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低成就學生相關研究 一、 低成就學生的形成原因

低成就學生看似為一個同質性很高的群體,但若從造成低成就學生的原因來 分類,低成就學生實際上是一個異質性的團體,筆者整理了各學者提出的低成就 學生形成原因,歸納如下:

(一) 林建平 (2010) 指出學生低成就的產生因素:

1. 社會因素:如價值體系、教育政策、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

2. 學校因素:如學校行政、教學設備、教材教法、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等。

3. 家庭因素:如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家庭解組等。

4. 個人因素:如學習障礙、學習動機、學習方法、自我管理、人格問題等。

(二) 陳東陞(1993)提出造成學業低成就的因素:

1. 學生的智能。

2. 生理上的障礙:如聽覺、視覺等的缺陷。

3. 情緒上的因素:如過動、自閉症等。

4. 學習方法與材料的不適合。

5. 缺乏學習動機、興趣與積極努力的態度。

6. 學習環境的不良。

7. 學習時間的不足。

8. 人際關係不良:如同儕或與某科教師關係不佳。

9. 其他因素:文化刺激不足、家庭因素等。

(三) Rimm (1987) 以「個人努力的有無」和「所獲成果的好壞」之間的關係說 明低成就的成因 (引自林建平,2010b):

1. 努力而有成果:形成學習適應良好的成就者。

2. 努力卻無回報:形成「低成就者」,有適當的努力,卻缺乏適當的學習目 標 (如親友給的反智思想,認為聰明不如快樂等,以致設定太低的學習 目標)。

3. 不努力而有成果: 形成「低成就者」,學習活動太簡單,缺乏挑戰性。

4. 不努力也無成果:此種形成最嚴重的「低成就者」,是由第二、三種低成 就長期累積,形成了慢性的低成就,也是最難輔導的低成就行為。

(四) 劉潔玲 (2001) 整理了國內學者對造成學生學業低成就的原因探討,可歸 納出下列事項:

1. 生理機能上的障礙:包括智能障礙、視覺或聽覺功能的障礙、學習障礙、

感覺統合失調、注意力缺陷、過動等。

2. 不當的態度:如缺乏學習動機和興趣以及積極努力的態度、自我概念不 足、自信心不夠、消極的制握信念等。

3. 錯誤的學習方法:包含不會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習時間不足、不會 將所學得的新知識和舊知識做連結等。

4. 環境因素:包括家庭、學校及社會三部分 :

(1) 家庭: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教育程度、父母期望水準、

家庭文化刺激等。

(2) 學校:教師教學方法、教師教學態度、課程教材、班級氣氛、同儕互 動、學校環境及設備,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

(3) 社會:社區文化水準、社區青少年次級文化、社會犯罪問題等也會影 響部分學生學習成效。

但劉潔玲 (2001) 也特別提醒,必須注意的是,環境因素與學習成就並非正相 關,上述的研究只顯示這些因素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但並不表示有這些因素 就會造成低成就學生較高的出現率。

二、 低成就學生的特徵

低成就學生形成原因多元,或因外在環境,或為個人因素,外顯出來的行為 特徵也不同,筆者整理了各學者提出關於低成就學生的特徵,歸納如下:

(一) 張新仁 (2001) 分別就「學業表現」與「日常行為表現」來說明低成就學 生的相似特徵:

1. 學業表現上:

(1) 測驗表現呈現低的基本作答技巧。

(2) 學業成績表現較差。

(3) 閱讀或數學的程度比一般學生來得低。

(4) 被留級或有學業方面的挫折。

(5) 經常找藉口不交作業或遲交,或是拷貝同學的作業。

2. 日常行為表現上

(1) 依賴性重,需要家長或教師的特別注意。

(2) 對有興趣的科目或課程,有優異的理解力及記憶力,並有固著傾向。

(3) 容易分心,不易專心及努力工作。

(4) 學習態度不佳,缺乏動機、恆心。

(5) 自我或社會性的控制適應部分,有些困難。

(6) 學習部分,需要比其他同學更多的時間。

(7) 不喜歡學校及家庭作業。

(8) 習慣性的遲緩以及較低的出席率。

(9) 家庭提供較少的支持。

(二) 曾柏瑜 (2008) 歸納了學者的研究,分別就「學習特質」、「行為特質」與

「心理特質」,提出低成就學生的相似特徵:

1. 學習特質方面:

(1) 學習成績低落,基礎學力貧乏。

(2) 學習動機不足,對於學業興趣缺缺。

(3) 成就動機不足,容易放棄。

(4) 學習習慣不佳,沒有作答技巧。

(5) 注意力失常,如:注意力短暫,易受外界干擾;或是注意力過度,過 分專注小細節,忽略重要部分。

(6) 編織藉口逃避學習或怠惰,對於學習沒有責任感。

2. 行為特質方面:

(1) 外向性的行為問題,如:攻擊行為。

(2) 內向性的行為問題,如:退縮。

(3) 常違抗指令、自我防衛機轉及裝腔作勢的反社會行為。

(4) 退縮反應,造成人際關係不佳。

(5) 缺乏溝通及表達能力。

(6) 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7) 家庭支持度較低。

3. 心理特質方面:

(1) 自信心不足。

(2) 自我概念普遍低落,常畫地自限。

(3) 情緒困擾。

(三) 因為低成就學生的研究,強調「學生」這個身份,所以有學者專注在低 成就學生的「學業問題」上的相似表徵,如劉潔玲 (2001) 整理歸納各學 者看法後,提出低成就學生往往有以下的學習問題:

1. 自我觀念低落:許多研究均顯示低成就學生的自我觀念較高成就學生 低,其中又以其學習自我觀念最為明顯 (McCall et al. , 1992; Tuss et al., 1995; Marsh and Yeung, 1997)。學習的自我觀念和學業成就兩者互為因 果關係,一方面低成就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所以會較缺乏 動力學習,遇到困難時也較容易放棄;另一方面,當失敗的經驗愈來愈 多時,這些學生便會進一步懷疑自己的能力,而使自我觀念變得愈來愈 差,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而使得學業低成就的問題愈來愈嚴重。

2. 不利的歸因模式:低成就學生常會將成績的好壞歸因於外在和不能控制 的因素,因此削弱了學習動機和自我觀念 (Tuss et al., 1995)。

3. 不懂得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有許多研究指出,學業低成就的學生在運 用有關的認知策略和後設認知策略時會出現困難,有時連資優學生也會 出現同樣的問題 (Rimm, 1991, Baum et al., 1995;孫扶志,1996)。

(四) Brown (1987) 也提出了低成就學生與一般學生在後設認知上具有的差異 如下 (引自林建平,2010):

1. 低成就學生較少問問題,可能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或不知道如何發問。

2. 低成就學生比較不會有效的控制影響自己學習的各種要素。

三、 低成就學生的輔導原則

相關文件