接的影響到參與,詳圖 1 所示。 (二) 人際間阻礙 (Interpersonal Constraints) 當個人對活動已經產生偏好時,人際間阻礙會同時影響個人的偏好,也 同時會影響下一步的參與,詳圖 2 所示。 (三) 結構性阻礙 (Structural Constraints) 當個人對活動已經產生偏好時,結構性阻礙則成為一個中間變項,介於 偏好與參與之間的關係,詳圖 3 所示。 25.

(35) 個人內在阻礙. 偏好. 圖1. 參與. 個人內在阻礙.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Crawford, D., & Godbey, G., 1987, Leisure Sciences, 9, 123-124.. 人際關係. 偏好. 參與. 圖2. 人際間阻礙.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Crawford, D., & Godbey, G., 1987, Leisure Sciences, 9, 123-124.. 偏好. 結構性阻礙. 圖3. 參與. 結構性阻礙.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Crawford, D., & Godbey, G., 1987, Leisure Sciences, 9, 123-124.. Crawford, Jackson, 與 Godbey (1991) 以 Crawford 與 Godbey (1987) 提出 3 種 休閒阻礙型態分別為個人阻礙、人際間阻礙與結構性阻礙,而且修正並演繹認為所 發展的休閒阻礙模式具有階層性 (Hierarchical) ,在休閒阻礙上也存在階層關係。 該模式顯示,3 種阻礙類型按照順序的排列,個人必須以階層的方式依序經過且克 服不同類型的阻礙後,才能參與某一項休閒活動。換句話說,個人如果依序經過且 克服結構性阻礙就可能參與休閒活動,反之則未參與。受到很多學者都認同階層性 的休閒阻礙模式 (黃章展,2002) 。以圖 4 說明 3 種休閒阻礙階層的關係。 26.

(36) 個人內在的阻礙. 人際間阻礙. 休閒偏好. 結構性阻礙. 人際統合與協調. 圖4. 參與或不參與. 休閒阻礙因素間的階層模式.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Crawford, D., Jackson, E. & Godbey, G., 1991, Leisure Sciences, 13, 313.. Jackson 等 (1993) 在建構休閒阻礙模式基礎上提出兩個新概念,分別為協商 (negotiation) 與平衡 (balance) 。協商概念指的是個體行為的決策是否從事某項休 閒,並非建立在個體完全克服各種阻礙後,才能參與的假設上,而是個體將會進行 調整在各種阻礙因素之間。在協商過程中已經被克服的阻礙,有可能會再透過反饋 (freedback loop) 的形式,再次的產生 (已克服或未知覺到) 阻礙,如圖 5 所示。藉 由一個情境來闡述此概念,居住在佛羅里達的居民想參加高山滑雪活動 (已通過個 人內在阻礙,並對於滑雪活動產生偏好) ,但發現當地的氣候與地形條件皆不適宜 進行該項活動,同時費用上也無法支付 (上述均屬於結構性礙)。 個人內在的阻礙. 人際間阻礙. 休閒偏好. 結構性阻礙. 人際統合與協調. 圖5. 參與或不參與. 休閒阻礙因素間的相互作用模式.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ackson. E. L.,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93, Leisure Sciences, 15, 7. 27.

(37) Jackson 等 (1993) 進一步說明協商的過程,對於活動阻礙和參與動機之間有關 的互動與強度,意即平衡概念是指協商的結果,就是各種阻礙與動機因素互相影響 的結果。如圖 6 所示。 個人內在的阻礙. 人際間阻礙. 休閒偏好. 結構性阻礙. 人際統合與協調. 參與或不參與. 動機(吸引力). 圖6. 休閒阻礙與動機因素間的平衡模式. 資料來源:翻譯整理自 Negotiation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ackson, E. L., 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93, Leisure Sciences, 15, 9.. 四、休閒阻礙的相關研究 陳南琦 (2000) 以臺北市五所國中、兩所高中及兩所高職 800 位學生為對象, 探討青少年之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行為及休閒滿意度間之關係,結果 發現:青少年之「個人內在阻礙」、「人際阻礙」、「結構性阻礙」與休閒無聊感 有正相關存在。 陳靖宜 (2004) 以桃園地區國民中學 391 位教師為對象,探討不同教師休閒阻 礙、休閒滿意度與休閒無聊感之關係,結果發現性別對休閒阻礙有顯著差異,在個 人內在阻礙男性大於女性,在結構性阻礙女性大於男性。而年齡、年資、教育程度 對休閒阻礙均無顯著差異。 關勝方 (2011) 以 255 位臺中市刑事警察為對象,探討刑事警察的休閒運動參 與現況及休閒運動阻礙因素,結果發現:臺中市刑警參與運動的阻礙是受到時間、 28.

(38) 場地環境等結構性阻礙影響最劇烈。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運動阻礙間僅有低度相 關。 董治國 (2012) 探討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外事專勤人員休閒阻礙因素,針對 23 位專勤事務第一大隊專勤人員進行質性訪談,結果發現外事專勤人員最常從事 的休閒活動是看電視、散步、逛街購物以及與同事朋友聚餐。主要的個人內在阻礙 是因工作壓力而導致沒有心情參與休閒活動;人際間阻礙主要是因工作輪班導致作 息與家人及朋友不同,因而無法與其他人共同參與休閒活動;結構性阻礙主要是沒 有時間與金錢參與休閒活動。 邢慧芬 (2013) 針對臺北地區某醫學中心淡水院區 285 位全職護理人員進行 研究,探討護理人員之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身心健康之情形,結果發現:不同背 景變項之護理人員在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均有顯著差異,無子女者之休閒參與程度 較高;年輕、資淺、基層護理師、月固定制輪班、住宿舍者所感受到之休閒阻礙較 高。排班、沒有時間、缺乏體力等三大因素則是造成護理人員參與休閒最大的阻礙。 林思誼 (2013) 探討網球運動的休閒阻礙,對象為 506 位大臺北地區之網球運 動參與者及未參與者,問卷題項係參考 Raymore 等人 (1993) 發展之休閒阻礙量表 及相關討論結果,結果發現:網球運動休閒阻礙的人際間阻礙最高、其次為結構性 阻礙、再其次為個人內在阻礙。不同的人口背景變項在網球運動休閒阻礙上呈現顯 著差異。參與者與未參與者在網球運動休閒阻礙上具顯著差異。. 第四節. 休閒無聊感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的目的在於說明本研究之相關文獻,以利於在研究的時候,作為理論基礎的依 據。本節共有四段,分別如下:一、無聊感的定義,二、休閒無聊感的定義,三、休閒 無聊感的相關研究,四、小結。 一、無聊感的定義 Geiwitz (1966) 認 為 無 聊 感 是 知 覺 到 有 關 不 快 樂 (unpleasantness) 、 阻 礙 29.

(39) (constraint) 、重複 (repetitiveness) 、低社交刺激 (low societal arousal) 等感受。Shaw, Caldwell, 與 Kleiber (1996) 認為無聊感是緊張時間的相反,亦即表示有太多空閒 的時間,及未利用這些時間去安排活動。是覺醒度不足及缺乏動力或是對工作情境 感到不滿導致使心理上涉入程度低 (引自陳南琦,2000,頁 7) 。 Partrick (1982) 認為,無聊感產生的原因是人們覺得無法逃離而且是無意義的 例行休閒活動,或因責任太多而無法享有滿意的休閒活動,或因缺乏休閒技巧的能 力等原因所致。Oppenhiem (1984) 則認為在休閒行為方面覺知的社交能力和無聊有 關 (引自張秀慧,2000,頁 27) 。楊敏玲 (1996) 定義無聊感,是在休閒情境中所 感受到無聊、倦怠及煩躁的程度。 二、休閒無聊感的定義 Zuckerman (1979) 將休閒無聊感定義為一種無法逃脫不斷重複面對呆板、例行 工作或人、事、物的經驗,同時有些人的人格特質是比較無法忍受此類單調環境的 傾向。所以有些人的人格特質可以感受到無聊感。Zuckerman 認為休閒無聊感是一 種刺激尋求 (sensation seeking) 不滿足的狀態。其研究顯示高刺激尋求動機的人, 比較喜歡參加複雜且多變化的休閒活動,一旦無法滿足高刺激尋求,就會產生無聊 感 (Iso-Ahola & Weissinger, 1990 ; Vodanovich, Verner, & Gilbride, 1991) 。Farmer 與 Sundberg (1986) 亦認為有些人的人格會有無聊感的特質。具有這種特質的個體 常經驗到憂鬱、無助、寂寞與精神混亂 (distractibility) 的狀態,並且對工作的表現 和還有心理健康常感到不滿。Geiwitz (1966) 、Hamilton, Haier, 與 Buchsbaum (1984) 以及 Vodanovich, Verner, 與 Gilbride (1991) 的研究,都將休閒無聊感的狀態視為一 種暫時性。O’Hanlon (1981) 則以另一種方式來說明無聊感,認為無聊感是一種衝 突的狀態,介於低的、單調的激發狀態與努力維持適當激發感之間。 雖然休閒無聊感的成因很複雜,但 Iso-Ahola 與 Weissinger (1990) 認為可從心 理與社會因素觀點來解釋,實証研究亦支持這個看法 (Iso-Ahola & Crowley, 1991 ; Perkin & Hill, 1985) 。從適當覺醒 (optimal arousal) 的觀點來看,休閒無聊感的產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建立永續經營理念,宜以兼具三生一體之共識與做法,確實依據休閒農場

The 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Meatless Day” from Pupils~A Case of PinTung County Fang Liao Junior

王淑真:臺北市立啟明學校退休教師 李信仲: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章念慈:臺北市立蘭雅國中退休教師 黃若玲:臺北市立明湖國小退休教師

3 David Hume, Enquiries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5 David Hume,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有感過去於休閒事業管理系的學習非常充實與快樂,因此於 93 年 3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